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以後,朝廷命官來到劉伯溫的家鄉。劉伯溫的父親表現得十分熱情,硬是把官員讓到家裏,擺上豐盛的酒飯。席間,他特地叫了兒子出來一同陪客。那官員見到劉伯溫生得俊秀,且知書達理,愈發高興,一杯接一杯,不大一會兒功夫就喝得個爛醉如泥,被劉伯溫父子抬到了床上。
趁那官員熟睡之際,劉伯溫父子和幾戶鄰居一起,先放火點著了附近的一處破草房。火勢很快就蔓延到劉伯溫家。眼看就要燒到客房,劉伯溫的父親和一個鄰居一下子躍進火海,推開房門,背起那官員就往外跑。那官員從沉睡中驚醒過來,睜開雙眼,隻見濃煙滾滾、火光衝天,不知到底是怎麼回事。等到清醒後,他猛然想起了花名冊還在裏麵,正掙紮著要闖進去取,忽聽一聲巨響,整座房屋倒塌下來。
那官員失去花名冊,猶如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隻好垂頭喪氣地回京都去了。
劉伯溫一條妙計,混水摸魚———先放火點著附近的破草房,把“水”攪渾,然後再讓父親救出那個官員,卻把花名冊留在裏麵,任火燒毀,從而救了許多窮鄉親的命。
亂而取之
“亂而取之”是乘敵處於混亂狀態而攻取之的一種謀略。在公元
173前491年的蔡國,一些大臣即用此計,趁國君舉措失誤、國中人心浮動的混亂之機,合謀起事,將蔡昭侯殺死,另立了新君。
這次蔡國之亂,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原因。從外部情況看,主要是與楚國結下仇怨,在與楚的報複戰中,消耗了國力,使蔡國在諸侯紛爭中處於極為不利的地位。
蔡國與楚結怨由來已久。還是在蔡昭侯即位第10年的時候,公元前509年,蔡昭侯帶著兩件漂亮裘衣去朝見楚昭王,獻其一於昭王,自衣其一”,楚令尹子常(囊瓦)想要一件,蔡昭侯不給,因此得罪了這位令尹,於是“子常讒蔡修,留之楚三年”。後來,蔡昭侯得知自己被囚於楚原來是因為一件裘衣,便將裘衣給了子常,子常這才向楚昭王說情,將蔡昭侯放了。
蔡昭侯東返至漢水,投玉於水,請水作證,誓不朝楚。接著前往晉國,請求以自己的兒子元為人質,與晉國一起討伐楚國。第二年,公元前506年3月,晉國應蔡昭侯伐楚之請,會合宋、蔡、衛、陳、鄭、許、曹、莒、邾、頓、胡、滕、薛、杞之君及周、齊之大夫於召陵(今河南郾城東),準備聯合進攻楚國。正欲出兵,晉大夫荀寅向蔡昭侯索要財物,蔡昭侯沒有答應,因此惹怒了荀寅,他向晉主卿範獻計說:國家正在危急之中,諸侯也不齊心,要討伐楚國,實在是太難了。”晉國於是撤出聯盟,其他各諸侯國也如鳥獸散,聯合攻楚的計劃隨之破產。
聯合攻楚沒有兌現,卻激怒了楚國,楚國以蔡國滅了不肯參加召陵會盟的沈國為理由,派兵圍困蔡國。蔡昭侯又向吳國示援,條件是:派自己的兒子乾和一位大夫之子到吳國作人質。同年冬,吳王闔閭率軍會合蔡、唐(楚附庸,今湖北棗陽東南)之師伐楚,楚軍由子常率領,雙方在柏舉作戰。吳軍五戰五捷,一直攻入楚都郢城,楚昭王逃奔隨國。次年,楚昭王在秦國的幫助下複國。楚國君臣不忘吳、蔡破國之仇,11年後(公元前494年),楚國圍攻蔡國,威逼蔡國遷到長江以北、汝水以南,蔡國被迫答應,楚軍遂退。
蔡國又求救於吳國,吳國認為蔡國離吳國遠,不易相救,要蔡昭侯南遷到吳國附近,蔡昭侯一心報仇,不與大夫計”(引文同上),便私下同意了。第二年(公元前493年),吳國派泄庸兵到新蔡迎接蔡昭侯遷國,蔡國大夫們才知道蔡昭侯要遷國之事,這樣,蔡國在與楚國鬥爭中的失利,又導致了國內矛盾的激化。
1蔡74國大夫們對蔡昭侯十分不滿,遷國這樣的大事竟不和他們商量,豈非過於專斷?再則,為取得吳國的幫助而遷國,這等於把蔡國附庸於吳國,實際上是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因此,大夫們議論紛紛,堅決反對遷國。
蔡昭侯堅持自己的決定,毫不理會大夫們的進諫。為了把反對
意見壓下去,他竟大開殺戒,將主要反對者公子駟殺死,然後,將國都宗廟遷到州來(今安徽鳳台縣)。
蔡昭侯本以為可以殺一儆百,但結果卻適得其反,持反對意見的大夫們對蔡昭侯更加離心離德,朝野上下,沸沸揚揚,怨聲載道。正是在這樣混亂的局麵下,一些大夫鋌而走險,開始了弑君政變。
周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491年),蔡昭侯要去吳國朝見吳王,蔡國諸大夫怕他又去商議再次遷國之事。“乃令賊利殺昭侯”。
這次刺殺活動驚險而激烈。這位叫作利的刺客將蔡昭侯刺傷後,昭侯狼狽逃入一個百姓家。蔡昭侯的侍衛公孫翩掩護昭侯進入房中以後,以兩矢門之”,帶著兩支箭守住大門,阻擋尾隨而來的諸大夫。大夫們一時被嚇住了,眾莫敢進”,這時,隻見大夫文之鍇衝上前來,向大夫們大聲喊道:像一堵牆那樣齊頭並進!他隻有兩支箭,最多不過殺死二人!”他一邊喊著,一邊手執弓箭向公孫翩逼近。公孫翩引弓便射,文之鍇肘部中箭,但他不顧傷痛,反射一箭,正中公孫翩要害,公孫翩當場斃命。另外兩個忠於蔡昭侯的臣子也同時被殺。眾大夫一擁而入蔡昭侯藏身的那個百姓之家,但蔡昭侯已因傷勢過重死去了。
如同大多數被雇傭的刺客一樣,當他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後,自己也難免落個可悲的下場。蔡昭侯死後,政變的諸大夫為掩人耳目,推卸罪責,將刺客利殺死,然後立蔡昭侯之子朔為蔡君,是為蔡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