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溫謠言廢晉帝

桓溫是東晉時期的一名大司馬,他擁兵勢眾,一心想自立為帝。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采用參軍郗超的計謀,一步一步實現著自己的陰謀。首先,他指使心腹在民間廣散謠言,說是現居帝位的司馬奕夙有痿疾,不能禦女,宮中二美人田氏、孟氏所生的三個兒子,都是廢帝寵信的嬖人相龍、計好、朱靈寶等參侍內寢時所生,如從他們中間選立太子,將會潛移司馬氏皇基。一時間謠言充斥民間。

東晉簡文帝鹹安元年十一月(公元372年1月),桓溫率部由廣

133陵到建康,向褚太後急呈奏章專言此事。褚太後對謠言也有所聞,麵對擁兵勢眾的大司馬,她又能作何解釋,隻是含糊批道:未亡人不幸罹此百憂,感念存歿,心焉如割。”十一月己酉日(1月6日),桓溫聚集百官,以褚太後名義下詔令,當庭宣布,王室艱難,穆帝司馬聃、哀帝司馬丕均短祚,國嗣不育,儲宮靡立。眘琊王司馬奕,為哀帝親弟,故此登大位。但是司馬奕不圖建德,反而昏濁憒亂,動違禮度。信用朱靈寶等人,生下的三個孽子,尚不知是誰的種子。司馬奕人倫道喪,醜聲遐布。既不能奉守社稷,敬承宗廟,且昏孽並大,還想建樹儲藩,立不知誰姓的孽種為嗣,誣罔祖宗,傾移皇基,是而可忍,孰不可忍!命廢司馬奕為東海王,以王還第,供衛之儀,仿照漢時霍光廢昌邑故事。念及此事雖然心如割肉痛心,但為社稷大計,義不獲已。丞相錄書事會稽王司馬昱,體自中宗,明德劭令,英秀玄虛,神契事外,以具瞻允塞,又長時負有人望,故順從天人之心,以統皇極。詔令一下,百官聞之皆驚,但由於是桓溫所為,新皇又是王公中勢力較強的司馬昱,群臣敢怒不敢言。當天,桓溫即收回廢帝璽綬,逼司馬奕離宮,從此,廢帝在東海府第屈身忍辱,做起了一個知命的東海王。司馬奕被廢當天,桓溫率領百官,熱熱鬧鬧地到會稽王府前迎司馬昱,改年號為鹹安元年,是為晉簡文帝。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桓溫施用無中生有之計,逼司馬奕退位,目標十分明確,不過是要實現自己做皇帝的美夢與野心。

鄭桓公無中生有滅鄶國

《韓非子》記載,鄭桓公準備攻打鄶國,出兵之前,首先設計了一著無中生有的計策。他先廣泛搜羅鄶國豪傑良臣、智辯果敢之士的名單,然後把鄶國境內的良田,以及官職爵位寫在這些人的名下,並且鄭重其事地設立壇場於郭門外,把賞賜的功名簿埋在地下,釁之以雞瞫,若盟狀”。鄶國國君不知是計,以為這些功名冊上的人與鄭國有串通,鄶國內難將發,於是把這些名士全部殺死。不久,鄭國順利地向鄶國進攻,攻取了鄶國。

劉騰、元叉無中生有害元懌

134騰是北魏孝明帝時的宮中太監,他是個靠告密起家的權閹。孝文帝時,因告密馮太後,遷中常侍、龍驤將軍,再晉升大長秋卿、金紫光祿大夫、太府卿,成為宮中的總管。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北魏宣武帝元恪病逝,皇太子元詡繼位,是為孝明帝。靈太後由貴嬪被

尊為皇太後,簾後聽政。劉騰因在鏟除權臣高肇勢力中,告密有功,被靈太後封為開國公,食邑300戶,參與宮廷警衛,又任以崇訓太仆,太後所居的崇訓宮的一切事務均交其全權處理。後又加侍中銜,位列門下省,參與朝中機要決策。不久又封爵長樂縣開國公,食邑1500戶。晉遷衛將軍,加儀同三司,成為北魏朝廷居中樞要位的權閹。一時間門庭若市,宮中外朝,宦官、朝臣爭相投其門下。劉騰等閹人的專權,引起了參與朝政的太尉、清河王元懌的不滿。元懌是北魏孝文帝的庶子,孝明帝的叔父,當時裁門下省事務,作為皇族王公輔助垂簾聽政的靈太後及年幼的皇帝執政。元懌同靈太後私人關曖昧密切,太後放權讓其理政,元懌也有心重整朝綱。於忠是劉騰發動密謀除掉高肇,殺死高皇後,擁奉靈太後聽政這場政變中的親密合作夥伴。政變後位居車騎大將軍、崇訓衛尉、書令,官至宰相,又總領皇宮宿衛。在朝中他與劉騰狼狽為奸,壞事幹盡,經常假傳聖旨,殺害異己。元懌見其飛揚跋扈,為亂朝政,遂發動王公貴族,要求靈太後處置,致使於忠爵封被削,遠調京師,抑鬱而死。劉騰兔死狐悲,從此仇恨元懌,一直尋找機會,懲治元懌。

元叉出身皇族,又是靈太後的妹夫,官至領軍將軍、位列門下省,又兼領宮廷禁兵,是靈太後聽政時皇族重臣。論其身份地位,本應與元懌同心輔政,為維護皇權、振興國政,做一番努力。但是元叉不思立功,反而恃寵驕橫,四處勒民斂財,填塞自家腰包,元懌曾多次對其勸戒,但無濟於事,所以對他極力抑製,並降職使用。由此元叉與元懌也就結下仇怨。

共同的目標使劉騰與元叉走到了一起。他倆個人為對付共同的政敵,聯手策劃了一係列栽贓誣陷元懌的陰謀。第一次,劉騰、元叉先買通由元懌親自推薦為通直郎的宋維,讓他誣告司染都尉韓文珠父子,說韓氏父子圖謀叛反,準備擁戴清河王元懌出來即帝位,這其實是誣告元懌有叛反之心。靈太後親自審問,終因證據不足而草草收兵,元懌被無罪釋放官複原職。劉騰、元叉第一次施無中生有之計宣告失敗。

135

第二次是在神龜三年(公元520年)七月,劉騰、元叉私下密謀,認為除掉元懌,隻有采取欺騙手段,並且不讓靈太後插手,而要以製造的假象蒙騙年僅11歲的孝明帝,讓皇帝下詔定罪。同時要行動速決,防止朝官議諫,事體拖延。兩人議定完這一宗旨後,先由劉騰進宮,威逼專管皇帝飲食的太監胡度及胡定列,令其進誣言。二胡畏懼劉騰威勢,不得不從,立即向孝明帝稟報說:清河王令我倆在食物中下毒藥以害死皇上,自立為帝,並許諾成功後給予我們高官厚祿。”孝明帝年幼,初次聽言,嚇了一驚,也不辨真偽即信以為真,急匆匆跟著偽裝前來護駕的元叉,奔向前宮顯陽殿。此時劉騰早已利用總管太監身份,令人封住宮內通道,靈太後已被隔在後宮不得前來。劉騰、元叉乘機宣布:孝明帝親自執政,太後退簾,逮捕叛反的清河王。”恰巧元懌聞宮中有事,前來宮中打聽消息,走到含章殿,遇到元叉攔住去路。元懌怒而責問:你想造反嗎!”元叉忙高聲喊道:我不造反,卻要捕捉造反之人。”元懌尚在疑惑之中,早被禁衛綁個結實。劉騰也以孝明帝名義,集聚百官審問元懌,栽贓元懌“大道不軌,當斬殺。”孝明帝被騙,詔令批準,當天夜裏元懌即在宮中被殺。

元懌被殺,是自北魏孝文帝時宦官幹政以來,宦官與朝臣、朝臣與朝臣之間為爭奪朝政的一場爭鬥,其間又夾雜著個人之間的怨恨私仇,多種矛盾相互交織,加上垂簾的靈太後被劉騰監控失去了自由,孝明帝年幼缺少主見,最後被劉騰、元叉從容地使用無中生有之計,誣殺了富於才幹的元懌。劉騰、元叉第二次施計之所以成功,原因有三點。一是誣告得人。由皇帝的膳食廚師作誣告人,假稱是元懌讓其在飲食中下毒,具體下毒沒下,雖沒有調查,但起碼有了這樣的動機。二是欺騙對象選擇得好。俗話說得說“謠言止於智者”。謠言編造得再好,也很難瞞得過“智者”。所以施無中生有之計一定要選好蒙騙對象。孝明帝隻是個11歲的孩子,聽說叛反,隻會跟著元叉向前宮跑,既沒心思也沒能力辨別事情的真偽,隻能被愚弄、欺騙。能辯真偽的靈太後已被元叉、劉騰等人軟禁在後宮,實際處於被廢的地位。三是條件成熟。劉騰、元叉在朝中擁兵勢強,一個是權宦,一個是皇親貴族,都是政權、軍權集於一身,不少王公大臣都投其門下,連河間王元琛都拜劉騰為養父。由他們誣告元懌,朝臣們均不敢發言。加上他們行動迅速,想救都來不及了。由此開始,北魏的朝政實際由1元36叉、劉騰執領。中間雖有靈太後的侄兒及張東渠等人謀殺元叉;中山王元熙、城陽王元徽等皇族起兵圖謀執殺劉騰、元叉;右衛將軍奚康生謀刺元叉等事件,結果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直到孝昌元年(公元525年),靈太後才在一些王公大臣謀劃下,複位出宮,再次臨朝聽政。

朱元璋憑空誣陷除勳臣

朱元璋是一個從托缽行乞的貧僧,乘亂而起以武力征戰,一躍升到至尊的皇位的。他在開基創業的時期,急需有能征善戰的武將和足智多謀的儒士來輔佐,因此廣羅賢才,他曾告誡人們:今四方紛擾,民困塗炭,予思英賢,有如饑渴,方當廣攬群議,博收眾集,共成康濟之功。”凡賢人君子有能相從立功業者”,概予“禮用”。後來他特敕中書省曰:今土宇日廣,文武並用,卓犖奇偉之才,世豈無之,或隱於山林,或藏於士伍,非在上者開導引拔之,則在下者無以自見。至今有能上書陳言,敷宣治道,武略出眾者,參軍及都督府肯以名聞。……宜令有司選民間俊秀、年二十五以上、資性明敏、有學識才幹者,辟赴中書,與年老者參用之。”(《太祖實錄》卷14)朱元璋稱帝之後到1398年,為了恢複戰後的封建秩序,對人民實行統治,他也能“舉賢任才,尊德尚齒”。但是自1380年以後,朱元璋擔心皇太孫“孱弱”,將來難以駕馭眾多的元老宿將,遂不得不為身後之慮”。為保住朱家江山,他決心死前將這些功臣宿將一網打盡。而一些開國功臣也慢慢地恃功驕恣,縱情不法,又互相傾軋,結黨朋比,形成了李善長、胡惟庸等淮西勳貴集團及劉基等浙東名士豪族勢力。立國伊始,朱元璋即著手加強中央集權製度,多次給予文武功勳警告,要他們注意晚節。不可“事主之心日驕,富貴之誌日淫”。洪武五年,頒布《鐵榜文》,嚴禁公侯與都司衛所軍官相互結納,或侵奪田地等不法之事,對功臣權限亦頒文加以限製。次年,頒布《大明律》,明確宣布“重典治國”的治政方略。朱元璋還號召功臣元勳,仿效信國公湯和,解甲歸田,富貴還鄉。但這些功臣宿將,罕有響應,令朱元璋大為氣惱。為了消除隱患,永保朱家子孫的政權穩固,朱元璋不惜大動幹戈,屢興大獄,行瓜蔓抄,消滅異己。洪武十三年(1380年),僅憑幾個人的口供,左丞相胡惟庸被定為“謀不軌”大罪,遭誅殺。

此案延續到十年之後,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又借題發揮,大興

137黨獄,隨意羅織,明朝首任丞相,位列開國第一名臣的韓國公李善長,以知情不報,即是心存異心、罪同反叛等十大罪名,伏誅;其妻、女、弟、侄家門70多人亦連坐誅死。列侯陸勝亭及唐勝宗、費聚、朱亮祖等元勳均被株連網中,因胡案蔓引牽連,被殺的有三萬餘人之多。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又興藍玉大獄,涼國公藍玉、列侯張翼等人伏誅,牽連者又是上萬人。以上幾次大獄後,開國元勳宿將幾乎盡戮。

傅友德是朝中僅剩無幾的元勳重臣,他從1361年投奔朱元璋後,多次跟隨元璋征戰,立有赫赫戰功。朱元璋稱讚他為“勇略冠諸軍,可授先鋒,當一麵”。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傅友德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食祿一千五百石,位列開國二十八侯,賜給誥命、鐵券。平征川蜀時,朱元璋撰文紀念,傅友德功列第一。後來北征元朝、平定雲南,屯田邊塞等,傅友德均有建樹,被加封潁國公、右柱國,食三千石,還把壽春公主嫁給其子傅忠,又冊立其女為晉王世子濟熹妃,成了皇帝的親戚。傅友德因為長時間在外備邊等原因,得以幸免。李善長被賜死後,朱元璋曾改撰勳臣榜,傅友德因機謀善戰,取荊楚吳越,下中原滇蜀,征金山等功,再次榜列其中。然而時間僅隔一年,災難就降到了他的頭上。

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十一月,太祖朱元璋在宮殿上大宴朝臣,太子太師、潁國公傅友德也在邀請之列。恰好,他的兩個兒子駙馬都尉傅忠、金吾衛鎮撫傅讓在禦前值日。宴會尚未開始,朱元璋出殿稍作巡視,瞥見傅讓忘了佩帶箭囊,立即高聲斥責傅讓行為傲慢,不守禮儀。坐在禦座旁的傅友德連忙躬腰站起,打算代子陪罪。陪罪之話未出嘴,卻聽耳邊又響起朱元璋對自己的斥責,說他對皇家大不敬。太祖話完不久,要傅友德把傅忠、傅讓召來,傅友德情知不好,趕緊往殿外走去,將至大殿門口,禁兵傳旨:攜二子首級來見。友德聽旨,宛如五雷轟頂,掙紮著走向殿外,一會兒,雙手提著兩個愛子首級直奔大殿,來到朱元璋麵前,盯著太祖一言不發。朱元璋見傅友德上殿,故作吃驚狀,又大聲叫道:你怎麼如此殘忍啊!莫不是想以此怨恨朕吧。”傅友德被逼親殺兩子,已失常態,又聽朱元璋如此誣陷,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隨之高聲回答太祖:你不是早想要我們父子的人頭,現在不是正合了你的意願嗎!”話完,抽出佩劍,引頸自刎1。38朱元璋隨之下令,削友德爵封,妻兒發配遼東等地。

朱元璋欲殺傅友德,又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借口,借口不好找,隻能無事生事。於是以其子箭囊未備為由,讓傅友德親自召兩子上殿見君,傅友德早先站起來為子陪罪,朱元璋又不給其說話的機會,連帶傅友德責罵,已見別有用心。等到傅友德出殿召子,半路上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