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追遠:追祭祖先的恩德。遠,血緣關係不親近,此處指遠代祖先。
【心得】
曾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虔誠地追祭遠代祖先,這樣做,自然會使老百姓日趨忠厚樸實了。”
【故事鏈接】
父親死得早,蔡邕和母親相依為命。小蔡邕非常好學,一有空就捧著書本鑽研起來。可不幸的是,沒過幾年母親也得了一場大病,從此臥床不起。蔡邕每天早上起來耐心地給母親洗臉,然後扶母親上廁所。
小蔡邕還學會了做飯。剛開始的時候,他不是把飯燒糊了就是菜裏忘記了放鹽。但是沒過多久,蔡邕的飯就做得非常好了。每次做好飯後,蔡邕都先喂母親吃完,自己再吃。看著累得越來越瘦的兒子,母親難過地說:“孩子,都是我拖累了你。”蔡邕卻笑著說:“母親,都是我不好,以前沒有好好照顧您,現在您生病了,我應該好好照顧您,加倍補償才對呀!”
又過了幾年,母親去世了,蔡邕用家裏僅有的一點錢埋葬了母親,想到再也見不到親愛的母親了,他傷心極了。
不久,皇上聽說蔡邕又孝順又有學問,就請他進宮做了官。
做官後,蔡邕愛民如子,老百姓也都非常擁戴他。
溫、良、恭、儉、讓
子禽①問於子貢②曰:“夫子③至於是邦④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⑤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⑥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⑦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①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注《論語》和《檀弓》都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從《論語·子張篇》中所記載的事來看,他並非孔子的學生。
②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一歲,生於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③夫子:孔子的弟子對孔子的敬稱。古代敬稱做過大夫的人為夫子。孔子曾為魯國的司寇(司法長官),位同大夫,因此,他的學生尊稱他為夫子。後來沿襲稱老師為夫子,有時候也特指孔子。
④邦:指當時割據的諸侯國家。
⑤抑:還是,或是。
⑥溫、良、恭、儉、讓:溫,溫和。良,善良,平和。恭,恭敬,莊重。儉,節儉,儉樸。讓,禮讓,謙遜。
⑦其諸:語氣詞,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心得】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每到一個國家,必能了解那個國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來的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他老人家獲知政事的方法,大概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故事鏈接】
曆史上有名的文學家孔融,從小就機敏過人,謙讓有禮,而且修成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孔融四歲時,就很懂事,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們吃,自己吃最小的。孔融讓梨的故事,一直流傳到現在。關於孔融還有一件事情,使他更有名聲了。
當時,東漢朝廷全由宦官把持著。有一個叫張儉的官員寫了本奏折,揭發當權宦官侯覽貪汙受賄、霸占良田的罪狀,請求皇帝查處。不料這個奏折落到了侯覽手裏。侯覽就誣告張儉謀反。漢靈帝不明真相,下令逮捕張儉。張儉得到消息後,連夜從家裏逃了出來,投奔孔融家——張儉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
那年孔融十六歲,這天夜裏,他聽到有人敲門,就迎出門外,見是一位陌生人,就問:“先生,您找誰啊?”
“請問,這是孔褒的家嗎?”
“是的,他是我哥哥,可是他外出辦事去了。”
張儉一聽孔褒不在家,心中非常焦急,不知該不該進去。孔融見來人支支吾吾,知道他一定遇到了什麼難事,就謙恭有禮地笑著說:“先生不要為難,進來吧。”
幾天以後,風聲稍微鬆了些,張儉謝別孔融一家,離開了。
可是萬萬沒想到,張儉在孔家躲藏的消息透露了。於是官府派人把孔褒、孔融抓起來。
審判的時候,孔融和哥哥爭著承認罪過。審判官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景,不知該叛誰的罪,就把他們的母親傳來。沒想到孔母毫無難色,說:“我是他們的母親,家裏出了事自然由大人負責。請您叛我的罪吧!”
看到孔家母子三人爭死的情景,審判官隻好向朝廷報告。不久,皇帝的詔書下來了,孔褒抵罪,孔母和孔融釋放回家。
自此以後,孔融的美名傳播得更廣了。他繼續刻苦讀書,終於成為東漢末年最有名的大儒之一。
觀其誌,觀其行
子曰:“父在,觀其①誌②;父沒③,觀其行;三年④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注釋】
①其:代詞,指代兒子。
②誌:誌向。由於古時父親在世時,兒子無權獨立言行,所以隻能觀察其誌向。
③沒:死去,去世。
④三年:泛指多年,表示時間長。
【心得】
孔子說:“看一個人,他的父親在世時,要觀察他的誌向;父親死後,要考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年不改變父親所堅持的好的道德準則,這樣的人就可以說做到孝了。”
【故事鏈接】
北宋時期,有位有名的大臣叫司馬光。他雖然當了大官卻依然平易近人,而且為官公正清廉,很受老百姓愛戴。司馬光很注重對下一代的教育,他擔心自己的孩子在富裕的環境裏隻顧享樂,不注重學習和道德的修養,經常對兒子司馬康講以前祖上的清貧生活,並告訴兒子:“雖然我們現在過上了好日子,但不要因此而瞧不起窮人,應該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才對。”為了教導兒子,司馬光還給兒子寫了許多家書,叮囑兒子把清廉的家風傳下去。
司馬康謹遵父訓,他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不但努力地學習,還很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父親去世後,他也做了朝廷的官員。司馬康牢記父親的教誨,非常關心百姓的疾苦,為他們做了許多好事。
禮之用,和為貴
有子說:“禮①之用,和②為貴。先王之道③,斯④為美;小大⑤由⑥之。有所不行⑦,知⑧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可行也。”
【注釋】
①禮:儒家的一種社會道德倫理規範和生活準則,是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貴賤、長幼、尊卑的一種秩序。在孔子思想體係中,禮與仁緊密相關,仁為主體,禮為功用。
②和:調和,和諧,協調。
③先王之道:上古賢明君王治理國家、安定社會的方式和方法。
④斯:這、此等意。這裏指禮,也指和。
⑤小大:名詞,指小事大事。
⑥由:奉行,照做。
⑦不行:行不通。
⑧知:為了。
【心得】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遇事做到和諧、恰當最為可貴。古代聖明君王治理國家的方法,可貴之處就在於此。但不論大事小事隻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製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故事鏈接】
西漢時期,成帝即位後,由太後臨朝聽政。很快,太後把哥哥王鳳提升為司馬大將軍。
王鳳很有野心,他雖然當了這麼大的官,但是他仍然不滿足,總想把朝廷的大權都攬在自己手中。沒過多久,王鳳就把自己的六個弟兄都提拔做了大官。兄弟幾個仗著有皇太後做靠山,經常貪贓枉法,仗勢欺人。老百姓怨聲載道,朝廷裏一些正直的官員也向皇帝告王氏兄弟的狀。
成帝想治王氏兄弟的罪,太後得知後忙勸成帝說:“雖然他們做了些錯事,但咱們總是親戚啊!何必為了這些小事撕破臉皮呢?能睜隻眼,閉隻眼,過去就行了,親戚間的和睦才最重要嘛!”成帝聽了母親的話就放過了王氏兄弟。
這下王氏兄弟更加無法無天了,他們又開始在朝廷拉幫結派,網羅黨羽,甚至專斷國權。
雖然許多大臣都上書成帝要除掉王氏兄弟,可成帝卻總是礙於麵子,又聽從太後的告誡:和為貴,也就任由他們胡作非為。幾年後,終於導致外戚王莽奪位的曆史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