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2

wēi

威風凜凜像虎,膽量微微像鼠。

威武不屈

“威武不屈”表示在強暴的壓力之下,堅貞不屈。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戰國時期,有個人名叫春景,喜歡縱橫之術。一次他去問孟子:“公孫衍和張儀是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回答說:“不是。”春景覺得詫異,就反問孟子道:“他們發起脾氣來,諸侯們都很害怕;他們一靜下來,天下則太平無事,這難道還不算真正的大丈夫嗎?”孟子看了看春景道:“我所理解的大丈夫嘛,應該是以仁義為本的人。當他得誌的時候,能帶領百姓沿著大道前進,不是讓別人害怕他;當他不得誌的時候,也能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不阿諛奉承。”說到這裏孟子鄭重地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春景聽了孟子的話,心中雖然不滿,但卻沒有形之於色,便辭別孟子而去。

威如雷霆,盜賊不生。

wéi

為媳孝順非為怕,希望他年媳敬我。

為老不正,教壞子孫。

為法自弊。

為富不仁,為仁不富。

為官容易讀書難。

為官須盡職。

為官不在大小,人有才幹不同。

為官不貪,世上沒人煙。

為官不為民,老來背罵名。

為善最難,為惡難逃。

為善鬼神欽,作惡被天譴。

為善無近名。

為人不怕有錯,就怕死不改過。

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為人本分守清貧,不義之財不可親。

為人容易做人難。

為人不做保,做保討煩惱。

為人本分,自有一分。

為人不當家,當家累如麻。

為人不做虧心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為人不做官,做官是一般。

為人不當差,當差不自在;風裏也得去,雨裏也得來。

為人莫請會,請會活遭罪。

為人不可一日無事。

為人須為徹。惟勤能補拙,尚儉可成廉。

惟食忘憂。

wěi

偽君子,真小人。

偉人屢出於茅屋,高貴不離於城廓。

初出茅廬

茅廬:草房。原指新露頭角,後多比喻初次曆事,缺乏經驗。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三國時期,群雄爭霸,天下大亂。公元207年,曹操派大將夏侯惇率領10萬大軍,殺奔新野,這時劉備僅有數千人馬,形勢十分危急。

劉備召集關羽、張飛等部將共商對策,張飛發牢騷說:“哥哥為什麼不讓軍師去退敵呢?”原來,劉備為了爭奪天下,曾三顧茅廬拜訪隱居在南陽的諸葛亮,請他做了自己的軍師。劉備怕關羽、張飛不服諸葛亮調度,就把寶劍和帥印都交給了他。

諸葛亮便召集眾將前來聽令。他命令關羽、張飛各帶1000人馬,埋伏到博望坡左右的山穀裏,望見南麵火起,立即出兵截殺,燒毀曹軍糧草。命令關平、劉封領500人,準備好放火器具,在博望坡後等候,曹軍一到,立即放火。命令趙雲前去誘敵,隻許敗不許勝。請劉備親自帶領一支人馬,駐紮在博望山下,望見曹軍就丟棄營盤退走,等到火起後,再回軍衝殺。眾將不知其中奧妙,勉強接令行動。

夏侯惇帶領大兵撲向博望,正遇趙雲引兵前來迎戰,夏侯惇親自出陣,趙雲假裝敗走,夏侯惇領兵追趕。追到博望坡前,突然一聲炮響,劉備領兵殺來。夏候惇與劉備交戰,劉備虛晃一槍,便與趙雲一起退去。夏侯惇繼續催軍追趕。夜半時分,曹軍追到一條狹窄的小路上,隻見路邊樹林茂密。蘆葦叢生。曹將於禁提醒夏候惇防備火攻,夏侯惇猛然驚醒,傳令趕快撤退。話音剛落,背後喊聲震天,風助火威,火仗風勢,燒得曹軍焦頭爛額,哭爹叫娘,曹兵自相踐踏,死傷不計其數。趙雲乘機回兵衝殺,夏侯惇冒著煙火狼狽逃竄。關羽、張飛率領伏兵攔住去路,兩麵夾攻,直殺得曹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羅貫中寫的這個故事,讚揚了諸葛亮初出茅廬就立下第一功的驚世之才。

三顧茅廬

三次到草屋來,表示誠心地邀請。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丞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分爭,天下大亂。徐庶輔佐劉備幾次擊敗曹兵。曹操把徐庶的母親扣留,作為人質逼徐庶歸順。徐庶無奈,隻好辭別劉備,奔赴曹營。臨別時,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問徐庶:“諸葛亮的才能比先生你如何?”徐庶說:“不能比,我不過是螢火蟲的微光,而諸葛亮則如日月的光輝。”劉備又問:“聽說,臥龍、鳳雛,能得到其中一個人的輔佐,就能安定天下。不知諸葛亮和這兩位先生比較怎樣?”徐庶說:“臥龍先生正是諸葛亮,如能得到他的輔佐,何必為天下不安定而發愁呢。”

劉備立即帶領關羽、張飛到南陽請諸葛亮出山。他們第一次撲了個空,諸葛亮不在家。看門的書僮說不知道諸葛亮到什麼地方去了,也不知什麼時候回來。劉、關、張三人隻好掃興回營。

後來有人報告說,諸葛亮回來了。劉備非常高興,立即和關羽、張飛頂著鵝毛大雪,第二次聘請諸葛亮。結果諸葛亮在他們來到的前一天,又出門了。劉備第三次和關羽、張飛來拜訪諸葛亮時。正趕上諸葛亮睡覺。劉備出於虔誠和禮貌,不讓驚動,靜靜等在門外。張飛要發火,想把諸葛亮驚醒,被劉備止住了。

諸葛亮醒來,聽書僮說劉備來訪,馬上換了衣服,請劉備進屋詳談。

劉備向諸葛亮懇切地表明了平定天下,讓百姓過上國泰民安的日子的決心和意願。

諸葛亮深思熟慮後說:“曹操打著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手下兵多將廣,謀士眾多,曹操本人又很有軍事才能。目前,你沒有力量和他爭奪高低,他占著天時;東吳的孫權,憑借長江天險,統治江南,從他父親孫堅到他這一代,已經三代,根基牢固,占著地利,也不能和他正麵發生衝突。將軍可以先攻取荊州,再占領蜀,然後以蜀為基地進取三秦,從荊州出兵進攻洛陽,老百姓一定會歡迎你。做到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一番對天下形勢的總體分析使劉備更加佩服諸葛亮的智慧。諸葛亮感激劉備的誠懇,同意出山輔佐,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貢獻。後來劉備稱帝,諸葛亮做了丞相。

wèi

為嘴傷身,坐吃山空。

為了園子薄了地。

為了一張嘴,跑斷兩條腿。

為了人情好待客。

為財而生,不如為眾而死。

為別人豆子,炒爛自己鍋。

為了學會遊泳,必須鑽進水中。

為尋一文錢,照完一支燭。

為朋友兩肋插刀。

為朋友賣了黃膘馬。

為花取樂為花活,貪花死在花樹腳。

為滅虱子燒了襖。喂的雞多,下的蛋多。

喂鷹別喂飽。

喂牛得牽,喂馬得騎。

喂的蠶多,做的繭多。畏己貧,憂人富。

畏事多事,好事無事。未曾學打先學挨,未曾學喂先學抬。

未曾點香叩了拜。

未曾水來先壘壩。

未曾立法,先想結束。

未曾出兵,先籌糧草。

未曾行兵,先看退路。

未曾學爬莫學走。

未雨綢繆。

未雨綢繆

繆,用繩子捆,引申為修補。時刻做好準備、防患於未然。出自春耿·佚名《詩經·豳風》。

“未雨綢繆”這句成語,出自《詩經·豳風》的《鴟鴞》篇。作者假借一隻雌鳥的口吻來寫的這首詩,共有四節。第二節的原文是:

迨天之未陰雨。

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

這幾句詩的大意是:“趁著天晴還沒有下雨的時候,取些桑根皮來修補舊窗戶;看他巢下人,誰敢欺侮我!”曆代研究《詩經》的某些專家考證,認為這首詩是3000多年前的周公寫給他的侄兒周成王的,勸周成王要時時勤謹警惕,努力治好國家,不要麻痹大意,自招禍害。孔子很稱讚這首詩,他說:“這首詩說得對啊,把國家大事都辦好了,誰還敢欺侮他!”孟子在一次談話中也曾引用過這首詩,他說,那班諸侯卿相,在國家太平無事的時候,不知趁著晴天,做些修理門窗的準備工作,而隻知追求享受,吃喝玩樂,其實這就等於自招禍害。孟子還說:“禍害和幸福,都是來自於自身,不要怨天尤人,命運要靠自己把握。”

未雨先修路。

未雨先護壩。

未雨先修屋。

未種冬瓜先搭棚,未生孩子先取名。

未做官兒說千般,做了官兒是一般。

未做賊,心不驚;未食魚,口不腥。

未有燈光之火,先有燒天之意。

未有送客不分手的。

未來雖有一銀圓,不若今日一文錢。

未進先防退。

未立品,先立誌。

未算買,先算賣。

未修佛果,先結人緣。

未見君子,不知佞臣。

未晚先投二十八(宿),雞鳴早看三十三(天)。

未登天子位,先賜殺人刀。

未登天子位,做定殺人刀。

未歸三尺土,難保百年身;已歸三尺土,難保百年墳。

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未講先笑,未必正道。

未冷先抖,未窮先討。

未肥假喘。

未病先服藥。

未知生前,焉知死後。

未必他心似我心。

未死先壘墳。衛生搞得好,疾病不來找。位尊身危,財多命殆。

wēn

溫卷有益。

溫柔招嫌少,剛強惹禍多。

wén

文章要上口,筆杆不離手。

文章要寫好,腿腳要多跑。

文明經商。

文官動動嘴,武官跑斷腿。

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

文官把筆安天下,武官提刀定天下。

文死諫,武死戰。

文怕翰林武怕轄。

文經武緯。

文不棄墨,武不棄槍。

文不借筆,武不借刀。

文不通風,財不現白。

文能挑花繡朵,武能打柴燎火。

文打官司武打錘,窮人輸理又吃虧。

文看前七行。

文在精,不在多。

文急印信,武急號令。蚊蟲抬扇打,隻為嘴傷人。

蚊因口亡。

蚊子叮石臼,冬瓜撞木鍾。

蚊子出瘧疾,霍亂因蒼蠅。聞音知鳥,聞言知人。

聞名不如見麵。

聞鼓而進,聞金而退。

聞敗勿餒,聞勝勿驕。

聞得好看,見得平常。

wěn

穩當駛得萬年船。

穩的不滾,滾的不穩。

wèn

問遍萬家是行家。

問病下藥才算真。

問症下藥,與病相合。

問後福,在心田。

問牛知馬。

wènɡ

甕中捉鱉,手到擒來。

甕中捉鱉

像放在甕中的鱉,伸手便可以捉住。人們用它比喻該事確有把握。出自元代康進之《梁山泊李逵負荊》:“這是揉著我山兒的癢處,管教他甕中捉鱉,手到拿來。”

康進之,棣州(今山東惠民)人,元代前期劇作家。他寫過兩個關於黑旋風李逵故事的劇本。傳世的《梁山泊李逵負荊》成功地塑造了李逵的英雄形象,揭示了梁山英雄與人民的血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