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螞峰——獨高天下。

珠穆朗瑪峰上插旗杆——高到頂了。

珠走玉盤——出不了圈兒。蛛線網撈雞蛋——玄乎。

蛛絲網上的蜻蜓——自投羅網。諸葛孔明借東風——巧用天時。

諸葛亮助劉備傳為神人

諸葛亮於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

諸葛亮8歲喪父,他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叔父諸葛玄,當時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後來,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諸葛玄就投奔荊州牧的劉表了。

諸葛亮少年時代,曾經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德操賞識他,連司馬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

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

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於是,諸葛亮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裏,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好久,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鳴叫?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裏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報告了司馬先生。

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人聽了諸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

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蒙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

司馬夫人反複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年紀小,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

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

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隻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曆曆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從16歲開始念《梁父吟》,後來,他常以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戰國後期傑出軍事家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隻有好友徐庶等名士相信他的才幹。

劉備依附於劉表時,屯兵於新野,諸葛亮的老師司馬徽與劉備會麵時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見識淺陋的人,豈會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能了解當世的事務局勢才是俊傑。此時隻有臥龍、鳳雛。”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當時的另一個名士龐統。

後來,諸葛亮被徐庶推薦到劉備那裏,劉備希望徐庶引諸葛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這人可以去見,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將軍宜屈尊以相訪。”

劉備幾經周折,最後終於見到諸葛亮,向諸葛亮請教天下大勢。諸葛亮陳說三分天下之計,令劉備聽後大讚,便力邀諸葛亮相助。從此,諸葛亮開始了他傳奇而精彩的一生。

諸葛亮作為蜀國的丞相,盡忠效力。他處理事務簡練實際,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不計較虛名而重視實際。使得蜀國上下的人都害怕卻敬仰他。可以說他是治理國家的優秀人才,其才能的確可以與管仲和“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相媲美。

諸葛亮在漢中期間,利用漢中的經濟條件,因地製宜地采取了一係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保障了劉備北伐軍的物資供應。漢中當地人們生活好了,也招來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了發展,逐步達到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居樂業。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關於他的故事一直是民間茶餘飯後相傳的首選。在那裏就有很多地方的居民保留著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而形成的,後來曆經1000多年之久。

諸葛亮作為著名軍事家,得到了曆代兵家的認可。三國時期魏國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布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三國西晉時期著名史學家陳壽在斷代史《三國誌》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唐太宗李世民與隋末唐初著名將領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並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唐時也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秦末漢初謀士、大臣張良,我國曆史上傑出的軍事家韓信,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等九位曆代兵家尊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也寫了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我國軍事理論具有一定貢獻。除此之外,他在技術發明上也有靈巧的表現,如改良過連弩等。

在宋代高承編撰的《事物紀原》中,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西南少數民族首領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隻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就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

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諸葛亮作為“智者”、“勤政者”的典範形象紮根於人們心裏,人們通過各種形式來研究他、歌頌他、崇拜他。曆代圍繞諸葛亮開展的有關政治、軍事、文化思想方麵的研究及以其故事為題材的文藝創作、民間傳說,形成了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無不折射出傳統文化的理念、價值觀。

唐代大詩人杜甫寫過一首讚譽諸葛亮的詩作《蜀相》,其中的後兩句這樣寫道: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詩句歌頌了諸葛亮集智、勇、忠誠等封建美德。

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的《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描寫成未卜先知的預言家,奇謀巧計的戰略家,口若懸河的外交家,高瞻遠矚的政治家,神出鬼沒的策略家,而且還是位呼風喚雨、腳踏七星的方士和超能力的奇人。

這些民間傳說,都是通過諸葛亮這個人物,反映出在生產力落後的封建時代,人們同惡劣的大自然搏鬥,同險惡的政治環境抗爭並取得勝利的一種希冀,以至於使諸葛亮成為人們心目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結合的化身。以諸葛亮為題材的文化現象還在不斷發展、光大,紮根於群眾,流傳於四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諸葛亮擺八卦陣——內有奇門。

諸葛亮唱空城計——隻一回。

諸葛亮出茅廬——雄才大略。

諸葛亮出祁山——以攻為守。

諸葛亮當軍師——名符其實。

諸葛亮的計策——神機妙算。

諸葛亮的錦囊——用不完的計。

諸葛亮的扇子——不離手。

諸葛亮吊孝——假的。

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

諸葛亮對魏延——見不得,離不得。

諸葛亮放孟獲——欲擒故縱。

諸葛亮借箭——有誤(霧)。

諸葛亮哭馬謖——恨己不識人。

諸葛亮哭周瑜——怕他不死。

諸葛亮六出祁山——勞而無功。

諸葛亮彈琴——緩兵之計。

緩兵之計

“緩兵之計”指使敵人延緩進攻的計策,借指使事態暫時緩和同時積極設法應付的策略。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退之?郃願往決一戰!”

蜀漢建興七年夏,諸葛亮與司馬懿在祁山作戰。司馬懿令郭淮、孔禮引兵五千去救武都、陽平,並抄在蜀兵之後,讓其自亂。行軍路上,郭淮問孫禮:“司馬懿、孔明誰強?”孫禮回答說:“諸葛亮大大勝過司馬懿!”郭淮接著說:“諸葛亮雖高明,司馬懿這一計卻有過人之智。蜀兵如果正在打武都、陽平,我們抄到他們後邊,豈不是不打自亂了麼?”二人正在談論,忽然哨馬來報:武都、陽平已被蜀兵占領。郭、孫得知,剛要退後,蜀軍已到,喊殺連天。兩軍交鋒,魏兵大敗,郭、孫二人棄馬爬山逃脫。

郭、孫失敗後,司馬懿又喚張郃、戴陵各引精兵一萬,趁孔明去安撫武都、陽平百姓不在營中之時去奪蜀寨。司馬懿的打算早已在諸葛亮預料之中,張、戴未戰即被蜀兵包圍。諸葛亮在祁山上大喊:“戴陵、張部,你們二人乃無名小將,我不殺你們,趕快下馬投降!”張郃聞言大怒,指著諸葛亮罵道:“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國境界,如何敢發此言!吾若捉著汝時,碎屍萬段!”說罷,縱馬挺槍來戰蜀兵。諸葛亮早有準備,張郃、戴陵戰敗而去。

司馬懿連戰皆敗,半月不敢再戰。諸葛亮見司馬懿不出戰,想出了一個辦法,便叫各處都拔寨而回。魏軍得知,張郃便要去追,司馬懿不同意。後來魏軍多次報告,都說諸葛亮接連後撤,司馬懿不相信,他親自去看,果見蜀兵後撤。司馬懿回營後對張郃說:此是諸葛亮的計策,不可追趕。張郃說:“諸葛亮用緩兵之計,漸退漢中,都督何故懷疑,不早退之郃願往決一戰!”經張郃一再請求,司馬懿乃驅兵追趕,結果又中了諸葛亮的計策,魏軍大敗。

諸葛亮彈琴——空城計。

諸葛亮玩狗——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諸葛亮遊東吳——舌戰群儒。

燃眉之急

像火燒眉毛那樣的急迫,比喻情勢急迫。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日益劇烈,曹操打敗了袁紹之後,勢力更擴大了不少,野心也隨之膨脹,想吞東吳滅劉備,一統天下。孫權派密使魯肅與劉備聯絡,準備合力抗曹。

諸葛亮到東吳以後,孫權帳下的謀士,紛紛起來和他辯論。張昭用帶有責問的口氣對諸葛亮說:“我們很久以前就知道,先生居住在隆中的時候,常常拿自己來比作春秋時的管仲、樂毅。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桓公成為諸侯的盟主;樂毅替燕國出兵伐齊,連下七十餘城!現在劉備得到你之後,你不但不能幫助他強大起來,反而失去了新野,丟棄了樊城,當陽長阪坡吃了敗仗,又逃到了夏口去,像燃眉一樣的焦急,你哪裏比得上管仲、樂毅的萬分之一呢?”

諸葛亮當場舌戰群儒,妙語橫生,反把張昭等人駁得啞口無言,終於促成了“赤壁之戰”的孫劉大聯盟。此故事中張昭的話,後來演變成了“燃眉之急”這句成語。

諸葛亮斬馬謖——違心辦事。

諸葛亮征孟獲——攻心為上。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諸葛亮治蜀——很得民心。

諸葛亮皺眉頭——計上心來。

諸侯稱王——各自為政。 各自為政

“各自為政”用來表示各人按自己的主張辦事,不顧全大局,也不與別人配合協作。出自《左傳·宣公二年》:“疇昔之羊,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

公元前607年,鄭國侵犯宋國,宋文公任命大夫華元為主帥率領宋軍進行應戰。開戰前,華元為了鼓勵將士,殺羊進行慰勞,並親自分賞。沒想到卻忘記了賞給為他駕車的車夫羊斟。為此,羊斟懷恨在心。

等到戰鬥開始,羊斟對華元說:“前日賞羊的時候是由你做主,想分給誰就分給誰;今天駕車就由我做主,想把車駕往何處就去何處。”說完,羊斟駕著馬車長驅直入鄭軍的陣地。於是鄭軍就把他們團團圍住,華元寡不敵眾,隻好乖乖地當了俘虜。

宋文公得知華元被俘,非常惋惜,就用100百輛兵車、400匹馬作為禮物,向鄭軍贖回華元。可是禮物送去一半,華元已經逃回了宋國。結果送去的禮物白白地浪費了。

華元回到宋國後,見到了羊斟。華元問道:“是不是那匹駕車的馬使我當了俘虜?”羊斟回答說:“不是馬,是趕馬的人。”由於華元在宋國深受宋文公的寵愛,羊斟怕遭到陷害,就逃亡到魯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