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篇第十一(2 / 2)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與?”

子曰:“過猶不及。”

【心得】

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個能幹?”孔子說:“子張有點過頭了,子夏有點不夠。”

子貢道:“那麼是子張強一些嗎?”孔子說:“過頭和不夠同樣不好。”

【故事鏈接】

有一次,孔子與他的學生子貢閑談。談到對他的弟子看法時,子貢問道:“老師,顓孫師(子張)和卜商(子夏)兩個人,誰更好一些?”

孔子回答說:“顓孫師呢,做事好得過分;卜商呢,做事有點不夠火候。”

子貢說:“那麼,是顓孫師好一些嗎?”

孔子說:“過分了和做得不夠同樣不好。”

子貢細細品味,覺得老師確實說得對。他明白,老師說的不是這兩個師兄弟的為人品德,而是說他們性格上的弱點,兩個人都有缺點,隻有把各自的缺點改正過來,才能完善自我。

進之退之

子路問:“聞斯行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②,故退之。”

【注釋】

①諸:之乎兩字的合音。

②兼人:好勇過人。

【心得】

子路問道:“聽說了就實行嗎?”孔子說:“有父親兄長在,怎麼能聽說了就實行呢?”

冉有問道:“聽說了就實行嗎?”孔子說:“聽說了就實行。”

公西華說:“仲由詢問‘是否聽說了就實行’,老師說,‘有父親兄長在,(不能這樣做)’;冉求詢問‘是否聽說了就實行’,老師說‘聽說了就實行’。我有些迷惑,大膽地來問問。”孔子說:“冉求平日做事退縮,所以鼓勵他大膽幹;仲由的膽量有兩個人的大,勇於作為,所以我要壓壓他,給他一些約束。”

【故事鏈接】

孔子是一個大教育家,他有很多學生,有很多教育方法。比如,他主張,對受教育的人要一律平等看待,一樣要求,不能有偏向;還主張學習要經常複習舊的,掌握新的。

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候,子路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說:

“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就可以立刻去實行嗎?”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

“有父親兄長在,總要問一下他們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子路剛剛退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又悄悄走到孔子麵前,恭敬地問:

“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就應該立即去實行嗎?”

“對,應該立刻去實行。”

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孔子:

“先生,剛才子路和冉有問的是同一個問題,您的回答為什麼完全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說:

“冉有性情謙恭,做事退縮,因此我鼓勵他臨事果斷,敢作敢為。子路的膽量有兩個人的大,辦事不夠周全,所以我就讓他遇事多聽聽別人的意見,三思而後行。”

孔子根據學生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這就是“因材施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