閏五月乙醜日(公元1360年6月23日),陳友諒兵抵金陵,見大勝港外駐有重兵,便舍而不攻,直接轉入龍江到達江東橋,以實現與康茂才約定的撤橋獻關、直搗金陵之計。
江東橋原來是座舊木橋,朱元璋已連夜派人改築成堅固的鐵石橋,以防陳友諒的船隻毀橋衝入。陳友諒見橋已非原來約定的木橋,心裏驚異,大叫三聲老康無人答應,立刻酌情中計,為老友所賣。但他自恃兵力雄厚,並未慌張,傳令大小船隻駛向龍灣停泊,上岸立柵,先求立足,然後再圖進取。
朱元璋觀敵於盧龍山,眾將見陳友諒軍上岸立柵築壘,請求下山拔柵進擊。朱元璋說:天要下雨了,等敵兵立柵勞累,要造飯就食時,乘雨進擊。”
他的拖延之計,是欲以飽盈之兵來戰敵之疲累之卒,在拖延時間中增1加96雙方將士體力的差異,以便更有把握獲勝。諸將遵命安排軍士飽食後,正好大雨傾盆而下,朱元璋立即豎起赤幟,命將士下山拔柵攻擊。
陳友諒的軍隊經過連日跋涉,到江東橋後又未得休息,臨戰之後很快就被擊退。埋伏在石灰山、南門外、大勝港和龍江關的四路人馬
同時發動,開始包圍聚殲。而朱元璋發起總攻的時間恰好掌握在長江落潮,陳友諒來時漲潮,此刻退兵落潮,所有大船全部擱淺不能移動。兵士被逼進水裏淹死無數,隻有極少一部分士卒隨陳友諒乘小船逃脫。
朱元璋的將領徐達、常遇春等乘勝進兵,逆江而上,順利攻克太平、安慶,陳友諒逃入江州(今安徽省九江市)方才得到喘息。
江州是陳友諒經營多年的老巢,為其所建漢國的都城。朱元璋用劉基之計,鼓舟西向,徑達江州。
江州的陷落,饒有意味的是,陳友諒自己設計的掉舟登城法被劉基采用。劉基密測城堞高度,以其人之計奪其人之城。在各艦尾搭造天橋,夜間掉船與城銜接,將士毫不費力便殺入城中。
陳友諒敗逃武昌。在短短的14個月時間裏,朱元璋兩敗陳友諒,乘勢又奪得了南康、建昌、上饒、蘄春、黃州、廣濟、信州七城之地。陳友諒占有的江西、湖廣地域被裂去了好大一塊,勢力大降。陳友諒主動、輕率的進攻,恰恰為朱元璋戰敗強敵造成了良機。
朱元璋就是采用“關門捉賊”計,對陳友諒實施包圍後,向其發動總攻,從而大敗陳友諒。類似的戰例還有許多,下麵再舉幾例加以分析。
清太宗皇太極本身具有雄謀遠略,又善於采用群臣提出的良計。識別真偽,選優汰劣,是一代雄主必不可少的才能。
崇禎則不然,多次殺良用拙,僨事誤國。並直到臨死還憤恨抱怨地說: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麵目見祖。自去冠冕,以發覆麵。還未醒悟,他不重用庸邪,庸邪又如何誤他?
明廷的遼東總督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先後被殺被黜。崇禎帝選用徒有其名的洪承疇為薊遼總督,已經難負重任,而又事事掣肘,終於導致權山(今遼寧省錦縣南)一戰敗績。
皇太極二次由內蒙入侵明廷返回,即攻打錦州,旨在廓清遼西後直接舉兵叩關。
洪承疇肩負薊遼重任,調曹變蛟、吳三桂八總兵,統軍13萬、馬4
197萬匹,援救錦州。
鬆山、杏山、塔山是錦州屏障,明軍一直派兵扼守,與錦州城守形成犄角之勢。皇太極在鬆山、杏山間當道立寨,截斷各路明軍通道。
洪承疇同遼東巡撫丘民仰率諸將在紮鬆需北乳峰山,設立七營,與清兵相峙。
洪承疇,福建南安人,進士出身。在陝西任三邊總督時,並無重大戰績,自知不是清兵對手,行軍力求持重。在師出之前就提出:師行糧從,必芻糧足支一歲,然後可議益兵”(《明史?曹變蛟傳》)。從他要帶足一年糧草才肯出兵,己見其內心之怯。隻想在立足於不敗的基礎上與清兵持久周旋,用消耗戰來使清軍師老兵疲,自行撤退。
崇禎帝答應了洪承疇的策略,命戶部按數撥給糧草。洪承疇小心謹慎,步步為營,策劃周密方敢移營前進。錦州守將祖大壽是原總督袁崇煥部下大將,驍勇善戰,也深知洪承疇才非其任,難與清兵抗衡,特意派人縋城偷偷越過清營,囑咐洪承疇不可浪戰。寧可長期被圍受困,隻要洪承疇不敗,外有大軍駐紮,清兵會師老自退。
但是崇禎帝在兵部尚書陳新甲等人速戰取勝的策略下,又改變了初衷,迫於曠日持久的戰鬥給養給付困難的壓力,降旨促戰。
洪承疇奉命首戰即遭挫敗,八總兵中的宣府總兵楊國柱戰死,整個持重的部署也被打亂。
皇太極擔憂的是明軍不戰,時間拖延。明軍糧草充足,清兵不能持久。明軍初戰受挫即露出空隙。謀臣範文程建議劫取明軍輜重,明軍失糧而清兵得利,兩方麵的主客形勢就顛倒過來了。
洪承疇奉命進軍,即把糧草移屯塔山。皇太極的傑出才幹即在於用人用能,用謀選優,在部下提出的許多戰策中,辨別出範文程的劫糧之策最佳。當夜派出強將帶兵奔襲塔山,出敵不意地重創守糧明軍,劫獲全部糧草。
明軍輜重被劫,全軍陷於被動,再想采取持久戰也不可能了。洪承疇不得不出兵決戰,分兵四路,襲取清營。想用第一路人馬失敗,第二路人馬接應,第三路人馬失敗,就第四路人馬接應的辦法,更迭進戰,攻破清營。
皇太極足智多謀,料定洪承疇失糧之後必然采用全部人馬決戰。一是明廷促戰,二是惱怒急於報複,三是怕失糧之後軍心慌亂不戰自潰,四19是8爭取用戰功掩蓋罪責。既知之必來,反倒斂營固守,同時窺其所設部署伏兵。
明軍第一路出動即遭截擊,第三第四路人馬急速起援,預先埋伏的清兵趁明營空虛,便襲破明軍大營從後路拊背夾擊。洪承疇全軍大敗,陸續喪失士卒5.37萬餘人。洪承疇逃入鬆山城中,收敗兵固
守。
洪承疇與巡撫丘民仰在各路清兵的堵擊下,被逼進鬆山城,即墮入皇太極的預算之中成了甕中之鱉。吳三桂等突圍逃到山海關等處,隻有總兵曹變蛟、王廷臣率兵助守。
鬆山經袁崇煥、祖大壽等修築,是關外要塞,皇太極圍攻半年,仍不能攻破。範文程獻計:先惑其軍心,然後設誘招降。”皇太極按策寫出招降書,逐日射入城中。明將夏承德是已降明將李永芳的故友,皇太極命李永芳寫信約夏承德投降,作為內應開門獻城。
如何秘密進入城中投送書信,而又不被洪承疇所知,範文程又派兵出誘敵城,然後采用藏奸伏諜的辦法投送密信。
皇太極派人穿明軍衣裳在城邊潛伏,而後在鬆山城西撤圍。總兵曹變蛟見清兵久攻不下,忽而西麵撤圍,以為清兵是采取“圍城必缺”,放開一麵,以使明軍自行棄守,然後占領鬆山。城裏糧食已斷,曹變蛟不失時機的率兵衝出,想奪路逃走。可是出城不遠便被去而複返的清兵截回,在嚴密的攔擊下不得不向後潰退,清兵的奸細也隨著返回的亂兵一同進城。
清諜找到夏承德,為表示投降的誠意,夏承德命其子隨清諜縋城到達清營,約定次日夜間獻城。
崇禎十五年二月戊午(公元1642年3月18日)夏承德乘夜開門獻城,大清兵克鬆山,洪承疇降,巡撫都禦史丘民仰,總兵官曹變蛟、王廷臣,副總兵江耄(zhù助)、饒勳等死之”(《明史?莊烈帝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