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篇①第十二
顏淵問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②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③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曰:“請問其目④。”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⑤斯語矣。”
【注釋】
①顏淵篇記敘了孔子對門下弟子諸多提問的解答。孔子對人的含義、人和禮的關係、君子與小人之辯等都有所提及。
②克己複禮:克己,克製自己。複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
③歸仁:“稱仁”的意思。
④目:條目。
⑤事:從事,實行。
【心得】
顏淵詢問仁德。孔子說:“抑製自己,使自己的言語行為都合乎禮,就是仁。一旦能做到克己複禮,天下的人都會稱你為仁人。實踐仁德全靠自己,難道還要靠別人嗎?”
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具體做法。”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去看,不合禮的話不去聽,不合禮的事不要說,不合禮的事不要做。”
顏淵說:“我雖然遲鈍,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故事鏈接】
劉漢中宮仆射郭猗與中護軍靳準都和太弟劉義不和。
一天,郭猗對相國劉粲說:“殿下您是光文帝劉淵的長孫,皇上的嫡子,四海之內莫不把國家的重任寄托於您,您為何偏把天下傳給太弟呢?”
“況且我聽說太弟劉義與大將軍劉驥密謀,準備發動叛亂,殿下如果不相信我,可以招來大將軍從事中郎王皮、衛軍司馬劉淳,向他們示以恩德,允許他們自首,再向他們詢問,就一定會了解了。”
劉粲同意了。
郭猗私下裏對王皮、劉淳說:“謀反的情況,皇上與相國劉粲都知道了,你們參與了嗎?”
二人驚駭地說:“沒有。”
郭猗說:“這件事已決定了處置辦法,我隻是可憐你們親戚朋友都要被滅族罷了!”
說完郭猗就抽泣流淚不止。二人十分恐懼,連忙磕頭哀求。
郭猗說:“我替你們考慮,你們能聽從嗎?相國如果問你們,你們隻說‘有此事’,如果相國斥責你們不事先奏報,你們就說:‘我們的確身負死罪。但我們以前隻是害怕說了也不會被相信,還會因為誣陷挑撥的罪名被處死,所以不敢說。’”王皮、劉淳答應了。
劉粲召他們來詢問,兩人來的時間不同,但所說的話相同,劉粲就認為劉義是真的要謀反。
四月,劉義被廢黜太弟身份,改封北部王。不久劉粲又讓靳準謀殺了他。劉義清秀爽朗,為人寬厚仁愛又有氣度,他的死真讓人惋惜。
仲弓問仁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心得】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工作如同會見貴賓,役使百姓好像承當重大祭祀(要嚴肅認真,恭敬謹慎),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給別人。在諸侯國做官的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事的不怨天尤人。”
仲弓說:“我雖然遲鈍,也要實行你的話。”
【故事鏈接】
陸曉慧是南北朝時期的人,他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地位顯赫,重權在握。
陸曉慧為人和氣,做了大官後,也從來不對窮人擺大人物的架子。
有一次,他家鄉的一個農夫來看望他,守門人見這個農夫穿得土裏土氣,說話笨拙,就不想讓他進門。可農夫執意要見陸曉慧,守門人就進去向陸曉慧報告說:“門外有個呆頭呆腦的莊稼人要見您,我看把他打發走算了。”
陸曉慧聽了,說:“從鄉下到這裏的路很遠,他一路走來也不容易啊!我應該好好接待他才對,怎麼能趕他走呢!”說完,他把農夫請進屋,熱情地接待了他。
有人勸陸曉慧,不要因為太謙虛而失去自己身份,使別人不尊敬自己。
陸曉慧卻說:“我平生最討厭別人無禮對待我,我怎麼能用自己所厭惡的行為去對待別人呢?”
四海之內皆兄弟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心得】
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取之命運,富貴由天安排。君子做事嚴肅認真,而且不出差錯,對待別人恭敬而有禮,四海之內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擔憂沒有兄弟呢?”
【故事鏈接】
三國末東晉初期,有個叫顧榮的人,他曾在孫吳和東晉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