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計1
無中生有
【原文】誑也,非誑也,實其所誑也。少陰,太陰,太陽。
【譯文】用虛假的情報蒙騙敵方,但不是弄假到底,而是要巧妙地由虛變實,由假變真,以各種假相掩蓋真相,造成敵方的錯覺,以便予以出其不意的打擊。
【典故出處】
無中生有,原是道家對客觀事物的樸素的辯證看法。《老子本義?下篇》第34章中載有“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後被應用到政治、軍事上,演變成為一種虛虛實實、由虛變實的欺騙之術。
【應用範例】
無中生有戰略概論
“無中生有”在軍事上是指人為製造假象,並非完全虛假的,而是以假為手段,由虛假開始,並把虛假態勢發展至極端,最終轉化為真實。
127
空虛無有表示真正實有,這像是誑騙。但是,誑騙不能保持長久,容易被發覺,所以,以無中生有之有,也不可以保持長久。“無中生有”,就是把誑騙變成事實,由空虛變成實在。空虛無有本身不可以戰敗敵人,隻有人為製造出虛假的實在,才可以戰敗敵人。例如令狐潮圍困雍丘城,守將張巡紮束草人1000多個,使其穿上黑色的衣服,乘夜黑用繩索從城牆上往下吊,令狐潮的士兵爭先恐後地用箭射擊,一下獲得幾十萬支箭。後來,張巡乘夜黑把真人吊下城去,令孤潮的士兵看了發笑,不再射擊與提防。張巡用這種辦法吊下五百名敢死隊員突然衝進令狐潮的軍營,燒毀營柵帳篷無數,並且把敵人一直追殺了十多裏遠。
“無”與“有”是矛盾的兩個方麵。老子在研究天下萬物變化時,曾言: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中生有”作為古代哲學,含有陰陽變化之理。然而,作為謀略卻可生發出許多令人驚歎的事件。
三十六計以計謀論析“無中生有”,是專講“由誑而真”,由虛而實”,虛虛實實的權謀。在政治、軍事以及經濟的競爭中常用此術。
無中生有,這個“無”,是“假”,是“虛”;有”,是“真”,是“實”。無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虛實互變,擾亂敵人,使敵人造成判斷失誤。其基本的邏輯程序是:假———假———真。此計可分三步去操作,第一步,示敵假,讓敵人誤以為真;第二步,讓敵方識破我方之假,掉以輕心;第三步,我方變假為真,讓敵仍舊誤以為假。這樣,敵方的思路被擾亂,我方完全掌握戰場主動權。使用此計時應注意兩點:第一,對方指揮員生性多疑,小心謹慎的,此計特別靈驗。第二,抓住敵方思想混亂,迷惑不明的時候,迅速變虛為實,以真代假,變無為有,出其不意地攻擊敵方。
隋文帝楊堅,小名那羅延,篡取了北周的政權以後,即考慮渡江滅陳,統一南北。
他向很多人求計,不是迂闊難行,就是不切實際,隻有尚書左仆射(尚書省長官,次於尚書令)高的謀略簡便、歹毒,施行容易,奏效顯著。
高說: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獲之際,微征士馬,聲言掩襲,彼必屯兵守禦,足得廢其農時。彼既聚兵,我更解甲,再三若此,賊以為常。後更集兵,彼必不信,猶豫之頃,我乃濟師。1登28陸而戰,兵氣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儲積,皆非地窖。若密遣行人,因風縱火,待彼修立,複更燒之。不出數年,自可財力俱盡”(《資治通鑒?陳紀十》)。
高的兩條滅陳之策,第一條的以假示真疲敵之計,目的在於疲勞麻痹敵人。利用南、北農業季節的時差,在北方農閑而江南收獲季
節,假裝征調人馬,大張旗鼓地聲言南征。敵人集兵防禦,既荒廢了農時造成損失,又疲勞了敵人。再三再四地這樣搞,對方就不信了,突然虛中有實,真的派兵渡江,就會打敵人個措手不及。而軍士渡過長江,等於置之死地,按兵法“置之死地而後生”,作戰都會勇敢百倍。
第二條的手段更為毒辣,即大規模地派遣間諜、特務,利用江南土地濕潤竹木茂盛,不能像北方那樣窖藏糧食的特點,順風放火,看到糧食就燒。不出幾年,陳國就會財力衰竭,百姓饑饉餓死,國家的抵抗力量如何,自然不需贅言。
楊堅對於這兩條策略非常賞識,立即秘密布置暗中施行,幾年之後,陳國就大受其害,國力凋敝。
楊堅的對手陳後主名叔寶,字元秀,小字黃奴,是個生長在綺繡堆裏,不知世事艱難,整天隻和一些文人墨客、歌姬美女彈唱酬答的主兒。作為一個國家君主,陳叔寶就顯得才非其任,荒淫嬉戲,不務正業且又缺乏心計。
楊堅用高之計擾得陳國民不聊生,軍隊麻痹鬆懈,特別嚴重的是調強將賀若弼為吳州總管,鎮守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以韓擒虎為廬州總管,鎮守廬江(今安徽省合肥市),等於用兩隻大手扼住了建康(江蘇省南京市)的喉嚨。他仍然毫無警覺,照樣每日笙歌戲樂吟唱不絕。
隋文帝開皇八年三月戊寅(公元588年4月10日),楊堅下詔書揭露陳叔寶的罪惡二十款,並抄寫三十萬份到江南各處散發張貼。首先從政治上大造輿論,展開攻勢,敗壞陳叔寶的人格形象從而達到收攏人心、吞並江南的目的。
隋於同年十月正式出動大軍五十一萬八千,命晉王楊廣從六合(今江蘇省六合縣)節度各軍,秦王楊俊兵出襄陽,清河公楊素率舟師出永安(今四川省奉節縣),賀若弼出廣陵,韓擒虎出廬江等八路大軍齊下。隋軍東到海濱,西到巴蜀,旌旗舟楫橫亙數千裏。楊堅並於十一月丁卯(公曆11月25日),親到潼關三十裏的定城祖餞將士,陳師誓眾,克期滅陳。
129
楊素的水軍聲勢浩大,造出的名為“五牙”的大艦上麵起樓五層,高達百尺,可容納八百人。一路下三峽,在湖北宜都附近的狼尾灘,以黃龍戰艦數千艘,擊敗陳國的水軍青龍戰艦百餘艘,突破了長江的主要防線。
韓擒虎為了搶奪滅陳的功勞,率五百精銳從和縣橫江夜渡,襲取了采石磯(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南)占領了建康上遊的有利地勢。
賀若弼是蓄謀滅陳立功籌劃已久的將領,曾把高的策略發展成“取陳十策”獻給楊堅,得到了一把寶刀的賞賜。他早就用虛張聲勢、麻痹敵人的策略,在每次江防士卒換防時便大列旗幟、虛設營盤,使敵軍認為大兵壓境趕緊調來人馬防備。同時用淘汰的老馬換取陳人的船艦,將好船藏匿在揚子津用葦垛擋住,沿江隻擺五六十艘破船。所以他奉命渡江,陳國竟毫無察覺,很快攻拔京口(今南京東南)占領鍾山,陳國各處的守禦部隊望風歸降。
這時陳叔寶在建康尚有甲士十餘萬人,而逼近的隋軍不過是賀若弼所率領的八千人和韓擒虎的五百精銳。因為陳叔寶不達軍務,上上下下亂成一團,掌權的近臣不是吟詩作賦的酸腐之輩,就是善於阿諛的佞奸之徒,在興亡成敗的關鍵時刻都拿不出主意。武將們請戰又遲遲得不到答複。等到兵臨城下,陳叔寶才請老將蕭摩訶、魯廣達等人出戰。可是又將蕭摩訶的妻子收入宮中作為人質,趁機和蕭摩訶的妻子鬼混。蕭摩訶知道以後即毫無戰意直到束手被俘,隻剩下魯廣達與賀若弼苦戰。
陳叔寶的親信大將任忠被賀若弼打敗,見大勢已去,居然跑到白鷺洲附近的新林,引著韓擒虎部的五百壯士進入建康。守衛朱雀門的陳軍想要反抗,任忠揮手道:老夫尚降,諸軍何必多事?”於是軍士全部散走。
隋文帝的滅陳之戰,盡管出動了五十多萬人馬,由於事前的謀略奏效,又有強大的宣傳攻勢,實際上隻有賀若弼的八千人和韓擒虎的五百人,孤軍深入就攻克了建康。
從東晉元帝司馬睿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到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公元589年),以江南為中心而擁有淮河流域和蜀的南朝,曆經五個朝代二百七十二年的割據終於結束,變成了隋朝大一統的天下。
“13無0中生有”與“瞞天過海”有其相似之處,它們都是通過公開的形式即佯動,使敵方由高度警惕而變成放鬆戒備,一般來說,無中生有的“無”,指的是迷惑敵人的假象,有”就是假象掩蓋下的真實目的,實虛無有,自是不能戰勝敵人的,隻有人為製造出虛假的東西,才能夠戰勝敵人。如何才可以讓虛假的東西掩蓋真實意圖呢?第一,
假象在短時間內不可以出任何紕漏。第二,選擇的對象和時機要合適準確。
儀鳳三年(公元678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庶匐與吐蕃一起進攻安西都護府(治所在今新疆庫車)。唐朝廷欲出兵討伐。吏部侍郎裴行儉建議說:李敬玄已敗,劉審禮被擒,吐蕃方熾(儀鳳三年九月,洮河道大總管李敬玄將兵18萬和吐蕃戰於青海,大敗,副總管劉審禮被擒),不可更在西方生事。今波斯(西突厥和吐蕃)王死,其子泥涅師在京師(長安)為人質,如遣還之,路出兩蕃(西突厥和土蕃),權以製事(見機行事),可不勞而功也。”唐高宗於是詔裴行儉冊送波斯王子,而兼安撫大食(阿拉伯帝國)。調露元年(公元679年)六月,裴行儉越過莫賀延磧(位今新疆哈密東南、甘肅玉門西北),來到西州(今新疆哈密西五裏鎮),眾蕃郊迎。裴行儉召集當地豪傑千餘人會見,並宣稱:天太熱,未可西進,宜駐軍待秋後再行。”阿史那都支得知這一消息故不加防備。裴行儉不聲不響召集四鎮酋長,偽裝約他們一起打獵,說:孰能從吾獵者?”於是酋長屬下子弟願從者萬餘人。裴行儉暗中將他們編成隊伍。數日,從北道倍道兼行,去阿史那都支營帳10餘裏而止,派先遣人員到都支處問安,表麵上裝成閑暇無事、並非來襲的樣子,以試探都支的虛實,隨後又派人召都支。都支本與李庶匐商定到秋天攔擊裴行儉一行,現聞裴行儉率大軍已至,倉促不知如何處置才好,隻好率子弟500餘人到裴行儉營帳,遂被擒獲。裴行儉又選精騎襲擊李遮匐,途中抓獲遮匐的使者,釋放之,讓他還告李遮匐:都支已被擒。李遮匐被迫投降。這樣,裴行儉自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馬克)囚都支、李遮匐返長安;遣波斯王子自還其國;留副使王方翼於安西,使築碎葉城,刻石以記功。唐高宗親自設宴慰勞,說:行儉提孤軍,深入萬裏,兵不血刃而叛黨擒夷,可謂文武兼備矣。”於是拜禮部尚書兼檢校右衛大將軍。
這個戰例就是“無中生有”的應用,在有些戰例中,無中生有”還與“突襲計”結合使用,達到更佳的戰略效果。
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春,年僅20歲的霍去病被任命為驃騎
131將軍。漢武帝下令發動河西戰役,令霍去病率軍1萬,去打通在匈奴控製下的河西走廊,解除匈奴對漢朝的威脅。霍軍出隴西(今甘肅東部),途中勢如風卷殘葉,僅6天時間,攻克匈奴5個據點。占據河西走廊的匈奴渾邪王和休屠王見漢軍來勢凶猛,急調兵馬,築堡設防,準備和漢軍長期對峙。霍去病表麵上擺出與敵對峙的態勢,卻在一天夜裏,突然避開敵人嚴密防守的重鎮,直插敵人兵力薄弱的側翼越烏戾(山名,在今甘肅省蘭州市西),討伐匈奴部落速濮,渡過狐奴河(今甘肅蘭州市西壓浪河),萬餘騎兵沿焉支山(今甘肅省水昌縣西)急奔千餘裏,一路過五個王國,對畏服者,物資人口也不掠取,輕裝前進,當渾邪王和休屠王正不知漢軍去向時,霍去病已經出現在匈奴腹地居延海(澤名,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北的戛順諾爾與蘇古諾爾湖。原名居延,唐以後改名居延海。)。盤踞在居延海的匈奴盧胡王和折蘭王急忙組織人馬應戰,雙方短兵相接,漢軍將士見主帥霍去病奮勇當先,都振奮精神,不顧疲勞,勇猛衝殺。匈奴騎兵在漢軍猛烈衝擊之下,四散潰逃。這次戰役,斬殺折蘭王及盧胡王,誅滅敵軍,活捉渾邪王的兒子和相國都尉,殲敵八千餘,繳獲休屠王祭天金人。漢武帝親自記述霍去病戰功並加封霍去病食邑二千戶。
張巡虛虛實實退敵兵
公元755年12月,單父(今山東單縣)縣尉賈賁率眾攻殺安祿山部並襲占雍丘(今河南杞縣)。次年賈賁在抗擊安軍中戰死,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張巡率領二三千人鎮守孤城雍丘。安祿山派降將令狐潮率四萬人馬圍攻雍丘城。敵眾我寡,張巡雖小勝數次,但無奈城中箭枝消耗太多,趕造又來不及。沒有箭枝,難以抵擋敵軍攻城。此時,張巡想起三國時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中生得一計。急命軍中搜集幹草,紮成千餘個草人,將草人套上黑衣,用繩子拴住,趁夜色縋下城去。令狐潮的士兵以為城中出兵突襲,便爭先恐後地放箭。結果,張巡不費吹灰之力,便輕而易舉地得到數十萬支箭。令狐潮知道中計後,氣急敗壞,後悔不迭。第二天夜晚,張巡又從城上縋下草人,令狐潮的士兵還以為是草人賺箭,隻看著大笑,不再放箭。張巡見敵人已被麻痹,就迅速縋下五百多勇士,殺入令狐潮軍營,焚毀營柵帳幕,營中頓時大亂。張巡乘機率部衝出城來,殺得令狐潮大敗而逃,損兵折將,隻得退守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張巡卻保住了雍丘。132
馬雅可夫斯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蘇聯十月革命前夕,自稱為“藝術上的布爾什維克”的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就曾運用過此計。有一天,馬雅可夫斯基在聖彼得堡的涅夫斯基大街上散步,遇到一個頭戴小帽,手提錢袋的女人,把許多市儈聚集到自己周圍,用荒謬的謠言誣蔑布爾什維克。說什麼“布爾什維克是土匪,是強盜。他們整天殺人、放火、搶女人……”馬雅可夫斯基聽了火冒三丈,當即擠入人群,徑直撲到那個造謠的女人跟前,厲聲喊叫:抓住她,抓住她!她昨天把我的錢袋偷走了!”那個女人驚慌失措地爭辯說:你說哪兒的話,搞錯了吧!”馬雅可夫斯基肯定地說:沒有錯,正是她戴著繡黃花的帽子,偷了我25個盧布。”聽了這話,圍觀的人們紛紛譏笑她,並向她投去了鄙棄的眼光。這個造謠女人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起來,對馬雅可夫斯基說:我的上帝,你仔細瞧瞧我,我可是頭一回看見你呀!”馬雅可夫斯基教訓她說:可不是嗎,太太,你才頭一回看見一個布爾什維克,就大談特談布爾什維克來了。……我勸你回家的時候,可別拿自己的女廚子出氣啊!”馬雅可夫斯基采取無中生有之計,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既教訓了造謠的女人,又教育了在場的人不要聽信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