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右邊有一處房舍,左邊有一條小河緩緩流過,上架一橋,一位童子正肩背古琴慢慢走過來。順著河水向畫上端看,觀者會看到陡峭的山峰和被霧氣籠罩的鬆林。

五代宋初有位著名畫家叫巨然,他有名畫《萬壑鬆風圖》。此圖繪江南煙嵐鬆濤,礬頭重疊。深穀裏清泉奔湧,溪畔濃蔭森森。沿著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濃密的鬆林,“豐”字形的鬆樹隨風搖曳,似乎能使觀者感受到陣陣濕潤的涼風撲麵而來。溝壑裏聚起團團雲霧,緩緩地向上升騰。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橋,在這世外桃源裏留下人間煙火。

作者構圖與其他山水稍有不同,雖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過環繞著的鬆林將峰頂連成一個統一整體,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得自然得體。全圖筆墨沉厚渾樸而不失腴潤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長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鬱清壯之韻。畫中屋宇,以界畫而成,表現了畫家懷有豐富的繪畫技巧。

北宋有位著名畫家叫李成,他的傳世精品《寒林平野圖》,圖繪蕭瑟的隆冬平野中,長鬆亭立,古柏蒼虯,枝幹交柯,老根盤結,河道曲折,似冰凍凝固,煙靄空蒙而至天際。

這正是李成最擅長表現的場景。宋人用的絹,極宜於勾線。李成用硬筆銳鋒,在絹上勾畫的鬆針、粗幹細枝、土坡石廓,線條瘦硬堅韌,即使不染墨,也神完氣足。所以他的畫,僅用淡墨作少量的烘染,給人以一種秀潤淡雅的享受。

李成還有一幅《喬鬆平遠圖》,表現了冬日寒冽窠石坡陀上挺然生長著的長鬆老樹,背後映襯平川遠山,坡石壯如雲頭,送針細利,筆墨清潤。

南宋著名畫家李唐有《萬壑鬆風圖》,畫麵山峰高峙,山石巉岩,峭壁懸崖間有飛瀑鳴泉,山腰間白雲繚繞,清嵐浮動。從山麓至山巔,鬆林高密,鬱鬱蔥蔥。山腳下亂石珠連,水流奔湧。大自然雄壯之氣撲麵而來,給人以氣勢磅礴的感覺。

南宋著名畫家馬遠有《歲寒三友圖》,畫以鬆、竹、梅暗喻文人氣節,頌揚不附權勢,特立獨行,潔身自好的品德。畫麵上高峰突兀,喬鬆婆娑,寒梅競放,翠竹搖曳,觀之有入瑤林仙境之感。

馬遠還有《倚鬆圖》,表現了文人寄情山水、撫琴賦詩、暢抒情懷、怡然自樂的畫作。在尺幅大小的畫麵上,把一老一少兩人安排在鬆姿奇特、湖光波動、遠山綿延的自然環境中。他們或許是行走在歸途中,倦時倚鬆稍作小憩。書童站在前麵,上身著淺藍色長布衣,下身穿白色褲子,雙手抱著用布裹著的琴,兩眼炯炯有神地欣賞著周圍的景色,流露出一股天真無邪的稚氣。

書童衣紋簡潔流暢,形象生動自然。鬆樹後麵,一位文人雅士倚鬆而立,左臂彎曲著靠在鬆樹上,右臂自然下垂,作休息狀。頭部微側,兩眼凝視著波光蕩漾的湖水,若有所思。

南宋著名畫家馬麟有《靜聽鬆風圖》,繪有二樹高鬆迎風,其樹並不寫頂、腳。枝幹虯勁奇趣,枝葉飄灑,一老人悠然坐於鬆下,似聽風冥想,有道骨仙風之氣質,神氣舒暢。

元代著名畫家吳鎮有《雙鬆圖》,畫中雙樹擎天而立,樹後有一條蜿蜒的溪流漸漸地向後推延,幾戶房舍坐落在岸邊,空間深邃。全作筆力雄勁,墨氣沈厚,有一種平淡天真的韻致。

元代著名畫家朱德潤有《林下鳴琴圖》、《鬆溪釣艇圖》等畫鬆之圖。《鬆溪釣艇圖》中坡石間一株古鬆傍岸,老幹盤屈勢若虯龍。鬆旁雜樹、小草相襯。鬆前湖麵空曠浩渺,遠山一抹,遙接天際。一葉輕舟載三人緩行於湖中,打破了畫麵沉寂。圖中鬆樹用筆尖勁爽利,坡石皴法婉和溫潤,濃淡有致。人物用白描法,筆簡神完。

元代是一個充滿抗爭的時代,因此畫鬆的圖特別多。主要有唐棣的《霜浦歸漁圖》、倪瓚的《幽澗寒鬆圖》、王蒙的《春山讀書圖》、張舜谘的《鷹檜圖軸》等。

明代的許多著名畫家都曾畫過鬆樹,主要有戴進的

《墨鬆圖》和《長鬆五鹿圖》、朱瞻基的《萬年鬆圖》、沈周的《蒼鬆片石圖》、明陳淳的《鬆石萱花圖》、唐寅的《山路鬆聲圖》和《鬆蔭高士圖》、文徵明的《古木寒泉圖》和《鬆岩觀瀑圖》、仇英的《東林圖》和《鬆溪高士圖》以及《鬆溪論畫圖》、董其昌的《九夏鬆峰圖》和《踈鬆遠岫圖》等。

其中唐寅著名的《鬆崖別業圖》畫心高32厘米,長124厘米,水墨紙本設色,圖中遠山如黛,淅瀝雨後,山崖下結廬山間,蒼鬆掩映,坐擁翠竹,堂前侍童,一煮茗,一端茶,主人側臥在河邊草亭中,凝思苦吟。

唐寅著名的《山路鬆聲圖》層岩邃壑,飛瀑流泉。山腰蒼鬆蔥鬱,虯枝老幹,掩映畫麵。山下平湖一灣,清澈見底。一條崎嶇不平的野路,蜿蜒通向山澗,以增加畫麵的幽深感。一隱者憑眺倚欄,靜聽鬆風,侍者囊琴隨後。

清代也是一個充滿抗爭的時代,畫家借鬆表現時代的精神,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畫鬆圖。主要有王鑒的《長鬆仙館圖》和《仿鬆雪溪山仙館圖》、弘仁的《黃海鬆石圖》、吳宏的《鬆溪草堂圖》、八大山人的《鬆石牡丹圖》和《鬆石萱草圖》以及《五鬆圖》、石濤的《鬆菊石圖》和《鬆下高士圖》、王翬的《春山飛瀑圖》和《鬆溪茅屋圖》以及《萬壑千崖圖》、惲壽平的《古鬆雲嶽圖》和《五大夫鬆圖》以及《鬆菊圖》、沈銓的《壽鹿圖》和《鬆鶴延年》、李鱓的《富貴長壽圖》和《鬆藤圖》以及《鬆石圖》、郎世寧的《花陰雙鶴圖》、袁枚的《鬆鴞圖》等。

總之,在畫家的鬆樹作品中,或畫鬆孤生於山顛石縫;或畫鬆斜長於峭壁懸崖;或畫鬆長於平原山崗,參天而立、鬱鬱蔥蔥;或滿畫鬆疤結裂痕,但呈現出枝葉並茂,昂首天外的姿態。

還有的畫家描寫風雪嚴寒中,蒼鬆挺拔而立、鬱鬱蔥蔥,依然保持平日的本色。這些繪畫都將鬆樹的耐得摧殘困厄和冷霜熬雪的堅貞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也有許多畫家在鬆林內,抒寫自己在遠離塵世喧囂的隱逸幽靜的山間林下環境中,保持自己孤高雅潔的個性和誌趣。

在畫家的生命意識中,都是既在讚美鬆的崇高美、堅貞美,也在讚美它的生命美,展現出了鬆樹的精神之美和文化內涵。

花對花,枝對枝,糞畚箕對破掃帚。

花子不是耬耩的,媳婦不是婆養的。

花子要不窮,耗子盜不窮。

花有個紅的不紅的,人有個能的不能的。

花香好比殺人刀。

花香不在多,室雅不在大。

花等九,年年有;九等花,年年差。

花配花,柳配柳,唱龍船的配打花鼓。

花椒胡椒,隻要順氣。

huá

滑頭得勢鬼發財,老實疙瘩吃不開。劃過龍船才識親。華山自古一條路

華屋量人鬥,嬌妻渡客船。

huà

化梨膏是熬的,手藝精是學的。

化緣的蓋五髒廟。話好聽如鈴,心彎曲如鉤。

話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

話沒腳,走千裏。

話到舌頭留半句,事到理上讓三分。

話不能說滿,事不能做絕。

話要說在明處,事要做到實處。

話是酒趕的,兔是狗趕的。

話是攔路虎,衣是疹人毛。

話是開心鑰匙。

話是開心的藥。

話裏有話。

話傳三人,能變本意。

話好充不了饑,牆上畫馬不能騎。

話冷了說得,鐵冷了打不得。

話糙理不糙。

話怕三頭對麵,事怕挖根掘蔓。

話明氣散。

話有三說,巧說為妙。

話有三不說,揖有三不作。

話有三說三解。

話事難於立目。

話事不成就是鬼。

話事要話理,吃飯要吃米。

話要俗說,才能傳遠。

話要人說,水要瓢舀。

話不要說死,路不要走絕。

話不說不透,沙鍋不打不漏。

話不說不知,木不鑽不透。

話不投機半句多。

話多了傷人,食多了傷身。

話多了勞神。

話多了不信,雨大澇了田。

話說過了,水流過了。

話說三道穩,錢捆三道緊。

話說三遍淡如水,驢叫三遍驢撅嘴。

話說三遍,淡如冷水。

話說三遍是閑話。

話勿說勿明,鼓勿敲勿響。

話到舌邊留半句,事到理上讓三分。

話到手到。

畫鬼容易畫人難。

畫水無魚空作浪,繡花雖好不聞香。

畫樹難畫柳,畫人難畫手,畫獸難畫狗。

畫虎不成反類犬。

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

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

原形容張僧繇文才出眾,畫技高超。今天用以比喻說話或作文章時善於抓住本質,一語道破,使言論或文章深刻、精當和傳神。出自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不點睛;雲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誕,因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二龍乘雲上天,未點睛者見在。”

相傳在南北朝時期,梁朝吳地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叫張僧繇。他官居右軍將軍,擅長畫龍,尤其擅長畫像。有一次,他畫興大發,就在金陵(今南京)安樂寺牆壁上畫了四條龍,但是他去沒有畫上龍的眼睛。他說,如果點上了眼睛,龍就會飛走了。有人認為,張僧繇說得太離譜,不合情理,就請他給龍點上眼睛,想看看究竟會發生什麼情況。張僧繇剛剛給龍點上眼睛,突然間雷電大作,轟毀了牆壁,隻見兩條點上眼睛的龍騰空而起,踏著雲朵飛上藍天。而沒有點上眼睛的兩條龍,依然靜靜地停留在牆壁上。

畫龍畫虎難畫骨。

畫人難畫骨。

畫人難畫手,畫樹難畫柳,畫馬難畫走。

畫餅不充饑,望梅徒止喝。

畫出龍來才現爪。

畫蛇添足,弄巧成拙。

畫蛇添足

出自《戰國策·齊策二》:“楚有祠者,賜者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

典故“畫蛇添足”出自《戰國策·齊策二》。意思是畫好了蛇卻給添上腳,比喻多此一舉,白費功夫;或比喻做事節外生枝,不但無益,反而壞事。

楚懷王六年,也就是公元前323年,楚王派大將昭陽率軍進攻魏國。昭陽大敗魏軍,並奪取了魏國八座城池。昭陽打敗魏軍後,躊躇滿誌,又移兵東進,準備攻打齊國。齊宣王得到了這個消息後,急得團團轉,一時不知該怎樣來應付這一突發事件。這時,一位大臣稟告齊宣王說,秦國的使者陳軫正在齊國,據說陳軫很有口才,不如請他去遊說昭陽退兵。

陳軫也不願看到楚國的勢力過於強大,便答應了齊宣王的要求,去楚營見楚將昭陽。

昭陽久聞陳軫大名,連忙熱情接待。陳軫先對昭陽取得的勝利表示祝賀,然後話鋒一轉,問道:“將軍立下如此之大的功勞,不知回國能封什麼官職?”昭陽得意洋洋地說:“楚王答應封我為上卿。”陳軫又問:“貴國還有什麼官位比上卿更高的嗎?”昭陽回答說:“那隻有令尹這個位置了。”當時,楚國宰相的官位稱令尹。陳軫歎了口氣說:“可楚王不會設兩個令尹呀!”

昭陽聽出陳軫話中有弦外之音,一時又琢磨不透,便請陳軫指點。

陳軫說:“我給將軍講個‘畫蛇添足’的故事吧,或許將軍能從中悟出道理。楚國有個富翁,一天在祭祀儀式結束後,賞給幾個仆人一壺美酒,這幾個人仆人商量起來:‘幾個人喝一壺酒,不過癮;要是一個人喝,那才痛快!我們不妨比賽畫蛇,誰先畫完,誰就喝這壺酒。’於是,他們每人折了一根樹枝,開始在地上畫了起來。其中有個人很快就畫完了,拿過酒來準備喝。可他還想賣弄一下自己的本領,說:‘我還能給蛇添上腳。’於是,左手拿杯,右手繼續畫蛇腳。這時,另一個仆人也畫完了蛇,就一把搶過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麼能給它畫上腳呢?’畫蛇腳的仆人自知理虧,隻好眼睜睜地看著對方把酒喝光了。”

陳軫講完這個故事,單刀直入地對昭陽說:“將軍大敗魏軍,奪得八座城池,功不可沒,可以官至上卿。但將軍自恃實力雄厚,又要攻打齊國,我看這就是‘畫蛇添足’了。因為,就算你打勝了,回國後仍然是上卿,楚王不會設兩個令尹的職位;而如果你打敗了,功名利祿會隨之蕩然無存,說不定楚王還會處死你。這不是‘畫蛇添足’了嗎?”

昭陽聽後恍然大悟,立即停止進兵伐齊,返回楚國。

弄巧成拙

“弄巧成拙”比喻本想耍弄聰明,結果反而做了蠢事,亦稱“弄巧反拙”。出自《宣和畫譜》:“弄巧成拙,為蛇畫足。”

孫知微是北宋時期一個有名的畫家。有一次,成都壽寧寺請他為寺院畫一幅《九曜圖》。他畫好草圖以後,由於有事要到一個朋友家去,於是就把他的弟子們找來,對他們說:“這幅畫的輪廓我已經畫好了,我要出去辦點事,剩下著色的工作,你們幾個人接著做吧,一定要認真做好。”

這些弟子得到老師的信任,滿心歡喜。老師走了以後,他們就準備上色,可是,他們忽然發現圖中水星菩薩的侍從童子手中拿著的水晶瓶是空的,他們覺得十分奇怪。一個名叫童仁益的學生對大家說:“老師平時畫瓶,總要在瓶上畫一束鮮豔的插花,這一次可能因為要去辦事,一著急忘了畫上。我們給畫上吧。”大家都讚同他的意見,於是他就在水晶瓶上認真地添上一枝粉紅色的蓮花。

第二天,孫知微歸來。當他看到水星菩薩的侍從捧的瓶子中居然冒出一朵蓮花時,氣得火冒三丈。他責問學生們:“蓮花是你們添上去的嗎?為什麼要隨便添上蓮花?”學生們回答:“是我們添的,添上蓮花不是更好看了嗎?”孫知氣憤地說道:“這簡直是胡鬧。你們的本意雖然是好的,但卻幹了一件自以為聰明的蠢事。《道經》中說,這水星菩薩的水晶瓶不是插花用的,而是用來鎮伏水的寶貝。瓶中根本就沒有什麼花草,如果添上花,它就不是神物而僅僅是隻普通的花瓶了。這幅畫全讓你們給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