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計1(1 / 3)

第二十二計1

關門捉賊

【原文】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譯文】剝,不利有攸往:語出《易?剝》,剝卦為坤下艮上,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坤,為地。整個卦意為廣闊無邊的大地吞沒山嶽,故卦名曰“剝”。“剝”,落地,意為“當萬物呈現剝落之象時,如有往,則不剝。”此計引此卦辭,是說對弱小的敵人,要包圍起來殲滅之。零散小股敵人,雖然勢單力薄,但行動自由,詭詐難防,因而不利於急追遠趕。

【典故出處】

“關門捉賊”是流傳已久的一個俗語,直意是關上門戶捕捉盜賊,而使人贓俱獲。引申開的意思是斷其去路加以圍剿,以求全殲。從這層意思說,其意與“關門打狗”、甕中捉鱉”相近。

“關門捉賊”是古人推演八卦而用之於軍事的作戰方法,曆來為古代兵家所推崇。在我國古代幾部著名兵書中,可以找出很多此計的印證: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所以用兵的法則,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於敵人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有兩倍於敵的兵力,就設法分散敵人。(原則是以多打少)

———《孫子?謀攻》

(2)張機設阱,必度其不可脫而後發”。安排機關,設置陷阱,一定要判斷敵人不能逃脫的時候,才可啟動機關,發動進攻。

———《兵法圓機?發》

(3)故善用兵者製人於無所逸”。所以善於指揮軍事作戰的人,控製住敵人就能使其無法逃脫。

193

———《兵法圓機?發》

(4)一夫仗劍於市,萬人無不避之者。臣謂非一人之獨勇、萬人皆不有也。何則?必死與生固不侔也。”一亡命之徒持劍衝入集市,那麼多人沒有不躲避他的,我認為並不是惟獨他一個人勇敢,大家都不如他。而是因為豁出性命的和希望活著的,本來就不一樣。

———《尉繚子?製談》

【應用範例】

關門捉賊戰略概論

捉賊時必須關閉大門,是不但怕他逃走,而且還怕他逃走後被別人利用。況且,對於逃走的賊不可再去追趕,是怕中賊的誘兵之計。賊性狡猾,善於奇襲,神出鬼沒,專門引我疲於奔命。《吳子》上說:“現在讓一個亡命之徒,隱藏到廣闊的原野,盡管是讓千萬人去追捕他,卻左顧右盼,這是為什麼呢?是怕他突然跳出來傷害自己。因此,隻要有一個人不怕死,就足以抵擋一千人。”追擊盜賊,隻要留有盜賊脫逃的機會,他就必然為逃出而拚死格鬥,如果截斷他任何脫逃之路,盜賊必然就會被捉住。所以,對付小股敵人,必須包圍殲滅他。如果辦不到,就暫時放走不追。

“關門捉賊”的意思是明白的。假若有賊進了家門,關上門就能把他捉住,在軍事上就是“口袋”戰術,設法將敵人引進“口袋”,然後全殲他們。

曆史上朱元璋、曾國藩都曾用此計勝敵。解放戰爭中的遼沈戰役就是“關門捉賊”的形式。賀龍、劉伯承都是運用“口袋”戰的名將。

近代軍事史上比較有名的一次“口袋”戰,是太平軍的杭州圍困戰。

1861年9月李秀成率領20多萬人馬由江西進入浙江。大軍所至,如入無人之境,馬上打到杭州。

杭州是浙江巡撫王有齡的草糧囤和軍械庫。王有齡一方麵加固城池,一方麵飛調各地援軍。從11月初,李秀成就對杭州實行包圍。然而已得知城內準備充分,如果此時貿然進攻,必然會造成傷亡,於是采1取94圍而不打之法。先“關”上門,切斷杭州與外界的一切聯係,切斷敵人糧食供應。同時攻取杭州外圍城市,使杭州城變成汪洋大海中的一個孤島。

李秀成對杭州“關門”、圍而不打”50多天。杭州城內的精兵,內無糧草,外無援兵,軍心渙散。直至12月29日才下令攻城。此時太

平軍不僅人數上超過敵人,而且兵精糧足,士氣旺盛,結果隻用兩天,就攻下杭州。

“關門捉賊”計用於軍事時,常適宜用於圍困戰。在圍困一個目標時,首先要明了對方實力,而後“關好門”才能捉賊。

至今,在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大橋引道旁邊的欄杆下,仍立著一座孤墳:陳友諒墓”。這位位極一時的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爭奪天下的重要對手,卻孤零零地長睡在這裏。令人一見之下,不禁有悵然之感。

元順帝至正二十年閏五月丙辰(公元1360年6月14日),陳友諒率大軍東下,用“掉舟登城”之計,趁長江水漲,引巨舟登城,利用船尾的高度搭梯直接太平城堞(今安徽省當塗縣),一舉攻下太平。

“閏月丙辰,友諒陷太平,守將朱文遜,院判花雲、王鼎,知府許璦死之”(《明史?本紀第一》)。陳友諒這一奇襲,對朱元璋打擊不小。因朱文遜為朱元璋的義子,花雲是其勇將,許璦是一位多智的謀士,太平是捍衛金陵西線的屏障,才特命這些心腹之人駐守。現在人地兩失,朱元璋痛得大哭一場。

陳友諒進攻太平,花雲守禦有方,一連幾日不能得手。萬萬沒有想到陳友諒忽施奇計,將大船一掉,趁長江漲水,就利用尾部搭梯登城,在夜間頃刻就把千軍萬馬輸入城中,奇襲成功。

“陳友諒,沔陽(今湖北省沔陽縣)漁家子也。本謝氏,祖贅(zhu墜,入妻家為子的女婿)於陳,因從其姓(《明史?陳友諒傳》)。元末大亂,加入徐壽輝部的紅巾軍,被升為領兵元帥。這一次攻陷太平後,即殺徐壽輝,自立為皇帝,建國號為漢。整師東下,奪取應天(朱元璋改金陵為應天府)。”

陳友諒占有整個江西、湖廣之地,勢力強大。朱元璋為此深為擔憂,召集眾將商議,均無良策。有的認為陳友諒兵氣太盛,不可抵擋,應該出城迎降。有的主張放棄金陵,奔據鍾山,看下一步進展再圖恢複。朱元璋很失望,最後單獨召見劉基(字伯溫,福建省青田縣人,此年三月才應聘來到金陵)。

195

劉基說:主降及奔者,可斬也。”朱元璋求計,劉基即提出退敵的總體規劃:賊驕矣,等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製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明史?劉基傳》)。

劉基提出“天道後舉者勝”的道理,用後來者居上的普遍規律鼓勵朱元璋的鬥誌,用後發製人的具體策略,同朱元璋一起研究出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戰略。朱元璋即召來部將康茂才,讓康茂才以詐降計引誘陳友諒入伏。

康茂才同陳友諒過去是知己朋友,交情極深。他領受任務後即表示樂於遵命。並主動提出家裏有一位老仆人,過去曾服侍過陳友諒,派老仆人去下書詐降,陳友諒必深信無疑。

康茂才立即修書,表明自己現在正守衛金陵城外的江東橋,恰可以作為內應,等陳友諒的大軍一到,便裏應外合獻關舉事。陳友諒見到老仆人送書,果真信之不疑,並當麵囑咐老仆,漢兵到達江東橋時,就高呼三聲老康,便可倒戈接應,千萬不可誤事。

康茂才得到老仆的回報,及時稟告朱元璋。朱元璋高興地說:“友諒,友諒,你已入我彀(gòu夠,圈套)中了!”

朱元璋調兵遣將,命勇將胡大海帶兵直搗信州(今江西省上饒縣),以牽製敵人後方。令常遇春、馮國勝領兵埋伏在石灰山側;大將徐達在南門外藏兵,將軍楊王景屯兵大勝港,阻敵前路。驍將張德勝、朱虎等率舟師出龍江關外,朱元璋親自登上盧龍山,樹旗指揮督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