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側”謀皇位

漢高祖劉邦消滅異姓王之後,又封了同姓王,用以“屏藩朝廷”。但同姓王強大起來以後,也想謀取帝位。

漢景帝的主要謀臣、當時的禦史大夫晁錯,看到這種形勢,便提出削藩的主張。他指出吳王劉濞最危險,早就“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

吳王劉濞聽到朝廷削吳消息後,馬上派出使臣,遊說各地諸侯王,鼓動一起造反。首先,吳王派中大夫應高去挑撥膠西王。

應高沒有帶吳王的文書,僅是捎吳王的口信說:我們吳王不才,因有以前不愉快的事,不敢離開本國到外地去,派我來向大王表示他對您的歡娛之情。”

膠西王說:不知有何指教?”

應高說:當今皇上被奸雄所縱容,被邪臣所迷惑,好占小利,聽

117信讒言,擅自更改律令,侵奪諸侯之地。他的征求日益增多,對善良之人的誅罰,也日益為甚。俗話說:舐糠及米’,吳與膠西是有名的諸侯,都同時被監查,今後的日子恐怕就不得安寧了。吳王因有絞心之症,不能入朝請安已經有二十餘年了,他常常擔心被猜疑,又無法表白自己。今天就是捆住肩膀和雙腿,去朝廷請罪,也恐怕得不到皇上的諒解。我聽說大王以前曾因賣爵之事出了問題,但這次削減諸侯之地,卻不是為了懲罰這件事,而這件事也將不會因為削地就此善罷幹休吧。”

膠西王說:的確有此事,您以為應該如何辦呢?”

應高說:憎惡相同的人應該互相幫助,興趣相同的人應該互相團結,處境相同的人應該互相成全對方,欲望相同的人應該互相靠近,利益相同的人應該互許生死。現在吳王自以為和大王您憂患相同,願意順應時機和事理,犧牲自己來為天下除害,您認為可以嗎?”

膠西王非常驚駭地說:我怎麼敢這樣呢?今天皇上逼迫雖急,我本當隻有一死,怎敢不擁戴他呢?”

應高說:禦史大夫晁錯迷惑天子,侵奪諸侯土地,蔽塞忠賢之路,朝廷中積怨甚多,諸侯皆有背叛之意。人事方麵,他已困窘至極。現在慧星出現,蝗災數起,這正是萬世不遇的好機會,而憂愁勞苦正是造就聖人的原因,所以吳王欲以內討晁錯為藉口,在外願跟隨大王戰車之後,遍行天下,所向之處,望風而降;所指之地,破竹而下。天下沒有人敢不服從的。大王若能點頭許諾,吳王就會率領楚王攻打函穀關,占領滎陽敖倉之粟,抗拒漢兵,安營下寨,以待大王。大王若能有幸前來,就可以並吞天下。然後兩主分割天下,不也是可以的嗎?”

膠西王說:好吧!”

於是,公元前154年,吳、楚、膠西、趙、濟南、川、膠東等七個封國,同時發動叛亂,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在吳王所派奸細袁盎的挑撥慫恿之下,對諸侯王劉濞等人姑息退讓,錯把晁錯誅殺。然後下詔安撫吳王劉濞等人,劉濞拒絕接受朝廷詔書,宣布自立為“東帝”。

漢景帝遂派大將周亞夫領兵東征,擊敗吳軍,吳王劉濞連夜逃跑,被東越人所殺,其他諸王也先後兵敗自殺,叛亂被平息。

118

任妄智察楚意

戰國時,秦國的秦康公建築了一座高台供了望用,大興土木三年仍未完工。這時,有消息說楚國將要起兵攻打齊國。大臣任妄,聰明

過人,得知這個消息後,便對秦康公說:一國之內,如果常常鬧饑荒,就很容易招來別國的侵略;太過於興師動眾,也容易使別國來進攻,國家之內有人製造內亂,更會使別國認為有機可乘,興兵來犯,這是極普通的道理。您建築這座高台,曆時三年仍未竣工,現在楚國突然揚言要進攻齊國,依臣看來,它恐怕是虛張聲勢要攻齊國,而事實上,它真正想進攻的目標恐怕是我們秦國吧!我們要多加提防才對呀。”秦康公認為任妄說得很有道理,於是便下令增派部隊到東部邊境嚴加防範。這就打亂了楚國的計劃,楚國本來想用聲東擊西的方式來進攻秦國,現在偵知秦國已識破自己的意圖,並派兵增強戍守,於是不得不取消了這次軍事行動,進攻齊國的謠言,也就不攻自破、銷聲匿跡了。

阿骨打率眾抗遼

公元1115年,遼國皇帝耶律延禧,聽說女真族的首領完顏阿骨打宣告獨立,建立金國;又聽說阿骨打竟攻占了黃龍府(今吉林農安縣),耶律延禧大怒,率領大軍前去征討。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當即召集各部落首領商討迎戰方略。為了使將士同心協力,便用“哀兵必勝”的道理,激勵士氣。他用佩劍在臉上,劃上道道血痕,仰望長空,痛哭流涕地說:我當初起兵為了女真不受外族人的壓迫,現在遼國動用大軍前來攻打我們,大禍就要降臨到我們頭上,要想生存下去,我們發誓上下齊心,全力抗敵,爭取死中求生。”各部首領見阿骨打血淚橫流,一個個發誓聽從阿骨打的命令跟著他抗敵。阿骨打布置好兵力,準備與遼軍決戰,可遼軍因為內亂倉促撤走了。阿骨打見士卒群情激昂,求戰心切,即率軍輕裝疾進,追趕遼軍。金軍日夜兼程,在護步答岡追上了遼軍。阿骨打見數十萬遼軍隊伍整齊,旌旗招展,威風凜凜,將兩萬金兵投入交戰,無異於把弱羊投入虎口。他思索了一陣,估計遼軍首領一定在中軍,便決定分數路攻打中軍。他令一軍從右翼衝擊遼軍的中軍,遼兵奮力迎戰,未戰幾個回合。阿骨打又令

119一軍從左翼夾擊遼軍的中軍。遼中軍兩麵受敵,陷入被動招架之勢,激戰不久,開始動搖。阿骨打立即親率所有後備力量,向遼軍中軍疾速橫掃過去。遼中軍頓時陣容大亂。中軍一亂,數十萬大軍失去指揮,也跟著混亂起來。人們恐慌萬狀,爭路奔逃,金軍乘勢勇猛衝殺,追擊一百多裏,遼兵屍橫遍野,軍械物資遺棄滿地,連遼主的車輦和中軍帳,也丟棄在路上。趕來增援的遼國駙馬,見主力潰敗,自料難以挽回敗局,便領著本部人馬撤退回國。

宋太祖計取夔州

當初夔州(今四川奉節一帶)的江麵有用鐵鎖連成的浮橋,岸上有高達三層的望敵情的棚樓,江兩岸排列著火炮。劉廷讓帶兵伐蜀之前,宋太祖趙匡胤拿出地圖給劉廷讓看,並指著地圖上夔州的鐵索橋說:我軍到達這個地方,是逆流而上的,千萬不要憑著水軍爭取勝利,應先讓步騎從陸地上進軍,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等到敵人後退了,就立即用戰船夾攻,這樣一定能奪取夔州。”等到劉廷讓的軍隊到達後,距鐵索橋三十裏,劉廷讓命令兵士棄船登岸,一舉奪下了鐵索橋,然後又乘戰船逆流而上,攻占了夔州城。夔州守將高彥儔自焚。整個戰鬥完全象宋太祖所計劃的那樣。

軍事威嚇

政治交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戰敗投降,日本危在旦夕,戰略形勢有利於美國重返遠東。杜魯門宣稱,堅持對日本和太平洋的完全控製”是美國對日本和遠東的基本方針。這時,唯一能與美國爭奪戰後遠東霸權的是蘇聯,美國要獨占日本必須排除蘇聯,為此美國采取了下述策略行動。

第一,滿足蘇聯在遠東擴展勢力範圍的要求,換取其對美國單獨占領日本的承諾。在雅爾塔會議上,美國出於戰略和代價方麵的考慮,要求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參加對日作戰。蘇聯則提出一係列先決條件,要求與美英作一攬子交易。美英方麵出於損人利己的考慮,滿足蘇聯下述要價:承認外蒙古與中國分離並將外蒙古和旅順、大連納入蘇1聯20勢力範圍;將庫葉島南部、千島群島等劃歸蘇聯。蘇聯則出兵東北並同意由美國控製中國和單獨占領日本。

第二,利用矛盾拖延阻撓蘇聯對日開戰。雅爾塔會議以後,形勢發生了轉折,德國投降,日本戰敗已成定局。這時要實現美國獨占日本的關鍵在於阻止蘇聯的參與。杜魯門政府的辦法是抓住兩個矛盾

加以利用:一是中蘇就執行雅爾塔協定進行的談判;二是戰前訂立的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曾說過:俄國人民須有參加對日作戰的充分理由,而且這取決於中國願意接受雅爾塔會議上所作的建議。”美國則鼓勵蔣介石政府在對蘇聯談判中采取議而不決的拖延戰術,希望以此阻撓蘇方確定開戰日期。並且采取不合作策略,公開拒絕蘇方提出的由美國和盟國正式邀請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要求,杜魯門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和盟國當然沒有義務來替俄國找理由和日本決裂。”其目的就是為獨占日本排除對手。

第三,誘使日本單獨向美國投降。美國一方麵公開脅迫日本無條件投降,一方麵又私下許以寬厚條件,推動、引導日本單獨向其投降。妨礙日本無條件投降的關鍵是保留天皇製問題,美國則表示:日本果真完全投降並完全取消武力的話,日本自己的政體,可以完全憑日本人自己來選擇。1945年7月26日發表的由美國起草的、作為中美英三國聯合聲明的“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對繼續頑抗的日本軍國主義是當頭一棒,但所提出的若幹條件中隻字未涉及日本的天皇製度,相反在字裏行間卻透露了允許日本保留天皇製之意。杜魯門政府這樣精心策劃,是以保留天皇製這張王牌加強同日本討價還價的地位。

第四,利用原子彈威嚇日本向美投降。“波茨坦公告”發表後,鈴木首相屈服於軍部首腦的強硬要求,於28日發表聲明說:政府不認為公告有何重大價值,隻能不予理睬。吾等唯有誓將戰爭進行到底。”盟國認為鈴木的聲明是表示日本當局拒絕“波茨坦公告”。美國乘機趕在蘇聯即將對日本出兵之前,在日本投擲了剛試製成功的僅有的兩顆原子彈。當時,日本軍事崩潰已成定局,投擲原子彈並無戰略與戰術的必要。顯然美國投原子彈的目的,是企圖以軟硬兼施,雙管齊下的策略迫使日本在蘇聯出兵前單獨向美國投降。

第五,任命麥克阿瑟為占領日本盟軍最高統帥。8月14日,美國迫不及待地搶先宣布接受日本的投降,並立即任命麥克阿瑟為接受日本投降的盟國最高統帥。雖然名義上日本是由盟國共同占領,但由於占領軍置於美國任命的最高統帥的指揮下,而且美國政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