問題在於,孔子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中說這個話題呢?這大概與他一生追求“克己複禮”,周遊列國而“累累如喪家之犬”,沒有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分不開。可以說,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這是他終身未能解開的一個“情結”。不然的話,為什麼一向微言大義的聖人在這個問題上竟如此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聽來總讓人感的罷。到是在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呢?
與老子的另一句話原理相同。老子說:
“丗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
老子的意思是說我們的憂患來自身體,連身體都忘了,還有什麼麻煩呢?
孔子說的“不知而不慍”,也就是這個意思。人之所以生氣,是因為他知道。假如他不知道,當然也就不會生氣了。
別人不了解我,我還是我,於我自己並沒有什麼損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慍”,值不得憂慮,更沒有必要怨天尤人。
相反,“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我不了解別人,則不知道別人的是非邪正,不能親近好人,遠離壞人,這倒是值得憂慮的。
《莊子》上講“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反而有種積極進取、力圖獲得更多的儒家精神的意味。而孔子在《論語·學而》末篇又說“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無疑是非常達觀的,以道家視之亦無不可。
孔子以不知為樂,以無知為榮,正是他晚年成聖的真實寫照。孔子說他“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就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逾矩”就是該幹什麼還幹什麼,不打破既有規矩。孔子這句話乍看似乎前後矛盾,細想原來就是以“無為”為“為”,以“無知”為“知”的另一種說法。
古希臘哲人皮浪說:
“我不能告訴別人我並不知道的東西。”
同樣地,我們不能生活在別處。生活就在這裏,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否則就是浪費生命。
與其生活在別處,不如詩意地棲居在此處。孔子說的君子“不知而不慍”包含一個重要啟示:
我們不要在知識上滿足自己,而要在精神上滿足自己,這樣才會快樂,才不會被“以有涯隨無涯”的問題困擾。管它涯不涯,如果有條船,我就在水上睡覺。如果是在岸邊,我就在石頭上睡覺。
當然,孔子的這些話要是對於那些懷才不遇者,怨天尤人者倒的確能起到強心鎮靜的作用哩。更何況,無論別人知不知道自己,了不了解自己,苦練內功,增強才幹總是不錯。
4.三思而後行想得太多了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論語·公冶長》
有人往往把“三思而行”作為孔子的教導,實在是張冠李戴,歪曲了聖人的意思。
凡事不想一想就行動叫做莽撞,往往會導致後患。但想得太多,瞻前顧後,翻來覆去,則容易陷入猶豫不決的狐疑之中,導致優柔寡斷。季文子遇事總要考慮三次以上才行動。孔子聽說後說:“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論語·公治長》)
憂鬱的丹麥王子為報叔父的殺父娶母之仇而思慮再三,左右為難,因此而錯過了下手的大好機會,結果與敵人同歸於盡。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這就是莎士比亞筆下著名的“哈姆雷特式的猶豫”。
戰國時代,楚國令尹(掌握軍政大權的大官)春申君黃歇任職期間,有人勸他及早地把一個實力派人物李園除掉。黃歇猶豫不決,優柔寡斷,遲遲沒有接受勸告,後來反被李園派來的刺客殺死。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這種封建士大夫之間的爭權奪利,沒有任何可取之處。但是,《史記》通過這個故事卻揭示出一個千古以來一直被人高度重視的謀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遇事“當斷不斷”,猶豫不決,就會貽誤時機,進而“反受其亂”。
曆史上,因為當斷不斷而反受其亂的例子真不少。
比如,三國時期的袁紹集團,雖然曾經謀士如雲、戰將如雨,但是由於袁紹的“多謀少決”,官渡一戰,卻敗於曹操之手。
“多謀少決”,是缺乏主見,缺少判斷能力,不能及時正確地決策的表現,這對一個統帥或決策人物來說,是最致命的弱點。
袁紹手下謀士如雲,這是一個極為有利的條件,但一到決策時,眾謀士各抒己見,他就失去了主心骨,不分良莠,不知取舍,優柔寡斷。
比如在白馬之戰中,袁紹聽說有一位赤臉長須使大刀的勇將斬了他的大將顏良後大怒,謀士沮授乘機建議他及時除去劉備。
此時袁紹指著劉備說:“汝弟斬吾大將,汝必通謀,留爾何用。”說著就要推劉備出去斬首。
劉備從容地說:“天下同貌者不少,豈赤麵長須之人,即為關某也?明公何不鑒之?”
袁紹聽後,馬上改變了主意,反而責怪沮授:“誤聽汝言,險殺好人。”遂仍請玄德上帳坐,議報顏良之仇。
接著,關羽又殺了大將文醜。
郭圖、審配人見袁紹說:“今番又是關某殺了文醜,劉備佯推不知。”
袁紹聽後大罵:“大耳賊!焉敢如此!”命令將劉備拿下斬首。
劉備又辯道:“曹操素忌備,今知備在明公處,恐備助公,故特使雲長誅殺二將。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殺劉備也。願明公思之。”
袁紹聽後,反過來責備郭圖、審配等人:“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幾使我受害賢之名。”
袁紹兩次欲殺劉備,而劉備都化險為夷.從中可看出劉備的機敏和袁紹的出爾反爾、多謀少決、謀而不斷。
所以,“三思而後行”不能作為優柔寡斷的借口,有時候,有些事,是必須果斷處理的,正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所以,“君子務窮理而責果斷。”(朱熹)既要想清楚,有所思考而後行動,又不要優柔寡斷。
記住:考慮兩次也就可以了啊,不要想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