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由於國內出現矛盾,豐臣秀吉不敢親自出征,派他的將軍清正、行長、義智等率舟師數百艘,由對馬島(今朝鮮海峽中大島)渡海,占領釜山。

朝鮮一直是中國的屬國,國王、貴族和明廷一樣腐敗。事先得到日軍即將進犯的消息也不做任何準備,日軍登陸後乘勝長驅,朝鮮兵望風皆潰,日軍很順利地占領了京畿、江源、黃海、全羅、慶尚、忠清、鹹鏡、平安八道的絕大部分地區,朝鮮國王逃到平壤,然後又逃到義州(今鴨綠江對岸新義州市),向明廷求救。

明廷作出的反應很遲鈍,先後派遊擊(明代邊區設遊擊將軍,分掌駐地的防守和應援,隸屬於總兵之下)史儒,副總兵祖承訓馳援,數千兵馬全部敗死,史儒戰死,祖承訓單身逃還。

明廷這才震動,派兵部侍郎(兵部侍郎佐尚書掌國家軍務,正三品)宋應昌為經略使,又派都督(明代都督府掌軍旅之事,管領各都司、衛所,正一品)李如鬆為東征提督援救朝鮮。

在李如鬆統兵出發之前,兵部尚書石星派熟悉日本國情的嘉興人沈1維94敬為使,與日軍商量議和撤兵條款。

李如鬆,字子茂,是原鎮守遼東總兵官李成梁的兒子。他以父蔭襲職,為都指揮同知(明代於各都督府下設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都指揮使下設都指揮同知二人,從二品),後因戰功升任都督。

李如鬆調集人馬,準備渡過鴨綠江,適逢沈維敬從平壤日軍大營

回來。日將行長采取欺騙手段,表示願意接受朝廷的封賞,以大同江為界,退還平壤以西的侵地,企圖阻止明軍入援,占領朝鮮全境。

沈維敬不過是嘉興市的一個無賴,在倭寇侵犯浙江沿海時同日本人曾有過勾結往來。李如鬆見他帶回的條件喪權辱國,憤怒之下要將沈維敬定罪斬首,部下參謀李應試乘機獻出一條“笑裏藏刀”之計,說:藉維敬給倭封,而陰襲之,奇計也”(《明史?李如鬆傳》)。即因其所欲,表麵答應議和條件,給與封賞,在準備接受封賞時,突然出兵打敗日軍。

李如鬆認為是一條妙計,與宋應昌協調一致,留沈維敬在軍中,立刻誓師渡江。

萬曆二十一年正月四日(公元1593年2月4日),李如鬆率軍到達肅寧館,日將行長以為明朝的封賞使者到達,派出牙將二十人前來迎接。李如鬆為了能夠出敵不意地奪回平壤,命部下突然動手將二十名日本武將全部抓住扣留,但僅獲三人,其餘十七人在格鬥中逃脫。

日將行長很驚駭,弄不清明軍的意圖,又派部下小西飛來聯係封賞事宜,查看情況。李如鬆假裝熱情相待,闡明誤會。大軍迅速到達平壤城下,行長還以為李如鬆是按約定前來封賞,派人夾道歡迎。直到明軍各路準備攻城,又害怕中了埋伏,在城下猶豫不進,行長才發現異狀,緊急下令關城固守。

李如鬆失去當日襲取平壤的機會,在第二天另定計謀,詭裝易旗,令副將祖承訓部換上朝軍服裝,在城西南潛伏。李如鬆親率大軍攻擊東南。日軍因朝軍一戰即潰,極其輕視,集中全力迎戰攻城的明軍,潛伏在西南的祖承訓部趁機登城,日軍見是朝軍仍舊不以為意。祖承訓和將士卸裝露出明朝衣甲,日軍發現是明軍偽裝登城,立刻驚慌大亂,紛紛跳城逾壕逃出。這一戰殲敵一千二百多名,奪回平壤。

日將行長退保鳳月樓,當夜見明軍勢大,又渡過大同江後撤。在東江一帶又被李如鬆派出的伏兵攔截,損失三百六十多人,向南潰敗。僅僅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明軍就收複了朝鮮黃海、平安、京畿、江

195源、鹹鏡四道。

李如鬆在連戰皆捷的勝利形勢下,產生了輕敵情緒,在向南挺進途中於碧蹄館一戰受到重創,不得已退守開城、臨津江一線。幸而參將查大受率領敢死將士繞出敵後,焚毀了日軍屯積在龍山倉的數十萬石糧食,使日軍陷入絕糧的困境。以後時戰時和,直至七年以後豐臣秀吉死去,日軍才全部退出朝鮮。

平壤一戰,李如鬆因欲施詐,本可以因其欲而加之兵,唾手可致全勝。因其部將臨城猶豫逗留,使巧計不得全麵施行奏功,僅以半計挫敵、驚敵,使明軍一路無阻順利到達城下。以後雖以詭裝易幟之謀奪下平壤,但是明軍不如日軍悍勇,在幾次獲勝之後終於在碧蹄館一戰重挫,失去優勢。

可見定計和用計是兩回事,定計再巧,在用計時掉以輕心,籌劃不周,在環節上有所疏漏,仍然難以奏效。有時甚至會適得其反,自吃其虧。

在這裏,李如鬆就是利用“求和”的假象為借口,對日本進行反攻。我們承認這條計策是天衣無縫的,但由於指揮員優柔寡斷,不能采取斷然措施,才導致勝利的不徹底。

公孫鞅詐取吳城,也同樣是采用的“笑裏藏刀”之計,才捉住了公子,並最終騙開城門,占領吳城。

戰國時,秦國為了對外擴張,必須奪取地勢險要的戰略要地黃河崤山一帶。於是便派公孫鞅為大將,率兵攻打魏國。公孫鞅領兵直插魏國吳城。吳城原來經過魏國名將吳起苦心經營,現在地勢險要,工事堅固,如果正麵攻打估計難以成功。公孫鞅於是苦苦思索攻城的方法。他探聽到魏國守將是過去與自己交往很深的公子,於是他心中大喜。立刻修書一封,主動與他套近乎,說彼此各為其主,但考慮到過去的交情,建議兩國罷兵,訂立和約。信中念舊之情,溢於言表,他還建議約定時間商議議和大事。信送走後,公孫鞅還做出主動撤兵的樣子,以促使公子相信自己的誠意。果然如其所料,公子落入了他的圈套,在回信中約定了會談日期。於是公孫鞅在會談之地設下埋伏,而且會談時僅帶了很少的隨從,這更加贏得了公子的信任。在會談過程中,突然伏兵四起,捉住了公子及其隨從人員,並穿上他的衣服,騙開吳城城門,占領了吳城,這裏公孫鞅就是巧用“笑19裏6藏刀”之計,假稱言和,實是“擒王”,最終輕取崤山一帶。

我國的蔣介石,在重慶談判時,也曾用過“笑裏藏刀”之計,他一麵假意和共產黨談判,一麵又偷偷派兵向解放軍發動突襲,以獲取談判的籌碼。但由於解放軍將領的料事如神,預先估計到蔣介石的陰謀詭計,提前作好了充分的應敵措施,才沒有使蔣介石的伎倆得逞。

在外軍曆史上,成功運用“笑裏藏刀”這一謀略的也有許多。最為成功的可能要數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戰爭了。

戰前,山本五十六對珍珠港的作戰設想是:對於停泊在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帝國海軍應采取隱蔽行動發起突然攻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使之喪失作戰能力”。接著他進一步解釋說:勝利不會輕易取得,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隻要計劃周全,將士們有獻身於帝國的精神,神靈會保佑我們成功的。”

為了實現這一作戰設想,山本五十六進行了一係列戰前準備,來迷惑美國。軍事上,日本極力製造北進蘇聯的假象,當年七月在中國東北舉行了代號“關特溫”的大規模演習,並將關東軍人數從40萬增加到70萬,而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卻是在暗中進行。當艦隊進行集結時,無線電通信保持平時規律,造成艦隊仍在內海活動的假象,航線選擇在氣候惡劣、不易發現的北航線,開進途中是嚴格保持無線電靜默,攻擊日期也選在周日早晨。

最為重要的是,日本除了軍事欺騙外,政治上也采用了“笑裏藏刀”這一軍事謀略,大搞和談騙局,從而使美國政府喪失警惕性。一麵命駐美大使野村恢複與美談判,同時新上台的日本首相東條英機還寫信給羅斯福,表示“兩國並無不可用談判方式解決的問題”,並保證日本“決不侵犯美英在南太平洋的利益”。日本又派一名首相特使,協助野村進行談判”,直到開戰前的一天,還照會美國政府,表示日本絕不放棄談判機會。這些外交手段,有力地保證了偷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