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實上,古往今來,沒有幾個為讀書而讀書的人。過去的時代讀書是為了金榜題名,“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讀書可以做官,做官可以發財。今天廢除了科舉製度,讀書不一定可以做官了,但小學讀了讀中學,中學讀了讀大學,不外乎是為了找一個好的職業。如果找不到,就大學讀了再讀研究生,目的也是為了找到一個更好的職業。一旦找到了,絕沒有人再對什麼博士、博士後的,那多苦寒!另一種極端是,既然讀書也不外乎是為了找到一個好一點的職業,為了掙錢發財,那隻要能掙錢,能發財,又何必讀什麼勞什子的書呢?所以,不少家長讓孩子中學畢業(甚至不用畢業)就跟老子一起做生意、賺大錢,於是又生出“讀書無用”的觀點。其實,無論是“讀書做官(發財)論”還是“讀書無用論”、對於讀書的目的認識都是一致的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至於穀”,讀書都為稻粱謀。
儒家認為讀書的目的是明理,明理之後便可以成為君子、步入聖賢,這完全是可以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做到的。而能不能做官,能不能做大官,則有很多客觀因素影響著,例如人們常說的“機緣”。
一般人之所以希望子孫後代做大官,是因為做大官有權有勢,有顯赫的門第,有豐厚的錢財。但也有許多人不願做大官,比如曾國藩。盡管他不是一個淡於權勢的人,年輕時也汲汲於功名。然而經過名利場中的一番角逐與磨礪之後,他對自己的兒孫提出不必為容為將的要求。這絕不是惺惺作態,而是因為他看到了榮華富貴是暫時的,閱盡了盛極而衰後的艱難、悲慘和世態炎涼。
因此,在孔子心中,更多的是要求他的弟子做一個讀書明理的君子。何謂君子?勤勞節儉、自我修煉、吃苦耐勞,既能過舒適的生活,又能過艱難的日子。還是曾國藩,他為官幾十年,不敢稍微沾染官僚習氣。在飲食起居上仍然保持貧民的寒素家風,極其節儉也可以,略為豐厚也可以,不過他始終不敢太奢華。不是他無力奢華,而是他不願奢華。並以此要求自己,示範後輩。
他告誡兒子紀澤、紀鴻不可從軍、不可為官。他說行軍打仗本非我所長,兵貴奇而我太平,兵貴詐而我太直,豈能懲辦滔天之敵?此前雖然屢次得勝,但那純屬僥幸,是我所有想到的。你們長大以後,千萬不要涉足軍界,因為軍界難於見功,易於造孽,尤其容易留下被千秋萬代所攻擊的口實。我久處其間,天天如坐針氈。唯一無愧於心,不忘所學的,就是片刻不忘愛護百姓之意。近年閱曆愈多,深諳統兵之苦。你們唯當一意讀書,不可從軍,亦不必做官。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讀書人學有所成,考取功名,通過做官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社會理想,這的確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成功的人生道路的寫照,也是儒家提倡的人生之路,它所體現的是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並沒有什麼特別“罪大惡極”的地方。這就是“學而優則仕。”如果說它有什麼問題,那也是社會和時代的問題,而不是因為子夏這樣說了就有了問題。
至於“仕而優則學”,那就更沒有問題了。做官的人在做官有餘力時就去學習,就像我們今天的幹部到黨校去輪訓或到幹部專修班再去拿一個文憑一樣,提高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增長增長理論修養,這有什麼不好呢?總比做官之餘就去“腐敗”,仕而優則“牌”,仕而優則“舞”要好得多吧?所以,“仕而優則學”不僅沒有問題,恐怕還是應該大力提倡的風氣哩。
歸結起來,“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貫串著“學以致用”、“活到老,學到老”的思想,其合理的內核,至今也仍然值得我們吸取。
以我們今天的情形作不盡恰當的比擬,孔子的主張是先讀書,從小學、中學、大學直做到研究生,拿了文憑後才參加工作,才分配到政府中去做公務員,然後慢慢升遷而坐上官位,擔任領導人,而不大讚成先工作,提拔成幹部然後才去夜大或幹部培訓班進修學習拿大專文憑。
當然,這裏的比擬的確是不盡恰當,因為孔子注重的是修養禮樂的實際內容,要求修身宜早不宜遲,倒不是文憑的問題。隻不過,文憑是你擁有修身經曆的證明,外在的形式與內在的實際也是有所掛鉤的。
9.人各有所長,修煉自己的優勢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論語·先進》
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中有著名的“四科十哲”,是《論語》中經常見到的人物。孔子分別對他們作出了評價。
道德修養好的: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會說話的:宰我,子貢。宜於從政的:冉有,子路。熟悉古代文獻的:子遊,子夏。(《論語·先進》)
十個指頭不一般齊,人也是一樣,總是各有所長。就像我們今天的同班同學,各有特點,各有愛好,畢業後有的從政,有的經商,有的搞科研,有的做文人,進入社會這個茫茫人海後,“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所以,無論做教師的也好,做領導人的也好,都要善於發現每個學生、每個屬下的特點和所長,加以培養和任用,揚長避短,知人善任。隻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的潛能和積極性,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或許孔子正是因為做到這些才培養出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的罷。
現代人的眼光很高,著眼國外,著眼前途,強調不論什麼職業隻要出類拔萃,讓別人刮目相看就行,特別強調,“升官發財”,似乎陷入一個冷眼看社會的怪圈,但若要問支撐成功的基礎你落實了沒有,要知道空中樓閣是不經風雨的!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求職者擇業應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優勢。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一度投資經商,開發刻字機,結果賠了5萬美元,以後看到當出版商能賺錢。就開辦了一家出版公司,結果很快又陷入困境。經過兩次打擊,馬克·吐溫終於放棄經商,改在全國巡回演說,發揮了他風趣幽默、才思敏捷的優勢,獲得了很大的成功。1898年,他還清了所有的債務,成為名揚四海的演說家。
職業目標的選擇並無定式可言,關鍵是要依據自身實際,適合於自身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伴隨現代科技與社會進步,個人要隨時注意修訂職業目標,盡量使自己職業的選擇與社會的需求相適應。一定要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適應社會需求,方不至於被淘汰出局。
在擇業過程中,要綜合考慮自己的素質狀況,並側重某一特長和優勢,以保證在職業崗位上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注重發揮自己的素質優勢對於擇業非常重要,隻有按照自己的素質所長選擇職業,才能有利於勝任工作。實現人盡其才。同時,也有利於自身的成長,在從事的職業工作上,不斷積累經驗,提高能力,做到有所發明、有所創造。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擇業時必須考慮以下幾點:
(1)選自己所擅長的
自己擅長的主要是指自己的專業技能、生理特長、個性優勢。
專業技能,是指你已經係統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受過某種專門訓練已經具備的一些技巧能力,選擇職業時,盡量做到專業對口,學以致用,有利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如果為了追求較高的收入,不考慮自己的專業特長而選擇了一種與你所學專業相關甚遠的職業,客觀上造成了用非所學,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雖然眼前增加了收入,但會給自己未來的發展增加難度。
生理特長,指自己的身體素質、生理條件,如身高、視力等。有些職業對身體條件有特殊的要求。視力稍差,不可能去參加飛行員的選拔測試,身材不高很難成為時裝模特。每個人的身體和生理素質都存在著差異,應了解自己的所長與所缺,並據此去選擇合適的職業,以利於發揮這方麵的素質優勢。
個性心理,指每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等方麵的情況。不同的職業對求職者的個性心理都有不同的要求。求職者要了解自己的性格,選擇適合自己性格的工作。如有的人生性好動,那麼整天呆在辦公室工作會使他覺得“乏味”,不妨考慮一下從事營銷類的工作。有的人文靜、內向,做事有耐心,不妨選擇財務、統計、打字、化驗等工作也許更為合適。依托求職者個性心理優勢去選擇相符的職業,會大大提高職業的適應性,增加取得職業成就的可能性。
(2)選自己所喜愛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追尋興趣是人生內在衝動之一,滿足這些需求是生命本身的意義,從事一種自己喜歡的工作,工作本身就能給你一種滿足感,增加你的歡樂,你的職業生涯從此將會變得妙趣橫生,你的人生途徑從此多姿多彩。
選擇自己鍾情的職業,不僅會增添生活的情趣,更重要的是,這樣會增加你成功的機率。
在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時,務必考慮自己的特點,珍惜自己的興趣。擇己所愛,盡量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當然,能找到發揮自己優勢的工作,那是最好的,但如果一時找不到,那就要使自己的性格、愛好去適應那份工作。
在國外,對成功與非成功人員的對比研究發現,凡是那些有著明確的自我意識,懂得他們在工作中要做什麼,並且知道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圓滿完成工作的員工,他們往往在以後的提升名單中占有相當大的份額。而那些似乎至死都認為“我這人做不了這個”,或躲在一旁以羨慕的眼光看著同伴升遷的雇員,他們往往做出了連他們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糟糕的工作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