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鏈接】
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才子張英做了宰相。雖然當了大官,但張英做事依然謙恭有禮,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沒有一點官架子。
有一年,張英的妻子見房子很舊了,就想把房子翻新一下。可她家的房子和鄰居的房子緊挨著。張夫人就找鄰居商量,請鄰居向旁邊讓出三尺地盤。
鄰居聽了以後很氣憤,鄰居以為張夫人是因為丈夫做了大官,就故意仗勢欺人,所以堅決不肯讓出三尺地盤。張夫人見鄰居這樣,也誤以為鄰居在故意跟她作對。於是她生氣地給京城的丈夫寫信,叫丈夫回來解決這件事。
張英接到夫人的信後,回信說,凡事應將心比心,多替別人著想,時常反省反省自己,鄰居對老房子有感情,不願讓開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自己正在做官,妻子這樣做,很容易被人誤解。
張夫人見到信後,十分羞愧。她沒說什麼就主動拆了自己家的院牆,反而給鄰居讓出了三尺。
鄰居見張夫人這樣做,非常感動,也反省了自己的言行,知道誤解了張夫人,於是,他也把自己家的院牆後退三尺。兩家又成了好鄰居。
入則孝出則弟
子曰:“弟子①,入②則孝,出③則弟,謹④而信,泛愛眾,而親仁⑤,行有餘力⑥,則以學文⑦。”
【注釋】
①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指年紀較小,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裏是第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②入:入門在家。
③出:與“入”相對,指出門在外。
④謹:謹慎少言,不輕易言聲。
⑤仁:有仁心仁德的人。
⑥行有餘力:指有閑暇時間。
⑦學文:學習詩書禮樂、典章製度等文獻知識。文,指古代文獻。
【心得】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遵從兄長,謹慎少言,言而有信,博愛民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若還有精力,就再去學習文化知識。”
【故事鏈接】
淳於意從小喜愛醫學,曾拜陽慶為師,學得了黃帝、扁鵲傳下來的醫術,治好了不少疑難雜症。後因得罪了權貴而被官府處以肉刑(包括在犯人臉上刺字、割鼻、斷足等),並要押解到長安去行刑。淳於意隻有五個女兒,沒有兒子,臨走時麵對著五個哭哭啼啼的女兒,感慨地說:“我隻有女兒,沒生兒子,到了緊要關頭,誰也派不了用場!”
他的小女兒緹縈聽後很悲傷,決定跟隨父親西上長安,並給漢文帝寫了一封信,信上說:“我父親做官時,齊地一帶的老百姓都稱讚他廉潔公平。如今犯了罪,當然應該受處罰。但我痛切地感到,人死了不能複生,受肉刑斷了手足也不能再長出來,雖然想改過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願給官府做奴婢,來替父親贖罪,以便讓他有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漢文帝看到緹縈寫的信後,深受感動,沒有想到這麼年輕的少女能有如此的智慧和文才,佩服之餘,就下令免了她父親的罪,並下令廢除了肉刑。
賢賢易色
子夏①曰:“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③;事君,能致其身④;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①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歲。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②賢賢易色:這裏是就夫妻關係而言,即對妻子應重品德,不重容貌。賢賢,前一個“賢”為動詞,尊重;後一個“賢”為名詞,義為賢德。易,輕視。色,容貌,指女色。
③竭其力:用盡自己的力量,即盡心盡力。
④致其身:致,意為獻出。這是說把生命奉獻給君主。
【心得】
子夏說:“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服侍國君,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要誠實且講信用。這樣的人,即便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故事鏈接】
桓譚被大司空宋弘推薦做議郎給事中(官名)。桓譚善於彈琴,劉秀非常欣賞他彈的曲子。宋弘得知後,很不高興,聽說桓譚從宮中出來,宋弘就穿上公服,坐在大司空府中,派官吏去召桓譚前來。
桓譚到了,宋弘不讓他坐下就責備他,說:“你自己能改正過失嗎?還是要我根據法律檢舉你?”桓譚磕頭謝罪。過了很久,宋弘才讓他回去。
後來,劉秀大會群臣,讓桓譚彈琴。桓譚看見宋弘,彈得頗失常態。劉秀很奇怪,就向他詢問。宋弘從坐席上站起來,摘下帽子道歉,說:“我推薦桓譚,是希望他能以忠義之心輔佐君主,而他卻讓朝廷沉湎於靡靡之音,這是我的罪過。”劉秀聽了,很是慚愧,一臉嚴肅地向宋弘道歉。
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新近守寡,劉秀和她一起評議朝臣,並暗中觀察她的心意。公主說:“宋弘的威儀容貌,道德氣度,沒有人能趕得上。”劉秀說:“我正在考慮這件事。”
不久,劉秀召見宋弘,讓公主坐在屏風後麵。劉秀對宋弘說道:“俗話說得好,‘地位尊貴了,就換朋友;財富增加了,就換妻子。’這不也是人之常情嗎?”宋弘回答說:“我聽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劉秀就回頭對公主說:“事情看來沒有希望了。”
宋弘對待君主,能忠心輔佐,對待妻子,不重地位、容貌。真不愧是位君子。
過則勿憚改
子曰:“君子不重①則不威;學則不固②。主忠信。無③友④不如己者。過⑤則勿憚⑥改。”
【注釋】
①重:莊重,自持。
②固:固陋,學識見聞少。
③無:同“毋”,不要。
④友:作動詞用,結交朋友。
⑤過:過錯,過失。
⑥憚:害怕,畏懼。
【心得】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注重忠實誠信,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故事鏈接】
司馬光是宋代傑出的政治家、史學家,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1019年,司馬光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司馬池很有學問,母親聶氏也很有才德。
司馬光的成才與他父母對他的家教是分不開的。司馬光五六歲時,想吃核桃,就撿來很多核桃讓姐姐幫他把皮剝掉。核桃皮厚且非常堅硬,所以姐姐用指甲劃、手指掰都無濟於事。如果用石頭砸就容易連核桃仁一塊砸碎了。姐姐吃不上,就生氣地跑掉了。恰好一個仆人走過來,看到發呆的司馬光,就過來詢問。聽完原因後,她把司馬光帶進屋子裏,把核桃放進開水裏燙一燙,然後用小刀一刮,核桃殼一下就掉了,她把一個完整的核桃仁交給司馬光。司馬光拿著核桃仁,走到先前的核桃堆前,驚奇地欣賞著,正巧被走過來的姐姐看到。她奇怪地問司馬光:“你是怎麼剝掉核桃殼的?”司馬光得意地說:“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姐姐知道弟弟聰穎過人,前不久他還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呢。於是就信以為真,說:“好弟弟,你究竟是怎樣弄掉的,教教我吧。”司馬光隻是兜圈子,不願改口。坐在書房讀書的父親將屋外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走到屋外,看著司馬光的眼睛問:“這核桃仁是你剝的嗎?”父親一問,司馬光臉就紅了,低下頭去。父親要求司馬光把核桃仁是怎樣剝出來的真實情況講給姐姐聽。司馬光不得不老老實實地講了仆人是怎樣幫忙的。
父親看到司馬光沒有撒謊,很滿意,就告訴他說:“一個人聰明是好事,但如果仰仗聰明就說謊騙人,就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兒子不僅聰明,還要永遠做一個誠實的人。”
父親的教育讓司馬光受益終生。他後來成長為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和政治家。
慎終追遠
曾子曰:“慎終①追遠②,民德歸厚矣。”
【注釋】
①慎終:慎重地對待父母的疾病死亡。終,人老為終,指父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