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Y
yā
埡口上的土地——兩邊管。
埡口上的新聞——道聽途說。
埡口上說的——風涼話。丫環抱床紅綾被——概(蓋)不由己。
丫環抱崽——別人的。
丫環打小姐——欺主。
丫環帶鑰匙——當家做不了主。
丫環當家——做不了主。
丫環枕著元寶睡——有錢不能花。
丫環哭娘——真心實意。壓彎了的竹筍——再長也不直。 江南竹刻藝術達到全盛
明代時的江南竹刻藝術達到了全盛時期,發展成為了各具特色的兩大流派,一派是以南京竹刻為代表的“金陵派”,一派是以上海嘉定竹刻為代表的“嘉定派”。
到了明清時期,嘉定已成為江南竹刻藝術的中心。嘉定派的創始人是明代的著名竹刻大師朱鬆鄰,他是一位善於詩文書畫的人,他在雕刻竹刻藝術品時,以筆法運刀法,勇於創新,為他人所不及。
除了竹刻,我國在竹畫方麵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明代大畫家王紱在這方麵可以說是一個代表人物,他把宋元時期墨竹藝術的傳統和我國書法結合起來,創立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王紱說,畫竹竿要像篆書的筆劃一樣挺拔,畫竹節要像隸書一樣樸實,畫竹枝要像草書一樣流暢,畫竹葉要像顏真卿的書法一樣堅忍不拔。
而明代著名畫家徐渭的雪竹也是為世人稱道。從他的畫上,能看到的隻是幾根竹枝或幾片竹葉,而竹子的全貌則隱藏在積雪的後麵,從而體現出雪竹的冰涼意境。
我國曆朝曆代文人名士頌竹、畫竹,並不單單是歌頌竹子的形態美和意境美,最重要的是歌頌竹子“寧折不彎”的品格和“中通外直”的度量。
清朝著名畫家鄭板橋是當時著名的竹子學家,他畫竹時很注重真實地反映竹子的客觀實際形態,寫詩興寄。他為自己的一幅竹畫題詩道: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的詩和竹畫不單純是表現客觀對象的天然特征,而是借竹表達自己的情懷和思想,以及他對當時社會的態度和自己的人格理想。
畫竹在我國傳統繪畫藝術中具有相當地位,與其說是畫竹,不如說是畫人。自唐宋以來,很多文人士大夫醉心於畫竹和收藏竹畫,其意義同以文學形式吟頌竹子和在園中栽竹養竹一樣,是為了托物寄興、抒發胸臆。
在清代中期,我國湖南邵陽、四川江安和浙江黃岩等地形成了翻簧竹雕,並成為了竹雕刻藝術的主流。翻簧竹雕是竹刻的一種,也叫“貼簧”、“竹簧”、“反簧”或“文竹”。雕刻時,要將毛竹鋸成竹筒,去節去青,留下一層竹簧,經煮、曬、壓平,膠合成鑲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麵雕刻紋樣,內容有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等。
翻簧的雕刻,多在很薄的竹簧表麵,因此以陰紋淺刻為主,也有施以薄雕的。翻簧的藝術品色澤光潤,類似象牙,以茶葉罐、花瓶、首飾盒、筆筒和果盤為主。
竹刻是我國特有的專門藝術之一,由於不易保存的緣故,在考古發掘中發現甚少。有個清代竹刻筆筒,用一截天生橢圓扁竹刻就,很得自然造化之妙。
筆筒的正麵是漁翁夜泊圖,圖中的漁夫與隱士神態逼真,水麵浪水粼粼,蘆葦折腰;背景則是嵯峨大山、樹木參天、依岩而立、花葉枝蔓,栩栩如生。
另一件竹刻珍品“牧牛圖竹雕筆筒”也極為有名氣,作者大約是清代嘉定人。這個牧牛圖竹雕筆筒由一段兩節的偏欹竹根雕作,方14厘米,其徑弧曲不一,上下不等。這個筆筒的妙處就在於作者因勢隨形,運筆施刀,將竹麵雕刻成了山拗“牧牛”的圖景。由於竹節天生窄狹起伏,他就將竹節雕成了山壁如削,卻又參差凹凸的山徑。
山徑上共有兩頭牛,其中大牛首出彎角,體魄強壯、小牛逍遙自在,似乎在窺視草間跳躍的昆蟲,形象極為逼真。作者運用竹肌之筋,也很巧妙。刻雕的山體,顯出竹筋的功能,猶如國畫畫山技法的斧劈皴,平添山勢峻峭、地麵苔點密鋪,倍增曠野生趣。
在題材上,竹刻相當於詩詞歌賦,無論山水人物、花鳥魚蟲,大多寄托了文人的情懷。文人講究意境,所以竹雕的很多意境都跟國畫非常相似。由於竹雕藝術的成功,深刻地影響到象牙、犀角、紫檀、黃楊這些貴重材料的雕刻,因此後世的其他藝術品都有仿竹器的傾向。
鴉雀剪去尾子——同八哥混陣。鴨背上的水——一抖就落。
鴨背上潑水——滑過去了。
鴨吃辣椒——直搖頭。
鴨蛋碰石頭——自取滅亡。
鴨兒梨點火——果不然(燃)。
鴨盆上的蚯蚓——還能讓雞來抓不成。
鴨棚兒的老板——管蛋事。
鴨婆走路——大搖大擺。
鴨群裏闖進隻鵝——就你脖子長。
鴨子巴掌——不分丫兒。
鴨子不撒尿——自有出路。
鴨子不紮猛——淨吃浮食兒。
鴨子吵棚——鬧翻天。
鴨子吃黃鱔——吞吞吐吐。
鴨子吃礱糠——空歡喜。
鴨子吃螺螄——整個吞。
鴨子吃食——眼兒朝天。
鴨子吃魚——囫圇吞棗。
鴨子的翅膀——不能飛。
鴨子的骨頭——件兒數多。
鴨子的屁股——肥垛垛的。
鴨子的嘴巴——煮不爛。
鴨子掉在水井裏——光餓不渴了。
鴨子鳧水——暗底下使勁。
鴨子鳧水——上麵靜,底下動。
鴨子放雞——光磨嘴不行。
鴨子過門坎——還想跩兩下子。
鴨子進稻田——忙不贏。
鴨子開會——無稽(雞)之談。
鴨子落水——各奔前程。
鴨子上場——呱呱叫。
鴨子上鍋台——一躥兒。
鴨子上架——全靠逼。
鴨子上架——趕著來。
鴨子嘴伸進門縫裏——張不開。
鴨子淘塘——腳朝天。
鴨子淘陰溝——顧嘴不顧身。
鴨子聽雷——不知所雲。
不知所雲
言語紊亂、空泛,不知道所說的是什麼,也不知道怎樣說才好。出自晉·陳壽《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蜀帝劉備死後,後主劉禪即位。當時才17歲,他什麼也不會,但他很尊敬諸葛亮,諸葛亮整頓吏治,獎勵農耕,囤積糧食,訓練軍隊。準備軍力增強後出師伐魏。
公元225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南征孟獲,他七次俘虜孟獲,又七次釋放,孟獲終於心悅誠服地歸順蜀漢。
南方平定之後,解除了後顧之憂,諸葛亮決定出師伐魏。臨行前,他給劉禪寫了一份《出師表》,提出東漢後期上層統治集團任人唯親而致傾頹的曆史教訓,規勸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嚴明賞罰,虛心納諫”。最後,諸葛亮寫道:“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表達他懇切、激動的心情。
一切都安排妥當之後,諸葛亮便親率浩浩蕩蕩的大軍,向漢中前線進發。後主劉禪率領百官一直把他們送出成都城外十裏遠。
鴨子下河——搖頭擺尾。
搖頭擺尾
“搖頭擺尾”這句成語是形容悠然自得的樣子,多指貶義。出自《景德傳燈錄》:“門下有個赤梢鯉魚,搖頭擺尾向南方去,不知向誰家甕裏淹殺?”
這段話意思是說:在門庭之下,有一尾紅梢鯉魚,搖頭擺尾地向南方遊去了,不知道要遊到誰家的醃菜缸裏去淹死?
鴨子下了水——自由(遊)。
鴨子下水——嘴忙。
鴨子下水——浮著。
鴨子下水——緊抻脖兒。
鴨子捉魚——深入不到水底。
鴨子走路——跩哩。
鴨子鑽猛子——深入下層。
yá
牙齒碰著舌頭——誤會。
牙齒咬舌頭——內部糾紛。
牙縫裏剔肉——解不了饞。
牙膏脾氣——不擠不出。崖上搭梯子——玄(懸)得很。
崖頭上睡覺——不怕死。衙門的錢,下水的船——來得容易。
衙門的獅子——鐵麵無私。
衙門口——好進難出。
衙門口賣紗帽——老爺的貨。
衙門裏的官司——認錢不認人。
衙門裏的房子——主(住)觀(官)。
衙門前貼告示——官樣文章。
衙門前頭夾籬笆——與老爺過不去。
衙門失火——眾人心歡。
衙役棒打叫化子——仗勢欺人。
yǎ
啞巴挨打——痛不可言。
啞巴挨打——有口難分辯。
啞巴挨黑打——默默忍受。
啞巴挨罵——有理沒處說。
啞巴罷工——忍無可忍。
啞巴拜年——光磕頭。
啞巴拜年——隻磕頭不說話。
啞巴猜謎語——猜出道不出。
啞巴吵架——是非難分。
啞巴吃菜餃子——肚裏有數(素)。
啞巴吃黃連——苦在心中。
啞巴吃餃子——嘴裏不說,心裏有數。
啞巴吃苦瓜——說不出的敗火勁。
啞巴吃饃饃——悶啃。
啞巴吃糖——嘴裏不說,心裏甜。
啞巴吃螢火蟲——心裏頭亮。
啞巴打錘——暗使勁。
啞巴打電話——南(難)通。
啞巴打哈欠——忍氣吞聲。
啞巴打手勢——不知所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