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篇第十一
子哭之慟
顏淵死,子哭之慟①。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②人之為慟而誰為?”
【注釋】
①慟:極度悲哀。
②夫:指示代詞,此處指顏淵。
【心得】
顏淵去世了,孔子哭得很悲傷。跟隨的人說:“你悲傷過度了!”孔子道:“我太悲傷了嗎?我不為這樣的人傷心,還為誰呢?”
【故事鏈接】
建國之初,唐太宗就兢兢業業、小心謹慎地治理國政。古時候,統治者聽取不同意見,判斷是非,然後采納正確的意見,叫做“納諫”。唐太宗很注意納諫。有一次,他問大臣魏征,君王怎樣才是“明”,怎樣才是“暗”?魏征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他非常讚成這個見解。因為他知道,自己並不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一次,唐太宗要征兵,有個大臣建議,男子不滿十八歲,隻要身材高大也可以。唐太宗同意了。魏征知道後說:“陛下的詔書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征召十八歲以上的男子當兵,現在不到十八歲的男子也得應征,這能算講信用嗎?”唐太宗吃驚地問:“我什麼時候不講信用?”魏征說:“陛下剛即位的時候,曾經下詔:拖欠官府東西的,一律免除,可是官吏們照樣催收,這是不是說話不算數?陛下一向說要以誠信待人,為什麼征兵的時候懷疑百姓作假?無緣無故懷疑人,這能算講信用嗎?”魏征的一席話,說得唐太宗啞口無言。於是,唐太宗又重新下了道詔書,免征不到十八歲的男子。這以後,唐太宗更加信任魏征了。魏征一生向唐太宗進諫二百多條,很多被唐太宗采納。
公元643年,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十分悲痛,親自為他撰寫了墓碑的碑文。以後他時常懷念魏征,說:“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麵鏡子!”公元645年,也就是魏征去世的第二年,唐太宗遠征高麗,勞民傷財,損失慘重。回來的時候,唐太宗想起了魏征,十分感歎地說:“假如魏征在世,他一定不會讓我有這番舉動的!”
由之瑟
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①也。”
【注釋】
①升堂入室:“堂”是正廳,“室”是內室。先入門,次升堂,最後入室,這裏用以形容學習程度的深淺。
【心得】
孔子道:“仲由鼓瑟為什麼在我這裏來彈呢?”孔子的弟子因而不敬重子路。孔子道:“仲由這個人的學問已經不錯了,隻是還不夠精深罷了。”
【故事鏈接】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魯國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在青年時就辦了一所私人學校,培養了數千名弟子,其中子路是較出色的一個。
子路向孔子表示,我像一根筆直的竹竿,生來可做一支好箭,還讀書幹什麼。孔子開導他說,讀了書就有了學問,好比在竹箭尾部裝上羽毛,前麵又安上鋒利的金屬頭,這樣的箭就更有用了。子路聽孔子說得很有理,便拜孔子為師。
有一次,子路在孔子家裏彈瑟。他人很剛勇,彈出的聲音也像打仗一樣充滿著殺氣。孔子是主張“仁”和“中庸之道”的,自然覺得這聲音不平和,於是就不滿意地說:“他為什麼要在我家裏彈瑟呢?”孔子的弟子聽了老師這話,琢磨出這是老師對子路彈瑟做得不好的評論,對子路的看法頓時有了改變,言語中有些責備。孔子知道後,就對大家解釋說:“子路彈瑟的本領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室內。他已經入了門,也有一定成績,但還隻是沒有達到高深的境界。”
過猶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