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們活著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我們死時,不知道要到哪裏去。在生和死之間,十分有限的生命,為了求生存、求愛情、求名利、求快樂,承受各種威脅、壓迫、苦惱、艱難與不幸。這樣的人生,值不值得?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三)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價值何在?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不是應該花一些時間,盡一點心力,來加以探討和了解?何況古聖先賢,早已提供給我們很多知識,告訴我們有效的途徑,為什麼大家很少去理會?然後又感歎人生煩惱多多,做人很辛苦,豈不是十分矛盾?
〔建議〕
想一想?什麼叫做聞道?怎樣才叫做謀道?人真的能夠弘道嗎?為什麼大家喜歡有道,而厭惡無道?看看自己對道,到底有多少認識。
〔原文〕
九、子曰:“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主旨〕
孔子勉人專心求道,不要過分在意物質的好壞。
〔注釋〕
(一)“士”指讀書人。
(二)“道”即立身處世的道理。
(三)“惡衣惡食”惡即粗劣。粗劣的衣服與粗劣的食物。
〔今譯〕
孔子說:“讀書人專心追求安身立命的道理,如果因為穿得不好、吃得不好而覺得羞恥,那便不值得與他討論什麼道理了。”
〔引述〕
道有可以說的,也有很難說的,當然還有不能說的。這裏所說的道,應該是可以說的部分。也就是安身立命的為人處世的道理。知識分子如果立誌要走上安身立命的正道,就不應該把粗劣的衣服和食物當做一種恥辱。因為不能忘情於個人的豐衣足食,隻貪圖自己的享受。就算立誌,也不過是虛假的,所以孔子認為不值得和他討論做人做事的道理。
〔生活智慧〕
(一)孔子的學生當中,顏回生活清苦,卻能夠安貧樂道,成為孔子最重視的學生。一些富家子弟借故侮辱他,甚至誣賴他偷東西。顏回絲毫不受影響,因為他一心一意,要學習孔子所說的道理,對這些小事,一點也不在乎。
(二)有人愛麵子,認為穿得不漂亮,吃得不精美,是一種恥辱。其實,做出令父母丟臉的事情,才是真正的羞恥。穿什麼、吃什麼?對於有誌於道的人,是無所謂的。
(三)誌於道的人,謀求的是大眾的福祉,社會的安寧。不能夠處處為自己的富貴榮華著想。否則就成為滿口仁義道德,而所表現的行為,卻是自私自利,被大家看不起的人。
〔建議〕
把學而篇所說“君子不以飽食、安居為生平的目的,卻勉力於應做的事情。不但出言謹慎,而且常向有道德的人士請教”和這裏所說的知識分子不應該以粗衣劣食為恥,合起來看,領悟出其中的要義。
〔原文〕
十、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dí)也,無莫也,義之與比(bì)。”
〔主旨〕
孔子主張君子不可固執成見,凡事要求適宜合理。
〔注釋〕
(一)“適”是專主的意思。
(二)“莫”即不肯。
(三)“比”指依從。
〔今譯〕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一切事情,沒有一定的主張,也沒有一定不肯要的堅持,隻依從當時當地最為合理的方式。”
〔引述〕
世界上的事物,凡是叫得出名字的,都是相對的。
君子的修養良好,所表現的態度,應該也是相對的。既不絕對地肯定,也不絕對地否定。一切事物,都因人、因事、因時、因地,尋求最為合理的答案。
任何事物,若是離開時間和空間,就分不出對錯、喜惡、好壞。我們對於事物的判斷,必須配合時空的變化,以合理為標準,慎重地思慮和分辨,以免誤判。
〔生活智慧〕
(一)內心大公無私,就不會產生成見或偏見。否則過於自信,認為自己的判斷一定十分正確,反而誤人害己。
(二)凡事有好的一麵,往往就有不好的一麵。最好兩麵兼顧,以求合理。以免一廂情願,為了一點點小好處而失去更多。
(三)沒有成見,也沒有偏見,才能夠冷靜客觀地,施展慎思明辨的功夫。從不同層麵、不同立場來看事物,比較容易獲得真正的合理點。
〔建議〕
絕對讚成或絕對反對,其實都有一些成見或偏見。我們最好牢記孔子的教誨,凡事以合理為度。隻讚成值得讚成的部分,同樣隻反對應當反對的部分。
〔原文〕
十一、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主旨〕
孔子區別君子與小人不同的誌向。
〔注釋〕
(一)“懷”指心念。
(二)“土”即田產。
(三)“刑”是法度的意思。
(四)“惠”即恩惠。
〔今譯〕
孔子說:“君子心中所想的是道德,小人則是田產。君子心中所想的是法度的遵行,小人心中所想的是恩惠的獲得。”
〔引述〕
有土地相當於擁有財富,心中念念不忘家業田地,原本是人之常情。如果能夠擴展開來,也想一想社會公益的事情。盡自己的能力,為大家謀一些福利。這種光明的德性,就會把一個人,從小人提升到君子,何樂而不為?
君子謹言慎行,為的是尊重禮法,避免觸犯刑罰。小人心中所想的,卻是怎樣獲得好處。同樣一顆心,君子和小人,想的顯然大不相同。
〔生活智慧〕
(一)一個人的言行,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心中怎麼想,表現出來的言行,就是它的反映。君子和小人所想的不一樣,難怪表現出來的言行,有那麼大的不同。
(二)君子和小人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品德修養不一樣。換句話說,便是品格和誌趣有所不同。心中所重視的,為公或為私?為義或為利?各有各的重點。隻要有公義的念頭,便不難成為君子。
(三)君子所想的,小人也可以想。小人想變成君子,隻要修正自己的念頭,很快就能夠達成願望。小人所想的,君子也可以想,隻要雙方麵兼顧並重,仍然不失為君子。
〔建議〕
反省自己,到底心中常常想念的是什麼?比較偏於君子,還是小人?再想一想,有沒有調整的必要?要不要改正自己的念頭?
〔原文〕
十二、子曰:“放(fǎng)於利而行,多怨。”
〔主旨〕
孔子認為一心追求利益就會招怨。
〔注釋〕
(一)“放”即依據,也有放縱的意思。
(二)“多怨”指招惹很多怨恨。
〔今譯〕
孔子說:“做事如果完全以私利為依據,必定會招來許多怨恨。”
〔引述〕
我們前已說明,天下事大多是相對的。有利必有害,有好就有壞,而有善也就有惡。獲得利益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隨之而來的害處。以為自己隻得其利而沒有蒙受其害。等到害處出現,這才後悔莫及,豈不是後知後覺?
當我們得到好處的時候,應該想一想別人是不是因此而蒙受害處?會不會因此而招惹別人的妒忌?隻要別人受害,或者引起妒忌,我們就遲早受害。
〔生活智慧〕
(一)孔子這一句話,提醒我們,做人不應該唯利是圖。凡事隻計較利害關係,一心一意想獲得利益,結果必然招惹許多怨恨,想逃也逃不掉。
(二)這裏所說的利,顯然是那些不合於義的利。合乎義的利,應該不致招惹怨恨。孔子不反對所有的利,否則就違背了“無適也,無莫也”的原則,而自相矛盾。
(三)合於義的利,當然可求。不合於義的利,最好不要求。放於利的意思,更深入地體會,是指做事時不約束自己的利欲,一味以利為考慮的重點,那就更加容易招惹怨恨了。
〔建議〕
做事的時候,必須合理約束自己對於利的追求。使自己的利,合乎義的要求,以免招惹怨恨,對自己十分不利。
〔原文〕
十三、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主旨〕
孔子主張禮讓是治國的根本。
〔注釋〕
“以禮讓為國”禮主敬,讓主和,即以禮讓來治國。
〔今譯〕
孔子說:“能以禮讓的道理來治國,還有什麼困難呢?不能以禮讓的道理治國,空有禮的形式,又有什麼用呢?”
〔引述〕
政治的目的,在於為人民服務。從政的人,最好具有禮讓的意識,把位子讓給最合適的人。讓合適的人來做合理的事,便是禮讓的道理。自己既然是合適的人,就應該以身作則,發揚禮讓的精神,使大家減少爭端,促進和諧。
實際上,所有的人都應該禮讓。凡事不爭先恐後,多替別人想想,不要專注於表麵的禮儀,卻能夠尊重自然的天地、孝敬祖先父母、尊敬社會的曆史人文,並且遵循約定俗成的人情世故。如此,才會把禮的實質意義,充分呈現出來。
然而,禮讓也是有條件的,並不是一切都應該禮讓。請看後麵《衛靈公篇》:“當仁不讓於師”,便知道倘若為了仁義,雖然麵對著自己的師長,也應該據理力爭,不可以禮讓。
〔生活智慧〕
(一)刑法畢竟是消極的、負麵的,隻會教人避免走上死路,並不能教人快樂地生活。禮讓的道理,才是積極的、正麵的。人人把禮讓的精神發揚起來,社會有秩序,大家重和諧,很可能刑法都備而不用,反而不受重視了。
(二)禮讓的根本,在於恕道。一方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方麵還要進一步做到“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種精神,在西方文化中,很難看到。中國人最重視恕道,對世界的貢獻,十分重大。
(三)我們一向自稱禮儀之邦,大家十分重視禮讓。想不到久而久之,反而養成爭先恐後,甚至於不擇手段地惡性競爭,實在令人遺憾!
〔建議〕
培養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良好習慣。把寬恕禮讓當作自己的主要行事規則。在“禮讓為先”與“當仁不讓”之間,找出合理點。
〔原文〕
十四、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主旨〕
孔子勉人要能自立。
〔注釋〕
(一)“位”即職位。
(二)“患”指憂慮、害怕。
(三)“可知”指可以被人知道的好事。
〔今譯〕
孔子說:“不必擔心得不到好職位,要擔心的是,自己有沒有才德擔任這個職位。不必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應該擔心的是,自己有什麼才德可以讓人知道。”
〔引述〕
職位不論高低,隻在乎自己有沒有認真負責,把份內的工作做好。責任不論大小,隻在乎自己能不能盡心盡力,把責任完全承擔起來,並且順利地如期完成。
自己有什麼樣的才能,比較重要。別人知道與否,根本不值得我們關心。偏偏很多人剛好相反,不擔心自己有沒有能力,卻非常在乎能夠得到什麼職位。不注意培育自己的才能,不重視提升自己的實力,卻力求博取虛名。
〔生活智慧〕
(一)很多人盲目爭取好職位,結果才發現自己實力不夠,很難勝任。弄得自己疲於奔命,卻沒有辦法把工作做好。很多人的一生,都是爭取到自己無能為力的“無能級”,然後才停頓下來,不但耽誤公事,而且害得自己十分苦惱。
(二)一心一意爭取職位,忽略了充實自己。一旦機會來臨,才發現自己的準備工作不足,缺乏承擔的能力,豈不是後悔莫及嗎?及早提升自己的才德,機會來臨時可以順利獲得,那才是人生的樂事。
(三)別人不知道我們,我們還可以擁有隱私權,至少不惹人注目。別人都知道我們,那就成了公眾人物,到處惹人注目,有什麼好處?有實力還好,如果再加上沒有實力,豈不是到處出醜,苦不堪言。
〔建議〕
用心充實自己的才德,提升自己的實力,不必急於出名,讓大家都知道。實至名歸,才是人間的美事。
〔原文〕
十五、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主旨〕
孔子與曾子討論忠恕的道理。
〔注釋〕
(一)“參”是曾子的名,見學而篇之四。孔子直接叫弟子的名,表示親切。
(二)“吾道一以貫之”我所說的道理,可以用一個最重要的道理來加以貫穿,統一起來。
(三)“唯”就是“是”的意思。
(四)“忠恕”竭盡自己的才能,稱為忠,推己及人叫做恕。
〔今譯〕
孔子說:“參啊!我講過的所有道理,可以用一個最重要的道理貫穿起來。”曾子回答:“是的。”孔子出去後,別的同學問曾子:“是什麼意思呢?”曾子說:“夫子的道理,就是忠恕兩個字罷了。”
〔引述〕
忠於自己的人,對自己的事情都能夠盡心盡力去做,當然有良好的成果。忠於職守的人,對份內的工作,必然盡心盡力,做出良好的效果。
對別人寬恕的人,能夠設身處地,體諒別人的苦衷,包容別人的缺失,原諒別人的過錯。並且進一步幫助別人,促進共同的進步。
把忠恕的精神,應用到各個方麵,就等於用忠恕的道理,來貫穿孔子所說的所有道理,連接起來而不產生矛盾了。
〔生活智慧〕
(一)孔子所說的道理,有時候因人而異,以致前後不一定相同。但是具有一貫的係統,彼此並不矛盾,當然更不會互相衝突。為了使大家更加明了起見,他用忠恕兩個字,來加以貫穿。
(二)曾子所說的“忠恕”,就是孔子所說“一以貫之”的“一”。如果真的要簡約成一個字的話,很可能就是一個“恕”字。原則隻有一個,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西方人喜歡說:要人家如何對待我們,就應該同樣對待人家,含有“恕”的味道,卻始終未能提出“恕道”,他們說出這樣的話,至少比孔子晚五百年。
〔建議〕
先從為政篇所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己”做起,培養容納不同意見的雅量,再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進而“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以體會和實踐恕道。
〔原文〕
十六、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主旨〕
孔子從義與利來區別君子與小人。
〔注釋〕
“喻”即通曉。
〔今譯〕
孔子說:“君子能夠把利益的追求,控製在合理的範圍內。”
〔引述〕
很多人采取二分法的思維法則,把孔子這一句話,解釋成君子隻明白義的所在,卻不理會利的重要性。小人隻知道追逐利益,並不能控製在合理的範圍內。實際上儒家所說的義與利,並不是對立的。做出兩極化的解釋,徒然造成很多義利的爭辯,實在不符合孔子的本意。
小人唯利是圖,當然不好。若是深一層思慮,把所追求的利益,限製在合理的範圍內,豈不就是君子了?可見小人修養自己,是可以變成君子的。
孔子把利分成兩種:一種是合義的利,我們現代稱為合理的權益;一種則是不合義的利,我們現代通稱為不當所得。合理權益受到法律的保護,不正當所得則為法律所禁止。可見現代法律,和孔子當年的主張十分吻合。
〔生活智慧〕
(一)利益有應當得的,也有不應當得的。前者合乎義,有正當性,當然可以求。後者不合乎義,不具正當性,也就是不合理,最好不要取得,以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