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長達幾個小時的枯燥又無聊的等待之後,泰倫的變形蟲們終於準備就緒了。
這些奇妙的小蟲子會通過自己的方式確認同類數量。當這個數量足夠多、足以讓它們組成一個新的生物的時候,它們就會聚集起來,開始‘變形’——有些時候,變形蟲可能會因為外界幹擾或類似的原因,對群體數量產生錯誤估計,進而在變形過程中出現問題。這通常都意味著‘變形’失敗和大量的變形蟲死亡。
變形蟲的‘變形’過程是非常漂亮的——至少在蟲族看來是如此——當它們移動起來、聚集到一起,就像是宇宙中閃耀著微光的星海。這些漂亮的小蟲子會通過自己的方式相互協調,共同轉化為新的生命形態。
形象點說,這就是像是一個工廠。製造新生命的工廠。這個工廠所采取的方式類似自然中的生物進化過程,但卻比那個快得多了。變形蟲在這裏既是工人,又是零件。它們按照高等蟲族的命令把自己組裝到正確的位置上,直至所有的變形蟲都已經就位,並最終製造出‘成品’——這一次,‘成品’指的是10隻小型工蟲。
首先成型的是一層薄而透明的外殼。
在免疫係統組裝完成之前,這個尚未完成的胚胎是非常脆弱的。變形蟲們已經拋棄了自己過去的生命形態,失去了微生物的某些特性,而且也尚未獲得新的防禦能力,極易遭到傷害和感染。如果沒有外麵這層薄膜的保護,它幾乎不可能活到‘變形’完畢。透明的外殼能夠阻擋其他的微生物入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直接攻擊,卻不會阻止變形蟲的自由進出。它們大量的湧入防護層內,在裏麵完成整個生物變態過程。
外殼的具體形狀完全取決於它要保護的東西。很快,10個小型工蟲的外殼就準備好了。它的外表看起來和‘成品’沒什麼區別,隻是有點透明,但內部實際上還完全是空架子。
在這層外殼下麵,數以億萬計的細小的變形蟲快速的移動著(就微生物的標準而言),找到自己的位置,並在那裏穩定下來。通過那層透明的薄膜,可以清晰的看到變形蟲是怎樣改變生命形態的。泰倫已經無數次的重複觀察過這樣的過程了,但那大都是在培養槽裏進行的,在這種充滿未知的環境中進行操作的機會並不多。他並不完全確定這次一定會成功。
我需要一個移動基地。
泰倫小心的警戒著周圍的環境,保護著正在努力工作的變形蟲們,這麼想著。
越快越好。
***
按照人類的標準,大沼澤地區怎麼都算不上是一片適合生活的地方。這裏最大的問題不是分散成許多部落魚人,不是大團大團的在空中飛舞的蚊蟲,而是過度潮濕的環境。
事實上,沼澤中並不經常下雨。在夏季之外的季節裏,雨水非常稀少。如果那些貫穿整個沼澤的河流能更少或更細一些,這裏就會成為一片理想的殖民地,而不會變成像現在這種幾乎毫無價值的泥潭。那些河流不僅給附近的生態係統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水分,還充分的滋潤了大地——滋潤的有些過頭了。於是,這裏成了“肮髒、汙穢,惡心的大沼澤”,而不是“讓人愛不夠的,水草豐美的漂亮平原”。
在所有依靠農耕謀生的人看來,大沼澤地區無疑是個讓人絕望的地方。這裏少有幹燥的土壤,更多的則是軟爛的濕泥,作物根本不能從這種淤泥下麵長出來。人們要在河流中能捕獲到一些淡水魚,還要冒著被魚人攻擊的危險——魚人最喜歡的食物就是鮮魚,而且,它們從來都不是那種樂於分享的生物。
魚人一直以來都給人類世界造成了很糟糕的負麵印象。魚人經常會毫不猶豫的發動進攻,襲擊人類的補給隊伍,殺死所有人並把貨物掠奪一空。更可怕的是,它們連屍體都不放過。它們會把所有能帶走的屍體都當成食物和戰利品帶走,包括敵人的和自己人的。
要在大沼澤這樣的惡劣環境中生存下來,節約和充分利用就必須成為一種生活常態。
魚人通常都不願意離開自己的部落。它們的活動半徑通常以部落為圓心,並鮮少靠近其他部落的領地。就和它們所習慣的一樣,魚人的部落與部落之間很少有良好的外交關係,它們經常會和自己的鄰居發生摩擦,甚至進而爆發一場小規模的戰鬥。反常的是,最近,魚人們老實了不少,相互爭鬥和挑釁的行為少了很多。它們似乎突然學會了寬容……
……它們當然學不會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