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譯〕
孔子說:“年輕人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恭敬長上,言行謹慎有誠信,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實踐之餘,還要盡量利用時間來學習詩書六藝。”
〔引述〕
中國人說天,含有地在內;說男,也包括女在內。弟子即弟妹或子女,是一種通稱。在家裏合理孝順父母,出外時應該尊敬長輩或年齡較大的長者。做起事來,務求慎始善終,有頭有尾地謹慎小心。待人接物,必須講求誠實,以建立良好的信用。對一般人和藹、有禮貌;對品德修養良好的人,要多親近、多請教。為了增進上述這些素養,還應該盡量利用時間,多讀書、多明白其中的道理。知行合一,才能夠合理地調整和改善自己的所作所為。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並不是“文”比“行”不重要,而是真正的有效學習,應該是“從做中學”(LearningbyDoing)。一邊實踐仁德,一邊學習其中的道理,自然有更為深入的領悟。“文”指詩、書六藝等較為艱深的學問,最好在學會一般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能之後,才來學習。現代人在這方麵的次序,有很多是顛倒過來,以致有一些知識,卻反而缺乏常識。
〔生活智慧〕
(一)生活的方式可以變,生活的原則不能變。孔子所說的孝悌、謹信、親仁、
學文,基本上都不應該加以改變。
(二)謹慎和誠信,是一個人在人群社會立足的必要條件。隻要有一樣出現偏
差,便會產生很大的遺憾。最好從小培養這樣的習慣,終生不要稍有疏失。
(三)隻要有時間,就應該用來學習,以增進自己的實力。現代倡導終生學習,
最好是學習有用的道理,而不是學那些增加官能刺激的新奇事物,反而害己也害人。
〔建議〕
把修養自己的品德,當做終生不渝的原則。德本財末和德本才末,最好細心加以體會。
〔原文〕
七、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主旨〕
子夏教人務本重實。
〔注釋〕
(一)“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
(二)“賢賢易色”第一個賢字為動詞,是尊重的意思。下一個賢字為名詞,指賢能的人。“易色”指好比愛好美色的心態。
(三)“致其身”即獻身於職守。“致”是委的意思。
〔今譯〕
子夏說:“將愛好美色的心態,推廣到敬重賢能人士的心情。奉事父母盡心盡力,對待君主忠於職守並不惜犧牲性命,與朋友交往言談信實。這種人即使自謙說未學,我必定說他已經學過了。”
〔引述〕
古人所說的讀書,主要目的在於明白道理。古人所說的學習,主要用意在於即知即行,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般人大多愛好美色,因為這是人的一種本性。經過讀書明理,學習後即知即行,如果能夠用敬重賢能人士的心態,來擴展原先愛好美色的本性。在對待父母、長官、朋友等方麵,做出合理的表現。這樣,雖然說沒有什麼專業知識和技能,我們也應該尊重他的讀書明理。
現代人的專業知能,大多超過古代的人。可惜在修養品德方麵,卻往往不如古人。最好在這一方麵也加強起來,成為有品德、有價值的人,更令人看得起。
〔生活智慧〕
(一)愛好美色,原本是人的本性,沒有必要偽裝或隱藏。隻要好德如好色,尊重賢能人士,好比愛好美色那樣。就很了不起,值得我們尊敬。
(二)侍奉父母,為什麼不統一規定標準?便是各人的情況不一樣。所以各自盡心盡力就好,不能夠設置標準,來加以嚴格的要求。對長上也是一樣,能夠在必要時不惜犧牲寶貴的性命,已經是十分難能可貴。
(三)和朋友交往,有信用、靠得住,即使沒有讀什麼書,受什麼高深的教育,也真是懂得道理的正人君子。
〔建議〕
不要看不起沒有讀書的人,要仔細看看,是不是做人做事,都合情合理?隻要明理,不必計較學曆的高低。
〔原文〕
八、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主旨〕
孔子指出君子的修為要領。
〔注釋〕
(一)“重”是莊重。
(二)“威”即威嚴。
(三)“固”是堅固。
(四)“主”有親近的意思。
(五)“憚”就是“害怕”。
〔今譯〕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便沒有威嚴,令人不加以敬重。多多學習,才能夠不固執。要讓人家看得起,最好親近忠信的人,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過失也不用怕沒有麵子,馬上下決心改過。”
〔引述〕
一個人不自愛,容易引起他人看不起,因而不加以敬重。在適當的場合,表現出合理的態度,便是自愛的一種表現。應該莊重的時候,如果顯得輕佻、搞笑、好像小醜的模樣,當然就沒有足夠的威嚴,令人不加以敬重。這時候自作自受,就不應該責怪他人缺乏修養。
我們希望被人家看得起,必須多多學習,使自己有更多的選擇,以免由於見聞不多而固執己見。多多親近忠實、有信用的人士。向比自己高明的人請教,不要浪費時間到處吹噓和炫耀自己。反省自己時,發現有任何過失,都應該下定決心,不犯第二次。
〔生活智慧〕
(一)有很多人,以為即學即用的意思,便是學到了東西,馬上就要付諸實踐,在生活中運用。這種念頭相當可怕,因為學到的東西,未必正確合用,怎麼可以如此匆促決定,立即要活學活用呢?
(二)孔子告訴我們“學則不固”的道理,希望我們把學到的東西,當做多一種參考,多一種選擇,使自己更加不固執。運用的時候,因時、因地、因人、因事,把所有的參考答案逐一篩選,選出一種合理的方案才能夠擇善固執地,加以合理地運用。
(三)用過幾次,覺得合理有效。這才放心地多加運用,以期養成習慣。但是仍然不要忘記執經用權,也就是持經達變地,做出合理的調整。
〔建議〕
做人最要緊的,是讓人家看得起。把握自己的修為要領,不斷精進,才對得起自己。
〔原文〕
九、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主旨〕
在上位的人能尊崇祖先,人民就會歸於敦厚。
〔注釋〕
(一)“慎終”是說慎重處理親長的後事。
(二)“追遠”是說誠敬祭拜自己的祖先。
〔今譯〕
曾子說:“對親長送終要盡禮盡哀,對遠祖祭拜要誠敬追思,這樣才能使社會風氣歸於敦厚。”
〔引述〕
我國家庭的首要功能,在生育子女,以延續民族生命。第二功能即在祭祀祖先,表示不忘根本。第三功能為教養子女,使其成為品德良好、受人敬重的公民,以傳承良好的家風。我們相信“家為國之本”,家教良好,社會風氣自然敦厚。我們借著祭祀來連係不同世代的家人,以增進家人的感情,為家門的榮耀而盡心盡力。
鄭重的祭祀祖先,最好全家人參與。因故缺席,必須由家長向祖先靈位敬重地稟告。親人過世,要盡禮盡哀地送終。祭拜祖先,要誠心、恭敬地追思。家家如此,這個社會必然和諧、協調、風氣敦厚。
這裏所說的“民德”,隻表示事實的存在,並沒有價值判斷。慎終追遠,如果隻注重形式,甚至於造成迷信,那就毫無價值。倘若明白真正的用意,了解不忘根本的道理,寄以世代相傳良好家風的厚望,那才真正有價值。
〔人生智慧〕
(一)慎終追遠,是善良的風俗。必須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使不忘本的美德,持續地發揚光大。
(二)慎終可以擴大為慎始善終,用在為人處事方麵,以期獲得更為圓滿的人生。一開始就正確,並且確保過程的良好,結果當然善終。
(三)厚道是大家所盼望的良好風俗,彼此都表現出忠厚的態度,人間才更為和諧。大家都從自身做起,社會自然融洽,充滿和氣。
〔建議〕
不把祭祀當做迷信,抱著不忘根本的虔誠和恭敬,加強家人之間的溝通,增強家族的凝聚力。
〔原文〕
十、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主旨〕
孔子有德,治國的人士大多喜歡向他請益。
〔注釋〕
(一)“子禽”姓陳名亢(kàng),字子禽,孔子的弟子。
(二)“子貢”姓端木名賜,是孔子學生中最富有的。
(三)“政”指國政。
(四)“抑”是反語辭,“還是?”的意思。
(五)“溫、良、恭、儉、讓”五者指孔子的盛德。“讓”是謙遜的意思。
(六)“其諸”是或許、或者的意思。
〔今譯〕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每到一個國家,都會了解這個國家的政事。到底是自己去求得的呢?還是人家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說:“老師是以他的溫和、良善、恭敬、節製、謙讓五種美德,獲得大家的信任和讚賞。紛紛向他請益。老師能得到對這國政事的了解,跟別人是不相同的。”
〔引述〕
“求人”和“不求人”,都應該以“合理”為原則。合理的求人,並不難為情。不合理的不求人,實際上是不負責任。孔子不求人,也不標榜不求人,才是合理的態度。他以溫、良、恭、儉、讓的良好修養,贏得大家的敬仰。主動向他請教,如果再不理會,反而不好。孔子善用不求人來求人,值得我們學習。
〔生活智慧〕
(一)溫厚、善良、恭敬、儉約和謙讓,是子貢對他的老師孔子所加的讚美。這五種美德,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加緊學習的。
(二)自己修養良好,使別人樂於學習。這是最省力,也最有效的參考權。在所有權力當中,最值得大家學習。運用起來,也最有價值,最不受限製。
(三)他人自動向我們學習,我們不但不應該沾沾自喜,更不可以明白指出,自己擁有很大的參考權。這時候愈謙讓,他人愈願意接受我們的影響。一旦自己說出來,效果必然減半。
〔建議〕
溫、良、恭、儉、讓是五種美德,人人都應該以此為目標,終生努力不懈。
〔原文〕
十一、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xìng)。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主旨〕
孔子對於“孝子”的具體標準。
〔注釋〕
“無改於父之道”是說不改變父親在世時的言行原則。
〔今譯〕
孔子說:“父親在世的時候,觀察做兒子的誌向。父親不在世了,便觀察做兒子的行為。在守喪的三年當中,能夠堅持不改變父親在世時的所有言行原則,就是孝子。”
〔引述〕
子女為父母所生,卻不為父母所有。子女想做的事情,不一定要和父母一樣。但是,為社會人群做出良好貢獻的誌向,應該是相同的。所以父母在世時,子女應該學習父母的正當誌向。等到父母逝世以後,還應該保持父母所教導的正當行為。至少在守喪三年期間,能夠堅持不改變父母在世時的言行態度。
現代人不可能守喪三年,但是孔子對於孝子的要求,迄今仍然具體可行。學習父母的正當誌向和言行態度,原本就是家庭教育的重點。在家學做人,到學校充實知識,成為現代人的基本教養。繼承父母的誌向,秉持父母的言行態度,可以形成堅實的家風。如此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人人不忘本,必然造成家庭教育的強大力量,可以確保子弟血濃於水的共識。
〔生活智慧〕
(一)一般家庭,父母的誌向未必十分明確。子女能不能繼承?實際上也不十分重要。孔子這一番話,應該是針對那些在政治上、經濟上或社會上負有重責大任的家庭,目的在於促使這些家庭的子女,在繼承父業時,要特別重視經營理念的持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