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第八
〔原文〕
一、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主旨〕
孔子論述泰伯讓位的盛德。
〔注釋〕
“泰伯”是周太王的長子,與二弟仲雍逃往荊蠻,讓太王立三子季曆。
〔今譯〕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具有最崇高的道德!他再三將天下讓給弟弟,又泯滅自己的功績,使百姓不知道怎樣讚美他。”
〔引述〕
依據史記的記載,吳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兒子,王季曆的哥哥。由於季曆十分賢能,又有一位好兒子,名字叫做昌。太王想要立季曆而傳位給昌,泰伯和仲雍為了配合父親的意願,兩個人一起逃奔到荊蠻。在身上刺了彩紋,把頭發剃掉,以表示自己不能夠在宗廟主持祭祀,使季曆順利地繼位,而昌後來也有機會繼位,成為文王。三是多數的意思,禮讓了好幾次,並且盡量隱藏自己的作為,使百姓無從讚美,來完成太王的意願,所以孔子認為他的德行,十分高尚。
〔生活智慧〕
(一)泰伯是長子,按例可以繼承父親的大位。但是三弟季曆的賢能,使得父親有意改立三子。泰伯沒有因此而怨責,或者提出強烈的抗爭。他的禮讓,使得周文王有機會奠定周朝的良好基礎。
(二)周人初起的時候,很可能尚未建立長子繼承的製度。太王為了選擇能力較強的人,來擔任繼承人,因此選中了季曆。不論如何,泰伯的紋身斷發,都是有利的助力。
(三)季曆娶殷國諸侯的女兒太任,是一位有賢德的婦人,生了一個兒子,叫做昌,也教養得很好。太王由妻子和兒子來選中季曆,其實也是良好的方式。
〔建議〕
要看一個人,除了他本身以外,還要看他的妻子,和他的子女。
〔原文〕
二、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xǐ),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主旨〕
孔子教導弟子重視合理的行為規範。
〔注釋〕
(一)“葸”乃畏懼。
(二)“絞”是急切的意思。
(三)“偷”即淡薄,指人情淡薄。
〔今譯〕
孔子說:“恭敬而不合禮,會煩擾徒勞;謹慎而不合禮,會畏怯多懼;勇敢而不合禮,便會犯上作亂;率直而不合禮,會急切責人。在上位的人能厚待親屬,民間也會興起仁愛的風氣。在上位的人能不遺棄故交舊友,民風就會敦厚不至於人情淡薄了。”
〔引述〕
人生最要緊的是生活,生活最重要的是人情,人情最需要的是合理。合理的人情,成為大家的行為規矩,就叫做禮。禮的後麵,要加上一個節字,才能合理。
恭敬、謹慎、勇敢、率直,原本都是良好的態度。但是也不能過分,必須做出合理的節製。
過分恭敬,大家都很勞累。過分謹慎,必然流於膽怯。過分勇敢,行為就很粗野。過分率直,口氣經常不好。
要形成合理的禮節,必須居上位的人,以身作則。百姓受到陶冶,自然重視人情,不致刻薄、忘本。
“無禮”的意思,是不當或者過度的禮。怎樣才能夠謹守合理的度呢?請參考前麵《為政篇》所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
〔生活智慧〕
(一)禮多人不怪,用意在鼓勵大家重視應有的禮貌。禮多必詐,則在提醒大家不可過分,必須把握合理的“度”。
(二)恭敬和虛偽、謹慎和膽怯、勇敢和粗野、率直和口沒遮攔,當中都隻隔著一張薄薄的紙。稍有逾越,就變成另外一種,必須格外小心。
(三)社會風氣由一、二人來轉移,乍聽起來並不可能。然而居高位而又聲望良好的人士,應該是做得出來的。
〔建議〕
不管如何,由自己做出一些良好的榜樣,讓一些人受到影響,實在是自己對社會的最佳貢獻。
〔原文〕
三、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主旨〕
曾子訓勉弟子謹慎保身。
〔注釋〕
(一)“啟”即開。
(二)“詩雲”三句,出於《詩經·小雅·小旻》篇。譬喻自己常戒慎守身,如臨淵履冰,不敢稍有大意。戰戰是恐懼的樣子。兢兢即謹慎戒懼。
(三)“小子”即門生。
〔今譯〕
曾子病重,召集門生到床前說:“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啊!就像站在深潭旁邊,就像走在薄冰上麵。’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可以免於被毀傷了,弟子們!”
〔引述〕
曾子是大家公認的孝子,他病重的時候,要他的弟子們掀開被子,檢視他的手腳,依然保持得很完好。說明他始終遵照詩經所說的,謹慎小心,以求明哲保身。
有人一聽到明哲保身,就聯想到自私自利。好像明哲保身,代表怕事、怕死。這是十分嚴重的誤解。事情要做,安全和方法也應該重視,才對得起自己。
〔生活智慧〕
(一)父母最擔心的,是子女的健康和安全。我們不希望增添父母的擔憂,當然要重視自己的健康,以策安全。古人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實際上是提倡孝道的一種說法,理由就在於減少父母的擔心。
(二)現代人喜歡冒險,玩一些高度刺激的遊戲。萬一出事,自己喪失寶貴的性命,親友也將悲傷不已。大家在從事這些活動之前,務必詳為考慮。
(三)不愛護自己的人,怎麼能愛護別人?明哲保身的用意,是鼓勵大家愛自己,愛到自己充滿了愛,才有多餘的愛來愛別人。
〔建議〕
愛護自己,並不一定要自私。能夠推己及人,以愛自己的心,來愛別人,才合乎人性的需要。
〔原文〕
四、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biān)豆之事,則有司存。”
〔主旨〕
曾子勸告孟敬子凡事應該重視大體。
〔注釋〕
(一)“孟敬子”是孟武伯的兒子,為魯國大夫。
(二)“動容貌”指容貌舉止依禮而動。
(三)“暴慢”即粗暴放肆。
(四)“辭氣”指言語聲調。
(五)“鄙倍”為鄙俗背理。倍,同“背”,違背的意思。
(六)“籩豆之事”指禮儀器用瑣碎的事。
(七)“有司”指執事的人員。
〔今譯〕
曾子病了,孟敬子去探望。曾子說:“鳥將死的時候,叫聲很悲哀,人將死的時候,所說的話都是善良的。在上位的人應當重視三項道理:容貌舉止依禮而行,就可避免別人的粗暴、放肆;臉色端莊,就容易讓人信任;說話用詞語氣得體,就可避免別人鄙陋不合理的話;至於禮儀器用瑣碎的事,有專職的人在管,不必多操心。”
〔引述〕
孟敬子探望曾子的病情,按理說並沒有請教重要的問題的意思。但是他的身份比較特別,曾子希望借著這個難得的機會,提供一些寶貴的建議。所以才慎重地說出“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來引出後麵的忠告。曾子的用心良苦,可見一斑。
君子所應該注意的三件事,是曾子透過孟敬子探病的時機,一方麵向孟敬子提出建議,一方麵向全天下有誌成為君子的人士,傳播他的心得。流傳到現代,仍然是人際關係的互動要訣,不能夠不重視。
〔生活智慧〕
(一)西方社會,大多以個人主義為主。日本社會,普遍重視集體主義。中國社會,顯然兩者都不是。我們在某些時候,十分偏向個人主義;某些時候,卻特別注重集體主義。我們的交互主義,其實就是“你對我好,我沒有理由對你不好;你對我不好,我又何必一定要對你好”?
(二)交互主義,講求“希望別人如何對待我們,就要先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自己以禮對待他人,別人才會以禮來回應。一直到現代,依然沒有什麼改變。
(三)居上位的人,隻要保持自己應有的禮節,至於儀式、程序和必備的器具,大可以交給專業主管去辦理,自己不必費心,以免形成不必要的幹擾。
〔建議〕
禮節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居上位的人,必須以身作則,作為大家的好榜樣。
〔原文〕
五、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jiào)。昔者吾友,嚐從事於斯矣。”
〔主旨〕
曾子追思顏淵的美德。
〔注釋〕
(一)“犯而不校”指被侵犯而不計較。校即計較。
(二)“吾友”指顏淵。
〔今譯〕
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去請教才能比較低的人;自己見聞多,還去請教見聞比較少的人;有學問卻好像沒有學問一樣;自己知識充實卻好像空無所有一樣;被別人侵犯也不計較。以前我的朋友顏淵,就曾經有這樣的表現。”
〔引述〕
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在七十二賢當中,排第一名。但是他的謙虛好學,並不是天生的,而是經過孔子嚴格的指點,才自己省悟過來的。
由於他學得很好,反應也特別快,所以進入孔門沒有多久,便把孔子的思想,掌握得相當齊全。孔子誇讚他幾次,想不到顏回就顯得很自滿。
有一次,孔子和顏回討論問題,發現顏回隻知其一,不知其二,並沒有完全明白孔子的用意。不得不嚴正地糾正顏回,幸好他回家以後,不斷地反複思慮孔子所說的話。這才悟出自己的大意,極力改過,成為不二過的榜樣。
曾子所說的這些優點,都是顏回改過以後,所表現的真實情況,非常值得大家學習。
〔生活智慧〕
(一)能力高低,沒有比較怎麼能夠獲得定論?我們往往自認為能力高強,等到發生問題才知道原來還是有所不足。而這不足的地方,偏偏又是那些能力並不高強的人,特別的強項。所以向能力較低的人請教,或許可以補自己的些微不足,豈不是一件好事!
(二)很有實力的人,也有不夠充實的部分。抱持謙虛的態度,自覺仍有空虛的容量,自然能夠吸納更多的東西。
(三)有人冒犯,不論有意或無意。冒犯的人,實際上心中有數,知道自己在冒犯別人。我們若是加以反擊,剛好填補了對方內心的空虛,替他找到冒犯的理由。如果不計較,對方反而自己覺得不對,或許還會扭轉過來,至少不會再持續下去。
〔建議〕
學習顏回這種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的習慣,看看後果如何?
〔原文〕
六、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主旨〕
曾子期望身為人臣者,既要有才,更要有好德行。
〔注釋〕
(一)“托六尺之孤”指受前君之命輔佐幼主。六尺之孤,指十五歲以下的幼主。
(二)“寄百裏之命”指掌理國政。百裏指大國,命指政令。
(三)“大節”指國家存亡與個人生死的關鍵時刻。
(四)“奪”即動搖、改變。
(五)“與”同“歟”,疑問助詞。
〔今譯〕
曾子說:“可以將輔佐幼主的重任托付給他,可以將大國的政事交待他,遇到國家生死存亡關頭,他也不會改變操守,這樣的人算得上是君子嗎?真的是君子了!”
〔引述〕
曾子說出托孤、任事、忠誠這三個條件,是為人部屬,值得推崇的要項。三國時代的諸葛孔明之所以流芳百世,便是符合這三個條件,而且表現得十分出色。
〔生活智慧〕
(一)認為幼小的主人可欺,便改變主意,任意加以欺淩,甚至於自行簒位,這種小人行徑,以東漢末年的王莽為代表,利用政治權力與偽造的民意,強迫小皇帝禪讓給他,成為萬世指責的對象。
(二)把國家的政事,委任給他。如果缺乏仁心,自私自利卻不顧百姓的死活,豈不是所托非人?可見委托給君子,才是明智的選擇。
(三)平日很忠心、誠實,一旦遭遇危難,或者受到很大的誘惑,便變節了,改變了原來的心意。這種人十分可怕,不能夠把大事委任給他。
〔建議〕遇
到重要關頭不會變節,必須從小事情鍛煉起,以期養成良好的習慣。
〔原文〕
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主旨〕
曾子以“弘毅”與士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