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計2(3 / 3)

袁世凱是個有名的野心家,他考慮著怎麼樣投機時局奪取政權呢?袁世凱雖然暗中支持過孫中山,但在辛亥革命中並沒有賣過力氣,自然組閣沒他的份。但是他看到孫中山的革命綱領隻在“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上,以推翻清政府為目標,沒什麼別的更偉大的設想。因此,他將來要掌權,隻能利用清政府這個籌碼同孫中山做政治交易了。於是他立刻投靠帝國主義,由洋人出麵壓迫清政府重新啟用他。11月初,清政府被迫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回京任職。

袁世凱向四國銀行團借了錢,勢力更大了,一方麵派北洋軍奪取了漢陽,炮轟武昌;一方麵由英國公使朱爾典出麵調停“南北和談”擬停戰、清帝退位、袁世凱為總統三項條件壓孫中山同意。

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在總統誓詞中表示:隻要“傾覆滿州專製政府”、文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並親自去北京談判。這時,袁世凱認為時機已到,采用威迫和利誘手段,於1912年2月12日,迫使宣統帝下詔退位了。根據談判條件,孫中山辭職了,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了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大權在握,為複辟當皇帝作了一係列的準備,一方麵出賣國家主權,換取日、英、俄等國的支持;一方麵鎮壓了國民黨的“二次革命”,趕走了孫中山、黃興去國外,於1913年10月自任了正式終身

47的大總統。1915年12月12日,做了“中華帝國”皇帝,年號洪憲。袁世凱借屍還魂,被辛亥革命推翻的帝製又複辟了。

袁世凱不愧是個善於玩弄權術的野心家。本例中被貶在家、垂釣洹水的袁世凱之所以重掌政權,是與其純熟地運用了借屍還魂計分不開的。首先,袁世凱知道若想複出,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辦到的,唯一的出路是借助外部力量。而袁世凱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巧妙地借用了兩種外部力量使之互相攻擊,從而皆為他所用,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個人野心。其次,袁世凱熟諳借屍還魂計的要旨,借助外力的目的在於還己魂,一旦目的達到,他便毫不客氣地先後踢開了所借之“屍”———清政府和辛亥革命派,使自己免受其牽製。

孫武以水破敵城

春秋時期,齊人孫武以《兵法》13篇進見吳王闔閭,被吳王任命為大將,統領吳軍攻伐楚國,連敗楚軍,攻到楚國都城郢。楚軍依恃城牆堅固進行防守,吳軍久攻未克。吳將孫武發現郢(今湘北江陵)地勢較低,北有漳水,西靠赤湖,於是孫武令吳軍在高地結營紮寨,挖土掘溝將漳河之水引入赤湖,使赤湖水盈無法排泄,然後導引大水直衝郢,吳軍兵將乘坐竹筏順水而下,直逼郢,因大水勢頭已與郢城牆相齊,楚國守軍無法抵抗,這樣,孫武借助大水攻克了楚國的都城。

順風揚灰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王錢派遣自己的兒子傳率兵進擊吳國,吳國派兵迎戰,兩軍會於狼山。吳軍戰船順風行駛直衝吳越軍。傳見形勢危急,命令部隊將戰船劃向一邊躲避,等吳軍船隊衝過去之後,傳令吳越軍從後麵順風追擊吳軍船隊。吳軍見狀,掉轉船頭,準備與吳軍交戰。傳命部下將預先準備好的灰順風揚向吳軍,對方士兵立即被迷得睜不開眼睛,吳越軍乘機向吳軍發起攻勢。待到兩軍船隊靠近時,傳又命部下將豆子拋向敵船,在己方的船上鋪灑沙子。兩軍船隻相交,廝殺驟起,吳軍因船上被灑上了豆子,紛紛摔倒在地,戰鬥力大受影響。這時,吳越兵又順風放火,使吳軍船隻形成4一8片火海,大敗而逃,傳所率吳越軍則大獲全勝。

王稟水火相濟守太原

金將粘罕攻打宋朝的太原城,他采用填塞護城濠溝的方法攻城。

即是用木板鋪上木材,又用茅草覆蓋,然後堆置土塊於其上。太原城總管王稟見金兵填壕,便先在城牆內向外打孔,放進引火用的唧筒,等到金兵將木板鋪完,立即由城上投下油燈,油燈一入水,可以燃燒那些浸濕的薪材,同時令人從孔竅中鼓動唧筒,這樣一來,城濠溝便煙火迷朦,使得金兵不能睜開雙眼繼續填溝。由於城內兵力太弱,不能趁此良機與金人交戰,唯有固守太原城。也正因如此,才使太原城得以保全。

孟陀借威斂財

東漢桓帝時宦官張讓權力超過朝廷內外的官員。張讓家有個管理家務的家奴,身價也與眾人不同。扶風地區的富人孟陀不惜耗費巨財結交這位家奴。家奴感激他,問孟陀有什麼要求,想替他完成。哪想到孟陀隻是說:我隻是希望你們這些人朝我拜一拜。”當時朝廷中的官員拜見張讓的人所乘坐的車子,經常是把張讓家門前堵得滿滿的。真個是車水馬龍,絡繹不絕。有一天孟陀到張讓家去,門前的道路擁擠,前進不得。張讓家的那位家奴遠遠看見孟陀,馬上就帶領奴仆們到路上去迎拜,一起駕車入門。在場等待接見的賓客看到這種情景大為吃驚,都認為張讓對孟陀厚愛非凡,遠在他們之上,於是這些人又轉過來賄賂孟陀,沒多久,孟陀便積攢了大量錢財。

勾踐敬怒蛙鼓士氣

越王勾踐出兵伐吳,在道上遇到一個大青蛙,眼睛睜得大大的,肚子鼓得圓圓的,好象是發怒的樣子。勾踐見了肅然起敬,手持車前橫木向它致意。手下人不解,問他何故。勾踐說:此蛙發怒,象一位渴望戰鬥的勇士,因此我十分敬佩。”全軍將士都說:大王如此敬重怒蛙,我等難道連一個青蛙都不如嗎?”於是,將士們互相勸勉,懷著以死相報的決心,立誌為國立功。所以,越國軍士在戰場上,無不奮勇當先,舍生忘死,終於滅掉吳國。

49

勵守謙典裘待客

勵守謙在朝中任太史公,為人機智,豪宕不羈。好交遊,結識了一些當時的名士。他十分好客,想在家中招待朋友,但家境貧窮,手頭拮據,朋友們也經常以此笑謔他,使他深以為恥。後來,他想出一個妙計,冬季的一天,他忽然遍宴朋友,朋友們聽說勵守謙要請客,都感到很好奇,便都來看他出醜。入屋後,酒宴已擺放整齊,頗為豐盛,那些賓客飲酒之後,覺得屋內太悶熱,紛紛脫下身穿的貂皮大衣,勵守謙馬上吩咐家人將客人的大衣拿出去,保管好。酒宴結束後,客人們告辭回家,勵守謙又令家人將大衣取來,客人們接過大衣後,發現不是原來的貂皮大衣,而是極普通的羔皮大衣,都感到很奇怪,以為拿錯了。這時,勵守謙向客人們深施一禮,笑著說道:諸位以前譏笑我無力招待你們,敝人家貧無力置辦今天這樣的酒宴,想向各位籌借,恐怕各位也不一定肯借,沒有辦法隻好出此下策,暫時將諸位的貂皮大衣送入當鋪典押,換點錢招待各位,現在債券在此,奉還各位。典當所得,除今日花銷之外,尚有節餘,準備小弟全家過年之用,請各位高朋不要笑我太貪了。”在場的客人們一聽,才恍然醒悟,一時間麵麵相覷,哭笑不得,心中暗暗讚歎勵守謙的機智,遂告辭而去。

李存進智造浮橋

後唐將領李存進率軍占據德勝渡口(今河南濮陽),朱溫率梁兵占據其上遊楊村渡口,並從洛陽運來竹木,造浮橋供軍隊往返。李存進的軍隊則隻能用船渡,十分不便。於是李存進便決定建造浮橋。將領不解地問:浮橋需用竹索大船,兩岸又需壘石倉、置鐵牛來固定。現在既無竹又無石,何以造成?”存進回答說:這些我早已計劃好了,一定能造成。”於是督令軍士編造葦索,將幾十艘大船連接起來。在兩岸壘土山,又埋植上大木頭拴住葦索。開始軍中以為這是兒戲,但周餘後浮橋便建成了。軍中上下都佩服他有勇有智。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