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第一
〔原文〕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主旨〕
孔門子弟的三大樂趣,分別為:不斷學習和實踐;交幾個好友;向君子看齊。
〔注釋〕
(一)“說”字同“悅”,表示內心欣喜。
(二)“慍”是稍微有些生氣,不高興的樣子。
(三)“君子”指道德修養良好的人。
〔今譯〕
孔子說:“把學習得到的知識和技能,在生活中實踐,養成習慣,不是很喜悅嗎?有同道好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知道我的才學,也不生氣,不就是一位君子嗎?”
〔引述〕
孔子這三句話,被認為是“孔門三樂”。表示儒家弟子,應該培養這三種樂趣,來增進自己的修養,並使和自己有交往的人,也獲得安寧,大家和諧相處。
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直被解釋為溫習、複習。演變成老師課後指定很多重複的作業,反而減低了學習的樂趣。孔子一向重視知行合一,學到的知能,一定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實踐出來,進而養成習慣。所以這個習字,應該解釋為習慣。如果真的習慣成自然,當然令人喜悅。同道好友,為什麼願意遠道來訪呢?最好的理由,便是來到我們這裏,多少可以得到某些好處。譬如贏幾盤象棋、喝幾杯好酒、看一些平常看不到的書畫,或者聽到某些難得一聞的道理。會當主人,把主人當好,客人才願意來。同道好友常來往,彼此才有機會互助,共同為未來而奮鬥。最難能可貴的修養,便是自己很有名氣,滿肚子學問,有一套獨門功夫,而別人卻有眼不識泰山,居然看不出來。自己受到這樣的冷落和漠視,仍然絲毫不覺得難過,完全不會生氣。應該怎麼樣?就如常地表現。
有些人完全相反,學到的東西,隻是掛在口頭上,說得十分動聽,實際上卻全無表現。親友想來就頭疼,根本不想來往。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便大發雷霆,至少也要表示不滿,警告大家不可如此無禮。這樣的人,不但得不到孔門三樂,而且自己痛苦,也折磨別人,大家都不得安寧!
〔生活智慧〕
(一)做人應該愉快地生活,而不是完全追求物質上的享受,以及官能上的刺激。
(二)要獲得內心的快樂,最好接受孔子的建議。自我修持,以期早日獲得孔門三樂。
(三)內心的悅樂,不能靠別人。最好要求自己,而不計較別人是否如此,自然樂在生活。
〔建議〕
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孔門三樂的情趣,使自己更受歡迎,也更加有價值。讀《論語》卻得不到生活的樂趣,那就白讀了,一定有失誤的地方。
〔原文〕
二、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hào)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主旨〕
人與人間相處的道理,叫做仁。孝悌是仁的根本基礎。
〔注釋〕
(一)“有子”名若,魯國人,孔子的弟子。
(二)“孝”指善事父母,“弟”指尊敬兄長。
(三)“犯上”意即冒犯長輩或上位的人。
(四)“鮮”是少的意思。
(五)“作亂”即不守規矩,做出沒有道理的事情。
(六)“務本”就是“專心致力於根本”。
(七)“道生”的道,指的是“仁道”,也就是人與人相處的道理。
(八)“與”同“歟”,是語尾助詞。
〔今譯〕
有子說:“能孝順父母、尊敬兄長,而會去冒犯長上的,必定是很少的。不會去冒犯長上,竟然喜好作亂,那更是不會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事情的根本處,根本建立好,仁道便由此產生。孝弟是行仁的根本,實在十分明顯。”
〔引述〕
中華文化的基礎,在一個“孝”字。我們不習慣使用單名詞,所以在孝的後麵,加上一個字,變成複名詞。因此出現孝心、孝道、孝經等名詞。有人加上順字,成為“孝順”,引起很多爭論。到底要不要順?各有不同的看法。不合理的順,顯然是不孝。而存心不順,同樣是不孝。隻有順到合理的程度,才是正當的孝順。
一個人能夠合理地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大概就不會對不起上司。曆來主張“求忠臣於孝子之門”,便是由此推論出來的道理。
對得起上司的部屬,有資格稱為君子。根本的修養,是大家明道和行道的基礎。這樣看起來,仁道的根本,即在於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
但是,真正的道,必須掌握合理的“度”,才算中道(合理的道路)。過與不及,都屬於偏道。
孝到合理的程度,敬到合理的地步。並不是盲目順從和過分的敬重,務求以合理為度。
〔生活智慧〕
(一)孝是不忘根本的表現,忘本的人容易冒犯長上,那是常見的現象。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現代仍然如此。
(二)合理順從父母,才是孝心。不合理的指示,不能夠頂撞,更不應該反過
來教訓父母,卻不可以盲目順從。
(三)對兄長要尊敬,同樣以合理為度。過與不及,都不是應有的態度。兄長
對弟妹,也要有合理的愛護。
〔建議〕
在自己家中,由自己做起,把孝道發揚光大。以孝道傳家,對人類的貢獻最大。
〔原文〕
三、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主旨〕
修養良好的仁者,大多直言正色。
〔注釋〕
(一)“巧言”指不切實際的花言巧語。
(二)“令色”指不誠懇的嘻皮笑臉。
〔今譯〕
孔子說:“專說動聽的話,嘻皮笑臉討好別人,這種人很少有仁心。”
〔引述〕
說話最好說到對方聽得進去,但是合理的“度”十分重要。過分動聽,不是存心討好,有拍馬屁的嫌疑;便是有口無心,虛偽而不實在。不及的話,就會忠言逆耳,引起聽者的不悅,產生反效果。嘻皮笑臉,讓聽者搞不清楚真正的用意是什麼,很可能喪失或減低溝通的效果。
說話時態度不正經,內容不切實際,基本上已經不是正人君子,談不上什麼品德修養。
但是,說直話,表現出正經的態度,也應該合理。在這些方麵,度仍然很重要。太直了,對方受不了,聽不入耳。過分正經,弄得大家都很緊張,未免破壞了溝通的氣氛。正直的人,太直的話反而聽不進去。不正直的人,聽直話也無所謂,結果大家都認為這種人很正直,豈不可怕?
我們的警覺性,普遍顯得很高。換句話說,也就是懷疑心很重。既不容易被討好,也不容易被感動。所以巧言令色,大多不受歡迎。
〔生活智慧〕
(一)巧言令色,目的在於討好別人。動機不純正,所說的話通常很不確實,這
種人大多不是君子,要特別小心。
(二)自己不能夠巧言令色,以免被視為小人。他人巧言令色的時候,如果對自己,要提高警覺。若是對他人,我們要小心應對。
(三)夠交情的人,可以善意提醒。但是不能過分強調,以免傷害對方的自尊。
如果不夠交情,最好默不作聲,當做沒有這回事,讓對方自行處置。
〔建議〕
注意自己的溝通態度和方式,不巧言令色;也不能太直,令人承受不了。
〔原文〕
四、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主旨〕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的三個重點。
〔注釋〕
(一)“曾子”名參(shēn),魯國人,孔子的弟子。
(二)“傳”可以當做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能。
(三)“習”指即知即行,及早養成習慣。
〔今譯〕
曾子說:“我每天自我反省:替人做事有不盡心的嗎?與朋友交往有不信實的嗎?老師教我的有沒有在日常生活中運用?”
〔引述〕
西方人以神為本,十分重視懺悔,表示對神的尊敬。中國人以人為本,我們最好每天留下二十分鍾,好好反省,以求修治自己,使自己不斷地精進。
反省時要掌握三個重點,這是曾子對我們的建議:
(一)替人家想事情,有沒有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有沒有趁機從中為自己尋找一些好處?
(二)和朋友交往,有沒有不信實的地方?故意隱瞞某些事實,或者存心利用朋友對自己的信任?
(三)每天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能不能即知即行,在日常生活當中,盡量去運用,以期養成習慣?是不是知而不行,隻用來騙取考試的分數?或者用來炫耀自己,甚至於欺騙別人?
〔生活智慧〕
(一)人類和一般動物最大的差異,即在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反省之後,還
要通過實踐,來不斷改善自己,以提升自我。
(二)反省的時間,至少每天要花費二十分鍾。否則形式上如此,實際上卻很
容易放鬆自己,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
(三)反省不是後悔,也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反省的目的,在於找出自己的缺失,
加以改善。隻要日有寸進,天天有改善,成果必然很好。
〔建議〕
不論怎樣忙碌,每天至少留二十分鍾給自己,養成天天反省的習慣。
〔原文〕
五、子曰:“道千乘(shèng)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主旨〕
治國必須遵循正當的道理。
〔注釋〕
(一)“道”同“導”,意思是領導、治理。
(二)“千乘之國”擁有千輛以上的兵車,在當時算是大國。
(三)“敬事”指做事謹慎專一。
(四)“使民以時”的“時”指農閑時候。使喚人民做事應當選在農閑的時候。現代可以解釋為適當的時間。
〔今譯〕
孔子說:“領導一個有千輛兵車的大國,處理政事要謹慎專一,才能取信於民。要節省財用,表示愛護人民。使用人民的時間和力量,要選在適當的時候。”
〔引述〕
治理政治的事務,當然要遵循正當的道理。
一般的國家,治理時要掌握三大要則:
(一)處理大小事務,都應該認真負責,絲毫不能苟且。對人民要講求信用,務求言出必行,獲得大家的信任。
(二)財政的支出,要合理。當省不用,而當用不省。政務官要節省自己的用度,盡力愛護人民的財力和物力。
(三)要人民出錢、出力,應該力求合理。在適當的時間,做出合理的要求。不但不擾民,而且不引起民怨。
〔生活智慧〕
(一)大學之道告訴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的道理。一個人先把自己修好,把自己所屬的家族治理好,才有能力來治國。治國的時候,要站在平天下的立場來設想。用現代話來說,便是以全球化的眼光,來促使自己的國家,能夠現代化和國際化,卻不失去原有的立國精神。
(二)有誌為國出力,最好先把修身做好。隻有品德良好的人士,大家才放心把重大的責任交付給他。
(三)治國時應該以百姓的幸福為目標,全心全力為民眾服務。為人民做出良好的貢獻,必能獲得全民的擁戴。
〔建議〕
不要好高騖遠,從修身做起,一步一步向外推展。凡事不強求,量力而為。
〔原文〕
六、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主旨〕
孔子主張修德為先,除此之外,還要利用時間求取學問。
〔注釋〕
(一)“弟子”指為人弟妹或子女的後生晚輩。
(二)“泛”是廣泛、普遍的意思。
(三)“文”指詩書六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