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第七
〔原文〕
一、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主旨〕
孔子對於自己著述的謙辭。
〔注釋〕
(一)“述”指傳述舊聞。
(二)“古”指古代的文物製度。
(三)“竊比”即私自比擬。
(四)“老彭”是商代賢大夫。
〔今譯〕
孔子說:“我隻傳述舊聞而不創作,篤信而且喜愛古代的文物製度,我私自比擬商朝的老彭。”
〔引述〕
孔子並不依據自己的想象或推理,來進行創作。他隻是仔細觀察、深切體會,把人性的本色描述出來。將流傳已久的舊聞,選擇合乎人性需求的部分,整理成書,以供大家參考。這種繼舊開新的做法,才是曆久常新的主因。
〔生活智慧〕
(一)主觀的創作,未必符合人性的需求。即使一時帶領新潮,也不能持久。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很快就被淘汰。
(二)新的不一定好,舊的也不一定不好。新舊不是主要的因素,好壞才是選擇的基礎。傳得那麼久,一定有原因。
(三)繼舊開新,從舊有的根基中,開出新的東西。相當於老幹長出新枝葉,既不忘本,又能趕上時代的變遷。
〔建議〕
不要沒有弄明白古人的真正用意,便任意加以更改,以致扭曲原意造成錯誤。
〔原文〕
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主旨〕
孔子自述努力做好的三件事。
〔注釋〕
(一)“識”即記住。
(二)“誨”是教導的意思。
(三)“何有”表示沒有什麼。
〔今譯〕
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記在心裏,努力學習而不厭棄,教導學生而不覺得倦怠。這些事情對我來說,實在是不足稱讚的。”
〔引述〕
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工作。他最喜歡做的三件事,便是多看、多聽、多想,以次多充實自己。廣博地學習,而不會厭倦。弟子追隨他學習,雖然諄諄教誨,卻不覺得倦怠。這樣的精神,博得大家的敬仰。然而孔子自己,則認為沒有什麼值得大家稱讚的,可見謙虛的美德,也在孔子的身上,散發出無比的光芒。
〔生活智慧〕
(一)隨時把所見所聞,默默地記在心裏,目的是有時間多方思慮,深一層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能夠立即反應,以免淺陋而貽笑大方,增加自己的學習障礙。
(二)學過的東西,便認為自己已經懂了,不願意再學。這樣的學習態度,並不能真正學得精通。有機會一學再學,也不厭棄,才能夠學得深入,比別人更有心得。
(三)不要好為人師,以免令人厭惡。但是有實力教導他人,而他人也有意學習時,應該誨人不倦,才是善盡社會責任的表現。
〔建議〕
學習孔子這三件事,有機會便要提醒自己,確實把它做好。
〔原文〕
三、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主旨〕
孔子勉人學道要自己力求精進。
〔注釋〕
(一)“修”即修養。
(二)“講”指講習。
(三)“徒”是遷移的意思。
〔今譯〕
孔子說:“品德不加修養,學問不加講習,聽到義理不能用來改進自己,有缺點也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
〔引述〕
德之不修,是以不修自戒;學之不講,是以不學自戒。聞義不能徙,是以不配合自戒;而不善不能改,則是以不改過自戒。這四方麵,都要自動自發,反過來要求自己,才能獲得精進。
孔子說這一番話,當然不是為了自我標榜,要大家認為他了不起。他借用自己的擔憂,來喚醒大家的注意,自戒、自學、自律,才能夠學習到真正的東西。對提升自己的修養,充實自己的學識,有很大的好處。
〔生活智慧〕
(一)孔子說他自己憂心,做得不夠好,大家聽得進去。如果換一種角度,用教訓的方式,告誡大家不可以不修德,不能夠不講學,不應該聞義而不能徙,不允許不善卻不能改。相信大家都聽不入耳,產生不了什麼功效。
(二)批評自己,相當於自我檢討,也會引發大家的仿效,紛紛自我檢討。批評別人,有如用石頭打擊別人,引起反擊,應該是必然的後果。大家心想,你自己做得多好?還來教我們!
(三)這四種毛病,憑良心講,大家多多少少都有。我們用來自省,自己力求改進,才不辜負孔子的一番苦心。
〔建議〕
先從有過即改著手,確實要求自己,務必做到。
〔原文〕
四、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主旨〕
孔子閑居時,注重舒適安和。
〔注釋〕
(一)“燕居”指閑居無事的時候。
(二)“申申如”申申指容態舒適。如是句末語助詞,意為…的樣子。
(三)“夭夭”形容神色愉快。
〔今譯〕
孔子閑居的時候,容態舒適,神色很愉快。
〔引述〕
有人忙於工作,休閑下來,便不知如何合理地安排。打麻將、出外旅行、趕著清理房間、忙於增加外快。結果弄得忙上加忙,對身心造成不良的影響。長久下來,更是十分不利。若是勞累成疾,豈不是十分冤枉?
有工作有休閑,有動也有靜,有快也有慢,這才是有利的生活方式。孔子閑來無事的時候,也會享受舒適、安祥、和樂的生活情趣,便是很好的示範。
〔生活智慧〕
(一)工作十分重要,卻不是生活的全部。合適的休閑和正當的娛樂,並不是浪費時間。如果安排得妥當,反而能夠增進工作的效益。我們常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意思便是適當的休閑,可以養精蓄銳,產生更高的工作能量。
(二)工作大多以動為主,休閑時就應該以靜為宜。若是從事靜態的工作,休閑時便以動為主,不能再保持靜態,以資調節而獲得平衡。
(三)我們常常工作時拚命工作,休閑時拚命休閑,結果很快就把自己這唯一的一條命拚掉,實在十分不幸。並不是怕死,而是這樣沒有意義的拚命,沒有價值。
〔建議〕
重視自己的休閑活動,務求和自己的工作,取得均衡。不但不能影響正常的工作,並且要注意體力的保持和心境的愉快,以增進工作的效益。
〔原文〕
五、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複夢見周公!”
〔主旨〕
孔子感歎自己道不行。
〔注釋〕
“夢見周公”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武王的四弟,改定官製,創製禮法。孔子盛年時,有誌推行周公之道,而今衰老,不能實行。自己覺得年老力衰,好像意誌也沒有以前那麼堅強,甚至於不再夢見周公。
〔今譯〕
孔子感歎道:“我已衰老極了!很久了,我已不再夢見周公!”
〔引述〕
周公是孔子以前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曾經是全民欽敬的一位聖人。在周文王時代,周公的表現是一位孝子。文王死後,他是周武王的得力助手。在“東征”、“封建”和“製禮作樂”方麵,做出了十分傑出的貢獻。武王死後,他代理天子的職務,達七年之久。對於權位毫不貪戀,還政給成王。使成王和以後的康王,能夠在周公所奠定的基礎上,創造中國曆史上有名的盛世。孔子十分敬仰周公,在睡覺作夢中,都忘不了周公。
孔子最大的期望,便是重建周公時代的太平盛世,為百姓謀福利。他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十分正常的現象。現在他好久沒有夢見周公,是不是年老力衰,而且意誌也沒有以前那麼堅強呢?他這麼深的感慨,正好表明他一生的理想,到老年都不曾改變!
〔生活智慧〕
(一)孔子畢生以推行文、武、周公之道自居,把文化的繼承,當做自己的誌業。這種不折不撓的堅持精神,值得大家學習。生為炎黃子孫,自當盡力傳承中華文化。
(二)正因為孔子有那麼大的誌氣和決心,所以他的學說,一直到現代,仍然為後代子孫所重視,甚至引起全世界的注意,並將在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大放異彩。
(三)我們最好以中人自居,用心學習孔子的道理。同心協力,使周公所推行的太平盛世,能夠重現於當今全球化的時代。
〔建議〕
及早立定誌願,確定終生投入的誌業,把它當做今後努力的目標。
〔原文〕
六、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主旨〕
孔子教導弟子如何學道修養。
〔注釋〕
(一)“誌”是心所向往的方向。
(二)“道”在這裏,指的是“天下太平,社會秩序良好,百姓安居樂業”的意思。
(三)“據”即執守。
(四)“依”是不違的意思。
(五)“遊”即遊習。
(六)“藝”指禮、樂、射、禦、書、數六藝。
〔今譯〕
孔子說:“立誌行道,謹守諸德,不違背仁,遊習六藝。”
〔引述〕
愛美和追求美是人類的天性,我們所追求的天下太平,必須透過六藝的陶冶,使宇宙人生達到純美的太和境界。誌於道是起點,而遊於藝則是最終的目標。
人的一生,各有不同的遭遇。但是無論如何,應該以增進自己的道德修養,作為終生努力的目標。從不同的立場,不一樣的行業,不相同的職位,共同致力於天下太平的理想,應該是並無困難的事情。
道德的修養,以仁為本。如果有閑暇的時間,可以透過藝術活動,求增加人生的樂趣。
孔子這一番話,依現代觀點,即為加強每一個人的科學、藝術與道德教育,共同促進天下太平。
〔生活智慧〕
(一)科學、藝術素養,尚須向外學習。道德修養,隻要自己下定決心,說要就要,人人都做得到。可惜現代人能要的偏不要,一心偏向自己控製不了的東西,造成很大的生活壓力。
(二)太重視精神而忽略物質,導致科學落伍,是近代中國的不幸。然而過分重視物質,忽視道德與藝術,也將造成人不像人的可怕後果。
(三)外在世界千變萬化,我們很難掌握。內在修養先提升起來,對外界的變化,自然更有定力,可以合理因應。
〔建議〕
從自己和家庭做起,重視人倫道德,並進而敦親睦鄰,促進社區的安寧與和諧。
〔原文〕
七、子曰:“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嚐無誨焉!”
〔主旨〕
孔子有教無類,誨人不倦。
〔注釋〕
“脩”同“修”,指幹肉。束修指見麵時贈送的薄禮。
〔今譯〕
孔子說:“凡是自動奉送一些微薄的禮品而來求教的人,我沒有不給予教誨的。”
〔引述〕
古人見麵時,以一束一束的幹肉,做為見麵禮。束修的意思,是普通的禮物,並不貴重,卻能夠表示尊敬和誠意。現代人見麵,也常互贈一些小禮物,是同樣的用意。
沒有意願求教,孔子當然不會主動去教導,以免被人譏笑為好為人師。有意願求教,並且以小禮物表示恭敬和誠意,孔子秉持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精神,從來不會拒絕。
〔生活智慧〕
(一)見麵禮不能過分貴重,否則變成“紅包”,容易造成賄賂、收買、打通關節的腐敗現象。我們杜絕紅包,卻不必完全禁止互贈見麵禮。
(二)對於沒有表示意願的人,不要過分熱心去教導,以免引起反感,或者教導比自己還要高明的人,造成冒犯。有意願求教,要自行表示,這是一種禮貌。
(三)送禮並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送錯了,或者送得不恰當,有時候產生反效果,很難加以挽回。並不是愈貴重愈好,也不是愈新奇愈受歡迎。不送便罷,要送禮必須謹慎小心,力求恰到好處,受到歡迎。
〔建議〕
有向人請教的意願時,必須自動表現出來,恭敬而且誠懇,虛心求教。
〔原文〕
八、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主旨〕
孔子勉勵弟子要自動用功。
〔注釋〕
(一)“不憤不啟”憤指心求通而未得。啟即開啟、啟示。
(二)“悱”指口欲言而未能。
(三)“隅”即角。
(四)“不複”即不再教導。
〔今譯〕
孔子說:“沒有到達心裏求明白卻不得其門而入的時候,我不會去開導他。沒有到達想說卻說不出來的時候,我不會去啟發他;如果提示他一種道理,卻不能推想到其他類似的道理,我就不再教導他了。”
〔引述〕
不想學的人,是教不了的。不用心的人,是學不到東西的。不能舉一反三的人,是想不通道理的。
孔子的有教無類,是提供學習的機會。並不是大家都學習同樣的課程,保持同樣的進度,采取同樣的教學方式。他不認為單方麵的教導,可以把人教會。因為學的人不能配合,教學的效果不可能良好。
想求明白,卻找不到門路,這時候點他一下,替他打開一扇門,或者把他引進門來,就應該放手讓他自己去學習。想說而說不出來,趁機開導一下,讓他繼續嚐試,逐漸突破難關。對於過於依賴老師的人,給他一些教訓,促使他自動學習。孔子誘導弟子自動自發地學習,才是最為高明有效的教學。
〔生活智慧〕
(一)誨人不倦,也要配合可造之材。否則怎麼教都沒有效果,反而造成不必要的學習恐懼和學習障礙。凡事一定要熱心,但千萬不要過分熱心,教學也不例外。
(二)方形有四個角,大同小異。教了一個角,還要把其餘三個角也逐一說明,未免太過輕視學生的領悟能力。更可怕的是,這種教導方式,等於剝奪了學生自動領悟的機會,養成高度的依賴性,對學生非常不利。
(三)培養學生自動學習的精神,是教師的主要責任。教給他一大堆知識,不如教給他學習方法,養成自學的能力和習慣,更加可貴。
〔建議〕
從現在開始,培養自動自發的學習精神,促使自己樂於學習,準備活到老學到老,而且還要有效地學習。
〔原文〕
九、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嚐飽也。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主旨〕
孔子吊喪都至誠盡哀。
〔注釋〕無
〔今譯〕
孔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來沒吃飽過。
在一天之內,吊喪哭過,就不唱歌。
〔引述〕
家有喪事的人,在感情上總是十分哀戚。有同情心的人,必然受到相當程度的感染,所以在一起用餐,也由於內心悲傷而不可能盡情地吃飽。在同一天內,若是哭過,就不能唱歌,這也是內心誠摯的緣故。因為人的感情,不但有感染性,而且有延續性。孔子這樣的表現,是真誠的同情,並沒有虛偽、造作的表麵功夫。
〔生活智慧〕
(一)參加喪事,遇到熟人打招呼,不要像其他場合那樣,既熱烈又歡樂。這樣對喪家不敬,還不如不參加喪禮。
(二)和喪家相遇,要表示哀戚和慰問。內心的感情,可以盡情地流露,無論哭泣或歌唱,隻要誠摯、敬重,並不需要壓抑。但是短時間,又哭又笑,最好加以避免。
(三)哭泣和男人、女人的性別,沒有任何關係。想哭便哭,應該哭泣就不要怕難為情,男人女人都一樣。不必拘泥於“大男人不哭泣”這一類的禁忌。
〔建議〕
內心隨時保持誠懇和對人的敬重,使自己的感情,正常而自然地流露,對身心健康,很有助益。
〔原文〕
十、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píng)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主旨〕
孔子稱許顏淵能處世應變,並教導子路要行合於義理的勇。
〔注釋〕
(一)“暴虎”指徒手搏虎。
(二)“馮河”即無舟渡河。
(三)“懼”為戒懼、審慎。
(四)“好謀而成”指好謀略而能成功。
〔今譯〕
孔子對顏淵說:“有人用我,我就出來做事,不用我時,我就不出來。隻有我和你才能這樣吧。”子路說:“如果老師統率三軍出征,將會找誰一起呢?”孔子說:“空手打老虎,徒步過河,死了也不悔悟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必定要臨事能戒懼小心,事先有好計謀,而且有成功的把握,我才和他在一起。”
〔引述〕
孔子主張“盡人事以聽天命”,自己盡力充實,提升品德修養。至於有沒有人看上,要不要重用,那是天命,順其自然就好。孔子借著讚美顏淵,來表達自己的心態。
子路的勇敢,是大家都佩服的。他性子急又愛好麵子,孔子很擔心他有勇無謀,常常找機會指點他。現在子路問這句話,顯然想和顏淵比一比,希望孔子也讚美他的勇氣。孔子趁機告訴他,有勇無謀的人,不可取。必須臨大事能戒懼謹慎,特別小心;有了周詳的計劃才可以付諸行動。可惜子路聽是聽了,並沒有獲得教訓,最後還是死得很慘烈。
〔生活智慧〕
(一)有人重用,所得到的是勞心勞力。沒有人重用,所獲得的是自得其樂。這樣的人生,孔子做到了。任職時不怨勞苦,退隱時誨人不倦。這種隨遇而安的心態,實在難得。
(二)有勇氣才能夠行仁,當然很重要。但是空手打老虎,除了武鬆以外,豈不是不自量力?不坐船就想涉水過大河,也是找死。這樣有勇無謀,不可能成大事。
(三)對不同的人,說不一樣的話,這是隨機教學,因人而異。我們看到這些教誨,有則改之,無則自己加勉,所承受的壓力,遠比當事人要小得很多,何樂不為?
〔建議〕
把論語的每一番話,都當做自己的借鏡,逐一反省自己,以求改善。
〔原文〕
十一、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主旨〕
孔子認為有些事情,即使勉強去求,也未必有效。
〔注釋〕
(一)“而”即如果。
(二)“執鞭之士”指手執皮鞭的職務。士,同“事”,即事情。
〔今譯〕
孔子說:“財富如果可以求得,就是手執皮鞭的事情,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求得,還是做我應該做的事吧。”
〔引述〕
我們常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孔子好像也相信這樣的話。這不是宿命論,更不是命定論。因為透過修養自己的品德,是能夠加以改變的。
孔子這一番話,意在提醒大家,既然命運是可以改變的,為什麼要追逐財富,不改變成做自己應該做的呢?
求取財富的結果,若是不能達成自己的理想,人豈不成了賺錢的工具,有什麼價值?如果利用所求得的財富,來完成自己的理想,還要追究求取財富的手段和過程,合不合理,有沒有不義之財?所以孔子認為不如尊重命運的安排,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用費心去求取財富。反正該來的跑不掉,不該來的求不到,何必枉費心力?
從吾所好,不是順從自己的愛好,而是堅持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情,也就是走上正道,完成自己的誌願。
〔生活智慧〕
(一)很多人在追求財富,真正如願的,永遠隻有少數。可見財富是不可求的,僅能盡力而為,試試看自己有多少財富的命。
(二)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立定誌願,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命中有財富,自然隨著來,豈不是更為愉快!
(三)不合於義的財富,稱為不義之財,當然不應該去求取。做合理的事情,賺取合理的財富,才是正當的途徑。
〔建議〕
立定誌願,不賺取不義之財,以免內心不安。不義之財,傷害了自己的人格,減損了我們的精神價值。即使有所得,也將引起良心的不安。
〔原文〕
十二、子之所慎:齊,戰,疾。
〔主旨〕
孔子一生最謹慎齋戒、戰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注釋〕
“齊”通“齋”,即齋戒。
〔今譯〕
孔子所謹慎的三件事:齋戒、戰爭、疾病。
〔引述〕
齋戒用以祭祀,目的在表示虔誠和尊敬。使自己身心潔淨,去除雜念,藉由生命的存在,來表現高貴的精神活動。這是一種對內在仁德的自覺,所以孔子十分小心。
戰爭和疾病,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甚至於威脅大眾的性命。輕則受傷,重則喪命。孔子既尊重生命,又愛護人民,所以對戰爭和疾病,非常關心。
〔生活智慧〕
(一)齋戒是自己的準備工作,現代社會,到寺廟進香的人,為了表示虔誠、尊敬,也會事先做好齋戒的準備。當然還有更多的人,不過為了休閑、觀光,就沒有這樣做。
(二)現代核子彈和化學武器太過厲害,人類已經沒有戰爭的本錢。如何以戰止戰,促成人類和平,至關緊要。
(三)疾病防治,是安全、衛生的主要項目。大家重視安全,注重個人和公共衛生,已經成為人人有責的事情。
〔建議〕
重視祭祀、戰爭和疾病,大家一起來關心。
〔原文〕
十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主旨〕
孔子讚賞韶樂的美妙。
〔注釋〕
(一)“韶”是舜的樂名。
(二)“三月不知肉味”指孔子專注韶樂,好幾個月都不知道吃肉的味道。
(三)“斯”指三月不知肉味。
〔今譯〕
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好幾個月,連吃肉都不知道滋味。他說:“沒想到韶樂居然到了如此感動人的程度。”
〔引述〕
孔子十分重視音樂,他曾經讚美韶樂為盡善盡美(八佾篇)。韶樂代表舜的精神,充滿了禪讓的和樂。孔子沉醉在人我統一的和諧氣氛中,好幾個月吃肉都感覺不到滋味,這才感歎:想不到真的這麼美妙!
〔生活智慧〕
(一)孔子吃肉而不知肉味,可見專心欣賞,產生十分深入的感受。從音樂中激發人的高尚品德,孔子做到了。
(二)音樂不但要具備音律、歌舞這些外在的形式,更需要有內在的精神意蘊。內外合一,才能夠像韶樂那樣盡善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