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慧〕
(一)由仁義禮樂而來的樂,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經由不斷的修養而得的。我們如果想要仿效,隻要努力修造自己,人人都做得到。
(二)孔子隻主張安貧樂道,並沒有要求大家樂貧。樂於貧窮,好像有消極的、不爭氣的味道。安於貧窮,表示不反對富裕,也不以富有為恥辱,完全沒有反富、仇富的念頭。
(三)在窮困的生活當中,仍然樂於行道,不覺得困苦,實在是難能可貴。孔子的意思,並不是鼓勵我們過顏回那樣的生活,而是激勵大家,學習顏回安貧樂道的精神。
〔建議〕
千萬不要把物質享受,列為人生追求的第一要事。
〔原文〕
十、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主旨〕
孔子勉勵弟子要力求上進。
〔注釋〕
(一)“說”同“悅”字。
(二)“今女畫”今即如今、現在。女,同“汝”字。畫為畫地自限。
〔今譯〕
冉求說:“並不是我不喜歡老師的道理,實在是因為我的能力不夠。”孔子說:“能力不夠的話,應該是走到一半,已經盡力才不得已停下來;現在你卻是畫地自限,根本不想前進。”
〔引述〕
“理想太高了,無法達成。”“理想太好,所以做不到。”“我很想做,實在是太難了。”這些推拖的話,是我們常用的借口。
孔子接受季康子的邀請,同意冉求回魯國擔任要職。他勉勵冉求,這一次回到魯國,是大用而不是小用,必須好好實現儒家的理想。可惜冉求天性柔弱,做事不夠積極,使孔子十分不高興。說冉求沒有盡力,便畫地自限。一方麵激勵冉求不可畏縮,一方麵提醒後人,必須勇於麵對困難,盡力而為,不應該故步自封。
我們常說“半途而廢”,又說“行百裏者半九十”。可見半途不止一半,而是百分之九十。凡是事情不能完全做好,都是半途而廢。未竟全功,不能異其功於一役,終久令人遺憾。
〔生活智慧〕
(一)中道而廢,並不是做到一半,便告退縮。應該是盡力去做,實在撐不下去,這才不得不停下來。在工作當中停止,有告急待救援的意味,不能夠自行退縮。
(二)沒有做之前,就產生恐懼的心情,以致畏難不前,浪費了大好時光,這是自暴自棄,不值得仿效。
(三)許多事情令人害怕,不敢去做。因為缺乏信心,總覺得自己無法完成。實際上果真下定決心,勇敢去做,往往會出乎意料之外的順利。所有困難,好像一一迎刃而解。
〔建議〕
培養不畏艱難、不怕辛苦的精神,隨時接受麵臨的挑戰,走出光明的未來。
〔原文〕
十一、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主旨〕
孔子勉勵子夏成為君子型的讀書人。
〔注釋〕
(一)“儒”即讀書人。
(二)“無”同“毋”字。不要的意思。
〔今譯〕
孔子對子夏說:“你該做個君子型的大儒,不要做小人型的庸儒。”
〔引述〕
孔子把讀書人區分為君子型和小人型兩大類,分別稱為“君子儒”和“小人儒”。
君子儒是讀書明理,並且進一步活用讀來的道理,對社會人群做出貢獻的讀書人。
小人儒則是死背書本上的知識,考試得高分,卻不能實際應用,我們稱為讀死書的讀書人。
〔生活智慧〕
(一)對不喜歡讀書的人,要鼓勵他培養讀書的興趣,從讀書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充實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二)對喜歡讀書的人,要鼓勵他活用書本中的道理,對社會人群做出合適的貢獻。不論大小,都是善盡讀書人的社會責任。
(三)讀書人現代稱為知識分子,基本上都應該以孔子所說的君子儒自勉,千萬不要成為小人儒,以免過分偏向書本上的知識,成為隻會讀死書的兩腳書櫥,沒有實際的用途。
〔建議〕
勉勵自己,盡力朝向君子儒的目標,做一個對社會人群有貢獻的讀書人。
〔原文〕
十二、子遊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台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嚐至於偃之室也。”
〔主旨〕
子遊有識人之明。
〔注釋〕
(一)“武城”是魯國的一個城邑。
(二)“焉爾乎”是語助辭,表示疑問。
(三)“澹台滅明”姓澹台名滅明,字子羽,後亦為孔子的弟子。
(四)“徑”即小路。
(五)“偃”是子遊的名。
〔今譯〕
子遊擔任武城的邑宰。孔子問:“你在當地有沒有發覺到人才呢?”子遊答道:“有個叫澹台滅明的人,他不走小路捷徑,如果不是為了公事,從來不到我這裏來。”
〔引述〕
人與人之間,最好保持安全距離。因為害人之心不可有,而防人之心卻不可無。過分沒有距離,實際上就是分出距離的開始。這種物極必反的道理,千古不移。
為人民服務,不能隻靠自己一個人,必須找到三五個得力幫手,組成有效的核心團隊。孔子問子遊,有沒有發現人才?便是關心他能不能知人善任。
淡台滅明這個人,做人做事都很有分寸。循規蹈矩,不喜歡走門路、拉關係,所以子遊很賞識他。而孔子也從子遊的答案中,相信子遊有知人的能力,可以放心。
〔生活智慧〕
(一)發現人才、善用人才,是身為主管的人,最為重要的工作。把舞台築好,讓好角色發揮長才,好好表演,這才是好主管。
(二)知人很難,必須從平日的言行舉止當中,仔細觀察,用心判斷。最要緊的,還是自己的評核標準,必須正確。
(三)主管的用人標準,決定領導的效果。有什麼樣的標準,就會產生什麼樣的關係,這是領導人自己必須承擔的後果。
〔建議〕
培養知人的能力,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標準,並且從實踐中體會,逐漸加以修正。
〔原文〕
十三、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
〔主旨〕
孔子稱許孟之反不誇耀自己的功勞。
〔注釋〕
(一)“孟之反”魯國大夫,名側。
(二)“奔”即敗走。
(三)“殿”指殿後。戰敗而返,殿後拒敵,掩護先撤退的同仁。
(五)“策”即鞭。用鞭擊馬叫策。
〔今譯〕
孔子說:“孟之反不誇耀自己的功勞。在魯軍敗退時,他殿後來掩護。快進城門時,他鞭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留在後麵拒敵,是我的馬跑不快啊!’”
〔引述〕
一般人最喜歡誇大自己的功勞,實際上是內心空虛,不夠充實的一種掩飾。有實力的人,根本用不著這樣。
明明是勇敢地殿後,卻推說是馬跑得不夠快。這不是欺騙,而是尊重大家。如果改口說:“若不是我膽大殿後,大家能退得這麼順利?”勢必引起大家的反感,影響彼此的和諧。誇大自己,等於貶損別人,當然造成緊張的氣氛,弄得大家都不得安寧。
功勞是讓出來的,大家讓來讓去,自然都有功勞。反過來,搶來搶去,大家誰也不讓,誰也不服,那就誰也沒有功勞。
〔生活智慧〕
(一)自誇功勞,是一般人的通病,結果卻最吃虧。因為你誇我也誇,難道他就不會誇、不敢誇?這樣一來,各誇各的,弄得大家都沒有功勞。
(二)誇別人的功勞,別人反過來誇我們的功勞。相當於讓來讓去,推來推去,大家都有麵子,也多少分一些功勞。這是禮讓比爭取有效的例證,值得大家深思。
(三)事情有正便有反,立場不同,看法也不一樣。有沒有功勞,並不是自己說了算。大家說有,遠比自己誇大,要好得多。
〔建議〕
先推辭功勞,看看大家的反應如何?真正不公平時,再表示自己的看法,永遠不嫌遲。
〔原文〕
十四、子曰:“不有祝鮀(tuó)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
〔主旨〕
孔子感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注釋〕
(一)“祝鮀”祝即宗廟官。鮀為衛大夫,字子魚,口才很好。
(二)“宋朝”是宋國的公子,以美貌聞名。
〔今譯〕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祝鮀那樣好的口才,而有宋朝那樣的美貌,在今天這個社會,難免要受到禍害!”
〔引述〕
孔子這一番話,至少有兩種解釋,都說得通。一種是既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又沒有宋朝那樣的儀表。話說得不好聽,令人聽不入耳;外表長得難看,叫人看了難過,當然不受大家的歡迎,必須承受很多挫折。另一種則是沒有祝鮀那樣的口才,卻擁有宋朝那樣的儀表,使人覺得虛有其表,一開口就惹人厭惡,自然也不受歡迎,要吃很多苦頭。這兩種說法,都有相當的道理,可供參考。
〔生活智慧〕
(一)人長得老實,口才就不必太好。以免被看成巧言令色的小人,反而不好。老老實實的人,說話實實在在,有時說得不好,甚至於說錯了,大家還比較容易諒解。
(二)有好的儀表,最好注意自己的表達能力,務求口才與儀表相配合,才不致不開口給人的印象良好,一開口便令人厭惡,產生更難以接受的印象。
(三)一個人,整體的配合十分重要。某一部分特別突出,其實並沒有必要。無論衣著、儀表、禮節,以及使用的物品,都要注意整體的配合,令人看起來很順眼,才是合適的搭配。
〔建議〕
不要在自己身上,故意標新立異,以免顯得唐突,令人看不順眼,吃虧的還是自己。
〔原文〕
十五、子曰:“誰能出不由戶者?何莫由斯道也?”
〔主旨〕
孔子勉弟子依道而行。
〔注釋〕
(一)“何莫”即何不的意思。
(二)“斯道”指此道,也就是人生的道理。
〔今譯〕
孔子說:“誰能出外不經過門戶呢?為什麼有人不依人生的道理做人呢?”
〔引述〕
出入有門戶,指示我們正當的途徑。凡是不經由門戶出入的人,必然引起大家的懷疑,是不是小偷?或者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正在發生?
做人也是一樣,有正當的道理。凡是不按正當道理做人,必然是不正當的人,後果如何,當然可想而知。
〔生活智慧〕
(一)仁就是做人的正當道理,把仁愛的精神發揚出來,是一切人應盡的本分。人人有這樣的自覺,就會走上正道。
(二)學習做人的道理,培養合理的同情心,是我們終生學習的共同目標。可惜大部分的人,目標都偏離了,學不好。
(三)用學問和道德來調節自己的七情六欲,便是做人的道理。人人都學得會,完全決定於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決心。
〔建議〕
把人做好,再用來好好做事,不要舍本逐末。
〔原文〕
十六、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主旨〕
孔子認為君子必須文質均衡。
〔注釋〕
(一)“質”指未經雕琢的本質。
(二)“文”為外在的文采。
(三)“史”指浮跨、虛假。
(四)“彬彬”是物相雜卻配合適中的樣子。
〔今譯〕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內在的實質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像個粗鄙的野人;如果外在的文采多過內在的實質,就會顯得浮誇虛假。實質和文采調合適當,便成為君子。”
〔引述〕
一個人的內在和外表,都十分重要。前者指學問、道德,後者即口才、儀態。學問好,道德修養高尚,卻拙於言辭,表達能力欠佳,態度也不好,給人呆板、粗野的印象,並不良好。反過來,口才好,儀表也堂堂,卻是缺乏內容,品德也不好,給人的印象,還不是浮誇、虛假?
隻有內外兼修,雙方麵配合良好,才算是君子。
〔生活智慧〕
(一)忠厚老實,卻不知禮節。常常鬧笑話,被人譏笑為鄉下佬,是不是很失禮?口若懸河,卻空洞無內容,徒然浪費大家寶貴的時間,是不是令人厭惡呢?
(二)實至名歸,表裏一致,才是名實相符的君子。文質彬彬的意思,是內在和外表配合得很恰當,值得大家努力,做好自我調整。
(三)現代社會,到處可見這樣的人,他們口若懸河,貌似口才良好,實則言之無物,內容空洞,甚至於宣揚一些毫無依據的東西,錯得離譜,還自以為是,必須提高警覺,用心篩選資訊才好。
〔建議〕
信息發達時代,應學會慎選信息。自己也要特別小心,不要道聽途說,便信以為真。或不經求證,便任意傳播。
〔原文〕
十七、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主旨〕
孔子訓勉弟子不要罔曲偏私。
〔注釋〕
“罔”即不直。
〔今譯〕
孔子說:“人生來都是正直的,後來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僥幸,才能免於禍害。”
〔引述〕
人與人相處,最要緊的,莫過於誠信,彼此互相信任。誠信的先決條件,是正直。大家都實實在在,不欺騙自己,也不欺騙別人。彼此互信,社會自然和諧。
問題是什麼叫做“直”?孔子在子路篇提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直,值得我們深思。
直的學問很深,直的功夫並不容易,千萬不要憑字麵來認識直,才不致由於自己的粗淺而受害。
〔生活智慧〕
(一)一般人認為自己很正直,而別人不正直。務請冷靜想一想,果真如此?還是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標準不一致,所產生的偏差?
(二)實際上,我們重視內方外圓,內心誠實、正直,表現出來的行為、態度,卻一定要圓通。我們看到自己的內心,卻隻能看到別人的行為、態度。換句話說,隻看到自己的直,看不見別人的直,才有這樣的誤解。
(三)別人的圓,我們可以解釋為圓滑,也可以解釋為圓通。可惜大多數人,兩者分不清楚。以致所見到的,都列為圓滑,這才苦了自己,也誤解了別人。
〔建議〕
不但自己要圓通,也應該仔細分辨別人的言行,究竟是圓滑,還是圓通?
〔原文〕
十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主旨〕
孔子告訴弟子從學習中可以獲得很大的樂趣。
〔注釋〕
(一)“知之者”指了解學問的人。
(二)“好之者”指喜好學問而未能有得的人。
(三)“樂之者”指陶醉於學問樂趣的人。
〔今譯〕
孔子說:“對於學問,了解它不如喜愛它,喜愛它又不如樂在其中。”
〔引述〕
從學習中獲得內心的悅樂,是孔子學習理論的獨特之處。從經典和曆史當中,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從大自然的現實,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之道。僅僅把知識當做外在的東西,無法轉換成內在的悅樂,頂多了解和產生一些愛好。有的不能持久,有的甚至於形成一種負擔,很難做到終生學習。隻有把知識和自己的生命,真正結合在一起。從實踐中體悟知識的意義和價值,才能產生無比的樂趣。
“好之”和“樂之”,同樣是一種熱烈的情緒反應。但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樂之”比“好之”更為強烈。我們有正麵的情緒,應該促使其愈熱烈愈好,使喜愛能夠堅強持久,養成了解學問的良好習慣。
〔生活智慧〕
(一)勉強自己去讀書,或者居於需要而求取知識,或者為了父母或其他的人而讀書,最多成為一個了解學問的人。其效果,一定不如從心裏頭就喜歡讀書的人。
(二)原本喜歡讀書的人,很容易為其他的樂趣所轉移,而變成不喜歡讀書。要全心投入,貫徹終生學習,必須從心裏頭深愛讀書,才有資格稱為陶醉在學問之中的人。
(三)擴大來說,我們從事任何工作,最好能夠培養興趣,樂在其中,以期有更好的成果。快樂地讀書、快樂地工作、快樂地生活。這樣的人生,該有多好。
〔建議〕
培養自己的興趣,使自己生活得更愉快。
〔原文〕
十九、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主旨〕
孔子說明因材施教的原則。
〔注釋〕
“語”即告訴。
〔今譯〕
孔子說:“中等資質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的道理;中等資質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高深的道理。”
〔引述〕
孔子把人區分為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三種。不是人格上的不平等,而是天生資質的不相同。
但是,孔子把中人和中人以上的資質,都當做中人看待,用意在提醒大家,最好把自己當做中人,不要將自己視為中人以上的人,以免自大自滿而阻止了成長。因為孔子認為“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陽貨篇),一旦自己認定是上人,豈不是和下愚一樣,不可能再成長了嗎?
中人可以接受誘導而成為上人,所以高深的道理,對中人十分有用,隻要聽明白了,又能盡力實踐,當然很有助益。中人以下,屬於不容易改變的下愚,高深的道理,根本聽不懂,因此不必多費口舌,白白浪費時光。
〔生活智慧〕
(一)以中人自居,將自己看做尚有成長空間的人。對於高深的道理,必須用心學習,務求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地自我提升。
(二)依據年齡、生長背景和生活體驗,推測對方的程度,給予不同的教材,才是因材施教的主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