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人靜時送入高廟。

不過哀章的心血並沒白費,取得了極佳的政治效益。他的名字列在第四位。王莽不敢違抗天命,就封他做了國將美新公。“美新公”三字真是名副其實啊。另八人皆按名字順序授銜,隻是王興、王盛本是虛擬之名,朝中無人認識,哀章也不能說書是他所造,二人名是瞎編的,隻好裝聾賣傻看笑話。不過王莽畢竟有辦法,他命令京兆尹吩咐有關部門查詢戶籍,有此二名者上報。很快就找到這兩個人,一個是故城門令史叫王興,一個是賣大餅的專業戶叫王盛。王莽立刻派人以禮相請,當即加封王興為衛將軍奉新公,王盛為前將軍崇新公。二人做夢也沒想到有這般美事,但看滿身紫袍玉帶,不由得大喜過望。

古代有“按圖索驥”的笑柄,王莽又演了一出“按名賜官”的鬧劇。按圖索驥難求寶馬照名求官豈得賢良?靠詐術者必敗,故王莽十八年後即身首分離,亦非偶然。哀章趁王莽緊鑼密鼓地要開演篡漢鬧劇的時機,詐獻金匱符書,投機當上四輔之一,成了將軍公侯,也算是投機高手,詐謀傑士吧!不過,驟得之必驟失,詐得者難持久,十八年後,他也成了王莽的殉葬品,死於誅殺王莽的亂兵之中。

謊言連篇

宰相許敬宗構陷著名宰相、功勳元老長孫無忌就是一樁重大冤案。

許敬宗,在唐太宗時曾做過兩個月的宰相,唐高宗即位以後,由於他極力讚同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而受到重用,於顯慶二年(657)又擢升為宰相。許敬宗為武則天效力,武則天也就把許敬宗視為心腹。

在立武則天為皇後的問題上,朝廷分成截然不同的兩派。一派是李義府、許敬宗等人,積極讚同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後。另一派是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極力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後,認為王皇後出自名

147家,是先帝為高宗所娶,未曾有過什麼過錯。如果一定另立皇後,應選天下望族之女,何必要選武氏,武則天曾侍奉過先帝(唐太宗),這是眾所周知的事,豈能掩蓋天下耳目?後人對陛下將有何評論?!唐高宗聽到這些話非常生氣。

可是許敬宗卻在朝廷公開宣稱:鄉巴佬多收十斛麥,還想換一個老婆,何況是天子?換個皇後,這件事和朝廷大臣有什麼關係,竟妄加反對!”高宗當然很願意聽這樣的話。

在許敬宗的挑撥下,高宗也覺得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對自己的事幹涉過多,一氣之下,便把褚遂良貶為潭州都督,對長孫無忌尚未動手。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在過去都是堅持立李治(唐高宗)為皇太子的老臣,而且在唐太宗臨去世之前,特別把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召至跟前,囑托他們二人好好輔佐太子,並對褚遂良說:無忌盡忠於我,我有天下,他出力很多,我死後,不要小人進讒言陷害他。”並對太子李治說:有無忌、遂良在,你不要替大唐擔憂。”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受太宗的重托而成為顧命大臣。

唐高宗因立武則天為皇後,不顧這段曆史,不聽太宗叮囑,不理長孫無忌、褚遂良勸說,而一意孤行。

武則天被確立為皇後以後,雖然她已達到了夢寐以求的目的,但對反對立她為皇後的長孫無忌仍然耿耿於懷,忌恨在心。她決心要除掉這個老家夥,便令許敬宗尋找機會陷害長孫無忌。

顯慶四年(659),許敬宗終於找到了可以利用的機會。

洛陽人李奉節控告太子洗馬韋季方與監察禦史李巢朋黨為奸,高宗令許敬宗和辛茂將審問此案。本來這一案與長孫無忌絲毫沒有關係,但許敬宗為陷害長孫無忌,暗施詭計,對韋季方嚴加拷打,百般逼供,韋季方不堪折磨,引劍自刺,但沒有死。許敬宗從這裏就編出一套瞎話,誣奏韋季方想和長孫無忌勾結,陷言忠良和皇親國戚,使大權歸長孫無忌掌握,然後乘機謀反。由於事被發覺,所以韋季方才畏罪自殺。

唐高宗對許敬宗編造的這套胡言,既吃驚,又不太相信。他說:“哪能有這樣的事,舅父被小人離間,產生一些小的猜疑和隔閡會有的,何至於謀反!”

1許48敬宗鐵嘴鋼牙,一口咬定,說:這件事的前因後果都經臣詳加審問,謀反的罪狀已十分明顯,陛下還在懷疑,恐怕不是國家之福。”

軟弱無能的高宗傷心地說:我皇家不幸,親戚之間屢有人圖謀不軌,前幾年高陽公主與房遺愛(房玄齡之子)謀反,現在舅父又要謀反,使朕愧見天下,這件事如果屬實,怎麼辦呢?”

許敬宗見高宗有些相信他的話,便乘勢火上澆油,他說:房遺愛不過是乳臭未幹的小兒,高陽公主不過是一個瘦弱女子,他們謀反,能成什麼氣候!長孫無忌輔佐先帝奪取天下,足智多謀,天下哪個人不佩服!他做宰相三十年,天下人都畏懼他的權威。如果一旦發難,陛下派誰抵擋他?現在仰賴祖宗神靈、皇天對邪惡的憎恨,因審察一件小案,獲得一個大奸,這實在是天下慶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