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一定有原因(2 / 3)

一位牧師正在家裏準備第二天的布道,妻子不在家,兒子吵吵鬧鬧,弄得他心神不寧,無法安心準備。焦急無奈的牧師隨便拿起一幅地圖,撕成碎片後遞給兒子:“如果你能把這些碎片拚成完整的地圖,你就可以得到2角5分錢。”兒子乖乖地拿著碎片去玩了。誰知道,剛過了幾分鍾,兒子又跑回來了:“爸爸,我來拿獎金了。”牧師非常驚訝,他以為拚這些碎紙至少得用去兒子大半天的時間,怎麼會這麼快?

看到父親奇怪的表情,兒子狡黠一笑:“這非常容易,因為地圖的後麵是一張照片,如果照片上的人是對的,那麼地圖也是正確的。爸爸,你不會想賴賬吧。”故事的結尾是牧師大悟:“人是對的,世界也是對的。”於是,他不再焦躁,而是認真地準備布道。實際上,這個小孩非常聰明,他找到了一個正確的方法。這也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的思維混亂、不明晰,他的世界就是混亂的,就不能清晰地思考並聰明地工作。”

凡事先思考,當你已經有了明確的工作目標後,就要學會動腦子,研究如何做是最省時省力的。努力重要,聰明也很重要。這種聰明不是小詭計,而是少走彎路,在工作中充分釋放自己的創造力。一味地忙忙碌碌不一定會成功,除了勤奮地工作,更要有聰明地思考。無論看到什麼,你都要多問為什麼,把思考變成自己的習慣。如果你一味地忙碌而沒有時間來思考少花時間和精力的方法,隻怕是什麼事也弄不好的。

日本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曾收到客戶抱怨,買來的洗麵皂盒子裏麵是空的。這家化妝品公司非常認真,他們本著“顧客就是上帝”、“機會隻有一次”的服務理念,讓一大批技術人員研究一套可以預防此類事件再次發生的設備。這些工程師辛辛苦苦研製了一年,終於發明出來一台專門去透視剛生產出來的香皂盒的X光監視器,研究經費花了幾千萬日元。另外一家小公司也時常有這種問題產生,但沒有那家化妝品公司財大氣粗。小公司的全體員工冥思苦想了幾天,終於靠智慧解決了問題。那就是買一台強力工業用電扇放在輸送機末端,用電扇去吹每個香皂盒,被吹走的便是沒放香皂的空盒。怎麼樣,夠簡單、夠聰明吧。

在努力的基礎上,工作中還需要聰明地去思考。隻有聰明地思考才能更好地工作,用思考代替埋頭苦幹。如果你一味地忙碌而不去思考,那是得不到事半功倍之效的。聰明的思考,是創新突破,是方法優化,這需要學習進取,需要團隊合作。

18世紀,天文學家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找到了一顆小行星。為了方便研究,便請數學家計算它的運行軌道。數學巨人歐拉不眠不休地計算了三天三夜,等到數據出來的時候,他的右眼已經因為過度勞累而失明了。

和歐拉同時接受任務的還有一個數學家——高斯,他首先革新了歐拉行星運行軌道的計算方法,引入了一個八次方程,僅花1小時就得出了更加精確的結果。

1901年1月1日,人們循著高斯計算的運行軌道終於找到了這顆小行星——穀神星。高斯深有感觸地說:“要是我不變換計算方法,我的眼睛也會瞎的。”

有時候,努力不能解決的問題,聰明可以。工作中需要聰明地、積極地去思考,先想到正確的辦法再前進,總能事半功倍。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懂得借力的人才會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不為大大小小的瑣事所糾纏,才能夠節省時間,專注目標。無論是風箏上天、帆船出海還是風車發電,都需要借助風力。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獨立存在的事,懂得“借力打力”,才能獲得更大更快的成功。

“借力”在東西方都有著悠久的曆史。中國的荀子說:“借助於車馬的人,不必自己跑得快,卻能遠行千裏;借助於舟船的人,不必自己善水性,卻能渡江河。君子生性與別人無異,隻是因為他善於借助和利用外物,所以就不同了。”而西方的牛頓也說:“我的成功隻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說,善於借力,能借好力,就等於給自己找了個跳板,找到了成功的捷徑,讓自己跳得更高,走得更遠。

台灣巨富陳永泰說得好:“聰明人都是通過別人的力量,去達成自己的目標。”

香港之所以能迅速走向繁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能和外國的大公司合營,借著別人的品牌、外國的原料、外國產品的市場,再加上自己便捷的交通、優越的地理位置,從事加工製造,終於成為東亞“四小龍”之一。

一個善於用人、善於安排工作的人,會在管理上少出許多麻煩。他能知人善任,明白每個雇員的特長和缺點,盡力把每個人安排在最恰當的位置上。但是那些不善“借力”的人也不善管理,總是用人不當。他們對雇員不信任、不培養,以為凡事親曆親為是個很好的優點,結果卻並非如此。

一個管理培訓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大集團在青島召開一個為期十天的會議,參會者主要是各個子公司的高層。在這些人中,有兩個總經理,對比非常鮮明。一個是幾乎天天電話不斷、風風火火,看起來他隻是在外地的辦公室而已——偶爾在會議上,他還會眉頭緊鎖地遙控指揮,忙得不亦樂乎。而另外一位總經理卻幾乎沒打什麼電話“回家”,完完全全是“與世隔絕”的悠哉模樣。

下麵,我們看看兩位總經理回去時公司的狀況。

那位遙控指揮公司的總經理回去後,發現公司的狀況非常糟糕。工作秩序混亂,職員們不知道做什麼,互相推卸責任;管理混亂,許多訂單都出了錯,大堆大堆的事等著總經理回來“親曆親為”。第一位總經理在處理完事物之後慨歎:“這家公司沒我就是不行!總公司真是應該給我升值加薪水。”

而那位優哉遊哉的總經理回到公司後,發現一切都井井有條,甚至比自己在的時候幹得還好。因為他手下的主管們都是得力幹將,他們通過獨立處理事務,也更有自信心了。

事情的結果是,一年後,第一家公司的運營已經舉步維艱,不得不接受資產重組,那位總經理也被辭退。而故事裏的第二位總經理被提升為集團副總裁,由他繼續兼管的酒店也正式從四星級變成五星級。

“讓每一個人明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應該如何做,什麼才叫做得好,如何能獨立地工作,遇到問題怎麼解決。”作為主管,在平時的工作中就應該按照這些標準係統嚴格地訓練自己的下屬,做到自己在與不在他們都能做得一樣好。公司不會認為這樣的你是多餘的,也不會責怪你“太清閑”,恰恰相反,隻有一個有能力的人,才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他懂得培養出來真正能“幫”他的人,借助別人的“力”來成就自己。既然你在自己的工作上已經遊刃有餘,公司會認為你完全可以勝任更高的工作——因為職位越高,越需要別人的幫助與合作。

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美國一家超大規模的公司,其中一個高層領導叫霍弗德。他除了每次開例會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外,其餘時間都在各地度假。幾乎所有的高管和他一起開會都會感覺自己效率低,因為霍弗德能用最短的時間找出問題的關鍵所在,把最重要的問題一一解決。他隻是解決最重要的問題,其餘那些瑣事、次重要的問題都由強大的中層管理者來幫他做,而那些中層都是他一手調教出來的得力幹將。

懂得借力的人才會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不為大大小小的瑣事所糾纏,才能夠節省時間,專注目標。無論是風箏上天、帆船出海還是風車發電,都需要借助風力。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獨立存在的事,懂得“借力打力”,才能獲得更大更快的成功。

總會有那樣一些人,在無形之中把希望、鼓勵、幫助、輔助投入到我們的生命裏,有的力是在精神上,有的力是在現實裏,這一切都在幫助我們成長。

在美國,有一家電腦公司,產品雖然在國際市場上一炮打紅,卻遲遲打不開國內的銷路,出現了“牆裏開花牆外香”的局麵。為了迅速開辟國內市場,這家電腦公司在促銷上費盡心思,終於想到一個辦法——在國內舉行一次大的橄欖球比賽,售票口就在這家電腦公司的各地分店裏。為了擴大影響,他們決定凡是觀看比賽者,見票每人免費贈一張電腦公司的優惠券。為了能看到那些專業的橄欖球隊員在場內龍騰虎躍,求購門票的人幾乎擠破了這家電腦公司設在各地的分店。預期的促銷目的達到了。

利用美國人對橄欖球的喜愛,和橄欖球聯姻後的電腦公司聲勢日益壯大,再加上本身產品的質優價廉,產品的知名度在全國範圍內大幅提高。

公司如此,人也如此,任何人單槍匹馬都無法在社會上取得成功。作為一名職場人士,你的同事、上司、朋友都可能成為你的借力對象。所以,你一定要學好通過待人接物、結交朋友的方法來互相促進、互相提攜。關係網是人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鋼鐵大王卡內基曾經親自預先寫好自己的墓誌銘:“長眠於此地的人,最大的優點是結交比他更優秀的人。”把握了“借力”這一核心,你就已經明白了複雜關係網的精髓——即使你沒錢、沒背景、沒經驗,也能走向成功。

總之要記住,一個人是唱不了大合唱的,必須借人而成事。

智者找助力,愚者找阻力

作為一名員工,你在變幻莫測的商業活動中要善於找助力——或者解決危機,或者以小搏大。助力是你麵前的一個跳板,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幫你跳得更高,跑得更遠,就看你是否會利用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