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雲:“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在不懈的探索中,吸取前人的研究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最終發現了影響整個物理界的牛頓第一定律,轟動整個物理領域。牛頓這個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天才,並非僅憑自己對物理中事物變化規律的熱愛與自身的造詣,更多的是學習前人的探索精神,學習別人的長處,用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來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案,最終一鳴驚人,鶴立雞群。
在當今社會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對前人的優點進行學習,曆史的車輪便會停滯不前,社會的發展便會停滯。毛澤東說得好:“學習他人的優點,繼承發揚優良的民族傳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是啊,沒有學習他人的長處,司馬遷不會寫出驚世之作《史記》,沒有學習他人的優點,魯莊公不可能成為長勺之戰的贏家。
在我國曆史上,有很多人就是因為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借鑒別人的經驗與智慧,從而做出一番成就的。
大家知道,我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正書有“顏筋柳骨”之說。顏體豐滿遒勁,柳體則骨立挺健,至今仍是學習書法之範本。柳體創始人柳公權是顏派鼻祖顏真卿的後輩,早年從師於顏魯公;後來柳公權發現顏體雖雄渾厚樸但不乏臃腫肥大之弊病,於是柳公權不斷揣摩,擇顏體雄健的優點,改其臃腫肥大之弊端,摻入自己“骨立如嶙”的特長,終於創立了世代奉為經典的“柳體”。這不正是“擇善而從”的典範嗎?
倘若柳公一味效法於顏體,而不顧其弊端,那麼可能現在就不會有相提並論的“柳骨顏筋”。那該是多麼遺憾啊!
那麼如何才能“擇善而從之”?讓我們再看柳公權的例子。顏魯公弟子百人,卻沒有一人像柳公權那樣有所建樹而流芳百世,這是因為身為唐朝大臣的柳公權博學而勤勉,注重錘煉“字外功夫”,因此他站得高,望得遠,能夠發覺顏體的優點與微瑕。其優點,從接受到孜孜不倦地實踐,成為中己的優點,其微瑕,則予揚棄,並在這基礎上進而創造出自己的風格。
是故隻有識善、擇善,並身體力行的人才能做出成績,甚至超過前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那麼,天涯何處無師?真正好學的人是不拘於專固的老師的,隨處都可以不恥下問。衛國大夫公孫朝向子貢問道:“仲尼的學問是跟誰學的呢?”子貢說:“周文王、周武王的聖人之道並沒有墜落在地上,而在人們的掌握之中。賢能的人掌握了它大的方麵,不賢能的人掌握了它小的方麵,沒有什麼地方沒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師什麼地方不可以學習呢?他又何必一定要有一個固定的老師呢?”(《論語·子張》)可見,孔子的確不是什麼名牌大學畢業,也沒有跟什麼名教授做過學問,而實實在在是一個“天涯何處無老師”的人。
所以,當公孫朝向子貢提出問題,要查詢聖人的師門時,遭到了子貢雄辯而有力的反詰。按照子貢的說法,聖人無處不可以學習,無人不可以學習,隻要是合於文武之道的就行。這種看法在唐代韓愈那篇著名的《師說》裏得到了發揮。韓愈說:“生乎是前,其聞道也因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平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就是子貢在這裏描述孔子學習的狀況。
聖人無常師。我們這些平庸之人還有什麼不可以隨處拜人為師呢?由此想到,那些到處炫耀師門,炫耀是某某名牌大學名牌係科畢業的人,說來真是淺薄。聖人沒有師門,沒有名牌大學的畢業證書,不也照樣成了聖人嗎?考證曆史,許多真正為人類、為民族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還真的沒有受過正規教育,真的像聖人一樣“無常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