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計2

多爾袞趁亂入中原

9明4朝末年,大順軍攻陷京都,崇禎帝吊死煤山,李自成占據宮廷,自稱為帝,擄明將吳三桂愛妾陳圓圓,威脅其父吳驤召降吳三桂。

吳三桂乃明朝名將,鎮守關外,防滿族入侵。此日得父書,認為大勢已去,意欲歸降。正在草擬降書時,左右忽傳報有家僮從京都來報信。三桂立即喚進,忙問:李自成打破京都,我家裏的情形怎樣

呢?”家僮說:已被抄家了。”也無妨,將來定會釋放的。”三桂仍然淡淡地說,那麼,我的太太呢?”這話把家僮問倒了,他囁囁不敢說出來。

三桂見此情形,心裏已起了疙瘩,急問下去:她究竟怎樣?你盡管說,我不怪你!”家僮便說:夫人已被李自成搶去了。”可怒也!”三桂將筆一擲,怒發衝冠地拔出劍來,劈的一聲,把桌子砍了角,指天大罵:如此大仇,怎能不報。不殺李自成誓不為人!”乃憤然修書派人告其父曰:父既不能為忠臣,兒安能為孝子?”一麵準備回師討伐,和李自成拚一拚,隻是兵力單弱,不敢輕發。

恰好那時滿清順治皇帝即位,因年方七歲,一切軍國大事,皆由攝政王多爾袞做主。多爾袞見中國擾亂多年,久欲乘機侵入,隻是吳三桂鎮守邊關,不敢妄動。

吳三桂這時複仇心切,決意要借清兵協助,便不顧什麼敵人不敵人,立即親身往見多爾袞。

“吳將軍駕臨,有何見教?”多爾袞問。吳三桂直接了當地說:明清兩國,世通和好,當年清國內部自相侵伐,我明朝也曾發兵相助過,今日明朝不幸,盜賊橫行,京都淪陷,君王晏駕,此仇此恨,不共戴天,隻是舉國無一男兒,勤王起師,本軍又兵微將寡,難當烏合之眾。清朝尚念鄰邦之誼,也應發一兵一旅,為我臂助。”多爾袞聞言,自然正中下懷,暗自歡喜,心想此機會真是千載難逢。他心裏雖然這般想,口裏即推搪拒絕。他故意把眉頭一皺,說:貴國內亂,應盡鄰幫救助之誼,隻是我國國小兵弱,於事無補,恐怕救你不成,將來反自受累,此事非力所難及,可對不住了。”吳三桂說:這也不必過慮,賊雖多,皆烏合之眾,隻要貴國肯出兵,無有不奏凱之理。”但多爾袞堅持不肯,不管吳三桂怎樣哀求,還是照樣不理。

這樣的談談商商,沒有結果。怎知多爾袞已暗地裏作好戰鬥準備,把戰鬥計劃布置好之後,然後假惺惺地對吳三桂說:既然將軍有此請求,我國也隻可勉為其難,出兵相助了。”吳三桂聞言大喜,感謝多爾袞赴援厚意。立即回來收拾自己的兵馬,合力向山海關長驅直

95入。

行至一片石積如山的地方,與李自成之兵相遇,戰鬥結果,大順軍大敗。吳三桂及清兵乘勝追擊,象掃落葉一樣,幾天之間便直搗京都,李自成棄城,倉惶西遁,清兵占據了北京,順治帝遷都於此,從此大好河山,盡落滿人之手。

自平定李自成之後,清兵又馬上掉轉槍頭向明朝官兵下手,屠揚州,洗嘉定,把明朝貴族大臣,收買的收買,殺害的殺害,人民罹難之慘,犧牲之多,為曆史所未有。

俄、美“調停”各取利

1856年,英、法“以亞羅船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版戰爭。

“亞羅”號是一艘走私鴉片的中國船,曾在香港注冊過,但已過期。1856年10月8日,廣樂水師在黃埔逮捕了船上兩名海盜和十名涉嫌船員。這本是中國的內政,即使按照不平等條約中領事裁判權的規定,英國也不能過問。包令也承認,對這艘船在“法律上不能予以保護”;可是,他遵照英國政府“決不讓步,決不放過一件小事”的要求,同意並支持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致函兩廣總督葉名琛,要求廣州當局釋放人犯,並捏造捕人時扯落英國國旗,必須向英方賠禮道歉。當時該船並未懸掛英國國旗,葉名琛據實複函駁斥:到艇拿人之際,其無旗號,已屬明證,從何扯落?”但葉名琛正忙於鎮壓農民起義,不久即向英方妥協退讓,將英犯送交巴夏禮。英方本意原在挑釁,因而巴夏禮拒絕接受人犯,英艦即於23日悍然開進內河,點燃戰火。無怪外國作者描述“包令的行為是極端無恥的。”

1857年春,亞羅號”事件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首相巴麥尊主張開戰,但議員對此太度並不一致。議會展開了激烈辯論,並通過對巴麥尊內閣的不信任案。巴以解散議會來反擊,議會改選,巴麥尊派獲得下院多數議席,通過了擴大侵華戰爭的提案。3月,英國政府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專使,率領一支海陸軍來中國;同時,建議法國政府共同行動。

在此之前,法國正借口“馬神甫”事件向中國交涉,進行詐索。所謂“馬96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非法潛入廣西林縣傳教,於1866年被地方官使殺死一案。此案迄未議結。當時,法國在遠東力量微弱,僅大小戰艦四艘、海軍陸戰隊六百名,主要侵略的目標是越南。法國為了換取英國支持它在越南的“自由行動”,並取得天主教在中國傳教不受幹涉的保證,從中獲得侵略權益,便接受英國

建議,派葛羅為全權專使,率軍參加對中國的戰爭。

1857年10月,額爾金和葛羅先後率艦到達香港。12月,英法聯軍5千多人編組集結完畢。額爾金、葛羅於21日、27日向葉名琛等發出通牒,限48小時內讓城。12月28日,聯軍炮轟廣州,並登陸攻城。都統來存、千總鄧安邦等雖英勇抵禦,但城大兵單,廣州於29日失守,葉名琛作了俘虜。

英法聯軍根據其本國政府在出兵時的指示,要和北京直接打交道,以迫使清政府就範,決定沿海北上,進攻大沽。當英法使者過上海時,鹹豐的上諭卻說:現在中原未靖,……不得不思柔遠之方,為羈縻之計。”可見在廣州失陷、侵略軍沿海北犯時,清政府的妥協宗旨仍沒有改變。1858年4月,英艦十餘艘、法艦六艘駛往大沽口,英、法、美、俄四國公使也各率兵艦抵達白河口外,並分別照會清政府,提出侵略條款,要求派出全權大臣進行談判。當清政府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為欽差大臣到大沽談判時,英法意蠻橫地限令六天內答複其要求,否則即訴以武力。5月20日,英法軍艦闖入白河,炮轟大沽炮台,雖然守台將士英勇還擊,然而譚廷襄等人毫無抵抗決心,爭相西逃,大沽炮台終於失陷。5月26日,英法聯軍進犯天津,並揚言要攻占天津、北京。清政府急忙派出大學士桂良、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赴天津談判求和。

6月初,談判開始。英國代表驕橫要挾。這時俄、美公使打著“幫助中國與英、法達成協議”的旗號,充當“調停人”,從中漁利。俄美早在戰爭之初,就曾期望從中國謀得些利益。美國曾與英、法第三國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遭到清政府的巨絕,因而懷恨在心,其新任公使衛列衛廉抵達香港後,即與英、法秘密勾結。沙俄在1857年初便派海軍上將普提雅遷為公使,向清政府提出重新劃定中俄邊界的無理要求,企圖侵占中國黑龍江以北的大片領土,遭到清政府拒絕後,他立即趕往香港,與英法合謀。由此可見,俄、美早就有掠奪中國之意,如今英、法兩國把中國打敗了,他們便假裝成息事寧人的“好人”以便從中謀取利益。清政府被戰火燒得暈頭轉向、驚慌失措,害

97怕英、法占了天津後再攻北京,所以急於求和,英、法同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俄美也以“調停”有功為由,分別威逼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

俄、美以“幫助中國”為名,暗行趁火打劫之計。英法留下了侵略中國的罵名;俄、美卻獲得了實際的權益。

晏嬰二桃殺三士

戰國時,齊國有三位壯士分別是公孫捷、古冶子、田開疆,自稱“齊邦三傑”。

公孫捷曾與齊景公在桐山打獵。正玩得高興時,忽然從山中躍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虎,那老虎咆哮發吼,聲震數裏,看到這邊有人,便飛奔過來,直撲齊景公的坐騎。齊景公嚇得目瞪口呆,不知逃跑。這時,公孫捷從車上一躍而下,扔開手中木棒,赤手來搏猛虎,左手抓住老虎項下之皮,右手揮拳猛打老虎,不一會就將那隻老虎打死了,救了景公一命。齊景公認為公孫捷很勇敢,稱之為“五乘之寶”。

古冶子曾與齊景公一齊乘船,船走到中流時,有一大龜想把船弄翻,古冶子潛入水中,殺龜而出,齊景公亦封之為“五乘之二寶”。

田開疆作為大將,曾征討不肯臣服於齊的徐國。田開疆與徐國大戰於蒲遂,殺了敵將贏爽,俘虜敵軍甲士500多人,徐國戰敗求和。田開疆得到齊景公的賞識,立其為“五乘之三寶”。三個人於是結為兄弟。他們自認為有功於國,又非常勇敢,因此,目中無人,經常說大話,恃強淩弱,橫行鄉裏,怠慢公卿。即使在齊景公麵前,也以你我相稱,沒有君臣之禮。齊景公愛惜他們的才華,就容忍下來。這時,亂臣陳無宇、梁邱據等乘機把他們收買了過去,陰謀害景公,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