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一)“士”指讀書人,知識分子。
(二)“弘毅”即弘大剛毅。
〔今譯〕
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弘大剛毅,因為責任重大而且路途遙遠。將弘揚仁道當做自己的責任,不是很重大嗎?到死才能放下責任,不是很遙遠嗎?”
〔引述〕
弘大的胸襟和剛強的毅力,是知識分子必須具有的條件。用來負起弘揚仁道的重責大任,一直到死亡才能夠卸下責任。這是曾子對讀書人的要求,也是他一生所努力的目標。
中華民族,很早就進化到農業時代,過著安定的農耕生活。因此中華文化,很早便由注重民生的經濟生活,轉為講求明明德的精神生活。所以知識分子的注意力,也就轉而重視人際關係的研究。以仁道為中心,發展出最早的生命學問。不但自己要愛人,更應該弘揚這種精神,促使所有的人都能夠愛人。曾子說它任重而道遠,一直到現代,仍然沒有完成。
〔生活智慧〕
(一)弘揚仁道是知識分子的共同責任,否則知識經濟,就會扭曲成為“有智識的人,利用智識來欺淩、壓迫沒有智識的人”,那就是沒有良心的讀書人。
(二)弘揚仁道是一輩子都做不完的事情,不但時刻不能鬆懈,而且要一直做到死為止。有良心的讀書人,應該以身作則,剛毅不拔地承擔起這樣的重責大任。
(三)仁道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共同道路,一個人能夠喜好人的善,也能夠厭惡人的惡,便是走上了仁道。這樣發展下去,成為忠恕之道。雖然相當遙遠,卻值得去走。
〔建議〕
約束自己,做一個有良心的讀書人。
〔原文〕
八、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主旨〕
孔子說明修養品德的途徑。
〔注釋〕
(一)“興於詩”指詩可以興發讀者好善惡惡的心。
(二)“立於禮”指學禮可以立身。
(三)“成於樂”指樂可以使人養成高尚的人格。
〔今譯〕
孔子說:“詩可以鼓勵人心,興起向善的意誌;禮可以端正人的行為,使人堅持既定的原則;樂可以涵養性情,使人養成高尚的人格。”
〔引述〕
詩可以興(陽貨篇),說明透過詩的學習,能夠激發我們的好善心理。興於詩,則是說我們的好惡心理,經過詩的激發,興起了好善惡惡的意誌。子貢經過孔子的指點,悟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真正用意。孔子因而讚美他的用心,說可以和他談論詩經的道理了。(學而篇)可見能不能興?還要看各人的努力。
有了詩的激發,興起向善的意誌。這時候需要秩序、規矩的約束,以求合理。對於既定的為人處事原則,必須堅定不移。為了調和緊張的情緒,以免固執、僵化而缺乏應有的彈性,所以音樂、藝術的陶冶,十分重要。可以使我們和諧、和合、和樂,成就高尚的人格。
〔生活智慧〕
(一)詩善於表達情意,用來鼓舞大家向善,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端正人心的詩歌,是移風易俗的有效方式。
(二)禮並不是一些束縛人的死條文,它需要真實的意義和價值。外在的禮節,必須和內在的仁心相配合,才能夠用來安身立命。
(三)樂以和諧為主,和禮一樣,需要仁心來支撐。惟有道德心靈充實,各種藝術才能夠盡善盡美,使大家心曠神怡,內心充滿了喜悅。
〔建議〕
按照孔子所說的途徑,提升自己的品德修養。
〔原文〕
九、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主旨〕
孔子主張治理百姓要有權宜應變的做法。
〔注釋〕
“由”即依循、遵照。
〔今譯〕
孔子說:“老百姓的知識程度並不能普遍提高,隻能夠告訴他們怎麼做,卻很難使他們明白為什麼這樣做的道理。”
〔引述〕
這一句話,也可以說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接受政府的規定,當然最好。若是不接受,那就要告訴大家,為什麼要這樣規定,使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
這兩種解釋,看起來有一些不同,實際上是相通的。教育再普及,要把道理說得每一個人都明白,恐怕還是十分困難。何妨理不易明,道理本來就不容易說清楚、講明白。加上理會變動,常常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有所不同。就算人人都有知的權利,實在也不容易滿足這樣的需求。先使人民遵從規定,再逐漸明白道理,比較可行。
論語的政治理想,在實施仁政,目標在實現和諧的王道社會。公眾的事務,大家應該分擔。有人明白道理,有人卻不甚明白,甚至搞不清楚。很難使老百姓完全明白,固然是事實。盡量使大家明白,則是一種溝通的加強。
〔生活智慧〕
(一)王道社會肯定人人都有仁心,同時給大家奮發向上的激勵,樹立了人性的尊嚴。其主要精神,在以“道統”領導“政統”,以政治力量來維護社會文化的自由發展。
(二)政治是大家的事務,人多嘴雜,不免產生不一樣的看法。最好能夠互相尊重,彼此包容,並且加強溝通。
(三)一件事情要說到大家都明白其中的道理,恐怕在時間、人力上,都有實際上的困難。因此風行草偃的上下感應,便成為重要的助力。
〔建議〕
領導者平日注重培養自己的聲望,當大家有不同意見時,出麵溝通,才能夠產生作用。
〔原文〕
十、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主旨〕
孔子指出禍亂的根源與預防的方法。
〔注釋〕
(一)“疾貧”即厭惡貧窮。
(二)“疾之已甚”指厭惡他到了極點。
〔今譯〕
孔子說:“好勇而厭惡貧窮,會出亂子。對於不仁的人,大家厭惡他到了極點,使他走投無路,也會出亂子。”
〔引述〕
厭惡貧窮,可以說是人之常情。樂於貧窮,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貧窮並不是一種恥辱,不需要因此而自卑。孔子主張安貧,便是在情緒穩定中,采取正當的手段來脫離貧窮的困境。因為不安於貧窮,便會產生憤憤不平的情緒。如果再自恃勇敢,沒有什麼顧慮,很可能爭奪、搶劫、勒索,造成社會的動亂。
仁心受到歡迎,不仁的行為受到厭惡,當然是正常的反應。然而,厭惡也應該有一個限度。嫉惡如仇,並不是孔子的主張。因為太過痛恨,使不仁的人走投無路,找不到改過自新的機會,就會造成禍亂。
〔生活智慧〕
(一)我們應該有好惡的判斷,卻不應該過分。過分愛好會造成很多虛假的造作,大家表麵上這樣,實際上卻不是真的。暢銷的貨品,假貨必然很多。
(二)過分愛好,會使被愛好的人物或產品,充滿驕傲而不思改進。許多名牌產品,如果不看標記,隻看內容,往往令人十分失望。
(三)嫉惡如仇,對自己是好事,可以提高警覺,絕不為惡。但是對別人這樣,便是太絕情,一點改過的機會都舍不得提供。由於習慣一旦養成,對內對外很容易取得一致,所以對自己也不必嫉惡如仇,不再犯就好了。
〔建議〕
憤世嫉俗,怨天尤人,都不能解決問題。不如充實自己,提高品德修養,好好努力,奮發上進來得實在。
〔原文〕
十一、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主旨〕
孔子告誡弟子不可自恃才高。
〔注釋〕
“吝”即鄙嗇。
〔今譯〕
孔子說:“就算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智技藝,若是驕傲又吝嗇,什麼都不值得一看了!”
〔引述〕
周公製禮作樂,是孔子心目中,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孔子對周公十分崇敬,甚至夜裏做夢,都常常夢見周公。周公的才智技藝,是大家公認的。孔子卻以不驕不吝來讚美他。恃才而驕,有錢卻十分吝嗇,都令人厭惡。有機會行善,也舍不得去做,更是可惡!
〔生活智慧〕
(一)節儉是一種美德,不奢侈浪費,是好習慣。但是過分節儉,到了吝嗇的程度,那就不好了。尤其是舍不得做善事,更是不應該。
(二)沒有才能,卻假裝很有才能。有了一些才能,便驕傲自滿,看不起別人。很多人這樣,我們最好避免。
(三)奢侈生活,容易使他人羨慕與仿效,造成不良的風氣,也容易破壞社會的秩序,而且養成自私自利的壞習慣。
〔建議〕
不驕傲、也不吝嗇,不論有沒有才能,都應該如此。
〔原文〕
十二、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主旨〕
孔子感歎專心向學的人不可多得。
〔注釋〕
“穀”即俸祿。
〔今譯〕
孔子說:“經過三年的學習,而心不在做官求取俸祿的,這種人不容易得到啊!”
〔引述〕
學而優則仕,有了學問就想做官,以求光宗耀祖,這是長久以來,大家共同的期望。
現代社會分工專精,各行各業蓬勃發展。做官並不是惟一的出路,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途徑。這一句話,應該是鼓勵大家,不論身在何處?從事什麼工作?都應該努力求取學問。什麼都可以中斷,隻有好學不能。
〔生活智慧〕
(一)三代表多數,意思是一直延續下去,不間斷地求取學問,孔子感歎這樣的人太少,現代社會,好像也是這樣。
(二)做官,追求俸祿,並不是壞事。隻要不斷地求取學問,充實自己,有才能的人士擔任官職,對老百姓有利呀!
(三)各行各業都需要不斷地提升競爭力,對於知識的追求,都應該不遺餘力,建立學習型組織,勢在必行。
〔建議〕
培養終生學習的興趣和毅力。
〔原文〕
十三、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xiàn),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主旨〕
孔子教導弟子要有學有守。
〔注釋〕
(一)“守死善道”善道指好的道理,死守便是堅持遵守,一直到死為止。
(二)“見”同“現”,出現,指出任官職。
〔今譯〕
孔子說:“有堅定的信念,又能好學,堅持遵守一直到死都要弘揚正道。不進入危險的國家,不居住在紊亂的國家。天下太平時就出來做官,天下混亂時就隱居。國家政治清明時,如果貧賤,那是可恥的;國家政治黑暗時,反而富貴,那也是可恥的。”
〔引述〕
現代人喜歡求新求變,說什麼“隻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因此迷失方向,缺乏正確的目標,使自己活得沒有價值。實際上,人生在世,必須多問應該不應該?少問喜歡不喜歡?應該做的,再不喜歡也要勉強自己去做。有了這種“做應該做的事,不做不應該做的”信念,加上努力好學,才能夠堅持弘揚正道,一直到死都不違背。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世人。
〔生活智慧〕
(一)士農工商,行行出狀元。有才能不一定要做官,擔任官職一定要有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否則就不要做。
(二)貧賤並不可恥,有機會可以正當地獲得財富,卻好吃懶做,自暴自棄,這才是可恥。富貴不一定值得讚揚,要看來路正當不正當?用不擇手段來榮華富貴,可恥。
(三)現,不一定要當官,各行各業,都可以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人群做出貢獻。隱,不一定什麼都不管,盡自己的能力,默默地做一些有益人群的善事,也很方便。
〔建議〕
對於自己的進退出處,要定好明確的原則,才能夠及時決定自己的態度。
〔原文〕
十四、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主旨〕
孔子告誡弟子不可逾越職權。
〔注釋〕
“謀”指參與計劃。
〔今譯〕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參與計劃那個職位上的事務。”
〔引述〕
做人做事,正名和定位,十分重要。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分,把分內的工作做好,便是正名。每一個人,先把自己的關係位置搞清楚,可以互相支援,彼此協調,卻不應該逾越職權,幹預或侵犯他人的工作。
我們應該樂於助人,並且關心他人。但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重視的是度的掌握。提供意見使其多一種參考,卻不能幹預或侵犯,應該是大家樂於接受的界限。
〔生活智慧〕
(一)先把自己的分內工作做好,再去幫助他人,是一件好事。自己的工作做不好,老喜歡管別人的事,便是多管閑事,令人厭惡,也使人懷疑,有什麼不良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