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說話時最好因人而異,見什麼樣的人,說什麼樣的話,也是因材施教的一種活用,並不是不誠實的表現。
〔建議〕
用心調整自己的說話內容,力求做到適人、適事、適時,又適地。
〔原文〕
二十、樊遲問知(zhì),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àn)之,可謂知(zhì)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主旨〕
孔子教導樊遲如何求知與行仁。
〔注釋〕
(一)“知”同“智”。
(二)“務民之義”指專心致力人所應當做的事。民即人。
(三)“先難而後獲”指遇到艱難的事爭先去做,有獲利的事則退居人後。
〔今譯〕
樊遲問怎樣才算明智?孔子說:“專心努力做好該做的事,尊敬鬼神但遠離鬼神,就不會被迷惑,算是明智了。”樊遲又問怎樣才算有仁德?孔子說:“遇到艱難的事,爭先去做,遇到能獲利的事,就退居人後,這算是有仁德了。”
〔引述〕
明智的人,必須“盡人事,聽天命”。專心把應該做的事做好,而且上天賦予人類自主性和創造性,使人有行道、弘道的可能。人擁有自己做主的莊嚴,在敬畏天命的前提下,不能夠將責任推給鬼神,最好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以免受到不必要的迷惑。
樊遲原本是冉求的武士,表現英勇,卻自知有勇無謀。季康子派他到陳國迎接孔子回魯國,他在歸國途中,拜孔子為師,成為孔子晚年的弟子。
樊遲的求知欲很強,經常抓住機會,一連串地提出問題。有時候不管孔子累不累,還是不停地發問。這一次孔子用“搶先做艱難的事,獲功享樂時不妨落在人後”來解釋仁德。大家應該心知肚明,是相對淺顯一些。
“先難”指先解決難的,因為難的不先解決,易的也無從著手。雖然想舍棄難的,圖謀易的,也無濟於事。“後獲”即比別人晚一些獲得。結果一樣,何必爭於一時呢?
但是考試時先把容易的答案寫好,再逐一解答難的部分,這是例外,不能當做通例來看。
〔生活智慧〕
(一)先難而後獲,也可以解釋為先努力勞動,然後便有了收獲,同樣可以提高品德修養。中國話的彈性很大,解釋起來,靈活性很高。
(二)樊遲隻知道問的重要,忽略了思的必要。為政篇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不用心思索,終究無所知。孔子讚美顏回,也說他從不反問,好像是一個愚蠢的人。問並不是不好,但是時機、對象、事項都要合適,才能提問。
(三)問得好,大家十分欣賞。問得不好,自己在眾人麵前抬不起頭來。我們的習慣,是私底下請問,很少公開提問。先想一想,再深一層想,實在想不通,才問。
〔建議〕
學問不是一天做出來的,連珠炮式的提問,並不是做學問的方式。避免一連串地發問,才能學會慎重地提問。
〔原文〕
二十一、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主旨〕
孔子剖析智者與仁者的不同性理。
〔注釋〕
“樂”即喜好。
〔今譯〕
孔子說:“智者愛好水,仁者愛好山。智者進取好動,仁者寡欲好靜。智者快樂,仁者長壽。”
〔引述〕
水象征流動,和事理的通達,有異曲同工之妙。智者思慮不斷,源遠流長,所以喜愛流水,永不停息。
山象征不移,和義理的永恒不變,彼此呼應。仁者重視內在的修養,幾乎是亙古不變。所以喜愛山的堅定。
知識不停地增進,不斷地發展。智者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因此進取好動,帶來無比的快樂。
品德修養的要求,萬古常新,不應該任意加以變動。仁者清心寡欲,在安靜中反省,以提升自己,自然長壽。
〔生活智慧〕
(一)仁者和智者,各有所長。我們學習仁者的安於義理,仿效智者的通達事理,既長壽又快樂,豈不是一大好事!
(二)眼前的山川,景色十分美麗。抬頭看山時,要提醒自己,不要隨意改變品德標準,以免人類日趨下流。低頭看水時,也要提醒自己,不終生學習,終將落伍,而趕不上時代。
(三)不要破壞環境,浪費資源,以免山不見了,水也不流了,嚴重地影響人類的生存。那時候樂山樂水,都將成為不可能的事,快樂和長壽,也就跟著沒有指望了。
〔建議〕
好山好水,要靠大家一起努力,用心加以維護。
〔原文〕
二十二、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主旨〕
孔子認為齊、魯都可以達到太平的盛世。
〔注釋〕
(一)“齊一變,至於魯”指齊國強盛時實施霸道,如果有明君,應可改變為如魯國一樣重視禮教,實行王道。
(二)“道”指先王之道,也就是太平盛世的境界。
〔今譯〕
孔子說:“齊國的政教稍變,便可達到魯國的水準;魯國的政教稍變,便可達到太平盛世的境界。”
〔引述〕
王道是以德服人,霸道求以力服人。兩者的目的相同,所采取的手段,卻大有不同。
以德行仁,稱為仁政,其實就是王道。以力假仁,使民畏懼。表麵服從而內心不服,即為霸道。王道可長可久,霸道則自古以來,很少超過三十個年頭。
孔子認為由霸道轉為王道,合乎政教進化的秩序,由於順天應人,所以並不是難事。隻要稍微改變,以仁心治國,便可以快速地改變過來。
〔生活智慧〕
(一)從我國的曆史來看,行王道的,大多十分興盛。行霸道的,幾乎都不能長久。可見國家的治亂、興衰,和實施王道或霸道,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二)王道或霸道,都以法治為基礎,必須建立良好的製度,依法治理。王道和霸道的不同,在於立法、司法和執法的人,道德修養好,凡事憑良心、立公心,便是仁政。
(三)道德修養雖然看不見也摸不著,力量卻十分強大,簡直無法加以衡量。人人心目中有一把無形的尺,便是人類共生共存的道德標準,永恒不變。
〔建議〕
人人自勉,由自己做起,重視品德修養,多聽聽內心那一把尺的意見。
〔原文〕
二十三、子曰:“觚(gū)不觚,觚哉!觚哉!”
〔主旨〕
孔子感歎很多名存實亡的事物。
〔注釋〕
“觚不觚”指酒杯不像酒杯的樣子。觚即酒器。孔子以此影射當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亂象。
〔今譯〕
孔子說:“酒杯不像酒杯的樣子,怎能稱它為酒杯呢?怎麼能稱它為酒杯呢?”
〔引述〕
孔子主張“正名”,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子路篇)。名的背後,有一個實質,表示它的意義和價值。必須名實相符,才叫做正名。
看到或聽到名字,要能夠從中認識真實的人、事、物,才是名實相符。若是徒有酒杯的名,卻看不見酒杯的實,那就是虛有其名,令人不敢也不願意相信。孔子當時,發現許多名不符實,或者名存實亡的事物,所以才有這樣的感歎!
〔生活智慧〕
(一)我們常說名正言順,便是要求名實相符,表裏一致。可惜現實社會,經常出現名不符實的人、事、物,令人煩惱不已。因為這樣一來,人與人間的信任感,受到嚴重的打擊,致使人人不安,社會難以和諧。
(二)正名要由自己做起,既然生而為人,就應該像一個人。不幸的是,我們放眼看去,太多的人,簡直人不像人。無論衣、食、住、行,愈看愈不像人的樣子,如何是好?
(三)最好的辦法,便是反省自己,把不像人的地方,逐一列舉出來。然後下定決心,一項一項修改過來。等到有一天,自己這個人獲得正名,那就是修身有成了。
〔建議〕
為什麼人不像人?是不是自己放棄做人的權利,還是不知不覺,走上這一條歪路?趕緊端正自己,使自己恢複人的樣子,才是修身的基本功夫。
〔原文〕
二十四、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主旨〕
仁者有仁心,卻不能昧於事理。
〔注釋〕
(一)“井有仁焉”的仁,同“人”字。
(二)“然”即如此、這樣。
(三)“逝”是前往的意思。
(四)“不可陷也”謂不可能使自己也陷入井中。
(五)“欺”即騙。
(六)“罔”指迷惘、蒙蔽。
〔今譯〕
宰我問:“有人告訴仁者說:‘井裏有人掉下去。’仁者會不會跳下去救呢?”孔子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能受騙到井邊去救人,但不可讓自己也掉進去!他可能會一時受騙,但不會受不合理的事情所蒙蔽。”
〔引述〕
君子為人正直,很容易相信別人。有些人就利用這種特性,來欺騙君子。但是君子應該相當明白道理,不可能用不合理的事情來蒙蔽君子。
聽到井裏有人掉下去,跑過去看看,是合理的行為。不論有沒有人掉在井裏,也不管自己有沒有能力救援,便跳入井中想要救人,當然不合情理,君子不可能這樣做。
〔生活智慧〕
(一)由於秉性正直而受騙上當,可以說是“君子可欺以其方”的正常現象。但是被騙很久而仍然不能自己覺悟,那就已經成為傻子,不值得稱讚了。
(二)被不合理的謊言所蒙蔽,根本就是不明事理所造成,不能用正直來推卸責任,否則親者痛而仇者快,並不是君子應有的態度。
(三)小人不擇手段,利用君子的正直,來加以欺騙。君子必須合理地因應,務求不為小人所害,才是明智的表現。
〔建議〕
養成不欺騙君子,也不為小人所騙的習慣。既不害人,也要防止被害。
〔原文〕
二十五、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主旨〕
君子能博文約理,當然不會離經叛道。
〔注釋〕
(一)“博學於文”指君子熟知各種典章製度。
(二)“約之以禮”指君子自我約束,一切合於禮法的要求。
(三)“矣夫”為語尾助詞,表示感歎的意思。
〔今譯〕
孔子說:“君子學識廣博,用禮節約束自己的行為,也就不致於背離正道了。”
〔引述〕
博學於文,是鼓勵大家廣泛地學習,從知識中激發自己的良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約之以禮是恐怕有學識的讀書人,反而利用知識來做壞事。用言行遵守禮節來約束自己,應該比較放心,也更加容易獲得大家的信任。
古往今來,多少有見識的大學問家,做出許多令人失望的事情,提出一些害人不淺的言論,便是對孔子這一番道理,不是搞不明白,便是故意扭曲,所造成的禍害。
〔生活智慧〕
(一)博學於文和約之以禮,必須兼顧並重,才能獲得平衡而走上正道。兩者缺一不可,因為欠缺一項,便會產生傾斜,而走上偏道或邪路。
(二)品德修養,別人不容易感覺出來。行為合乎禮節,大家都容易看出來。表裏一致,大家容易信任。表裏不一致,大家當然懷疑,不敢相信。
(三)心術不正的人,知識愈多,做壞事愈方便。讀書人不憑良心的案例,實在很多。知識分子更需要憑良心、講道德,這是讀書人應該自我警惕的,不可不慎。
〔建議〕
慎選資訊,多學習光明正大的道理,避免不知不覺當中,吸收了不正確的知識,使自己走入邪途。
〔原文〕
二十六、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主旨〕
孔子依循禮法和南子見麵。
〔注釋〕
(一)“南子”是衛靈公的夫人,相傳私生活欠檢點,而且喜歡弄權。
(二)“矢”為發誓。
(三)“否”指不合於禮。
(四)“厭”即棄絕。
〔今譯〕
孔子和南子見麵,子路很不高興。孔子發誓說:“我如有不合乎禮法的行為,相信上天會厭棄我!相信上天會厭棄我的!”
〔引述〕
予所否者是當時發誓的一種方式,天厭之表示老天爺具有正義的判斷能力,對人的行為,產生喜愛或厭惡。
這件事情,發生在孔子第一次到達衛國,受到衛靈公熱情的款待。靈公有意留下孔子,孔子也想找機會推行自己的理想。雙方麵的意願,好像都很高昂。
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不但私生活欠檢點,而且喜歡弄權。認為四方八麵來到衛國的知名人士,沒有不來見麵的,孔子當然也不應該例外。
孔子想要以衛國為根據地,不得不硬著頭皮,和南子見麵。子路一向秉性直率,言行比較粗魯,竟然怒形於色,對這件事十分不諒解。孔子按照當時的通行方式,鄭重地發誓自己絕對沒有邪念。他這樣說,也是敬天的一種表示。自己敬畏天命,以身作則,是做得到的。
〔生活智慧〕
(一)孔子為了行道,和南子見麵,是屬於現實的需要,至少可以排除若幹障礙,所以並不是壞事。但是,子路不高興,就直接表現出來。主要是南子的名聲並不好,不明白孔子為什麼要和她見麵。孔子不懷疑子路有其他的想法,所以也直率地采取發誓的方式,來加以回應。
(二)孔子若是一本正經,說出一番道理來教導子路,有時候適得其反,令人懷疑孔子是不是心虛,編造一大堆理由,來掩飾自己的行為,反而不好。
(三)以現代的眼光來看,見見麵有什麼大不了?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依當時的標準,以及大家對孔子所采取的高標準來衡量,子見南子,實在是一件大事。孔子借對天發誓來抒發自己的心意,不能說沒有必要。
〔建議〕
一個人如果太顧慮自己的形象,一點點犧牲都不願意,那就是過分自私。有時候為了顧全大局,自己犧牲一些,帶一點冒險,也應該鼓起勇氣去做。
〔原文〕
二十七、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主旨〕
孔子感歎很少有人能夠實踐中庸之道。
〔注釋〕
(一)“中庸”指合理言行的美德。
(二)“至”為極善。
〔今譯〕
孔子說:“中庸這種美德,真是好極了!人們缺乏這種美德已經很久了。”
〔引述〕
中是合理,庸為平凡。朱子早就說過:“無一事不合理叫中庸。”把握恰到好處的度,原本是十分平凡的道理。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是不是太平凡了,反而不容易引起大家的重視呢?求得平衡點,聽起來並不難。實施起來,由於變數實在太多,所以十分困難。
〔生活智慧〕
(一)自然界無過與不及,便稱為正常。若是太多或太少,太盛或太衰,太熱或太冷,那就不正常,不合適了。
(二)人世也一樣,凡事恰到好處,大家都歡喜。如果過分或不及,便會有人歡樂有人愁,得不到普遍的歡迎。
(三)言行合理,避免兩極化的思維。兼顧並重,多方麵考慮,有原則地變通,站在不同的立場評鑒,即是中庸的道理。
〔建議〕
培養言行合理的良好習慣,多多反省,力求改進。
〔原文〕
二十八、子貢曰:“如有博施(shì)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主旨〕
孔子教導子貢應從心體方麵去求仁。
〔注釋〕
(一)“博施”是廣施恩惠的意思。
(二)“何事於仁”指此事何止於仁而已。
(三)“能近取譬”指就近拿己身做例子,來為別人設想。
(四)“方”即途徑、方法。
〔今譯〕
子貢說:“如果有人能廣博施恩給別人,又能普遍救助大眾,怎麼樣?可算是仁者嗎?”孔子說:“何止是仁者?那必定是聖人了!堯舜尚且還有些做不到呢。所謂仁,己身想立道也想使別人能立道,己身想行道於世,也想使別人能夠行道。能夠就近拿己身做例子,來為別人設想,可以說是求仁的方法了。”
〔引述〕
孔子的仁道,除了顏回以外,曾子的體悟,應該是十分深刻的。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裏仁篇),可以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相對照。己立己達便是忠,立人達人即為恕。孔子說這是求仁的方法,可見仁和忠恕,是一以貫之的。
能夠把忠恕的道理,從自己的身上向外擴展,當然不止是仁道的君子,簡直就是聖人。所以孔子十分敬重堯舜,卻說堯舜也難以達到這樣的地步。
孔子所說的“仁”,有時候指愛他人,有時候是愛自己,也有些時候,兼指愛他人和愛自己。這裏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便是兼顧自己和他人。“己欲立”與“己欲達”是愛自己。“立人”與“達人”,則是愛他人。
〔生活智慧〕
(一)凡事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必依憑固定的標準,也不需要任何教條,也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
(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說是消極的預防,屬於恕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顯然是積極的行仁,必然是忠的推展。
(三)將心比心,是心與心的感應。將自己的愛意,順著血緣、親族的關係,逐漸推進,當然可以推己及人。
〔建議〕
培養心與心的感應能力,體會將心比心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