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榮在洛陽的時候,有一次應朋友邀請去做客,發現上菜的仆役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就把自己的那一份讓給了他。同座的人都譏笑顧榮,顧榮說:“天天端著烤肉,卻不知肉味如何,天下哪有這種道理呢!”
顧榮後遭永嘉之亂過江避難,每次他遇到危險時,就常常有一個人在身邊幫助他,顧榮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原來他就是過去得到烤肉的那個仆人。
子貢問政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逼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逼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心得】
子貢詢問怎樣治理政事。孔子說:“足夠的糧食,足夠的軍備,百姓信任政府。”
子貢說:“迫不得已要放棄一項,先放棄三者中哪一項?”孔子說:“放棄軍務。”
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糧食和人民的信任中放棄哪一項?”孔子說:“放棄糧食。自古以來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對政府沒有信心,國家就不能保存了。”
【故事鏈接】
戰國初年,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國不斷地進行兼並戰爭,都想統一天下。
地處西陲的秦國,因經濟、文化落後,百姓蒙昧,國力衰微,常遭魏國等中原大國的歧視和欺負。這種形勢逼得秦國不得不進行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決心改變秦國的形象。當時有衛國人公孫鞅,欲展才學,他見到孝公的求賢令後,就投秦一試。公孫鞅見到秦孝公,闡述自己的治國理論,認為秦國要想強盛,唯有變法圖新。孝公聞言大悅,與公孫鞅秉燭達旦三日。秦孝公變法決心既定,封公孫鞅為左庶長,統令變法事宜。
公孫鞅的變法措施很快獲得秦孝公的肯定,就要正式出台了。公孫鞅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把新法當回事,就想出了一個主意,叫人在南門立了一根木樁,並貼告示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賞他十兩金子。”此告示一貼出,圍觀的人很多,因為扛這根木頭到北門去實在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大家議論紛紛,但就是沒人上前,都怕其中有詐。
看看圍觀者越來越多,公孫鞅又下令將賞金加到五十兩。話音剛落,一個紅臉漢子推開人群走到木頭跟前說:“我來試試,最多不過是白扛一趟唄。”說著,他一哈腰,一用勁,一下子將木頭扛到肩上,大步流星直向北門走去。左庶長公孫鞅連聲誇讚這漢子是個好百姓,並當眾兌現了賞金。
這件事一下子就在全城轟動開了,大家都說左庶長言而有信,對他下的命令一定要認真執行才是。
君子成人之美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心得】
孔子說:“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助長別人的壞事。小人卻與此相反。”
【故事鏈接】
鄭玄是東漢時著名的學者,他想要為《春秋傳》(春秋時的史書)作注,還沒有完成。
有一次他有事外出,偶然與服子慎相遇,住在同一個旅店裏。事先他們兩個人並不認識。服子慎在旅店外車上和別人談論自己注釋《春秋傳》的一些想法,鄭玄聽了很久,發現他的見解很多與自己有相同之處。鄭玄走近車子對服子慎說:“我早就想給《春秋傳》作注,還沒有完成。聽您剛才的談話,多數看法和我相同,現在應該把我已經完成的注釋全部送給您。希望你能把它完成。”
這樣,服子慎寫的《春秋左氏傳解誼》也就是《服氏注》一書問世了。
季康子問政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①以正,孰敢不正?”
【注釋】
①帥:通“率”,率領,帶頭。
【心得】
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政,就是正的意思。你自己帶頭走正路,誰敢不走正道呢?”
【故事鏈接】
春秋時期,鄒國與魯國發生了衝突。交戰結束後,鄒穆公不解,找來孟子說:“我的官員在這次衝突中死了三十三人,民眾卻沒死一個。他們看著官員被殺卻不去營救,真想都殺了他們。可那麼多人,你看該怎麼辦呢?”孟子說:“鬧災荒時,老百姓四散逃亡,而您的糧倉堆滿了糧食,有關部門不向您報告這種情況,這是殘害百姓啊!曾子曾說過:‘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百姓們這次終於有機會報複你們了,您不要責怪他們。君王如果實行仁政,並起帶頭作用,百姓一定會親近你們,也情願為您去死了,也就不會出現看著官員被殺而不去營救的情況。”鄒穆公聽後,不住地點頭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