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仁第四
〔原文〕
一、子曰:“裏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zhì)!”
〔主旨〕
孔子教人慎重選擇居處。
〔注釋〕
(一)“裏仁為美”指鄉裏有仁厚的風俗是美好的事。
(二)“處”即居住的處所。
〔今譯〕
孔子說:“居住的鄉裏有仁厚的風俗才好。如果選擇住在不是風俗仁厚的地方,怎能算是明智呢?”
〔引述〕
孔子這一句話,初看起來,似乎在教導我們慎重選擇居住的處所。實際上,更深一層的用意,在於喚醒大家:做人的道理有如居住的處所一樣,有好幾種。如果選擇做人的道理,卻不知道選擇仁,豈不是和選擇住處不以仁厚的風俗為重一樣,同樣是不聰明的決定。
〔生活智慧〕
(一)居住的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風俗仁厚,大家和諧相處,互助互惠,對全家老少,都是一種難得的福分。
(二)做人的道理,直接決定為人處世的態度。選擇仁德的道理,才算是有智慧的人。彼此講求德行,自然安寧。
(三)居住的環境風俗仁厚,做人的道理以仁為重。這樣的鄰裏,才是適合於大眾居住的社區,和諧而安寧。
〔建議〕
一個人的命運,其實就是這個人自己的選擇。一連串的選擇正確,運氣真好。若是選擇錯誤,那就慘了。培養自己的選擇能力,便是為自己帶來好運氣。
〔原文〕
二、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主旨〕
孔子教人不可失去本心。
〔注釋〕
(一)“約”即窮困。
(二)“安仁”是心安於仁,認為仁本來就是天生自然,絲毫不勉強。
(三)“利仁”指知道仁對自己有利而行仁。
〔今譯〕
孔子說:“不仁的人不可以長久處於貧困,也不可以長久處於安樂。仁者是天生有道德的人,認為道德帶來人生最大的樂趣。智者知道仁的好處,也能行仁,把道德當作生活的規範。”
〔引述〕
孔子的道、德、仁、義、禮五大中心思想,在論語中說的次數最多的,便是仁。但是孔子並不看重字義的界定,專在仁的意義上麵作文章。他所重視的,是在道德實踐上,勉勵大家透過實踐仁的工夫,來親自領悟仁在具體生活中,所發揮的功能和產生的效果。
不仁的人,剛開始過窮困的生活,還能夠勉強忍耐。日子久了,便怨天尤人。由於缺乏道德修養,便為非作歹,甚至於擾亂治安,造成社會的不安寧。就算過安樂的日子,剛開始可能比較安分,不敢標新立異,頂多暴露一些暴發戶的心態。久了以後,各種奢侈、放蕩的花樣,層出不窮,同樣危害人群,擾亂社會秩序。
道德修養良好的,至少把道德看成正當的生活規範,使自己過著安寧的日子。那些天生有道德的仁人,以平常心看待道德,認為本來就應該這樣,在生活中享受到最大的快樂。
〔生活智慧〕
(一)知者利仁,提醒我們知識是幫助我們行仁的最好工具。孔子所重視的仁,實際上是理智的仁,也就是合理的仁。善用我們的理智,來指導我們的感情,應該是知者利仁的更深一層用意。
(二)安仁是天生的,固然很多。不如由利仁而安仁,更為妥當。因為天生就有道德的人,畢竟不一定符合當前環境的需要。若是由於環境的影響而喪失原有的道德,豈不是十分可惜?所以藉助於知識,先利仁而後安仁,才能發揮知識的真正效能。
(三)當今知識時代,大家重視知識。更應該藉由知識的充實,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可惜現代的知識,道德的部分實在偏低,簡直少得可憐。往往有知識的人,道德修養反而更低,值得大家高度警惕。
〔建議〕
培養藉由知識來指導感情的能力和習慣,使自己逐漸由利仁而安仁。
〔原文〕
三、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人,能惡(wù)人。”
〔主旨〕
孔子說仁者無偏私的心。
〔注釋〕“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能好人,能惡人,隻是其中的一部分,並不是“仁”的總體。
〔今譯〕
孔子說:“隻有仁者能公正的喜愛人,也能公正的厭惡人。”
〔引述〕
仁的意思,簡單說起來,就是愛。但是仁愛不同於博愛,並不是沒有等級區分的一視同仁。仁者可以喜愛人,也可以厭惡人。隻要好其所當好,惡其所應惡,便是合理的表現。愛人愛得對,惡人也惡得對,需要公正的標準,而不是私心的偏向。公正無私的好惡,便是仁者。
愛是“仁”的核心意義,卻不能完全代表“仁”。孔子把“仁”看成各種美德的總稱,能好人,能惡人,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還要參考其他篇章有關“仁”的解說,合在一起想,逐步深入領悟,才能真正了解孔子所說的“仁”。
〔生活智慧〕
(一)孔子的思想,以仁為中心。但是仁必須合義,我們可以說仁義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義便是公正合理,所以愛人愛得公正,厭惡人也要厭惡得合理。
(二)仁者不應該成為濫好人,有喜有惡,也才合乎人情。孔子重視倫理,主張有差等的愛,由親及疏,由近而遠,和博愛有一些不一樣。
(三)仁者心中具有一把尺,便是道德的衡量標準。愛惡全憑這一把公正的尺,而不是從私心出發,亂了尺度。
〔建議〕
培養自己愛其所當愛、惡其所當惡的良好習慣。
〔原文〕
四、子曰:“苟誌於仁矣,無惡也。”
〔主旨〕
孔子勉人專心向善。
〔注釋〕
(一)“誌”即立誌,立定誌向的意思。
(二)“惡”是不好,在這裏指“做壞事情”。
〔今譯〕
孔子說:“一個人能夠立誌向善,就不會做出壞事來。”
〔引述〕
孔子十分注重立誌,但不是立誌做大官、發大財,或者有什麼大成就。他鼓勵大家,要立誌仿效聖賢,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仁在孔子的心目當中,是一種以同情心為出發點,表現出合理的道德行為。隻要有誌於仁,最起碼就不會做出什麼壞事情。最要緊的,便是下定決心。
〔生活智慧〕
(一)許多事可由他人代做,有些理想可由他人代為實現。隻有立誌,絕對要各人自己來立,否則就是假的,不可能成真。立誌是心的事情,不能說說算了,也不是用手寫出來就算完成。
(二)立誌之後,由於好逸惡勞,或者貪得無厭,往往有所偏離。這時候自我期許,自我要求,便十分重要。
(三)立定行仁的誌向,是美麗人生的第一步。接下來要看重自己,不屑於做壞事。誌向堅定與否,完全看行為的表現。必須每天自我考核,不斷調整。
〔建議〕
做好事,固然是一種習慣。做壞事,又何嚐不是?從現在開始,先立定行仁的誌向,並且養成做好事的良好習慣,以保證效果。
〔原文〕
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主旨〕
孔子論君子求仁的工夫。
〔注釋〕
(一)“欲”即喜愛。
(二)“惡”指厭惡。
(三)“惡乎成名”即如何能成其君子之名。惡,是如何的意思。
(四)“終食之間”指一頓飯的時間,片刻。
(五)“造次”是倉促急忙的意思。
(六)“顛沛”即艱苦的處境。
〔今譯〕
孔子說:“富貴是人人所喜愛的,但不應該得到卻得到了,君子將不享有它。貧賤,是人人所厭惡的,雖然不應該得而得到了,君子也不拒絕它。君子如果離開仁德,又如何成其為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片刻時間會離開仁德,倉卒急忙時如此,艱苦困頓時也如此。”
〔引述〕
富與貴人人喜愛,貧與賤人人厭惡,這兩句話純粹是事實判斷,並沒有說明它的價值,是好是壞,是對或不對?不憑正道,雖然可以脫貧,也不應該有這樣的妄想,應該是價值的判斷。有沒有這樣的事實,並不能保證。
富貴或貧賤,並不是人人都能夠自行掌握的。孔子說過:“財富如果可以求取,就算執鞭的職務,我也要去做”(述而篇),因為財富是不可求的,所以孔子才篤守平生的誌願,那就是一時一刻,都不違背仁。循正當的途徑獲得富貴,是一件好事。為了尋求富貴而違背仁道,就成為一大壞事。富貴,貧賤本身無所謂好壞,完全看怎樣得到的過程。
孔子不排斥求取富貴,他隻是反對采取不正當的手段或途徑,來獲得富貴。甚至於認為,就算獲得不正當的富貴,也應該舍棄,不能夠享有。
〔生活智慧〕
(一)富貴或貧賤,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我們的評斷標準,應該擺在這個人獲得高貴的途徑,是不是正當?如果是,就很有價值。相反地,一個人貧賤的原因,如果是正當的,我們也應該禮待他,不能看不起他。
(二)正當的手段,便是仁道,也就是秉持仁愛的精神,所走出來的途徑。換句話說,隻要過程充滿了仁愛,所采取的方法也很正當,不論富貴或貧賤,都值得我們敬佩。
(三)最要緊的,應該是不能為了富貴而違背自己的良心。任何人隻要時時憑良心,不為富貴的目的而不擇手段,在過程中違背仁愛的原則,那才是君子的良好修養。
〔建議〕
不能喜歡富貴,便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去爭取,以免不憑良心而自作自受,承受很多惡果。
〔原文〕
六、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主旨〕
孔子期望人人都致力於仁道,不要自暴自棄。
〔注釋〕
(一)“無以尚之”指心裏愛好仁道,沒有什麼東西比仁道更加重要。“尚”是高的意思。“之”就是仁道。
(二)“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即真有人肯花一整天工夫用力實行仁道的嗎?
〔今譯〕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真正喜愛仁道或憎惡不仁道的人。真正喜愛仁道的人,認為世間沒有比仁道更重要的事物。真正憎惡不仁道的人,實行仁道,不使不仁道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真正有人肯花上一整天的功夫,用力實行仁道的話,我沒有見過力量不足的。大概會有這種人,但我還沒見過。”
〔引述〕
孔子當年周遊列國,到過不少地方,卻明白指出:還沒有看見對於實行仁道,覺得力不從心的人。可見一個人對於別的事情,也許沒有辦法想要就要。對於仁愛,應該是“我想求仁,仁也就來了”(述而篇)。
他所遺憾的,實際上是沒有看到真正愛好仁義,或者從心裏頭不喜歡不仁不義的人。隻要把仁義看成高於一切,真的比什麼都重要,沒有不能實行仁義的。真正厭惡不仁不義的人,一定不讓不仁不義的人靠近他。這樣的人,實行仁義,一定沒有做不到的。
〔生活智慧〕
(一)仁是可貴的,卻不難做到。隻要立誌去做,沒有做不到的。先從自愛做起,凡事憑良心,不傷害自己。有自愛的決心,便是實施仁義的起點。由自愛而愛人,逐漸向外開展,自然循序漸進,天天都有進步。
(二)仁就是求取安寧的心,自己覺得心安,便合乎仁的要求。但是心安不安,要有一個標準,叫做義。所以仁必須合義,才是真正的仁,也就是仁愛到合理的程度。心安理得,即是仁義的具體表現。
(三)仁義的標準,可以用將心比心來加以衡量。站在不同的立場,采取設身處地的方式,然後將心比心,應該可以獲得比較客觀的標準。一般來說,心目中有他人的存在,能夠尊重別人的感受,自然心安理得。
〔建議〕
想想看,仁在自己心目當中,占有什麼樣的地位?是最高,還是其次,或者微不足道?然後問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有調適的必要嗎?
〔原文〕
七、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主旨〕
孔子認為看一個人的過錯,便可以判斷他的善惡。
〔注釋〕
“黨”即類別。在這裏指品性不相同。
〔今譯〕
孔子說:“人的過失,有各種類別。主要因素在於各人的品性不同。觀察一個人所犯的過失,便可以知道他的內心仁或不仁。”
〔引述〕
知人十分重要,卻實在很不容易。孔子告訴我們,不妨看一個人的行為,究竟有什麼樣的過失,由所產生的過失,也就是偏差行為,來推論他的動機,應該可以初步了解,這個人是仁或不仁。
譬如深夜大聲說話或歡笑,妨礙鄰居的睡眠,當然是一種令人惱怒的不得當行為。然而他的動機,究竟是什麼?值得我們深究。若是單純由於無知,不知道這樣所引起的惡果。告訴他之後,便能夠改變自己的行為。我們可以知道,他的內心是仁愛的。無意中妨礙他人的安寧,自己由於不安而改進。如果存心擾亂他人的睡眠,甚至認為這是個人的自由,他人不得幹預,那就是內心不仁,做人不仁不義了。
〔生活智慧〕
(一)我們不是聖賢,不可能不犯過錯。有了過錯,應該追究自己的動機,到底為什麼這樣做?明白動機,自己反省改進,總比被人家指責、辱罵,要愉快得多。趕快針對自己的缺失,用心改過,才是真正的自愛。
(二)初次犯過,不必過分緊張。因為既然成為事實,隱瞞、找理由、逃避,都不是辦法。最好勇敢地麵對事實,想辦法補救。並且下定決心,絕不再犯。
(三)我們不但不可能不犯過失,而且經常會產生新的過錯。最好加強自己的警覺性,在說話或行動之前,先想一想:這樣說或這樣做,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是不是又造成一次過失?凡事謹言慎行,便是預防發生過錯的最佳策略。
〔建議〕
不用害怕過錯,事先防患更加重要。凡事想好才做,說話之前,同樣想妥當了才開口。
〔原文〕
八、子曰:“朝(zhāo)聞道,夕死可矣。”
〔主旨〕
孔子勉勵人要有求道的決心。
〔注釋〕
(一)“朝”為早晨。
(二)“道”指事物當然之理。
〔今譯〕
孔子說:“如果早上有機緣領悟真理,即使當晚死了也是值得的。”
〔引述〕
這裏所說的道,應該是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古聖先賢,原本傳下來許多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但是孔子生在紛亂的春秋時代,親眼看到那個時候的人,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一般人,也不重視古聖先賢的道理,所以有感而發,才會說出這一番語重心長的話來。
“夕死”的意思,可以解釋為“昨天的過錯,好比昨天晚上,已經死掉(過去)了”。今天早晨明白道理,昨天所犯的過錯,不妨把它當做像昨天晚上那樣,不必後悔,也用不著念念不忘。及時改過,務求今是昨非,也就好了。
“道”的意思,除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外,還可以解釋為“生死的價值”,我們一旦明白死有輕於鴻毛,也有重於泰山的不同價值,應該死的時候,就算是今天晚上,我們也會心甘情願地從容就義,死而無憾。這才是“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最高尚情操。
〔生活智慧〕
(一)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便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幸的是,現代人偏重於各色各樣的知識,對古聖先賢的道理,不是充耳不聞,便是十分忽視。孔子這一番話,對現代人來說,實在有如警世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