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述〕
雍也篇說過:質勝過文,也就是內在勝過外表,給人粗野的印象。反過來,文勝過質,也就是外表勝過內在,必然是虛偽、浮誇。可見質和文同等重要,不可偏忽。如果外表看起來一模一樣,我們實在很不容易分辨君子和野人。就好比虎豹和犬羊的皮革,十分相像,若不是外表的毛不一樣,我們很難加以分別。
〔生活智慧〕
(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愈是身份、地位高的人,愈不能夠隨便開口說話。愈受到大家重視的人,愈不能不慎言,因為話說出來,可能會影響很多人,顯得很重要。
(二)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價格不一樣,主要是外表的花紋不相同。如果花紋也一樣,就不可能賣得比較昂貴。
(三)外表和實質,最好能夠密切配合。佛要金裝,人也需要衣裝,就是這個道理。表裏一致,才是彬彬君子。
〔建議〕
品德好,固然十分重要。儀表端莊、服裝整齊、態度高雅,同樣要加以重視。
〔原文〕
九、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主旨〕
有若認為富國應以百姓富足為根本。
〔注釋〕
(一)“盍”即何不?
(二)“徹”是古稅製。田賦取十分之一的稅。
(三)“二”指加倍,取十分之二的稅。
(四)“孰”即怎麼?疑問副詞。
〔今譯〕
魯哀公問有若:“年成歉收,國家財用不足夠,怎麼辦呢?”
有若答:“為何不實行十分抽一的稅製呢?”哀公問:“十分抽二的稅,我都還不夠用,怎麼可以隻收十分之一呢?”
有若答:“百姓富足了,國君怎麼會不富足?百姓不富足,國君又怎麼能富足?”
〔引述〕
財政和經濟不同,前者量出為入,後者量入為出。政府的財政,可以預先訂好計劃,看看需要支出多少?再來尋找財源。這時候稅收的高低,當然是主要的考慮項目。然而,農民的收成不佳,依法納糧確有困難。政府就應該調整計劃,以求收支平衡。否則不顧民眾的生活,失去民眾的信心,對政府相當不利。
〔生活智慧〕
(一)為政者最好抱持“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的心態,先求富民,再求富國。民眾生活獲得改善,自然樂於依法納糧或納稅。
(二)遇到農作物收成不好的時候,減免納糧的比例,應該是可行的辦法。用其他的稅收來彌補,也是全民互助的措施。
(三)政治的主要功能,在為人民服務。如何藏富於民,使人民安居樂業。發揮節用愛民的精神,殊為必要。
〔建議〕
養成誠實納稅的好習慣,使政府能夠順利完成各階段的發展計劃,以福國利民。
〔原文〕
十、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主旨〕
孔子教導子張崇德辨惑的道理。
〔注釋〕
(一)“崇德”即尊崇品德。
(二)“主”是親近的意思。
(三)“徙義”指遷善,行為趨向於道義。
〔今譯〕
子張請問怎樣提高品德,明辨疑惑?孔子說:“親近忠信的人,使自己的行為趨向於道義,就是提高品德。喜愛一個人就要他生,討厭一個人就要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這就是疑惑!”
〔引述〕
崇德的意義,在明辨人和禽獸的不同。人有道德,而禽獸則無。有道德才有資格稱為人,講求忠信,主張正義的人,才算是正當的君子。
一般人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便是自己解不開的一種迷惑,充滿了矛盾,卻又糾纏不清。
〔生活智慧〕
(一)忠表示盡心竭力,沒有絲毫虛偽不實。忠是德行的根本,崇尚道德,必須注意忠的修養工夫。待人忠厚,做事忠實,人際關係自然和諧、圓通、美滿。
(二)處人要忠,說話要信,事無大小都應該盡心竭力,把它做好。現代人應該有這樣的觀念,更應該發揮這樣的精神。
(三)義是適宜、應該的意思,把一件事處理得很適宜,便是義。義表示人與人交往的共同準則,可以說是行為的最高準則。使自己的行為合乎義的要求,即為改過遷善。
〔建議〕
對任何人,都不應該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原文〕
十一、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主旨〕
孔子建議齊景公修人倫以治國。
〔注釋〕
(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都各盡其道。上字為名詞,下字為動詞。
(二)“粟”為糧餉、俸祿。
〔今譯〕
齊景公問孔子治國的道理。孔子回答說:“當國君的要盡國君的道理,當臣子的要盡臣子的道理,做父親的要盡父親的道理,做子女的要盡子女的道理。”景公說:“好啊!要是君不盡君道,臣不盡臣道,父不盡父道,子不盡子道,就算有糧餉俸祿,我怎能來享用它呢?”
〔引述〕
君、臣、父、子表示一個人在群體中的定位,也就是所處的位置。其中君臣屬於社會性的關係位置,而父子則是自然性的關係位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具有正名的意義。為君的能正確按照自己的名份、地位,表現出應有的道德與才能,以充分顯示其應有的價值。也需要為臣的,同樣表現出相對的配合。雙方互動的結果,才使得君有君的樣子,而臣也有臣的模樣。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共同完成既定的任務。父子也是一樣,在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彼此定位,做出合理的互動,以維護人倫的秩序,完成齊家的使命。
〔生活智慧〕
(一)現代有些人主張父子應當像朋友一樣,就正名、定位而言,頗不合適。父親變成朋友,子女最為可憐。多了一位年長的朋友,卻沒有了父親,豈不是情何以堪?
(二)父親是一輩子不能變換的,朋友則是合不來或者情況改變,就會變換的。父親變成朋友,哪一天被子女換掉了,改口叫名字而不稱呼父親,怎麼辦?
(三)正名十分重要,名不正則言不順,會產生很多不良的後遺症。不要由於求新求變,或者標新立異,亂改名字,不但妨害視聽,而且容易引起誤解或扭曲。
〔建議〕
到任何地方,先做好定位的工作,看看自己的名份和地位,以求合理地調整自己的言行態度。
〔原文〕
十二、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
子路無宿諾。
〔主旨〕
孔子稱讚子路言而有信,令人敢於片言折獄。
〔注釋〕
(一)“片言”指片麵之辭。片即半的意思。
(二)“折獄”為斷獄,判決案件。
(三)“無宿諾”指急於履行諾言。宿即留。
〔今譯〕
孔子說:“聽信片麵之辭就能夠判決案件的,大概就隻有子路的話才做得到!”
子路承諾別人的事,不會拖延時日。
〔引述〕
子路天資聰慧,智力過人。由於平日說話很有信用,以致斷案的人,隻聽取子路片麵的言辭,便敢於判決。
孔子這一番話,並不是讚美子路依據人家片麵的言辭,便判定是非。如果子路真的這樣,不問問另外一方的意見,就加以論斷。相信孔子不但不讚美,反而要責罵他。
子路的信用,從他的急於兌現諾言,答應人家的事,馬上去辦,可以看得出來。有信用的人,他的片麵言辭當然可以合理地相信。否則的話,片言折獄顯然十分危險。
〔生活智慧〕
(一)希望別人相信我們的話,最好的辦法,便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使人不致產生懷疑。久而久之,就真是片麵的言辭,大家也會相信。
(二)為了公正起見,通常聽取片麵言辭之後,應該再聽取另外一麵的言辭。把雙方的意見對應起來,看看有沒有什麼矛盾或相反的地方,進一步求證,才能加以論斷。
(三)再有信用的人,有時居於私利,難免也會說出一些偏頗或不真實的話,最好加以小心求證,才來判斷。我們再有信用,也不能反對人家求證或懷疑。做人必須經得起考驗,所以用不著害怕,也不能夠生氣。
〔建議〕
養成細心求證的好習慣,盡量不要聽取片麵的言辭,便遽下判斷。
〔原文〕
十三、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主旨〕
孔子希望感化一般人士親愛不爭。
〔注釋〕
(一)“聽訟”即審判案件。
(二)“吾猶人也”指我與別人一樣。
〔今譯〕
孔子說:“審判案件,我和別人一樣,但最好能夠使民眾不興訴訟!”
〔引述〕
人是群居的動物,卻由於個別差異,難免因看法不同而爭執。若是各持己見,調解不成,那就非訴訟不可。隻要能夠公正嚴明,做到不枉不縱,也算是一種排解紛爭的方式。但是孔子認為,能夠進一步相互諒解、彼此包容,社會和諧,沒有訴訟的案件,那才是正本清源的做法。
〔生活智慧〕
(一)西方人認為依法訴訟,本來就是正當的行為。律師和法官是良好的職業,一切依法判決,屬於正常的運作。
(二)我們中國人,連法官都喜歡庭外和解,盡量避免對簿公堂,以免傷害彼此的感情。訴訟是不得已的行為,能免則免。
(三)明禮義、知廉恥,就會減少訴訟案件。但是,一旦進入訴訟,就應該依法處理,不可以循私舞弊而有失公正。
〔建議〕
崇法守紀,力求不惹官司,能不訴訟最好。
〔原文〕
十四、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主旨〕
孔子教導子張為政的道理。
〔注釋〕
“居之無倦”是平日用心不倦的意思。之在這裏,指政事而言。
〔今譯〕
子張請問為政的道理。孔子說:“在職位上不能有任何懈怠,推行政事一定要盡心。”
〔引述〕
居是存心的意思,我們常說居心如何如何?或者究竟有什麼居心?是同樣的用法。把心存放在自己的職務上麵,絲毫沒有倦怠的感覺。而且工作時盡心盡力,表裏一致,當然不致有所疏失。
〔生活智慧〕
(一)在職怨職,幹一行不滿意一行,是一般人的錯誤觀念,影響所及,做事不用心,稍遇困難便想打退堂鼓,效果當然大打折扣。
(二)為人民服務,當然不應該懈怠。凡事半途而廢,等於沒有做。有時引起眾人的反感,對政府失去信心,為害更大。
(三)對人對事盡心盡力,便是忠。推行政令時,盡心盡力,也叫做忠。先決條件是不抱怨,也不嫌麻煩,否則很難做到。
〔建議〕
要當公務人員,必須具備居之無倦,行之以忠的素養,以免耽誤政事,影響政府的公信力。
〔原文〕
十五、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本章重出,見雍也篇第二十五章。
〔原文〕
十六、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主旨〕
孔子論述君子與小人的用心不同。
〔注釋〕
(一)“成人之美”成即成全。美指善事、好事。
(二)“反是”指與這正好相反。
〔今譯〕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小人剛好相反。”
〔引述〕
成全是一種難得的美德,必須具有欣賞、接納、以及寬宏大量的素養。先要欣賞別人的長處,能夠接納所做的好事,並且衷心加以讚揚和協助。
小人的心胸,通常比較窄狹,見不得人家好。一旦發現別人有什麼長處,必定想辦法揭發他的缺失,大力加以批判和指責。
君子希望通過成全的美德,使所有的人,都逐漸成為好人。小人深怕別人好過他,恨不得所有的人,都變成小人,來掩飾自己的過錯。
幫助別人好做事,不幫助別人做壞事。成全具有選擇性,不能夠什麼都熱心幫忙,變成濫好人。
〔生活智慧〕
(一)成人之美,是一種成全的美德。不一定出錢出力,也不一定親自參與。隻要不打擊、不攻訐、不抹黑、不曲解,就會順水推舟,讓好事能夠順利完成,便是一樁美事。
(二)有些人認為自己完成的,才是好事。別人所做的,必須加以破壞,才不致顯得自己無能。其實世上可以做的好事很多,各人做各人的,何必比來比去?還要加以打擊?老子尚且倡導功成不居,何況放手讓別人去建功呢!
(三)打擊壞人,是一種道德勇氣,值得鼓勵。打擊好人,那就成為刻薄的小人。勢必為大家所厭惡。我們隻能打擊壞人,不能打擊好人。
〔建議〕
把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當做自己的座右銘。經常反省,看看自己做到了多少?
〔原文〕
十七、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主旨〕
孔子教導季康子治國要先端正自己。
〔注釋〕
(一)“正”即正道。
(二)“孰”是誰的意思。
〔今譯〕
季康子問孔子為政的道理。孔子答道:“政字的意義就是中正,您依正道而行,還有誰敢不依正道來做呢?”
〔引述〕
正的意思,便是我們常說的正道。從事政治工作,必須以正道修身,使大家受到感應,共同趨向光明正大的途徑。居上位的人,尤其要以身作則。務使所領導的人,也不敢不走正道。
〔生活智慧〕
(一)正就是對的、是的和光明的,能恪守正道,便是堂堂正正的君子。從自己做起,先求正身,然後才能正名。
(二)恪守正道的原則,是千古不移、曆久常新的。我們從日常生活做起,力求恪守正道,由行正而身正,然後做到心正的地步。
(三)任何恪守正道的人,不但不會怨天尤人,而且受人尊敬。隻要堅定不移,自然逐漸影響鄰近的人,大家都趨向正道。
〔建議〕
不論從事什麼行業,身居什麼職位,都應該恪守正道。
〔原文〕
十八、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主旨〕
孔子教導季康子止盜要自己先不貪。
〔注釋〕
(一)“不欲”指不貪欲。
(二)“賞民”為獎勵人民。
〔今譯〕
季康子憂心國內盜賊很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如果您自己不貪求財貨,就算您獎勵人民去行竊,他們也不會去做的!”
〔引述〕
上行下效,是自古以來,屢見不鮮的事實。領導者有什麼偏好,很快就會引起大家的仿效。
長輩有什麼作為,晚輩加以仿效,也是上行下效,情況十分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