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萬大軍和上百名隨征的朝臣到達大同。大同守將宋瑛、朱冕、石亨連續戰敗,因為宦官郭敬作監軍,居中操縱貽誤軍機,在貓兒莊一1戰90參將(總兵官之下設參將,分守各地)吳浩戰死。四天後在陽和再戰全軍覆沒,隻有郭敬和石亨僥幸逃回。王振聽到瓦刺軍善戰,不敢出關作戰,即下令班師。
王振是蔚州人(今河北省蔚縣),掌權後在家鄉大造府第,歸途中想讓皇帝臨幸其家,以便光宗耀祖。原議由大同經紫荊關(今河北省
縣西紫荊嶺,宋為金陂關)入尉縣,後忽然想到五十萬人馬會踩壞自家和鄉裏的莊稼,又命令向北改道宣府(今河北省宣化縣)。
時已進入八月,部隊無端往返迂回。開始連續幾天降雨難以行走,後又遇到晴天路途缺水,加上這支臨時調集的大軍準備不足,糧草供應不上,未經戰陣就變成了一支秩序混亂的潰兵。路上病餓而死的明朝兵將屍骸狼藉,許多大臣被亂兵衝散,連兵部尚書鄺野也被亂軍爭路從馬上跌下,摔成重傷。
瓦刺太師也先得知明軍狀況———王振隨心所欲的胡亂指揮,五十萬人馬已經混亂,認為是殲擊的好機會,率領兩萬精騎輕而易舉地就越過長城,直赴宣化。
王振和英宗剛到達宣化,又急忙撤向懷來,同時派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兄弟倆領兵三萬在宣化東北的雞鳴山阻擊瓦刺軍。
他以為用三萬將士扼守雞鳴山以逸待勞,據隘而守,會擋住瓦刺軍。可是這支部隊又饑又渴疲弱不堪,又對王振憤恨鬥誌不堅,被也先派出的前哨部將伯顏帖木兒率領的兩千騎兵一打,就潰敗下來,吳克忠兄弟當場陣亡。
王振又派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兵四萬繼往,走到鷂兒嶺就被瓦刺騎兵截擊殲滅,朱勇和薛綬被殺。
兩支人馬沒有阻擋住敵軍的攻勢,可是明兵五萬將士的死亡,卻給英宗朱祁鎮和大軍的安全後撤爭取到了時間。如王振不節外生枝,造成意外變故,不等也先大軍趕到,英宗就可以退保懷來,憑借堅城壁壘和城中的糧草,固守待援轉危為安了。
可是抵達距離懷來縣城僅有二十裏的土木堡時,王振查點自己的行李輜重,發現還有一千多車財物落在後麵沒有趕來。這些財物是他在這次出征途上搜刮的,唯恐迅速撤入城中落入也先之手。立即下令全部人馬在土木堡原地待命,讓剩下的四十餘萬大軍陪他一起等候財物。
從宣化到懷來僅有百餘裏,大軍連續後撤奔波,糧草斷絕處於饑餓狀態。更主要的是土木堡周圍地勢較高,幹燥無水。將士們饑渴
191難忍,掘地兩丈多深也得不到一滴水止渴,很多兵士為了掘井取水,以致累死。
英宗的臨時行宮搭設在土木堡高處的狼山,看到兵士的狼狽形狀,很不高興地說:既然無水,何不飲奶茶?”
王振隻惦記他散落在後麵的財物沒有到齊,並不想法派人尋找水源,甚至也根本沒有想到五十萬大軍連日斷水斷糧將意味著什麼。
等兵士們拚死拚活地尋找,發現十五裏外有一條小河,跑回來再帶著水器趕到河邊,也先已派伯顏帖木兒領兵趕到,將自發取水的明軍攔住。如這時王振能移營就水,以數十萬人之力爭水,將士為了活命,一定會不惜拚命前赴後繼搶占河流。
有了水就可暫緩危機,堅守待援,或飲水後精神振作退入懷來,但王振卻下令不動,直到也先率軍趕到,開始四麵包圍。
兵部尚書鄺野等人兩次奏請保護英宗突圍,退到懷來,以免皇帝被俘,天下震動,王振不答應,他是要留住英宗迫使將士死戰,以保護他的財物。英宗對王振百依百順,除了王振,對任何人的話都不聽。
當晚,瓦刺大軍將明軍包圍。
第二天拂曉發動進攻,因有英宗在內,都指揮使(明製,京宮都指揮使以有爵位的公侯充任)郭懋等人鼓舞將士保衛天子,誓死力戰,這支饑疲已極的部隊以重大的傷亡代價,擋住了瓦刺的進攻。
也先唯恐失去殲滅明軍的時機,派出合得議和,英宗和王振無條件答應各項條款。並派內閣學士曹鼎起草文書,送到瓦刺軍營。
王振以為雙方議和,親眼看到瓦刺撤圍退去。可是在明軍失去警惕,撤壘移營向南時,瓦刺騎兵去而複來。“軍方動,也先等騎四麵衝之,士卒爭先走,行列大亂。亂跳陣而入,六軍大潰,死傷數十萬”(《明史?瓦刺》)。
這支多日無糧無水的部隊,不堪一擊,應聲崩潰,差不多毫無還擊餘力地被瓦刺大軍斬刈。護衛將軍樊忠憤怒已極,直到此時方敢向王振吼叫:五十萬大軍毀於一旦,我要為屈死的冤魂打死你這奸賊!”用錘把王振打死,戰至力盡陣亡。
這一戰瓦刺軍沒有花多大力氣,全殲明軍五十萬,俘虜了明英宗。從此便以明英宗為奇貨,向明朝展開大規模的進攻。
明英宗朱祁鎮是中國曆史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輕而易舉地在戰場1上92被外族俘虜的皇帝。
在這個戰例中,也先看到數量強大的明軍盡管疲勞不堪,但還是無法輕易打敗的,就假裝議和,從而騙得明軍放鬆警惕。然後利用明軍防禦不力之機,又重新揮師來戰,給明軍造成“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最終擒獲了明英宗朱祁鎮。
“笑裏藏刀”之計,關鍵是“笑”得讓對方信以為真,刀”藏得不露痕跡。否則就會被別人利用,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唐朝的李靖就是發現了東突厥人的“刀”後,因勢利導,從而一舉獲勝。
李靖取得定襄勝利後,頡利懷著驚慌不安的沮喪心情逃到陰山(今內蒙古陰山)以北的鐵山,清點一下追隨他的人馬僅有一萬多。頡利感到自己的兵力已如此單薄,難以與唐軍相抗衡,為了急取喘息機會,東山再起,決定派使者到長安晉見皇帝謝罪,請求以全國之眾內附朝廷,而且自己也願意入朝。
唐太宗並不完全相信頡利能夠真心誠意的內附朝廷,但為了穩住頡利,還是派鴻臚卿唐儉前去慰問安撫,並詔令李靖領兵迎接頡利可汗,待之以禮。
頡利在打出內附朝廷的幌子以後,認為就能夠有效地阻止李靖軍隊對他的進攻了。並想在草青馬肥之時,向大沙漠以北逃竄,等待有利時機。
政治敏感、深知兵法的李靖何嚐看不清頡利的用心。李靖率兵與李世責力於白道(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北)會合,二人研究了當前的形勢和對策,認為:頡利雖然兵敗,但是還有一些軍隊,如果讓頡利逃到漠北,道路又遠,還有大沙漠阻隔,追擊他很難。現在皇帝派的使臣已經到達頡利那裏,頡利必然覺得安然無事。如果挑選一萬精銳騎兵,帶二十天幹糧,前去偷襲,就可輕而易舉地捉住他。”
李靖和李世責力商定進襲頡利的謀略以後,將這一軍事秘密告知了行軍副總管張公瑾,張公瑾是一個做事拘謹又不懂兵法的人,他認為皇上既已允許頡利投降,朝廷的使者唐儉又在他那裏,怎麼好去偷襲!
李靖說:這是韓信攻破齊國的計謀,唐儉這等人有什麼可惜!”
韓信破齊的計謀,就是在使者勸降的煙幕下,攻其不備的。韓信率兵攻打齊國時,他知道劉邦派遣使者酈食其正勸說齊王背叛項羽,投降劉邦。齊王從而對漢軍不再有任何戒備和警惕。韓信便趁此時機率領大軍長驅直入,直插齊國的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齊王認為
193使者酈食其在欺騙自己,一怒之下,便將他放在油鍋裏烹死。齊王在韓信的追擊下,無路可走,終於亡命,齊國也就滅亡了。
李靖和李世責力用兵家的膽略,決定借用韓信滅齊的計謀消滅頡利。
為便於偷襲,李靖在夜裏率大軍首先出發,李世責力緊隨其後,當唐軍行至陰山時,與東突厥千餘人相遇,因為他們沒有任何準備,完全成了唐軍的俘虜。
在這個戰例中,李靖借用韓信滅齊的成功方法,運用反“笑裏藏刀”的謀略,利用敵人“求和”的機會,趁敵人誤以為不可能發兵攻打的心理弱點,采用突然襲擊的方法,一舉打敗對方,最後的結果讀者當然已經知道,不用再說。
中日間的戰爭,始於明朝萬曆年間。當時李如鬆就是采用李應試的“笑裏藏刀”計謀,借口封賞使者詐開城門。但由於指揮不力,才導致沒有成功。最後采用“瞞天過海”之計才幫助朝鮮奪回平壤。日本薩摩州人豐臣秀吉(又稱平秀吉)統一國內各島後,開始用武力威脅琉球、呂宋等地。他從原來倭寇部屬中了解到華人畏倭如虎,即大造兵甲、舟艦,謀劃從朝鮮登陸侵犯明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