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巴瞪眼睛——狠在心裏,說不出來。
啞巴給聾子講故事——兩不懂。
啞巴喊救火——幹著急。
啞巴祭祖先——多磕頭,少說話。
啞巴見到親娘——說不出的高興。
啞巴見了娘——有話口幹張。
啞巴講話——指手劃腳。
啞巴結親——喜得無話說。
啞巴借篩子——直晃蕩。
啞巴敬菩薩——許願在心。
啞巴看見爸媽——眉(沒)話說。
啞巴看戲——有形無聲。
啞巴看戲——心裏明白。
啞巴咧嘴——不像話。
啞巴美了——隻是笑。
啞巴夢見媽——說不出來的高興。
啞巴拿算盤——自有巧打算。
啞巴拿著一隻筷——心想成雙口難言。
啞巴娶老婆——好事不可言傳。
啞巴娶老婆——喜在心間。
啞巴燒香——神知道。
啞巴生氣——幹鼓肚。
啞巴受冤枉——整死不開腔。
啞巴說話——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啞巴彈三弦——會彈不會唱。
啞巴蚊子——咬死人。
啞巴瞎了眼——閉目塞聽。
啞巴張嘴——無音。
啞巴捉賊——急在心裏。
啞巴嘴裏插指頭——連一句話都掏不出來。
啞巴做和尚——妙(廟)不可言。
啞巴做夢——別提了。
啞雀兒——沒名(鳴)。
啞聲放屁——瞞得了響,瞞不了臭。
啞子唱戲——肚裏功夫。
啞子打算盤——悶算。
啞子受人欺——敢怒不敢言。
yà
揠苗助長——枉費心機。軋花店關門——不談(彈)了。
軋花房失火——別談(彈)。
yān
胭脂馬——中看不中用。
胭脂水粉雪花膏——全愛(挨)麵子。煙囪管裏掛鉤鉤——鉤火。
煙囪裏的煙——直來直去。
煙囪裏招手——把人往黑處引。
煙囪披麻——躁(灶)死了。
煙囪上邊蠶結繭——徇(熏)私(絲)。
煙囪上翻筋鬥——玩命。
煙囪站崗,鐵將軍把門——全家上陣。
煙袋杆兒不通氣——老油子了。
煙袋杆子——黑心。
煙袋鍋炒芝麻——小打油。
煙袋鍋炒芝麻鹽兒——逗饞不逗嘴兒。
煙袋鍋子——一頭熱。
煙袋拉稀——老油子。
煙管打鳥——不像腔(槍)。
煙火掉到鋸末堆——悶在肚裏燒。
煙火頭掉進衣裳袋裏——燒起包來了。
煙筒當筲——沒底兒。
煙霧裏觀花——看不清。閹豬割耳朵——兩頭遭罪。
閹豬老轉墳墓——見(閹)鬼。淹死鬼——勾別人下水。
淹死鬼不喝茶——接受教訓。
淹死鬼告狀——告水(誰)哩。
淹死鬼學遊泳——看下一次。醃菜缸的蓋——受盡閑(鹹)氣。
醃菜缸裏養田螺——老不賢(鹹)。
醃起的老黃瓜——閑(鹹)去吧。
yán
筵席開始——上蔡(菜)。
筵席上的冷盤——好菜還在後頭。芫荽的腦殼——大猾(發)物。嚴冬過後——春天來。
嚴冬過後長草木——有生機。
嚴閣老要飯——沒人可憐。
嚴嵩挨打——自作自受。
嚴嵩慶壽——照單全收。
嚴嵩收禮——來者不拒。岩板底下的竹筍——難出頭。
豐富多彩的竹風竹俗
我國的竹子分布範圍廣、種類多,可以稱得上是竹子王國,這不僅是因為它的生態狀況,更是因為竹子已滲透到了我國人們的生活當中了。湖北鹹寧是我國著名的楠竹之鄉,竹子與鹹寧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竹風、竹俗。
在我國菜肴中,竹筍是普遍受人喜愛的美味佳品。在先秦文獻中就有關於食用竹筍的記載,如《周禮·天官·醢人》就記載“箈菹雁醢”、“筍菹魚醢”。箈、筍都是竹筍,可見遠在兩三千年前,竹筍就已成為席上珍饌。
其後,食用竹筍的記載越來越多,除了極少數有毒外,絕大多數竹筍都可食用。據文獻記載,竹筍依采集季節分,有春、夏、冬三種,以春筍為主。烹飪的方法多種多樣,“蒸、煮、炰、酢,唯人所好”。
為了便於貯存和運銷,古人很早就摸索出了一套筍幹製作技術,在《本草經》、《筍譜》等許多著作中都有記載。製成的筍幹有淡幹、鹹幹兩類。
據《筍譜》、《本草綱目拾遺》等書記載,在全國各地的筍幹中,以浙江所產最負盛名,筍幹不僅有黃色的,還有“色如鸚哥綠”的,有“尖上”、“尖球頭”、“二尖”等名品。
在湖南,有人直稱熏煮的大竹筍為“素火腿”。除此而外,曆史文獻中很多地方記載了荒年饑民采竹實充饑的事。
在有些地方,竹實還被用於釀酒。另據《本草綱目》等書記載,某些竹子如淡竹、苦竹、甘竹、箬竹、慈竹等,其葉、實、根、籜及加工提煉出的竹茹、竹瀝,常常用以配藥療疾,效果顯著。
竹筍的美味並不隻是民間的人們口耳相傳,記錄我國曆代24個孝子事跡的古籍《二十四孝》裏麵也有和竹筍有關的故事:
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愈。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相傳在古時候,吳國裏有個孝子,他姓孟,單名是一個宗字,表字就叫恭武,是江夏地方的人。他年紀小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單剩下一個重病的母親,年紀已經很大了。
冬至的一天,孟宗的母親想要鮮筍煮羹吃。可是所謂“雨後春筍”,“清明一尺,穀雨一丈”,竹筍這時候還沒有生出來呢!孟宗就跑到竹林中,雙手抱著毛竹,想著重病的母親想吃竹筍卻不能如願,不覺兩行眼淚簌簌地落下來了。
孟宗這樣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凍得堅硬的土地突然裂開了,露出幾枝尖尖的竹筍出來。孟宗趕緊拿回家裏來,做了筍羹,給母親去吃。等到吃完,他母親的病竟然完全好了,人家都說這是孟宗至孝的感動。
從此之後,世間又多出了冬筍。人們都說這是因為上天感念孟宗的孝心而讓竹筍也在冬天生長。後來,有些地方的山裏人還一直保留著挖冬筍孝母這個習俗。
在古時候,每逢女兒出嫁,母親都會用一根一尺長的小竹簽為女兒挑頭發,將頭頂的發路分開。山裏的人用竹子象征富貴,此舉意為母親挑通了女兒日後的富貴之路。
當新娘的花轎進門時,新娘下轎後要連撐三次竹傘才能進門。撐第一次時,預示新娘成為婆家一員,將得到婆家列祖列宗的保佑,叫做“一把竹傘遮一屋人”;撐第二次時,預示新娘將得到婆家所有人的容許關照;撐第三次時,預示著新娘今後也能創家立業,自立門戶,寓意今後“有錢蓋屋如撐傘”。
每逢除夕夜,人們必定會放爆竹慶祝。在火藥發明之前,古人們就把碗口粗的楠竹鋸成一根根一丈多長的竹筒,然後堆起來用大火焚燒,以爆竹筒來慶賀新年,並以此趕山臊、驅惡鬼,為來年討個吉祥。
古時候的小孩常常騎著一根長長的水竹棍跳躍奔跑,稱為“騎竹馬“。因為騎竹馬預示小孩長大走富貴路,因此家長總是動員自己的小孩去騎竹馬。 還有一種竹馬是用篾片紮成馬狀,前有馬頭,後用馬尾,馬身則係在青年男子的腰上,常常跟在龍燈、蓮船之後邊跑邊表演。
在竹鄉鹹寧,每年元宵節前後要舉行燈謎會。燈用篾片紮成,外糊各色篾紙,紙上繪有精美圖畫,並寫上謎語。謎底往往與竹有關,人們稱其為“竹上加竹”。因鹹寧方言竹與肉同音,因此也稱為肉上加肉,意思為大富大貴。
這些與竹有關的謎語,大多風趣形象。燈謎“兩頭圓圓,滾開成方,太陽出山,忙著開張。”就把竹曬墊的作用和形象描述得十分生動貼切,深受人們喜愛。
岩壁上打炮洞——旁敲側擊。
岩口滴水石開花——日久見功。
岩石上搭梯子——玄(懸)得很。沿著磨盤走路——沒頭。鹽缽頭出蛆——無人相信。
鹽場上冒煙——閑(鹹)氣。
鹽場上照太陽——閑(鹹)情(晴)逸(一)致。
鹽店的保管員——淨管閑(鹹)事。
鹽店老板停業——自食其言(鹽)。
鹽店裏的燈籠——賢(鹹)明。
鹽店裏的老鱉——閑(鹹)員(黿)。
鹽店裏的麵孔——涎(鹹)皮賴臉。
鹽店裏的掌櫃——賢(鹹)人。
鹽店裏分紅——發言(鹽)。
鹽店裏掛弓——閑(鹹)談(彈)。
鹽店裏關門——沒言(鹽)。
鹽店裏賣氣球——閑(鹹)極生非(飛)。
鹽店門外打陀螺——閑(鹹)轉轉。
鹽堆裏爬出來的——說閑(鹹)話。
鹽缸裏找蛆——操閑(鹹)心。
鹽罐裏生蛆——內裏有鬼。
鹽罐子冒煙——厭(鹽)棄(氣)。
鹽罐子遇上南風天——回潮了。
鹽堿窩裏種甘蔗——荒唐(糖)。
鹽井不出鹵水——出言(鹽)不遜。
鹽老板抱琵琶——閑(鹹)談(彈)。
鹽老板咬牙——銜(鹹)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