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計1

笑裏藏刀

【原文】信而安之,陰以圖之,備而後動,勿使有變。剛中柔外也。

【譯文】使敵人相信我方的“友好誠意”,並使其麻痹鬆懈,我則暗中策劃,精心準備。待機行動,切不要讓它發生變化。這就是暗藏殺機、外示和好的謀略。

【典故出處】

笑裏藏刀之計在現實的政治鬥爭、軍事鬥爭中經常被用到,但“笑裏藏刀”被概括總結出來、成為一計的名稱最早出現於《舊唐書》上。據《舊唐書?李義府》記載:李義府為唐朝大臣,高宗時因擁戴武則天為後有功,升任中書令,封河間郡公。“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語,喜怡微笑,而偏忌陰賊。既處權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則加傾陷。故時人言,義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謂之李貓”。其意思是說,李義府這個人表麵上溫柔和善,與人談話麵帶笑容,但內心則偏狹忌恨,陰險奸詐。凡是稍有不隨他意願的人,都要加以陰謀陷害。由於他陷害人的手法與別人不同,即對他不滿意、要進行陷害的人總是和藹可親,麵帶笑容,而暗地裏卻極盡打擊報複之能事,所以當時的人們都說他的笑中有刀。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寫到李義府的人品時稱他“笑中有刀潛殺人”。在另一首詩中也寫道:且滅嗔中火,休磨笑裏刀,不如來飲酒,穩臥醉陶陶”。

【應用範例】

笑裏藏刀戰略概論

187

使敵人相信我方,而安然無防,這樣可以暗中圖謀他:凡事準備好能行動,不要使敵人早知有變。這就是外表柔和內裏剛毅的取勝之道。

兵書中說:敵人態度表現的卑躬屈膝一定是暗中在加緊戰備,這是向我發起攻擊的假象……沒有具體條約文字而來請求媾和的,一定是另有陰謀。”所以隻要敵人裝扮成花言巧語,這都是暗設殺機的假象。宋朝曹瑋鎮守渭州,紀律嚴明,西夏人非常畏懼。有一天,曹瑋正在同部下將領飲酒,突然有幾千名士兵叛變,逃奔到西夏人的境內。當邊防的偵察員騎馬迅速來報告時,曹瑋下麵的將領全大驚失色,隻有曹瑋自己仍然像平常人一樣的談笑自如,他不慌不忙地輕聲輕語對偵察人員解釋:他們都是按照我的命令去行事,你們千萬不要聲張!”西夏人聽說原來是宋營派來的奸細,於是便把叛軍全殺了,這就是曹瑋隨機應變計謀的運用。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勾踐百恭百順地伺候夫差,竟然能使夫差長期安逸而失去戒備,也是如此。

內藏殺機而外表柔和的計謀,在軍事鬥爭中,曾被廣泛地應用。

漢末,董卓曾是獨攬軍政大權的實權者,由於上了說客“笑裏藏刀”之計,使袁紹占了上風,並成為討伐自己的一支力量。

董卓自率兵入京之後,專橫強暴,獨攬大權,卻遇事不明,所信非人。當時,董卓想要廢漢少帝立陳留王,便召袁紹議論興廢之事。袁紹以為不然,於是與董卓發生爭執,出京逃奔冀州。以董卓的權勢,如果派人追捕的話袁紹是無法逃脫的。然而,恰在此時,袁紹的說客們出現了,他們是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議郎何禺頁等人。這些人都是名士,名士作說客自有名士的風範,他們說:廢立皇帝是天下最大的事,不是一般人所敢從事的。”先捧董卓一句,使他愛聽。再說袁紹,說他“就是因為不敢進行這樣的大事,由於害怕而逃走的,並沒有反對你的野心。”貶低袁紹,來使董卓心安。再曉以利害,說“如果追捕袁紹的話,必定會使他公開反對你,從而引起混亂。袁氏為四世之臣,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如果他反對你的話,必能聚集天下豪傑之士群起響應,到那時,冀州不會是你的了,你現在的地位也不會再有了。所以,不如赦免他,拜他作一郡之守,方可無患。”說客的理由很堂皇,聽起來也完全是為董卓著想,所以董卓便聽信了他們的建議,拜袁紹為渤1海88太守,封亢阝鄉侯。卻不知,他們的建議完全是為了幫助袁紹脫困,並不是為董卓著想。對於董卓來說,是上了“笑裏藏刀”之計,中了說客的圈套,為自己設下了危機。袁紹終於占了冀州,成為討伐董卓的核心力量。

“笑裏藏刀”,表麵上與你議和,甚至在向你發動攻擊前還在大談

和平,在你沒有任何戒備的情況下,向你發動突然襲擊,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三國時,劉備攻打西川,命關羽守荊州,公元219年7月,關羽率大軍攻打曹魏的樊城。孫權以為奪取荊州的最好機會來了,於是命令呂蒙見機行事,呂蒙偵察得知,關羽雖去了樊城,但是荊州防範仍然很嚴,無計可施,於是運用了“用而示之不用”的謀略,裝出病重的樣子,返回建鄴來迷惑關羽,同時又推薦陸遜為右都督,代替他防守。

陸遜上任後,抓住關羽目中無人的弱點,立即修書一封,並配以名馬、帛錦、美酒等禮物,派人專程到樊城送給關羽,吹捧關羽是“智勇雙全,創奇功偉業”,勝過曆史上的晉文公、韓信,並自我謙虛隻是一介書生,請關羽多加指教,關羽果然中計,仰天大笑著說:無慮江東矣!”於是撤掉荊州的一半守軍,調到樊城去了。

孫權得知此消息後,立即派遣精兵良將開赴荊州城,並且暗中和曹操聯係,雙方約定對關羽進行兩邊夾擊。

呂蒙將戰船偽裝成商船,偷偷沿江而上,對荊州實施突然襲擊。關羽因為受到曹兵和吳兵兩麵夾擊,又沒有援兵支援,最後導致兵敗麥城。

在這個戰例中,呂蒙是利用假“和平”的外交手段,來給關羽造成“不戰”的假象,然後對其突然襲擊,達到攻其不備的效果。類似的戰例還有很多。

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元昊率兵數萬攻宋,企圖奪取延州(今陝西延安)。元昊攻擊前,為麻痹宋軍,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遣使到延州請和。宋守將範雍輕信,放鬆了戒備。夏軍乘其不備,從土門(今陝西安塞西北)突入,明攻保安軍(今陝西安塞西北),暗襲金明寨(今陝西安塞東南)。金明寨是延州北部門戶,周圍有36寨互為依托,強攻難破。元昊派人詐降,利用宋守軍內部不和的矛盾,用重金收買敵將作內應,夏軍裏應外合,攻破金明寨,直逼延州。範雍令劉平、石元孫率軍救援延州。元昊偵知,於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

189設伏打援,殲滅宋援軍。接著夏軍圍攻延州,七日未克,適逢大雪,氣候嚴寒,難以久戰,於是回師。

“兵不厭詐”,是古今軍事鬥爭遵循的重要原則,西夏軍以詐和迷惑對方,乘其不備,突然襲擊。以“聲東擊西”,擊其不意,以詐降打入敵內部,金帛爵位收買敵將,裏應外合,奪占延州門戶要地,以設伏待機,消滅敵援兵。

曆史常開玩笑,往往安排一個好皇帝撫平瘡痍,天下漸趨康阜,接著又有一個壞皇帝,把國家弄得一塌糊塗。

整個明代的君主,以宣宗朱瞻基為治績最大,在位時天下有小康之勢,但宣宗英年早逝,太子朱祁鎮即位。

明英宗朱祁鎮九歲,太監王振是他的玩伴,趁機把持朝權。逐年引導英宗用重刑禦下,對外玩火弄兵。

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變”,皇帝被擄,就是由王振一手導演的。

在此之前,王振曾常年對雲南麓川用兵,勞師數十萬,軍餉半天下,騷擾得舉國不安。

蒙古族瓦刺部是元朝後裔,退到塞外後又逐漸強大。瓦刺每年派使向明朝貢獻馬匹,都得到豐厚的賞賜。瓦刺部的王公貴族為了出國撈取利益,爭先恐後,使團人數多達三四千人,明廷為了保持天朝大國的地位,一向以籠絡之計使其滿意。這是以進貢為名的一種貿易,明廷得到名義上的尊崇,瓦刺得到經濟上的實惠。王振於正統十四年輕率下令削減馬價,對朝貢人員的賞賜錢物僅出原來的五分之一。

瓦刺太師也先憤怒,舉兵進攻大同。“時也先貢馬互市,中官王振裁其馬價,也先大舉入寇”(《明史?岔貨誌》)。

至此為止,雙方僅由於外交問題處置不當導致邊境戰爭。如妥當善處,或議和或防禦,都不會導致大患。王振大權在握,竟唆使英宗親征,調集五十萬大軍,試圖消滅瓦刺建立戰功。

正統十四年七月甲午(公元1449年8月4日),英宗朱祁鎮不聽群臣諫阻,駕發京師,留其異母弟成阝(chéng成)王朱祁鈺在京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