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計1(1 / 3)

第十一計1

李代桃僵

【原文】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

208譯文】當局勢發展到必然有所損失的時候,要設法用我方的弱小兵力拖住敵方的精銳,丟卒保車,犧牲局部利益保存整體利益。

【典故出處】

“李代桃僵”一詞,本出於《樂府詩集?相和歌辭?雞鳴篇》。詩中曰: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原意是以李樹代桃樹受蟲蛀,比喻兄弟間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它轉用到軍事或政治上來,一般指在敵優我劣或敵我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要善於運用丟棄小的、局部的利益,換取大的、全局勝利的計謀。

【應用範例】

李代桃僵戰略概論

戰爭敵我雙方的情況,各自都存在著一定的優勢和劣勢。在戰爭中,一方的各方麵都超過對方是絕對不存在的,雙方的勝敗,就在於雙方強弱的較量。雙方力量強弱的相互較量,卻存在著一個巧妙的秘訣,比如田忌與王族賽馬,在三種馬力量相當的時候,可以用下等馬對上等馬,用上等馬對中等馬,用中等馬對下等馬之類的巧妙謀略,便是軍事家特具的智謀,這種事物用常理就難以判斷了。

“李代桃僵”原是古樂府詩中的典故。

古樂府有《雞鳴》詩: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齧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原詩是說,李樹替桃樹受蟲蛀,原是比喻兄弟間應友好相助,後來比喻為互相替代或代人受過。

在軍事謀略中,冒名頂替”在敵我交戰中常被運用,這就是“李代桃僵”之計。

年羹堯是清朝康熙、雍正年間的統兵大將。在平定西北少數民族的叛亂中屢用奇謀,立下數次戰功。

有一次在青海討伐叛亂的蒙古封建主時,在敵人陣地前有一片

209沼澤地。這地段滿是泥濘,又有積水,又有雜草,掩蓋著許多不見底的深坑,稍不小心就有落入深坑的危險。對於敵人來說,顯然是一道天然防線,而清軍即使有三頭六臂也難以打過來,所以他們聽說年羹堯領兵十多萬來進攻,也並不很驚恐。

年羹堯領兵到來後,傳令部隊紮營,自己隻帶少數士兵去沼澤察看,終於想出一條妙計。

他回營後,傳令全軍將士每人準備一條木板,一束幹草,準備進攻。眾人都非常驚奇,而且議論紛紛。

第二日淩晨,年羹堯把大隊人馬帶到沼澤地帶,將士們一見這一片人跡罕至的地區,全驚呆了。此時,才明白大將軍的用意。將士們在大將軍的指揮下,先把草束拋到沼澤裏,然後再鋪上木板。不多時,就搭成浮在泥水上的浮路,大隊人馬由此順利通過。

敵人作夢也想不到清軍是怎樣渡過沼澤地的,竟以為神兵從天而降。清軍人人精神抖擻,打得敵人落花流水。

年羹堯見沼澤無路,則用人“築路”,李代桃僵”之計就出現了。此處用“木板”、草束”架路是運兵之法,正是“李代桃僵”的戰術實踐。

“李代桃僵”也稱“裝敵計”。

裝敵,就是假裝敵人,常常可以把一支輕兵喬裝、假冒成敵人,潛入敵人內部,達到作戰目的。這就是,打著敵人的旗子,穿著敵人的衣甲,裝扮成敵人的軍士或將領,使敵人難以辨識。

“裝敵計”要承擔大風險,必須在“真”字上努力,使敵人真假難辨,我方才可成功。

清康熙末年嶽鍾琪領兵,就曾用“裝敵計”勝敵。

嶽鍾琪是將門之子,他父親嶽升龍曾任四川提督,他自幼習讀兵書,武藝過人。

嶽鍾琪隨康熙皇帝十四子允征討西藏叛亂。嶽鍾琪率領四千人馬先到察木多,嶽鍾琪通過密探了解到,此地各部落都已經叛亂,準噶爾叛軍已派重兵駐紮三巴橋。

三巴橋是進藏的第一個要隘。叛軍如果一旦毀了橋,清軍入關比登天還難。

少年將軍允所率的清軍大隊人馬,尚在千裏之外,嶽鍾琪隻有幾千2人10馬在此,死拚硬打是不行的,於是他提出了“李代桃僵”的裝敵計。

嶽鍾琪親自在軍營中挑選了30名精兵,學習藏語,身穿藏服,裝成藏兵。一切準備停當,他親自率兵,快馬加鞭地向準噶爾使者的駐地洛隆疾馳而去。由於扮裝得逼真,這支奇兵順利通過了叛軍的哨

卡,潛入了使者的住處,一舉將叛軍準噶爾使者擒獲。

嶽鍾琪曆數準噶爾首領的叛國罪行,下令將使者斬首,並派人把叛將使者的人頭送到叛將那裏。警告他們,如果投降,既往不咎,如果頑抗,也是使者的同樣下場。那些叛將頭目,全都嚇得目瞪口呆,以為神兵天降,紛紛表示願意歸順。

嶽鍾琪成功地運用了“李代桃僵”的奇謀,不僅保住了進軍西藏的咽喉要道三巴橋,而且兵不血刃地使叛軍降服了,可謂出奇製勝。

公元前12世紀,地中海沿岸演出了一場著名的內外突擊、裏應外合的“李代桃僵”———“特洛伊木馬計”。

當特洛伊王子帕裏斯出使希臘,拐走了斯巴達國王的妻子———世間第一美女海倫後,希臘人開始渡海攻打特洛伊。

戰爭打了9年,還是不分勝負,希臘人久攻特洛伊城不下。

足智多謀的希臘英雄奧德賽便心生一計,用木頭做了一頭巨大的馬,放在特洛伊城外,而奧德賽和許多希臘勇士事先不為人知地藏進了馬肚。

然後全體希臘將士偽裝撤退,乘船隱蔽到附近的海灣。

特洛伊人以為希臘人已經退走,看到城外漂亮的木馬,頓生好奇之心,將木馬拉進了特洛伊城。

半夜時分,特洛伊像往常一樣好夢正甜,此時,奧德賽和他手下的將士們悄悄地從木馬裏爬了出來,打開城門,發出暗號。

這時,等待在特洛伊城之外的斯巴達軍隊如潮水般地湧進特洛伊,與奧德賽率領的木馬英雄裏應外合。

第二天,特洛伊全城變為一團灰燼。

持續10年的特洛伊戰爭終因希臘人的木馬計而告終。

“木馬計”謀略,後來被廣泛用於軍事,成為了一條極有軍事價值的謀略,這實際上就是“李代桃僵”的應用。

《水滸傳》中,宋江三打祝家莊”,第三次就是運用了“準木馬計”藏兵於敵營,最後打了勝仗。

軍事謀略,巧在布局。

布局出奇,勝負就已定了大半。

211

在軍事上,李代桃僵”就是指在敵我雙方勢均力敵、或敵優我劣的情況下,用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的謀略。這就如象棋比賽中的“舍車保帥”的戰術。

戰國後期,趙國北部經常受到匈奴國及東胡、林胡等部騷擾,邊境不安,於是趙王派大將李牧鎮守北方門戶雁門。李牧上任後,每天殺牛宰羊,犒賞將士,讓他們堅壁自守,任何人不允許與敵交戰。匈奴對此摸不清底細,也不敢貿然進攻。李牧利用這一機會加緊部隊的訓練,養精蓄銳。幾年後,兵強馬壯,士氣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決定攻打匈奴。他先派少數士兵保護邊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見此,派出小隊騎兵前來搶掠,李牧的士兵和他們交戰,佯裝敗退,丟下許多牲畜,匈奴人這次得到便宜,大勝而返。匈奴單於心想,李牧以前一直不敢出城交戰,現在看來果然是一個不堪一擊的膽小之徒,於是親率大軍直逼雁門。李牧已料到驕兵之計已經奏效,已經早就嚴陣以待,兵分三路,預先給單於準備了一個大口袋。匈奴軍隊輕敵冒進,被李牧分割成幾塊,各個殲滅,單於兵敗,落荒而逃,雦襤國滅之。李牧用小小的代價,換得了全局的勝利。在這場戰爭中,以“牲畜”作“李”,使敵人不清楚“桃”,即實際的戰鬥力,從而產生輕敵的思想,並最終戰勝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