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第二
〔原文〕
一、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主旨〕
德政有如北極星,對人民的感化力特別強大。
〔注釋〕
(一)“北辰”指北極星,古人以為北極星居中不動,眾星環繞著它而運行。
(二)“共”同“拱”,是環繞、歸向的意思。
〔今譯〕
孔子說:“憑借道德來治國,就如同北極星一樣,居中不動,眾星都自然而然地環繞著,歸向於它。”
〔引述〕
為政,是從事政治的意思。政治,即為管理眾人的事情。為政以德,一般人常解釋為:透過德化來管理眾人的事。采用自然感化的方式,大家才會各安其位,各得其樂。實際上,孔子的主張,是尊重禮製,也就是德治必須以製度作為基礎。為政以德的意思,應該是製定製度,執行製度,以及修訂製度的人,自己要重視品德修養。以有德人士來實施製度化管理,才有良好的效果。
北極星居中不動,象征製度的確立。眾星共之,表示製度的製定和落實,需要良好品德的人來運作。
管理眾人的事,不能完全依賴法治。因為法網雖然嚴厲,也很難周密。不良份子,仍然可以遊走於法律邊緣,甚至活躍在法律的空隙中,實在防不勝防,治不勝治。為政以德,便是從事政治的人士用道德修養來以身作則,以道德補法律的不足,而不是僅僅用道德來教化別人。
〔生活智慧〕
(一)誤解為政以德的本意,使孔子德治的理想迄今難以具體落實。因此引起很多人的懷疑,說什麼德治是理想,並不能實際施行。實際上為政以德的起點是正己。領導者自己有德,才能夠建立法治的公信力。政即是正的意思,從政的人,必須自己行得正,以正為準則,帶領著大家也跟著端正起來。
(二)為政以德,是治國的戰略思想。同樣可以用來齊家和經營企業。我們常說小勝靠智、大勝靠德,便是為政以德的實際運用成果。
(三)孟子將為政以德擴展為仁政,造成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我們每一個人,不論身居哪一種階層,都應該真正體會並實踐以人為本的理念,來提升人的價值。
〔建議〕
任何事情,都離不開規矩,品德修養良好,實際上就是合理遵守規矩的表現。
〔原文〕
二、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主旨〕
孔子說明詩經的要旨。
〔注釋〕
“蔽”是概括的意思。
〔今譯〕
孔子說:“詩經有三百篇,隻要一句話便可以概括全書的要旨,那就是:作者的思想完全純正。”
〔引述〕
前麵說過,子貢是孔子學生當中,惟一親身體驗過貧窮和富有的人。他在貧窮的時候,為了不諂媚別人,吃過不少苦頭。後來富有了,又為了不驕傲而煞費苦心。經過孔子引用詩經衛風篇的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啟示,這才恍然大悟。一個人不需要為了貧窮或富有而費心思,隻要把貧富歸之於天命,自己則專心樂道修禮,便十分自在。有了這樣的心情,才可以讀詩。因為詩經的作者,心裏根本沒有絲毫邪念。隻有用同樣的心情來領會,才能讀得出真正的味道。
〔生活智慧〕
(一)貧窮的日子過久了,一旦富有,往往不知道怎樣因應,產生很多暴發戶的不當行為。富有人家,忽然要過窮日子,好像也很難適應,甚至於想要自殺。這兩種人士,最好都能夠讀讀詩經,領會其中不違正道的心性,比較容易隨遇而安。
(二)孔子所說的詩,便是我們現代所說的詩經。詩經是俗名,但是元朝以後,就一直沿用迄今。流傳下來的,一共有三百零五篇。孔子說詩三百,也表現我們對數字的態度,不一定處處都講求精確。換句話說,應該精確時才精確,否則說一個概數就可以了。
(三)讀詩的目的,應該是使自己的思想走入正道。如果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不讀也罷!可惜有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搞出很多歪詩,徒然引起讀者的邪念,實在是害人害己!
〔建議〕
思想純正,觀念正確,是最大的福氣。我們追求幸運,最好從這裏著手。
〔原文〕
三、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主旨〕
孔子評論法治與德治的優劣。
〔注釋〕
(一)“道之以政”是以法製禁令來領導人民。
(二)“齊之以刑”指用刑罰來整飭人民。
(三)“民免而無恥”是人民僅能苟免於刑罰,並無羞愧心。
(四)“有恥且格”指人民會有羞恥心,而且能不斷地改善自己。
〔今譯〕
孔子說:“以各種法製禁令領導人民,用各種刑罰來整飭人民,人民隻求免於刑罰,並無羞恥心。如果能以道德去感化人民,以禮教來整頓他們,人民不但有羞恥心,而且能跟隨在位者的領導持續地改善。
〔引述〕
孔子認為禮治優於法治,但是實施起來,卻難於法治。所以禮治沒有做好以前,不能不用法治。就算禮治實施得很多,也不能完全廢掉刑法。一般人認為孔子重視禮治而輕忽法治,甚至主張不用法治,實際上是十分嚴重的誤解。以德化來教導,用禮法來規範,這才符合孔子的主張。
法治是德治的基礎,沒有法治,德治很可能流於空談。孔子主張為政的目的,是德化。使人民知恥,自動走上正道,而不為非。所用的方法,為身教,產生影響力來感化人民。他並不反對刑治,隻是在德治未能實現之前,姑且兼采刑治。主要用意,在避免人民隻怕犯法受刑,卻不能自發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生活智慧〕
(一)我們常說愛的教育,以為打罵都是有害無利的。實際上愛和限(限製)應該並重,有限製才顯得真愛,否則便是放縱或溺愛。
(二)把禮治和法治合起來想,而不分開來看,才是孔子倡導禮治的原意。若是分開來看,禮法便成為理想而難以具體落實。
(三)心裏產生羞愧的感覺,並且知過能改,才有資格實施禮治。否則隻是害怕受罰,不能提高品德修養。
〔建議〕
羞愧的心理反應,十分寶貴。隻害怕受刑罰,卻失去羞愧心,就算能夠改過,也不能持久。
〔原文〕
四、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主旨〕
孔子自述為學與進德的次序。
〔注釋〕
(一)“吾十有五”指孔子十五歲那一年。
(二)“誌於學”的“誌”是心有所向的意思。
(三)“而立”是成立、自立、立足的意思。
(四)“不惑”指沒有疑惑。
(五)“天命”指人世間一切理所當然的道義與責任。
(六)“逾矩”的逾是超越;而矩是規矩、法度。
〔今譯〕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誌向學。三十歲時,能用學得的道理來立身行己。四十歲時,對一切事理已不再疑惑。五十歲時,能知道天命的道理。六十歲時,聽到別人的話可以分辨真假與是非。七十歲以後,就算隨心所欲也不致逾越法度。”
〔引述〕
一個人的一生,能夠循序漸進,持續地進步,是最為難得的成就。孔子這樣的聖人,一路走來,能夠如此平順,值得我們學習。然而孔子所說的十五、三十、四十、五十等數字,不過是一種概略的敘述。各人都不相同,即為個別差異。人人自己反省,看看有什麼需要調整、改善的地方,才是孔子說這一番話的真正用意。
從心所欲是有條件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達到的境地。必須經過無數次的改善又改善,真正能夠喜怒哀樂都發而皆中節,也就是表現到合理的程度,才可以從心所欲。我們應該把不逾矩當做從心所欲的必要條件。倘若逾矩,那就不可以從心所欲了。
〔生活智慧〕
(一)人生是階段性的調整,每一個階段,都有不一樣的努力目標。如果調整不過來,那就是過不了關卡,而難以突破。
(二)年輕人想要隨心所欲,不用心自律。請看看孔子這樣的聖人,也要到七十歲才能夠達到這種地步。如果及時清醒,不再做出這樣的自我期許,應該是一件可喜的好事。
(三)不惑已經很不容易,知道天命更加困難。要聽得進去,又聽得明白別人的話,真是非做到平心靜氣不可。大多數人,恐怕一生都修養不到這樣的地步。
〔建議〕
按照孔子所說為學與進德的次序,逐漸要求自己。隻要有進步,不必擔心速度的快慢。
〔原文〕
五、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主旨〕
孔子要孟懿子依禮盡孝。
〔注釋〕
(一)“孟懿子”姓仲孫名何忌,魯大夫,諡“懿”。
(二)“無違”是遵行禮法沒有任何違背。
(三)“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弟子,小孔子三十六歲。
(四)“禦”指駕車。
(五)“生,事之以禮”父母在世,要遵行禮法侍奉他們。
(六)“死,事之以禮”父母去世,要遵行禮法處理後事。
〔今譯〕
孟懿子向孔子問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法。”
後來,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我回答說:‘不要違背禮法。’”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法侍奉他們;死後要依禮法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引述〕
無違的意思,是不要違反父母和子女相處的道理。並不是一定要順從父母的命令,或聽從父母的話。孔子進一步解釋為依禮侍奉父母和葬祭父母,便是一切以合理為度。
〔生活智慧〕
(一)和西方人相比較,我們更喜歡使用複名詞,而不是單名詞。所以孝的後麵,加上一個順字。結果引起很大的誤解,以為順從父母的指示,才叫做孝。
(二)實際上無違的意思,是合理的順從,卻不是盲目的順從。不能夠不順,卻不能完全順從,以合理為度。
(三)存心不順從,當然是不孝。存心樣樣順從,也經常陷父母於不義,同樣是不孝。無違主要在不當麵頂撞,也不能陽奉陰違。應該和緩地向父母說明自己的困難,取得父母的諒解。雙方和諧好商量,便是良好的無違。
〔建議〕
對父母的指示,覺得合理的要順。如果有疑問,最好不要當麵頂撞,要隔一些時間,私底下請問父母。彼此進一步商議,當然更加合理。
〔原文〕
六、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主旨〕
孔子要孟武伯守身盡孝。
〔注釋〕
(一)“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諡“武”。
(二)“其”指子女。
〔今譯〕
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向孔子問孝。孔子說:“子女要做到隻有疾病時,才會引起父母的擔憂。”
〔引述〕
一般父母,處處為子女擔憂。這就是子女的不孝,許多方麵都讓父母放心不下。若是言行端正,用不著父母操心。隻有偶爾生病時,才使父母擔心,實在已經是孝子了。
現代社會,子女從小就讓父母擔憂,甚至於父母生病時,也不放過父母。不但不能夠奉侍、陪伴,為父母解憂,還要製造問題,使父母更加不安。父母逝世以後,子女居然算舊賬,聲稱小時候受到父母的虐待和毒打。這種情況,特別是演藝界人士,喜歡以此製造新聞,爭取爆光的機會。看到孔子這一句話,真不知道有何感想?我們衷心期望,身為公眾人物,最好做出孝道的表率,不要再敗壞社會風氣了。
〔生活智慧〕
(一)吃五穀長百病,人要完全沒有疾病,不但十分困難,而且不見得好。往往不病則已,一病便從此不起。所以用不著害怕生病,這時候父母擔心,是親情的表現。平日注意健康,減少生病,使父母不擔心,是子女要做的事。
(二)子女生病,不能隱瞞父母,使父母更加擔憂。實情相告,有病要治病。治療期間遵照醫師指示用藥行事,心中要忘病,不要恐嚇自己,也使父母不得安寧。
(三)父母生病時,子女更應該用心照顧,盡量使父母寬心,以期早日康複。但是,凡事遵照醫師囑咐,切勿胡亂投藥,反而造成弊害。
〔建議〕
預防勝於治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小心飲食,重視營養的均衡,從現在就要做起。
〔原文〕
七、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yàng);不敬,何以別乎?”
〔主旨〕
孔子認為孝道以敬為基本要件。
〔注釋〕
(一)“子遊”姓言名偃,字子遊,孔子的弟子。吳國人,曾經做過武將邑宰,政績十分良好。
(二)“是謂能養”“是”即隻的意思。隻以飲食供養父母。
〔今譯〕
子遊向孔子問孝。孔子說:“現代人的孝順,隻限在飲食方麵供養父母。至於狗和馬也都能受到飼養,如果對父母親不敬的話,那跟飼養狗和馬有什麼區別呢?”
〔引述〕
物質上奉養父母,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普遍要求。試看有些人對動物的愛護,甚至比對父母還要用心,豈不是父母反而不如寵物呢!精神上的孝敬,才是人和禽獸的差異。
〔生活智慧〕
(一)父母隻重視物質而輕忽精神,實際上是自比動物。子女長大以後,自然有樣學樣,也愈來愈不知孝敬父母。
(二)孔子所說的敬,實際上是誠意的意思。有誠意的孝,而不是形式上的順。不問條件,也沒有一定的標準,凡事誠意就好。
(三)對父母不敬,還能夠敬重什麼人?不孝的人,基本上沒有什麼值得期待的。孝是做人的根本,由此可見。
〔建議〕
不讓父母丟臉,是最為根本的孝道。心目中有父母,處處想到父母的立場,是孝的起點。
〔原文〕
八、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zhuàn),曾是以為孝乎?”
〔主旨〕
孔子教導子夏盡孝的要點。
〔注釋〕
(一)“色難”指侍奉父母要一直保持和顏悅色是很難的。
(二)“饌”是吃的意思。
(三)“曾是以為孝乎”“曾”是乃的意思。真以為如此便真是盡孝了嗎?
〔今譯〕
子夏問孝道。孔子說:“要保持和顏悅色侍奉父母是很難的。如果隻是:家裏有事由年輕的子女操勞,有酒有飯時,讓長老去吃喝,這能算是盡孝嗎?”
〔引述〕
現代人把奉養父母當做盡孝,自以為有錢讓父母花用,有食物讓父母享用,有衣物供父母使用,便是孝的表現。因此缺乏尊敬的心態,不夠恭敬,請問這和養狗養馬有什麼不同?奉養父母,最要緊的是恭敬。至於如何奉養?要看子女的能力和條件。誠心盡力就好,不能夠比來比去。
〔生活智慧〕
(一)長遠在父母跟前保持和顏悅色,真的有那麼困難嗎?如果實際上遭遇這樣的困難,最好自己檢討,是不是對待父母,缺乏誠意,所以才失去恭敬的心。
(二)年輕時為父母分擔一些事情,年長時好好準備父母的飲食,不過是為人子女應盡的責任,談不上孝心。如果做到這種地步,便自認盡孝,那實在是太小看自己了。
(三)儒家認為讓父母有麵子,不辱家門,才是真正的孝。不是為父母讀書或賺錢,而是行為端正,做出對社會人群有益的事情,以光宗耀祖。往往祖上有德,才會教養出這樣的子女。
〔建議〕
對父母和顏悅色,隻有真正發自內心,才能保持長久。光做表麵,頂多維持一段時間。從心出發,必須先有恭敬的態度。
〔原文〕
九、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主旨〕
孔子讚美顏回能悟道有美德。
〔注釋〕
(一)“回”姓顏名回,字子淵,孔子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