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士兵傳旨,攜帶兩子首級前來相見。箭未備,是罪不至死的,即定死罪,何故又要殺已備箭囊的傅忠呢?傅友德真的殺了兩子,待其上殿,朱元璋又裝做吃驚狀,甚至斥友德殺子是殘忍,是以此怨恨君主。世上人情,親莫如父子,誰家的父親願意斬殺自己的孩子呢?傅友德被朱元璋威逼手殺兩子,還要被加上一個“殘忍”罪君”的帽子,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朱元璋身為君主,在封建時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傅友德是開國功勳,到了洪武二十七年光景,又是朝中僅剩無幾的元勳重臣,要順理成章地殺傅友德,並不怎麼容易。朱元璋在此施行了無中生有之法,隻不過身為君主地位,其法實施中,與一般的誣陷栽贓有所不同,一切都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從傅讓因箭囊事被怒斥到傅友德親殺兒子,朱元璋無風起浪,以欺詐手法有意構事。從傅友德攜兩子首級上殿,到引劍自刎,朱元璋是大耍栽贓陷害。明明是自己傳旨殺人,卻當麵不承認,還給傅友德加上一個殘忍、怨君的罪名,這裏,朱元璋耍了兩個鬼伎:一是傳旨傅友德時,不在大殿上公開宣布,而是半路上讓士兵傳旨,讓其他人難辨事實真象。二是故作假象,以勢壓人。傅友德剛剛手殺愛子,其怒難抑,有怨難訴,待其怒火中燒,心情激動,麵見朱元璋無言時,故意裝做一副出乎意料之外的吃驚假象,接著挾天子之勢,大發龍威,栽贓傅友德。好像傅忠兄弟死,最傷心、最受害的是自己,而最殘忍的人是傅友德了。傅友德性情剛烈,焉能受其奇辱,隻好自刎,以省卻朱元璋動手了。臨死之前,傅友德揭破了朱元璋的用心:說你不是早就要我們父子的人頭,這樣做不遂了你的心願嗎?難得傅友德如此善斷,隻是馬後之炮,言亦無用。

傅友德被無中生有逼殺,是朱元璋建國登位以後,對功勳元老勢力集團大肆殺伐的政治清洗運動的繼續和擴大。其直接原因是他與朱元璋的利益矛盾衝突加劇。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傅友德請求朱元璋撥其老家懷遠官田作為園苑供他使用,遭朱元璋嚴厲責罵。藍玉案後,同傅友德經常一起出征的定遠侯王弼到傅友德處,私下感歎:皇上春秋日高,喜怒無常,令人捉摸不定,我們會不會也被羅織進去,沒有一個好下場呢?”兩人室中相敘,未料隔牆有耳,被特務聽

139去,報與朱元璋。由此,禍根埋下,不久朱元璋就導演了以上這場無中生有的戲劇傑作。

拓跋王圭攻心破敵

公元395年,後燕主慕容垂與北魏主拓跋王圭發生戰爭。燕主慕容垂派遣太子慕容寶、遼西王慕容農、趙王慕容麟等率兵八萬向魏的五原(今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進攻。魏主拓跋王圭忙遷徙部落、牲畜西渡黃河千餘裏,以躲避燕軍。燕軍到了五原,降服了魏的一個部落三萬餘人,得糧很多,逼近黃河北岸,並建造船隻,準備渡河。魏軍主力在黃河南岸作好了迎戰的準備。當慕容寶從中山(今河北定縣)出發攻魏時,燕主慕容垂正患病,慕容寶到五原後,不時派使者回燕詢問病情。拓跋王圭派兵在途中攔擊,將燕的使者全部俘獲,使得慕容寶一連幾個月得不到燕王病情的報告。拓跋王圭針對這一情況,決定采用攻心戰術。他把燕使者放回前線,讓他們對慕容寶說:你父王已死,為什麼還不立即退兵?”慕容寶信以為真,內心十分憂慮。燕軍將士也驚駭震動,軍心有些動搖。恰適趙王慕容麟的部將慕輿嵩等以為慕容垂確已死去,陰謀擁護慕容麟為主,但事機泄露,被處死刑。從此慕容寶與慕容麟之間產生猜疑。慕容寶見大敵當前,自己內部又不團結,決心燒毀渡船,連夜撤退。當燕軍開始撤退時,黃河尚未結冰,但在撤退後幾天,氣溫突然下降,河水冰結。拓跋王圭親率精銳騎兵二萬餘人渡河追擊;燕軍退至參合陂(內蒙古自治區豐鎮會北境),二軍激戰,除太子單騎逃脫之外,都被魏軍殲滅。

郎中巧治心病

唐朝時,京城裏有位名醫,素有高名。有一次,一位婦女請他看病。這名婦女曾經跟隨丈夫到過嶺南一帶,當地氣候潮暖,蟲物很多,有一回這婦女吃飯時,不小心吃下去一條蟲子。從此這婦女便時時生疑,並因此患了病,請了許多名醫,吃了無數的藥,可就是治不好。1這40位醫生了解到這個情況,心中便有了底。看完病,醫生叫來婦女身邊的一位口風很緊的女仆,告訴她說:我準備給你家夫人吃一種吐瀉藥,你家夫人吃藥後嘔吐時,你便拿盤盂接好,那時你便說看到一隻小蛤蟆蹦走了。但千萬不能讓她知道你在騙她!”那名女仆按照醫生的囑咐做了,那婦女的病果然從此痊愈。

曹操望梅止渴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兼並戰爭持續不斷,曹操親統大軍征伐宛城張繡的軍隊。這天,浩浩蕩蕩的大軍開拔到一處荒山野嶺。初夏季節,空中烈日高照,地上塵土飛揚,暑氣如蒸,悶熱異常。身穿鐵甲、肩荷武器的士兵,走得汗流浹背,氣喘籲籲。隨身攜帶的水袋,早已喝得滴水皆無,個個都幹渴得喉嚨裏如同冒火。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了。士兵們有氣無力地拖著疲憊的雙腿,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將軍們大聲喝斥、督催也不起作用了。又走了一陣,督催士兵的官員們也幹渴得喉嚨嘶啞,喊不出聲音了。作為全軍統帥的曹操,早已發現了這一情況。他派人把帶路的向導找來,悄悄地詢問這一帶是否有水源。向導告訴他,因為這一帶都是荒山野嶺,找不到水源,所以沒人居住。要走出這段無水地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程呢。當時十多萬人馬沒有水喝,這是個迫在眉睫的嚴重問題。怎麼辦呢?曹操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他揮手一指,高聲道:前邊有一大片梅子林,樹上結著又酸又甜的梅子,加快步伐,到梅林吃梅子去!”這些又渴又累的士兵們一聽梅子,想起吃梅子時牙根發酸的情形,引起條件反射,幹渴的嘴裏都湧出了口水。頓時,覺得嘴裏不再幹渴難忍,個個精神振作,加緊了步伐,終於走出了這段荒涼無水的地區。

漢使雁足傳書救蘇武

西漢中郎將蘇武,於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無理扣留。蘇武嚴辭拒絕了匈奴單於的勸誘,被流放北海牧羊,他掘野鼠和野草為食,持節牧羊,曆時十九載。後匈奴與漢朝和親,漢使者來到匈奴,要求釋還漢使蘇武。單於詭稱蘇武早已不在人世,拒絕放還蘇武。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地見到漢使,兩人商議出一條妙計,以救回蘇武。第二天,漢使晉見單於,說漢天子在上林苑行獵時,射中一隻天上大雁,雁足綁有帛書,上書蘇武正在澤中牧羊。單於一

141聽,大驚失色,以為這乃是天意,便隻得承認蘇武未死,將蘇武釋歸漢朝,他出使匈奴時正值壯年,返回漢地時已須發皆白。

張浚設計擒範瓊

宋朝抗金名臣張浚,在靖康之變後,避入太學中,後赴南京,在高宗朝任殿中侍禦史。1129年,領兵平息苗傅、劉正彥的叛亂。此後,又屢次領兵擊敗來犯金軍,使金人非常懼怕他,每次金朝使者到南宋,都必先問張浚安在。範瓊在靖康之變時,任都城巡檢使,他助紂為虐將宋徽宗和皇室後宮三千餘人一齊押送到金營。爾後,他又支持張邦昌稱帝,建立偽楚政權,無惡不作。高宗趙構南遷稱帝後,範瓊仍手握重兵,苗傅等人反叛後,他又竭力為叛將開脫罪責。高宗趙構因懾於他的威勢,隻得順從他的意思,沒有治罪苗傅。張浚因將領兵出征,擔心範瓊在臨安為患。因此,便設計想除掉範瓊。一日,張浚同大將劉光世等人招請範瓊到都堂議事,酒酣耳熱之際,張浚從懷中掏出一張黃紙,向眾人眼前揮了揮,對範瓊說道:聖旨到,請範將軍到大理寺對質。”範瓊大吃一驚,眾位將領乘機一齊湧上前將其擒住,押往大理寺。隨後,張浚又令劉光世去安撫範瓊的部將,並將範瓊的罪行公諸於眾,聲言:隻殺奸賊範瓊一人,其餘部眾一概無罪。”範瓊的部下紛紛放棄抵抗。範瓊自知罪惡深重,隻得認罪伏法。

輿論惑眾

謠言誑敵

輿論是社會中的一種傳聞、流言,它可以是朝中權貴的議論,又可以是民間百姓的言談。輿論既能反映人心的向背,又能影響人心的安定或躁動。或者控製、封鎖社會輿論,或者故意捏造出用以蠱惑人心的假輿論,就是一種輿論惑眾的欺騙手法。這種手法無論是政治鬥爭、軍事鬥爭還是商貿競爭。都是被經常采用的。

軍事鬥爭中的“謠言誑敵”是輿論惑眾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利用謠言引起人們的心理恐慌,造成思想混亂,以至喪失鬥誌的手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在對荷蘭發動突然襲擊的同時,就故意利用潛伏在荷蘭國內的第五縱隊進行暗殺和謠言宣傳等活142動,使人民的精神防線不戰自潰,荷蘭5天內被德軍全部占領。

1940年4月9日,丹麥與挪威相繼被德國法西斯侵占,這引起了荷蘭人精神上的騷動,對德國的可能入侵十分恐懼。政府於4月11

日發布一道通告,要求人民切勿相信缺乏事實根據和民族敗類所散布的謠言。

一天,在海牙附近有一個過路人拾到了一個德國官方用的大信封,封麵上寫明由柏林德國納粹黨國際部轉交赫斯(國家副元首)。拾者把信件交給了警察局。警察署長拆開信,共15頁,印有德國大使館的館銜。信的內容全是從全國各地的間諜那裏搜集起來的情況彙報,其中有要塞、飛機及道路的記述、軍隊的部署等。為防止德國的突然襲擊,荷蘭在4月19日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

5月10日,德國向荷蘭發動了進攻。清晨,從林堡到安亭附近所有的橋梁受到了外表看起來像普通平民和穿著荷蘭騎警、軍警、鐵路工作人員製服的人的襲擊。在西部,德國傘兵在莫弟齊克與多德勒支橋梁附近降落。在對海牙附近3個機場的進攻僅獲得部分成功。荷蘭部隊猛烈反擊。德國飛機緊急降落,有的降落在沙地的海岸上,有的降在公路上。

這時,有關德國傘兵在荷蘭的行動引起人們的高度焦慮。荷蘭當局采取的警戒已增強到極度。有一些軍官說他們在行動的途中遭到了襲擊,另一些軍官不得不拘押了一些平民,因為這些人企圖開槍打他們。不安全的感覺一小時比一小時增加,人們一次又一次收聽到德國的轟炸機、戰鬥機或運輸機正在進犯,或在上空盤旋,或投下傘兵的消息,頓時謠言四起。有的說,德國傘兵隻有一部分穿軍服,其餘的人穿著農民、警察、郵差、司機、牧師甚至女人的服裝。走向該地的男孩小販可能在籃子裏帶著手榴彈。有的說,一些顯要的社會人物,如荷蘭皇家航空公司的總經理、郵政總長已被發覺是叛徒,並已逃跑;德國人已在北海岸登陸。有的說,在主要道路已發現毒瓦斯;無論什麼時候發現巧克力糖都必需銷毀,因為它是有毒的;所有的婦女提包都必須檢查,因為內中可能放著手榴彈;必須留意身穿荷蘭軍製服“但卻不打綁腿”的德國士兵,等等。這些謠傳使人們無所適從。

在荷蘭西部,謠言更是四處泛濫:肉與飲用水裏都有毒;第五縱

143隊隊員到處分發有毒的巧克力糖與香煙;許多城市已整個被毀掉了。

海牙對第五縱隊的害怕更為厲害,每個人都擔心德軍會突然冒出來。警察看到行人就舉槍高喊“舉手!”把你的手從口袋裏拿出來!”為了對付第五縱隊的破壞活動,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大搜捕,僅阿姆斯特丹被捕人數就超過6萬。被捕人中有好些被押解的士兵槍殺。軍隊自相殘殺的事件也屢屢發生。

荷蘭全國處於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之中,終於不攻自破。德國法西斯謠言誑敵的陰謀得逞了,造成了荷蘭人民的感情衝突、心理恐慌、思想混亂、士氣沮喪和不信任的猜疑、摩擦,等等。它不僅破壞了荷蘭的軍事力量,更重要的是破壞和瓦解了荷蘭人民的精神力量。僅用短短五天的時間,就占領了整個荷蘭。

“莫須有”在西方的應用

“莫須有”作為罪名來說,本來是中國趙宋王朝的“發明”,然而曆史現象的類似,在世界曆史上也非罕見。“莫須有”在西方國家就不止一次的被應用過。

1337年至1453年,英法兩國斷斷續續打了百年上下的仗,曆史上稱它為“百年戰爭”。1428年,英軍南進圍攻法國重要城市奧爾良,以法國王子查理,即後來的查理七世為首的王公貴族被嚇得不知所措,朝廷陷於一片混亂。1429年春,在祖國危急時刻,一位不滿20歲的小姑娘貞德身著男裝,向查理要求派她去解救奧爾良城。查理在半信半疑下,答應了貞德的請求,並給了她一支人數不多的騎兵隊。5月初,貞德戴盔披甲,率軍向奧爾良進發。5月8日,經過激烈戰鬥,英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撤圍而逃,奧爾良解圍了。貞德的事跡,名垂青史,她的功勳得到廣大法國人民的讚譽和稱道,但是,卻遭到法國貴族統治集團的疑懼,他們不僅嫉妒她的榮譽,而且更怕她的勝利將動搖自己的統治。於是,醞釀了一個迫害貞德的罪惡陰謀。1430年春,貞德在康邊城外同背叛祖國的勃艮第封建主的軍隊對峙,在雙方兵力懸殊之下,貞德撤軍返歸康邊,然而,康邊城長官按照查理七世指令,緊閉城門,不許入內,貞德最後被俘。英國侵略者把貞德囚在一個鐵籠子裏,動用各種酷刑,迫其變節,但貞德始終不屈。英王沒辦法,最後把她交給教會法庭審訊。盧昂大主教以貞德是使用妖術的“女巫”,判處貞德火刑燒死在盧昂廣場上。上述事實表明,封建144統治階級為了給自己的野蠻屠殺披上一層“合法”的外衣,而往往都會采取各種政治陰謀,給被統治階級的人們加上種種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