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八十、太陰脾瘧,脈濡寒熱,瘧來日遲,腹微滿,四肢不暖,露薑飲主之。

此偏於太陰虛寒,故以甘溫補正。其退邪之妙,全在用露,清肅能清邪熱,甘潤不傷正陰,又得氣化之妙諦。

露薑飲方(甘溫複甘涼法)

人參(一錢)生薑(一錢)

水兩杯半,煮成一杯,露一宿,重湯溫服。

【解讀】

八十、太陰脾瘧,出現脈濡,發熱發冷,瘧疾發作逐漸推遲,腹部微感脹滿,四肢不溫等症狀,可用露薑飲治療。

此病證偏重於太陰虛寒,所以治療以甘溫藥補助正氣。本方祛邪的巧妙之處全在於用“露”的方法,既有清涼之性可退邪熱,又具甘潤之質而不傷人體陰液,還能促進機體的氣化作用。

露薑飲方(甘溫複甘涼法)

人參3克生薑3克

上藥用水2杯半,煎煮成1杯,放在室外露1宿,然後再加溫服。

八一、太陰脾瘧,脈弦而緩,寒戰,甚則嘔吐噫氣,腹鳴溏泄,苦辛寒法不中與也;苦辛溫法,加味露薑飲主之。

上條純是太陰虛寒,此條邪氣更甚,脈兼弦則土中有木矣,故加溫燥泄木退邪。

加味露薑飲方(苦辛溫法)

人參(一錢)半夏(二錢)草果(一錢)生薑(二錢)廣皮(一錢)青皮(醋炒,一錢)

水二杯半,煮成一杯,滴荷葉露三匙,溫服,渣再煮一杯服。

【解讀】

八十一、太明脾瘧,出現脈象弦而緩,伯冷而全身發抖,嚴重的伴有嘔吐,暖氣,腹中腸鳴,大便塘瀉等症狀。對於這種病證治療時不能采用苦辛寒法,應當用苦辛溫法,以加味露薑飲治療。

上條所述病證是太陰虛寒證,本條病證邪氣更為嚴重,脈兼弦象,說明在太陰虛寒的基礎上又兼肝木過強,所肋加溫燥藥泄肝木以退邪。

加味露薑飲方(苦辛溫法)

人參3克半夏6克草果3克生薑6克廣皮3克青皮(醋炒)3克

以上藥用水2杯半,煎煮成1杯,滴入荷葉露3匙,趁熱服下。藥渣可加水再煎蕉1杯藥液服下。

八二、中焦瘧,寒熱久不止,氣虛留邪,補中益氣湯主之。

留邪以氣虛之故,自以升陽益氣立法。

補中益氣湯方

炙黃芪(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炙甘草(一錢)白術(炒,一錢)廣皮(五分)當歸(五分)升麻(炙,三分)柴胡(炙,三分)生薑(三片)大棗(去核,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溫三服。

【解讀】

八十二、中焦瘧疾,寒熱發作日久不止,這是由中氣虛弱不能驅除邪氣而致病邪久留不去所致。可用補中益氣湯治療。

病邪久留不去是由於中氣虛弱的緣故,所以治療時采用升陽益氣法。

補中益氣湯方

炙黃茂45克人參3克炙甘草3克白術(炒)3克廣皮15克

當歸15克升麻(炙)09克柴胡(炙)09克生薑3片大棗(去核)2枚

上藥用水5杯,煎煮成2杯,藥渣加水再煎煮成1杯,分3次趁熱服下。

八三、脈左弦,暮熱早涼,汗解渴飲,少陽瘧偏於熱重者,青蒿鱉甲湯主之。

少陽切近三陰,立法以一麵領邪外出,一麵防邪內入為要領。小柴胡湯以柴胡領邪,以人參、大棗、甘草護正;以柴胡清表熱,以黃芩、甘草苦甘清裏熱:半夏、生薑兩和肝胃,蠲內飲,宣胃陽,降胃陰,疏肝;用生薑大棗調和營衛。使表者不爭,裏者內安,清者清,補者補,升者升,降者降,平者平,故曰和也。

青蒿鱉甲湯,用小柴胡法而小變之,卻不用小柴胡之藥者,小柴胡原為傷寒立方,瘧緣於暑濕,其受邪之源,本自不同,故必變通其藥味,以同在少陽一經,故不能離其法。青蒿鱉甲湯以青蒿領邪,青蒿較柴胡力軟,且芳香逐穢開絡之功,則較柴胡有獨勝。

寒邪傷陽,柴胡湯中之人參、甘草、生薑,皆護陽者也;暑熱傷陰,故改用鱉甲護陰,鱉甲乃蠕動之物,且能入陰絡搜邪。柴胡湯以脅痛、幹嘔為飲邪所致,故以薑、半通陽降陰而清飲邪;青蒿鱉甲湯以邪熱傷陰,則用知母、花粉以清熱邪而止渴,丹皮清少陽血分,桑葉清少陽絡中氣分。宗古法而變古方者,以邪之偏寒偏熱不同也,此葉氏之讀古書,善用古方,豈他人之死於句下者,所可同日語哉!

【解讀】

八十三、左手脈弦,傍晚起發熱到第二天清晨熱退,熱退時出汗、口渴欲飲水,這是少陽瘧疾偏重於熱的病讓,克用青蒿鱉甲湯治療。

少陽的部位靠近三陰,在治療少陽病時,一方麵要將病邪領出,另一方麵要防止病邪進一步深入。小柴胡湯以柴胡領邪外出,以人參、大棗、甘草顧護正氣。在用柴胡清泄表熱的同時,用黃芩、甘草苦甘藥物清泄裏熱,半夏、生薑調和肝胃,溫化痰飲,宣通胃陽,泄降胃中濁陰之氣、硫肝理氣,以生美、大棗調和營衛。使在表的病邪不與正氣相爭,內在的髒腑之氣得以安和,從而使該清的得清,該補的得補,該升的得升,該降的得降,該平的得平,故把本方稱為“和劑”。

青蒿鱉甲湯是取小柴胡湯的方法而賂加變化製定的,其中不用小柴胡湯的藥,是因為小柴胡湯本來是為感受寒邪引發疾病而設的方劑,而瘧疾感受的是暑濕之邪,兩者感受的病邪不同,所以在用藥上應當有所變化,但兩者均為少陽經的病變,因此在治療大法上是一致的。青蒿鱉甲湯用青篙領邪外出、青蒿比柴胡的作用緩和,但具有芳香逐穢、疏通經絡的功效,這是柴胡不具備的獨特作用。

寒邪易損傷陽氣,小柴胡湯中所用的人參、甘草、生薑都是保護陽氣的。暑熱易損傷陰液,故改用鱉甲保護陰液,鱉甲出自蠕動的動物,能探入陰絡搜剔病邪。小柴胡場所治療的病證中,脅痛、幹嘔等症狀為飲邪所致,所以用生薑、半夏宣通陽氣,泄降飲邪。青蒿鱉甲湯所治療的病證屬於邪熱傷陰,故用知母、天花粉清泄邪熱,生津止渴,牡丹皮清泄少陽血分的邪熱,桑葉清少陽絡中氣分邪熱。本條內容是根據葉天士醫案整理而成的,可見其既推崇古法,又善於對古方進行變化,根據病邪的寒熱屬性選擇不同的藥物。這是葉天士研讀古書而又善用古方治病的典範,於某些人拘泥幹教條不知靈活應用,怎麼能同日而語呢?

八四、少陽瘧如傷寒證者,小柴胡湯主之。渴甚者,去半夏,加栝蔞根;脈弦遲者,小柴胡加幹薑陳皮湯主之。

少陽瘧如傷寒少陽證,乃偏於寒重而熱輕,故仍從小柴胡法。若內躁渴甚,則去半夏之燥,加栝蔞根生津止渴。脈弦遲則寒更重矣,《金匱》謂脈弦遲者,當溫之,故於小柴胡湯內,加幹薑、陳皮溫中,且能由中達外,使中陽得伸,逐邪外出也。

小柴胡湯方(苦辛甘溫法)

柴胡(三錢)黃芩(一錢五分)半夏(二錢)人參(一錢)炙甘草(一錢五分)生薑(三片)大棗(去核,二枚)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溫服。加減如《傷寒論》中法。渴甚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錢。

小柴胡加幹薑陳皮湯方(苦辛溫法)

即於小柴胡湯內,加幹薑二錢,陳皮二錢。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溫服。

【解讀】

八十四、少陽瘧,若表現與傷寒少陽證相似,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如口渴明顯,可去半夏加入瓜萎根。若脈象弦而遲,可用小柴胡加幹薑陳皮湯治療。

少陽瘧的表現與傷寒少陽讓相似,是指瘧疾的寒象偏重而熱象較輕,所以仍可按小柴胡湯的治法。若體內燥熱較甚而口渴明顯,則減去性操傷津的半夏,加瓜簍根生津止渴。若脈象弦而遲,說明寒象更為嚴重。《金匱》中指出脈象弦遲的,應當用溫藥,故在小柴胡湯中加入幹薑、陳皮溫中,由中焦外達,使中焦陽氣伸展,從而祛邪外出。

青蒿鱉甲湯方(苦辛鹹寒法)

青蒿9克知母6克桑葉6克鱉甲15克牡丹皮6克天花粉6克

上藥用水5杯,煎煮成2杯。在瘧疾發作前,分2次趁熱服。

小柴胡湯方(苦辛甘溫法)

柴胡9克黃芩45克半夏6克人參3克炙甘草45克生薑3片大棗(去核)2枚

上藥用水5杯,煎煮成2杯,分2次趁熱服。其加減方法可仿照《傷寒論》,口渴明顯的,去半夏,加瓜萎根9克。

小柴胡加幹薑陳皮湯方(苦辛溫法)

即於小柴胡湯內加幹薑6克、陳皮6克。

上藥用水8杯,煎煮成3杯,分3次趁熱服。

八五、舌白脘悶,寒起四末,渴喜熱飲,濕蘊之故,名曰濕瘧,厚樸草果湯主之。

此熱少濕多之證。舌白脘悶,皆濕為之也;寒起四末,濕鬱脾陽,脾主四肢,故寒起於此;渴,熱也,當喜涼飲,而反喜熱飲者,濕為陰邪,彌漫於中,喜熱以開之也。故方法以苦辛通降,純用溫開,而不必苦寒也。

厚樸草果湯方(苦辛溫法)

厚樸(一錢五分)杏仁(一錢五分)草果(一錢)半夏(二錢)茯苓塊(三錢)廣皮(一錢)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溫服。

按中焦之瘧,脾胃正當其衝。偏於熱者胃受之,法則偏於救胃;偏於濕者脾受之,法則偏於救脾。胃,陽腑也,救胃必用甘寒、苦寒;脾,陰髒也,救脾必用甘溫、苦辛。兩平者,兩救之。本論列瘧證,寥寥數則,略備大綱,不能偏載。然於此數條反複對勘,彼此互印,再從上焦篇究來路,下焦篇閱歸路,其規矩準繩,亦可知其大略矣。

【解讀】

八十五、患者舌苔色白,胸膛滿悶,每次瘧次發作時寒冷的感覺從四肢末梢開始,口渴喜飲熱水。這是濕邪藐滯的緣故,名為濕瘧,可用厚樸草果湯治療。

這是熱邪較輕而濕邪較重的病證、苔白、脘悶均為濕邪所致;脾主四肢,混邪鬱阻脾陽,陽氣失於溫養,故寒冷的感覺從四肢末梢開始;口渴大多是熱象的表現,應當喜喝涼水,本證卻反喜喝熱水,這是因為混為陰邪,彌漫中焦,困阻陽氣,所以喜喝熱水以求幫助驅散陰邪。因此本證的治療應以苦辛通絳為主、單純用溫散開通的藥物,不必用苦寒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