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篇①第一(1 / 3)

學而篇①第一

學而時習之

子②曰:“學而時③習④之,不亦說⑤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⑥,不亦君子⑦乎?”

【注釋】

①學而篇:《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論語》中各篇一般以每篇開頭前兩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但由於“子曰”兩個字常用於篇目的開頭,此類篇目便以“子曰”後的兩三個字作為篇名。本篇開宗明義講學習和做人。

②子:中國古代對有地位、有學問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中“子曰”的“子”(共計375次)均指孔子。

③時:時時,按時。

④習:溫習、練習。

⑤說:同“悅”,愉快、高興。

⑥慍:惱怒、怨恨。

⑦君子:有德者,指道德修養高尚而有學問的人。

【心得】

孔子說:“學了知識以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這不就是君子嗎?”

【故事鏈接】

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死了,他一直和母親過著貧苦的生活。生活雖然貧苦,但孔子卻勤奮好學。

有一次,孔子向魯國音樂大師師襄學琴。一支曲子學了十幾天,師襄很滿意地說:“嗯,彈得不錯,可以學習新曲子了。”

但孔子卻搖搖頭:“曲調我算是掌握了,但技巧運用得還不嫻熟。”

過了幾天,孔子已經彈得行雲流水般動聽了,但他自己仍不滿意:“這支曲子蘊涵的道理我還沒有領會,我還得繼續練習。”

又過了幾天,師襄說:“現在你彈奏的跌宕起伏,可見你已經領會了曲子的內在精神了,可以練習新曲了。”

孔子還是頭也不抬地說:“可我還沒體會到作曲者是誰,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孔子不倦地練習,沉醉在音樂世界裏。終於有一天,他放下琴,跑到師襄麵前,興奮地說:“老師!我已經從曲子中感受到作曲者的形象了:他高高的個子,目光深沉,若有所思地眺望遠方,處處顯示著他寬廣的胸懷、高尚的品德,四麵八方的國家都臣服於他。我想,他是周文王吧?”

師襄大為驚訝地站起身來,說:“說得對極了!我的老師當時教我時,就說過這曲子正是叫《文王操》!”

這個故事正是說明了,學習了知識以後,時常去溫習它,你會從中體會到更多的樂趣!

孝弟為仁之本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③。君子務本④,本立而道⑤生。孝弟也者,其為仁⑥之本與⑦!”

【注釋】

①有子:孔子學生,姓有,名若,字子有,魯國人,比孔子小十三歲,一說小三十三歲,後一說法較為可信。因有若乃孔子晚年的得意門生之一,後世人們尊稱他為有子。

②弟:“悌”的古字,即弟妹對兄姐應有的正確態度。

③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裝。意為從來沒有。

④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致力於根本、基礎。

⑤道:社會道德、倫理思想總的規律和規範。

⑥仁:孔子思想的主體和核心,是孔子的基本觀念之一。其核心內容為仁愛、愛人、人與人相親。朱熹《論語集注》:“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這裏就是指孔子的“仁德”思想。

⑦與:同“歟”,語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吧”。

【心得】

有子說:“孝順父母,友愛弟兄,卻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冒犯長輩和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故事鏈接】

舜是我國古代一位有名的君主。他道德高尚,孝順父母,友愛弟兄。

據說舜姓姚,名重華,冀州(今河北省一帶)人。他的父親是個瞎子,舜很小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就是舜的後母。後母生了個兒子,叫象。象好吃懶做,又經常在父母麵前說哥哥舜的壞話。老夫妻倆和象常在一塊兒密謀,要找機會害死舜,好讓像一個人繼承全部財產。舜並不介意,他十分孝順自己的瞎父親,對待後母和異母弟弟象也很好。

部落聯盟首領堯聽說後,決定考驗考驗舜。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舜,還讓他協助自己管理一些事務。

舜的瞎父親和弟弟象,得知舜娶了堯的女兒,又起了壞心。有一回,父親叫舜修補糧倉頂。當中用梯子爬上倉頂的時候,他父親把梯子抽走,還在下麵放起火來,想把舜燒死。幸好舜隨身帶著兩頂遮太陽用的笠帽,他雙手拿著笠帽,像飛鳥展翅一樣跳下來。笠帽隨風飄蕩,舜輕輕地落在地上,一點也沒受傷。

父親又叫舜去掏井。舜跳下井後,父親和象就把一塊塊土石丟下去,想把舜活活埋在裏麵,沒想到舜下井後,在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又安全地回家了。

以後,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地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父親和象被感動了,不再暗害舜了。

堯聽說舜這樣寬宏大量,對他更加放心了,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權交給了他。舜行使了二十年的治理大權,把各種事情辦理得井井有條,天下的人都十分佩服他。

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②矣仁!”

【注釋】

①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好聽而實際上是言不由衷的話。令色,麵孔和善,內心另有盤算,即偽善的麵貌。令,美好。

②鮮:少的意思。

【心得】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偽善麵目的人,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故事鏈接】

唐玄宗在位時李林甫任兵部尚書兼中書令,這是相當於宰相的職位。此人若論才藝倒也不錯,能書善畫,但品德敗壞。他嫉賢妒能,凡才能比他強、聲望比他高的人,權勢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擇手段地排斥打擊。對唐玄宗,他有一套討好賣乖的本領。他竭力奉承玄宗,並且采用種種手法,討好玄宗寵愛的妃嬪以及心腹太監,取得他們的歡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

李林甫和人接觸時,外貌上總是露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樣子,嘴裏盡說些動聽的“善意”話。但實際上,他的性格非常陰險狡猾,常常兩麵三刀,暗中害人。例如:有一次,他裝作誠懇的樣子對同僚李適之說:“華山出產大量黃金,如果能夠開采出來,就可大大增加國家的財富。可惜皇上還不知道。”

李適之信以為真,連忙跑去建議玄宗快點開采。玄宗一聽很高興,立刻把李林甫找來商議,李林甫卻說:“這件事我早知道了。華山是帝王“風水”集中的地方,怎麼可以隨便開采呢?別人勸您開采,恐怕是不懷好意。我幾次想把這件事告訴您,隻是不敢開口。”

玄宗被他這番話所打動,認為他真是一位忠君愛國的臣子,反而對李適之大為不滿,逐漸對他疏遠了。

就這樣,李林甫憑借這套特殊“本領”,一直做了十九年的宰相。

宋朝司馬光評價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後演化為“口蜜腹劍”。

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①曰:“吾日三省②吾身:為人謀③而不忠④乎?與朋友交而不信⑤乎?傳⑥不習⑦乎?”

【注釋】

①曾子:孔子晚年學生,姓曾名參,字子輿,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費縣附近)人。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公元前505~公元前435),以孝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②三省:省,檢查、察看。三省可解釋為多次檢查。

③為人謀:給別人辦事,替別人出謀獻策。

④忠:孔子的道德倫理觀念之一。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⑤信:孔子的道德倫理觀念之一。指待人處事誠實不欺。

⑥傳:指老師傳授的為人之道和知識技能等。

⑦習:反複練習,複習。

【心得】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