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砧板上麵砍骨頭——幹脆。

zhěn

診脈開方——對症下藥。枕木上的鋼軌——明擺著。

枕頭底下的風——聽也得聽,不聽也得聽。

枕著扁擔睡覺——擱在腦後。

枕著扁擔睡覺——想得寬。

枕著烙餅挨餓——懶死了。

枕著槍睡覺——警惕性高。

zhèn

震破膽囊的魚——暗暗叫苦。鎮江名醋——酸溜溜。

zhēnɡ

正月初二拜丈母娘——正適時。

正月初五跳神——門裏跳到門外。

正月初一拜年——淨揀好話講。

正月初一看曆書——日子還長。

正月十五打牙祭——一年一回。

正月十五的走馬燈——到處見。

正月十五趕廟會——隨大流(溜)。

正月十五看花燈——走著瞧。

正月十五賣灶爺——留神。

正月十五送財神——趕到最後一天。

正月十五貼門神——過景了。睜大眼睛打呼嚕——裝睡。

睜著眼睡覺——沒有夠。蒸包子揭出餡餅來——壓扁子。

蒸不透的籠——一肚子氣悶在裏頭。

蒸餾水當茶喝——淡而無味。

蒸籠的蓋兒——受氣的。

蒸籠裏的饅頭——自高自大。

蒸籠裏伸出個頭——熟人。

蒸饃不添水——幹氣。

蒸饃打狗——一去沒回路。

蒸熟的鴨子——飛不了。

zhěnɡ

整串兒不使——零揪了。

整根的竹子——不透氣。

具有高潔風姿的竹子

竹子四季常青,姿態優美,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鬆、竹、梅被譽為“歲寒三友”,而梅、蘭、竹、菊被稱為“四君子”,竹子並列其中,可見竹子在我國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傳在東晉時期,隨陽山區人煙稀少,荒山野嶺,茅草叢生,當地人全靠挖野菜種紅苕為生,生活很苦。東晉道教學者葛洪遍訪名山,發現隨陽這個地方很有靈氣,就在仙人洞、黃葛峰和隨陽山結庵修煉。

當地人知道葛洪是著名的煉丹家,世稱“小仙翁”,就把追求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了葛洪身上,求神拜佛,誠心祈求他告知眾仙,救苦救難。

葛洪接到人們的懇求之後,就去普陀山請求觀音菩薩。觀音問他:“來求你找我的百姓們有何苦何難呢?”葛洪回答說:“百姓生活很苦,隻求衣食不愁。”觀音指點他說:“想要衣食富足的話,就種竹子吧!”

葛洪隻聽說竹子是天宮裏才有的聖物,很驚訝地問道:“要在哪裏能找到竹子來種呢?”觀音聽後,手向南山一指,隨陽山上就出現了一片茂密的紫竹林。待觀音的法語一吟,根根竹子更顯得精神了。

葛洪十分高興,就把隨陽山的竹子分給當地百姓栽種。可是第二年大雪封山,雪壓竹倒,葛洪又去找觀音菩薩,隻見菩薩門上寫了“楠竹”二字,葛洪會意,原來竹林中少了樹木,回來就吩咐人們在竹林中間栽一些樹木,防止竹子被大雪壓倒。

隨著竹林的生長,當地人的生活也隨之變好了,大家都認為是竹子帶來了祥和富貴的仙氣。

後來,葛洪為感謝觀音的指點,就立了一條規矩,每隔60年竹林中要生長一根“觀音竹”,發現後就送到廟裏,放在觀音像前供奉謝。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華文明史中一個特殊的現象。竹作為一種特殊的質體,已滲透到中華民族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麵麵。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頗有一些獨特之處,如虛心、有節、清拔淩雲、不畏霜雪、隨處而安等等。這些特點,很自然地與曆史上某些審美趣味、倫理道德意識發生契合,成為君子賢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並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從殷商時期出現在竹簡上的刻字,到六朝時期發明的竹紙,竹作為我國文化傳播積累的載體,在文化發展中始終占有重要地位,對保存人類知識、形成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間接的作用。

竹直接作為審美對象進入繪畫,在我國古代美術史上留下的佳作甚多。它的形象出現在繪畫中,也早於其他一些草木。據畫史記載,自東晉起,在顧愷之、陸探微等一些名畫家的作品中,就曾有過竹的形象。自此以後,畫竹在繪畫領域逐漸發展成為獨立一門。

宋代墨竹大師文同是著名的“湖州竹派”的創始者,其在墨竹史上的地位,猶如書法中的王羲之。他雖不是墨竹的創始人,但是他集前人墨竹畫法之大成,首先提出作畫之前要“胸有成竹”,作畫之時要“兔起鶻落”,一揮而就 。

在用墨上,文同創造了“以深為麵,淡為背”,用深墨畫竹葉的正麵,淡墨畫背麵 ;在用筆上,注意發揮書法的用筆特點,其“胸有成竹”的繪畫理論對後世影響深遠,代表作《墨竹圖》筆墨爽適,形跡奔放,表現了竹子臨風擎雨的神韻。

元代繪畫崇尚清簡,墨竹正迎合了這種審美情趣,因而大為盛行。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專工墨竹的畫家,如李、顧安等,很多山水、花鳥畫家大都兼善此道。在繪畫史上,李所寫的第一部《竹譜》,就是以文同畫竹法寫成的,李的《竹譜詳錄》也於此時問世,之後有關墨竹的論著、圖譜接踵而出,形成了我國繪畫史上的一股墨竹熱潮。

竹子不僅寓意高潔的風姿,還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國南方的少數地區,人們會在新婚夫婦的洞房門前貼上一副對聯,上麵寫著:“嶺上紅梅多結子,一山中綠竹早生孫。”

在竹鄉鹹寧,每年元宵節前後要舉行燈謎會。燈用篾片紮成,外糊各色篾紙,紙上繪有精美圖畫,並寫上謎語,謎底往往與竹有關,人們稱為“竹上加竹”。

因鹹寧方言竹與肉同音,因此也稱為肉上加肉,後來引申成了“竹上加竹,大富大貴”。而那些與竹有關的謎語,大多風趣形象。

比如竹曬墊的燈謎是這麼寫的:“兩頭圓圓,滾開成方,太陽出山,忙著開張。”就把竹曬墊的作用和形象描述得十分生動貼切,深受人們喜愛。

整簍灑香油,滿地揀芝麻——大處不算,小處算。

zhènɡ

正旦上台——腳腳邁小步。

正晌午往南走——看不見影兒。

正晌午往南走——沒有錢(前)影兒。

正午瞧太陽——難(南)看。鄭國人留盒不留珍珠——不識輕重頭。

鄭家閨女閻家媳婦——嚴(閻)門正(鄭)事(氏)。

鄭家娶賀家的閨女——正(鄭)合(賀)適(氏)。

zhī

芝蘭之室——格外香。

芝麻餅上地——好肥。

芝麻地裏的耗子——吃香。

芝麻地裏的黃豆——老大。

芝麻地裏種西瓜——有大有小。

芝麻掉進針眼裏——奇巧。

芝麻稈喂驢——吃不吃讓到了。

芝麻開花——節節高。

芝麻開口——嘴碎。

芝麻說成綠豆大——誰信。

芝麻打油——硬擠你。支歪牆的木柱——死頂。枝頭蓓蕾——含苞待放。織布機的梭子沒有紗——空來往。

織布機上的梭子——步步不離線。

織布機上的梭子——兩頭竄。

織布沒梭子——怎麼值(織)啊。

織女配牛郎——歡天喜地。知了唱歌——單調。

知了的腦殼——孱(蟬)頭。

知了掉進酒缸裏——暈頭轉向。

知了落在粘竿上——自投羅網。

知了粘上牛皮膠——飛難飛,叫難叫。蜘蛛擺下八卦陣——專捉飛來將。

蜘蛛吃尖椒——辣絲絲。

蜘蛛肚子——淨是私(絲)。

蜘蛛的肚子——滿腹是詩(絲)。

蜘蛛結網——自私(絲)自利(理)。

蜘蛛結網三江口——水衝不斷是真思(絲)。

蜘蛛拉絲——自己的本領。

蜘蛛網——四通八達。

蜘蛛走路——無私(絲)不行。

蜘蛛做房子——牽線。

zhí

執尚方寶劍的——先斬後奏。 先斬後奏

原意是指封疆大臣先將罪犯殺死以後再奏報皇帝。後泛指先采取行動,再向上報告。出自元·關漢卿《竇娥冤》。

元代著名戲劇家關漢卿,寫過一部《竇娥冤》的戲,說的是有個寡婦竇娥善良而且正直,但遭受到地痞流氓張驢兒的迫害,被誣告殺了人,糊塗官府斷案不明,嚴刑逼供,結果判竇娥死刑,臨刑時竇娥在刑場上指天發誓,哭天喊地地說:“死後必定血濺白練,六月下雪,大旱三年,以表白自己的冤枉。”後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當上了大官參知政事,奉旨訪察民情,懲處貪官汙吏,才替女兒竇娥鳴冤昭雪。

《竇娥冤》第四折中,講的就是竇娥父親竇天章,在京城一舉中第,回到闊別16年的家鄉,他想念女兒竇娥,尋她不著,十分傷心,眼睛哭花了,頭發愁白了,又見楚州三年大旱不雨,心中十分煩悶。夜間燈下觀看案卷,遇上女兒竇娥托夢與他……

戲中有這樣一段話:“隻因老夫廉潔清正,剛正不阿,謝聖恩可憐,加老夫兩淮提刑肅政廉訪使之職,隨處審囚刷卷,體察貪官汙吏,容老夫先斬後奏。”

直腸——不打彎兒。

直鉤釣魚——願者上鉤。

直射的太陽——看了叫人眼花。

直巷趕狗——回頭一口。

直心人進廟門——處處無愧。值年太歲——凶神。侄兒打燈籠——照輸(叔)。

侄兒戴孝帽——死輸(叔)。

zhǐ

隻此一家,別無分店——獨一無二。

隻打雷不下雨——幹咋唬。

隻顧提刀切西瓜——盡給人家解渴。

隻討得媳婦嫁不得女——隻往自己懷裏扒。

隻有皮肉沒骨頭——軟塌塌的。指著和尚罵禿驢——借題發揮。

指到黃牛便是馬——信口雌黃。

信口雌黃

隨便亂說,不負責任,妄下斷語。雌黃:一種黃赤色礦物,古時用以塗改錯別字。出自劉孝標《文選》中的晉·孫盛《晉陽秋》。

魏晉時期,上層社會清談之風大盛,西晉大臣王衍就是一個出名的清談家,此人少年時就伶牙俐嘴,他在文學名家山濤府上作客,以清秀的儀表、文雅的談吐,贏得四座讚賞。山濤卻感歎道:“日後耽誤天下的,未必不是此人啊!”王衍成年後,愛好老子、莊子的學說,善於用老、莊的道家思想解釋儒家經義,講授玄理。講的時候,他總是身穿寬袍大袖的衣服,手執玉柄麈尾(用鹿的尾毛製成的拂塵),輕聲慢語,滿嘴都是玄妙空虛的怪話,當義理講得有錯時,又隨口改正,毫不在乎。人們因此稱他是“口中雌黃”。

王衍做事和說話一樣,拿不定主意,無長遠眼光。他先把女兒嫁給太子為妃,後來太子遭陷害,他怕受牽累,趕快上表請求離婚;太子冤案昭雪,他因喪失氣節被判禁錮終身。西晉皇族爭權鬥爭愈演愈烈,釀成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亂”,王衍卻在亂中被兩位得勢王爺看中,官拜尚書令。但他顛三倒四的習性不改,身居要職卻不以天下為念,隻顧擴張自己的權勢。西晉王朝敗亡,王衍推卸責任,隨口說自己“一向不幹預朝政,罪不在我”,結果還是難逃一死,被敵軍俘去監禁在民舍內,半夜敵將下令推倒屋牆,把他活埋在瓦礫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