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周瑜打黃蓋——打的願打,挨的願挨。
周瑜打黃蓋——苦肉計。
周瑜打黃蓋——裝樣子。
周瑜打黃蓋——願打願挨。
周瑜打瞌睡——夢想荊州。
周瑜打他爹——無(吳)人不曉(孝)。
周瑜的妙計——賠了夫人又折兵。
周瑜獻計——氣死在後頭。粥鍋裏煮茄子——糊塗大紫包。
粥鍋裏煮蚯蚓——糊塗蟲。
粥裏煮元宵——糊塗蛋。
zhóu
軸承裏的鋼珠——又硬又圓滑。
軸棍子毒蛇——腦袋尾巴身子一樣粗。
zhòu
紂王有兵百萬,不敵西周臣子三千——不得民心。晝夜裏吃藕——看穿了。
zhū
朱閣枕黃粱——《紅樓夢》。
朱洪武火燒慶功樓——一窩端。
朱洪武掃地——各蹲原位。
朱洪武坐南京——風調雨順。
朱砂寫的字——越久越紅。
朱仙鎮交戰——錘對錘。
朱元璋祭刀——在劫難逃 。朱元璋小傳
不幸少年亂世崛起
元天曆元年(1328),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濠(háo)州太平鄉一個貧苦農民家裏。他的祖籍是江蘇沛縣,祖上數代都是農民,由於忍受不了地主的剝削,幾經遷徙,直到他父親這輩才落戶到濠州。
但是在濠州朱元璋一家的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難過,債務、饑荒一直纏繞著他們。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朱元璋一天天長大了,到了他17歲這年,家鄉發生旱災,蝗蟲橫飛,瘟疫橫行,每天都有入死去。
災難在不知不覺中也降臨了朱家,首先是父親去世了,接著大哥也去世了,剛剛料理完父兄的喪事,母親和另兩位哥哥也相繼去世,就這樣,朱元璋在半年之內,失去了五位親人。
困惑中,朱元璋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父母曾在皇覺寺許過願,長大舍身當和尚。朱元璋心想眼下正無路可走,還不如投入皇覺寺中,剃度為僧,有碗飯填飽肚子,總比餓死強。想好以後,就匆匆趕到皇覺寺,拜高彬長老為師,就這樣朱元璋當了和尚。
寺廟是靠善男信女們的施舍度日的。在元朝的腐朽統治下,人們的生活已越來越困難,寺廟所得的施舍越來越少。朱元璋投靠時寺裏已有幾十個和尚,幾十張嘴,僧多粥少,坐吃山空,不久就無米下鍋了。沒辦法,高彬長老隻好將徒弟一個個打發出去,雲遊四方,自謀生路。因此進寺剛剛幾十天的朱元璋也隻得頭戴破帽,背上小包袱,一手拿木魚,一手托瓦缽(bō),告別皇覺寺,穿城越村,開始了雲遊四方,沿途乞求施舍的“遊方僧”生活。
朱元璋就這樣一路乞討,一路流浪。天複一天,年複一年,山棲野宿,串村走戶,軟求硬討,飽嚐了人間風霜冷暖之苦。經過整整三年他先行合肥,又走固始、信陽,再往汝州、陳州、鹿邑、亳(bó)州,後到潁州(今安徽阜陽)。先後走遍淮西、豫南一帶的名山大川,名都古邑。化緣使他熟悉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勢,為他後來指揮戰爭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同時由於朱元璋親身飽嚐了生活的艱辛,親眼目睹了農民漫漫無邊的痛苦生活。所以起義造反的思想在他心靈上漸漸萌發起來了。三年顛沛流離的流浪生活,盡管是那麼艱難和痛苦,但也為朱元璋後來事業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元朝末年,蒙古貴族、封建地主瘋狂壓榨勞動人民。沉重的賦稅、徭役以及年複一年的自然災害使廣大農民走投無路,紛紛破產,社會矛盾激化。此時的農民對元朝的憤怒仇恨宛如蓄之已久的滾滾洪流,隨時都可能對腐朽的元朝進行衝擊。
不堪忍受元朝封建統治者剝削和壓迫的中國農民,終於在至正十一年(1351),由農民領袖劉福通、韓山童在潁州首舉義旗。彭瑩玉、徐壽輝緊隨其後,起義於湖北。土豪方國珍、鹽販張士誠先後於浙東、蘇北奮起抗元。不久定遠土豪郭子興與黨羽孫德崖等,也在濠州響應,占據濠州城。至此,農民大起義的烈火熊熊燃遍大江南北。
此時,身居佛門的朱元璋收到少年時的窮夥伴湯和捎來的一封信,自稱已投奔在郭子興手下,並勸他速來從軍,共同創業。朱元璋見信後猶豫不決。幾天後,師兄告訴朱元璋,已有人向官府告發湯和來信勸他參加農民軍,讓他趕緊逃走。24歲的朱元璋隻好告別皇覺寺,去濠州投奔了郭子興,從此開始了他轉戰南北的戎馬生涯。
朱元璋入伍後,打仗非常勇敢,無論遇到何等強敵,他總是奮不顧身,衝鋒陷陣。加之他又識得一些文字,就格外受郭子興青睞。家鄉人聽說朱元璋在外當兵做了官,要來家鄉招兵,都來投靠。十幾天的功夫就拉起了700多人的隊伍。這些人,後來一直跟隨朱元璋出生人死,衝鋒陷陣,成了起義隊伍中的中堅力量。
幾天後朱元璋率眾歸來,郭子興見狀喜出望外,提升他為鎮撫總管,令所募700人歸他統率。朱元璋手握兵權,再也不願呆在濠州,想要出去建立自己的根據地。經與徐達密議,征得郭子興的應允即帶著徐達、湯和等一班英雄豪傑南下定遠,開辟新天地。定遠之役是朱元璋統帥自己的隊伍,為實現自己理想的第一戰。
定遠有一支擁有3000多人的地主武裝,駐紮驢牌要寨。因該寨人多勢眾,又有堅固寨牆,朱元璋隻好用計巧取。朱元璋一行來到定遠,聞知這寨中缺糧,他心生一計,叫兵士鑽進布袋裏,詭稱民夫送糧,來到寨門前,派人通知寨主,請出門接糧。寨主哪知是計,正愁軍糧無著落,聞報自然大喜,急步出迎。寨門開後,朱元璋一聲令下,兵士們破囊而出,立即將寨主拿下。寨中士卒見寨主被擒,無心戀戰,也紛紛逃命去了。
首戰告捷驢牌寨,朱元璋又乘勝星夜襲擊定遠另一股武裝繆(miào)大亨。臉居橫澗山的繆大亨,擁兵20000餘眾。他做夢也沒有想到朱元璋會如此神速地偷襲他的營地,睡夢中他爬起來慌忙迎戰,但怎能抵擋得住義軍潮水般的攻勢呢!繆大亨見大勢已去,隻好率眾投降,歸順朱元璋。
朱元璋占據定遠後,愛民練兵,威聲大振,四方歸附。馮國用、馮國勝兄弟是定遠的兩個中小地主,因害怕紅巾軍,就組織鄉兵結寨自保。後來,他們聽說朱元璋作戰勇敢,紀律嚴明,人心歸附,就帶著自己的鄉兵來歸附朱元璋。朱元璋見馮家兩兄弟是兩個讀書人,非常高興。他便向他們二人請教天下的大計。馮國用說:“金陵地勢險要,是曆代帝王建都的地方,先奪取金陵為根據地,然後以仁義之師救萬民於水火,必定人心歸向,然後重用有才德的人,不貪戀財色。如此奪取天下是不難的。”朱元璋聽完大喜,任命國用、國勝兄弟為參謀。同時下令拔營向金陵方向進發。
大軍行進途中,又有人謁見朱元璋。此人姓李名善長,字百室,也是定遠籍的地主知識分子。他從小讀書,注重研究法家學問,很有些智謀。朱元璋高興地同他促膝交談,問他奪取天下之方略。李善長從容答道:“秦末大亂的時候,漢高祖以布衣起兵。他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濫殺無辜,五年就成帝業。如果你能效法漢高祖的長處,天下是可以平定的。”朱元璋聽後連連稱善,當即將李善長留在身邊幫助自己出謀劃策。文人儒士的韜晦方略使朱元璋堅定了奪取天下的雄心壯誌。
此時朱元璋已有軍隊3萬多人,“號令嚴明,軍容整肅”。1354年,他打敗了圍困六合的百萬元兵。第二午正月,朱元璋又率軍攻下和州(今安徽和縣),被郭子興任命為總兵官,鎮守和州。同年二月,紅巾軍領袖劉福通擁立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在亳州稱帝,又號小明王,國號宋,年號龍鳳。3月,郭子興病逝,小明王任命他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朱元璋任左副元帥。不久,郭天敘戰死,從此,朱元璋成為這支部隊的主帥。
身在和州,手握兵權的朱元璋沒有忘記攻取金陵的目標。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親督水陸諸將,按既定戰略攻取金陵。在城外的一場激戰中,元軍大敗,僅收降元兵即達36000多人。降兵收容後,不知朱元璋會如何處置,個個非常恐懼。朱元璋身旁的將士向他進言,降眾過多,怕有變故,不如及早處置。可朱元璋沒有采納將士們的意見,而是在降卒中挑選500個驍勇健壯者,做為自己的侍衛親兵。這些勇士非常感謝朱元璋對他們的信任。數日之後,朱元璋複用這500名降卒為先鋒,攻打金陵城。降卒們感恩思奮,衝鋒陷陣,英勇殺敵,長驅直取金陵城下,人人榮立戰功。3萬餘名降卒見朱元璋果真以誠相待,也感激不已,以後作戰中忠心為他效命。朱元璋的隊伍由此實力大增。
攻占金陵之後,朱元璋改金陵為應天府。這時,在他的北麵是義軍韓林兒、劉福通,東麵是張士誠,西麵是徐壽輝。雖然地盤不大,但東、西、北三麵都有義軍力量處在第一線,牽製元軍主力,似屏障一樣保護著朱元璋這支義軍隊伍。朱元璋充分利用這一有利形勢,以應天府為中心,先後迅速攻克鎮江、長興、常州、寧國、江陰、常熟、池州(今安徽貴池)、徽州(今安徽歙縣)、婺(wù)州(今浙江金華)、揚州等地作為戰略據點,既保證了應天安全又為下一步對外擴展打通了道路。
這時候的朱元璋,經過七年槍林彈雨的洗禮,成長為一名馳騁沙場的義軍將領,由一個小小的步卒成長為稱雄一方的霸主。削平群雄以猛治國
1357年在勝利攻占徽州之後,朱元璋曾親自來到了石門山拜訪老儒朱升,討教治國平天下之策。朱升送了他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就是說,要高築城牆,鞏固後方;發展生產,儲備糧食;不圖虛名,暫不稱王,以減少受攻擊目標。朱元璋聽後連連點頭。把這“九個字”作為奪取天下的指導方針。
朱元璋按照朱升的策略,首先抓緊軍隊建設,注意軍事訓練,提高義軍將士作戰的本領。同時,在戰事頻繁的空隙中,抓緊糧食生產。在義軍中第一次設置了營田司,任命康茂才為營田使,專門負責興修水利和屯田等項農業生產的事宜。並且還抽出一些將士,利用戰爭的空閑時間開荒種田。幾年的功夫不僅解決了軍隊戰時糧食困難的問題,而且還有了大量的剩餘,改變了曆來打仗的軍隊靠吃軍糧的習慣。這樣就大大減輕了自己勢力範圍內農民的負擔,軍民皆大歡喜,起義軍得到了百姓的歡迎。
為了避免樹大招風,較早地暴露自己,以防止在力量脆弱時被吞並,朱元璋在形式上一直對小明王保持臣屬關係,用宋政權的龍鳳年號,打紅巾軍的紅色戰旗,就是鬥爭的口號也與宋政權一模一樣。
朱元璋經過數年臥薪嚐膽,集蓄力量,開拓疆土的鬥爭,鞏固的根據地終於建立起來了,在不知不覺中崛起為一支足以與元末其他義軍和元軍匹敵的強大的義軍隊伍。
戰爭的形勢瞬息萬變。當朱元璋占據應天府周圍地區的時候,雄踞東方的張士誠占據了以平江(今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流域和長江三角州的廣大富庶地區。獨霸西方的徐壽輝以武昌為中心,控製了湖廣、江西的大片肥田沃土。朱元璋此時卻處於兩麵夾擊之中,局勢相當嚴峻。同時,隨著朱元璋軍事勢力的日益增強,他與各個義軍割據政權的矛盾也日益尖銳起來。至此群雄逐鹿中原,問鼎天下的時候到了。
元至正二十年(1360)閏五月,徐壽輝的部軍陳友諒以派人祝賀勝利的名義,在江州(今九江)殺死了徐壽輝,並宣布即了皇帝位,定國號為漢。陳友諒立國稱帝後,馬上就同張士誠合謀共同舉兵,進攻應天,企圖消滅朱元璋的隊伍。
1363年4月,陳友諒乘朱元璋主力解救被圍困在安豐(今安徽壽縣)的小明王,後方空虛之際,親率60萬大軍進攻洪都(今江西南昌)。守將朱文正率部頑強抵抗,朱元璋聞訊率20萬大軍營救,雙方在鄱(pó)陽湖上展開了一場惡戰。
鄱陽湖之戰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當時陳友諒軍號稱60萬,戰艦幾百艘。這些戰艦每艘都有好幾丈高,分為上下三層,各船之間都用鐵鏈連接,遠望就如同一座座巨大的城堡浮在水麵上。同陳軍巨大戰船相比,朱元璋的船隊要小得多,但朱元璋並沒有害怕,他根據船大進退不便,船小靈活機動的特點。經過精心策劃,決定用火攻破敵軍。他把水軍分成11隊,每艘船上都配備了許多火炮、火銃。他還組織了一支敢死隊,駕駛裝滿柴草火藥的小船去撞擊敵艦,與敵艦同歸於盡。
戰鬥打響後,朱元璋派出敢死隊,駕駛裝滿柴草火藥的小船衝向敵陣,縱火焚船,霎時湖麵火焰衝天。陳友諒的戰艦由於連接在一起,行動不便,一船著火,數船都被引燃,陳軍大亂,被燒死和跳水溺死的不計其數。朱元璋一看火攻奏效,立刻率領將士衝向敵船。戰鬥異常激烈,喊殺聲震天,士兵們在船頭蹦來跳去,落水的人呼號掙紮,火炮打在湖麵上激起衝天水柱,整個鄱陽湖都沸騰起來了。
這場戰役持續了36個日日夜夜,朱元璋晝夜和將士們戰鬥在一起。他白天用旗幟,夜晚用燈籠,沉著指揮,激勵將士。有時他乘坐的指揮艦被擊中,馬上換隻船繼續指揮。不久,朱元璋終於取得了鄱陽湖決戰的重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