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撚須一問:“你昨天是否也在這條路上走過?”
鑒真說:“當然!”
主持問:“你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鑒真摸著腦袋不知所然地說:“昨天這路又坦又硬,小僧哪能找到自己的腳印?”
主持反問道:“那今天我倆來此走一趟,你能找到自己的腳印嗎?”
主持的反問一下子便讓聰明的鑒真領悟了其中的禪機:那些一生碌碌無為的人,不經風不淋雨,沒有起也沒有落,不正就像是一雙腳步踩在又坦又硬的大路上嗎?腳步抬起,什麼也不會留下。而職些經風淋雨的人,他們在苦難中跋涉不停,不正就像一雙腳行走在泥濘裏嗎?腳印印證著生活的坎坷磨難,也印證著人生的價值。
從此,鑒真和尚端正了自己的態度,憑著自己堅定的信念,踏遍了彌漫著櫻花醇香的扶桑泥土,最後終於成為了一名令世人景仰的佛教名僧。
人生大抵如此:隻有在泥濘裏行走,生命才能留下深刻的印痕。苦難,可以豐滿我們的人生!
苦難是人認識社會、理解人生的主動教材,苦難是人成熟的機會:苦難是競爭社會中人麵臨的必然挑戰。苦難中最需要的最堅定的人格和不屈的鬥誌……
大凡成功者,大多走過的是一道曲折充滿血汗的苦難曆程。而對生活最大的挑戰就來源越貧困越能使人在磨難中脫穎而出。幼時的貧困對有誌者能培養一種先天競爭意識,在生活的最底層努力掙紮向上,不斷進取、不斷攀登,以至到達成功的巔峰。一路的艱辛,一路的苦難,終而培養出超越常人的堅強鬥誌。
苦難是一所學校,鬥誌堅強的人在這所學校優秀地畢業,坦蕩走向世界未來,克服了人生道路上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而鬥誌薄弱者則過早輟學,在苦難麵前在逆境麵前倒下了。
古往今來,有多少豪傑人士出自貧困的家庭,吃盡生活中的苦難。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貝利之子出身於球王之家,而貝利卻認為兒子一定不如老子。是因為他的兒子一出生就擁有了別人在苦難中苦苦掙紮,經過萬險才得到的東西,缺乏先天競爭意識。
所以,讓孩子從小學會吃苦,學會戰勝各種困難,鍛煉獨立生活的能力,掌握各種各樣的生活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我們現在的獨生子女,所謂的“小皇帝”,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客觀上缺乏吃苦耐勞的外部環境,這就需要家長們有意識地“創造”一些這樣的環境,使孩子們得到鍛煉。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就連聖人,不也是磨練而出的嗎?
7.關鍵是要找準自己的位子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泰伯》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論語·顏淵》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論語·憲問》
孔子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不在其位不了解情況,隔行如隔山,談論起來於事無補,反而添亂。還是謀其位而行,安守本分為好。做冬瓜就考慮冬瓜的問題,做西瓜就考慮西瓜的問題。
一句話概括,就是君臣父子,各就各位。也就是《大學》裏所說的“知其所止”,《中庸》裏麵所說的“君子素其位而行”。所以,這段話其實還是借用蔡誌忠先生的那幾句話來翻譯最為生動而傳神:
“自己是什麼就做什麼;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蘋果擾做蘋果;冬瓜不必羨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蘋果。”(《禪學季刊》第七期)
蔡先生是漫畫家,所以說得幽默。其實,這段話不過是說,隻要人人安分守己,本色當行,做自己應做的事,盡自己應盡的一份職責、義務,社會也就相安無事,正常發展了。
不然的話,上司不像個上司,下級不像個下級,父親不像個父親,兒子不像個兒子。教師去賣布,文盲來教書,屠夫來醫病,醫生去殺豬;或者“黨政工青婦,一起來出書”,工農商學兵,都去做生意。那豈不會亂套了嗎?
曾幾何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一套非常陳腐,尤其是在20世紀70年代的“批孔”運動中,簡直覺得是一套被認為是維護封建等級製度的反動理論,應該批倒批臭再踏上一隻腳,叫它永世不得翻身。現在看來其實不然,這裏麵所包含的社會學、政治學內容實在是很深刻、很有道理的,所謂“甘做革命螺絲釘”的精神,不也就是做什麼就要像什麼的精神嗎?
某日莊子閑暇無事,他的好朋友,梁國的宰相惠施也得閑空,二人湊到一起,談一些人生在世的道理,也談了一個同類的問題。
惠子對莊子說:
“魏王送給我一些大葫蘆種子。我就把它種下了,後來結出的葫蘆足以裝下五石穀子,真是夠大的了,人們都不曾見過。然而這葫蘆卻又沒什麼用。用它作水具裝水吧,那葫蘆外殼又不堅固,一提舉葫蘆就破了。把它鋸開做水瓢舀水,卻沒有一口水缸能把這水甄放進去。”
“看來,這葫蘆是不能派用場了,我就把它打破了。”
莊子卻搖搖頭,講出另一番道理。
“您老先生實在不會用大物件了!宋國有個人會配製凍瘡膏,他家世代都靠漂洗絲絮為職業。有一位客人聽說宋國這個人有這麼個秘方,就上門請求用一百斤金子來購買他的藥方。
宋國這人就和家人商議:我家世世代代漂洗絲絮,隻不過賺得幾兩金子,現在賣出技術,一下可得一百斤金子,何樂而不為就賣給那位客人了。
“那客人得了這藥方,就拿著這藥方去遊說吳王,說它在軍事上用途如何如何的巨大。那時正好碰上越國興兵侵犯吳國,當時天寒地凍;吳王就派那客人率領軍隊迎敵。因為是水戰,那客人就給土兵都配帶防凍藥物。結果,吳軍將士凍而不傷,終於打敗了滿手腳凍瘡的越軍。為獎賞客人,吳王劃分土地封賞了這位客人。”
“防凍藥方能防止凍傷手腳,在誰的手中都一樣。有的人能因它割地封官,有的人卻總不能從漂洗絲絮中擺脫出來,這就是用法的問題了。現在你有五石容量大的葫蘆,為什麼不掏空它作渡船,然後坐上這條奇特的船,到五湖四海去遊玩呢?卻偏要憂慮它大而無用,可見老先生真是有點不開竅哩!”
一種才具,有用和無用,還得看在誰的手中。能用才的,無用可變為有用;不能用才的,有用也是無用。而這一點,對於個人的成功也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孔子在《憲問》篇又反複強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話,之所以在這裏重複出現,是因為它與“君子思不出其位”有著密切的關係。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那麼,在其位就要謀其政了。
不過,謀其政也應“思不出其位”,不越出自己的職位範圍考慮問題。
說穿了,還是做冬瓜就考慮冬瓜的問題,做西瓜就考慮西瓜的問題。
或者如魯迅先生的冷嘲熱諷:
“奴隸隻能奉行,不許言議;評論固然不可,妄自頌揚也不可,這就是‘思不出其位。’……一亂說,便是‘越規代謀’,當然‘罪有應得’。倘自以為是‘忠而獲咎’,那不過足自己的糊塗。”(《且介亭雜文·隔膜》)
若要找這樣“糊塗”的人,那可真是比比皆是,很多人為此丟官葬送前程自己還不知道是為什麼哩。
8.不以求仕途作為讀書的目的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論語·先進》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論語·泰伯》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論語·衛靈公》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論語·子張》
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即做官有餘力就出學習,學習有餘力就去做官。
而孔子的主張是“學而優則仕”,即先學習,提高修養然後再去做官。不大讚成“仕而優則學”,先得了官位然後再去進修學習。這實際上就是“先進”與“後進”的區別。
封建社會中,讀書求學的目的一般是“學而優則仕”,即以讀書為途徑,經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如果有了功名,授了官職,那就誌在意滿,所謂光宗耀祖,門第生輝。為了能通過科舉考試,天下讀書人不惜放棄真正的經世致用之學,而苦心鑽研枯燥空間、毫無意義的八股文章。一旦十年寒窗苦換來入仕前程,那些所讀所學也就盡皆拋腦後,坐享人間繁華,揮霍無度了。
所謂“學而優則仕”,一般讀書人想望當官吃俸祿是無可非議的。就是孔子的學生,也有“子張學幹祿”,專門來向孔子學習當官吃俸祿的技巧。不過,在孔子看來,學習目的還是純潔一點好,“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為學問而學問,在求學中得到樂趣,勝過把讀書當作敲門磚,勝過讀書為了找職業,為了升官發財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