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晚上,齊薑在宮中擺下酒席,請公子喝酒。重耳問道:“今天晚上為麼這樣大擺酒席啊?”齊薑說:“我聽說公子將要遠行,特地設宴送行。”重耳說:“人生有限,隻要舒適如意,何必再想別的事呢?”齊薑說;“公子應該有誌氣,聽從手下人的忠告,離開齊國。”重耳很生氣,放下酒杯不喝了。齊薑怕事情弄僵,笑著說:“算了,算了,要是走呢,那是公子的誌氣,這酒就算送行;要是不走呢,那是公子對我的一片深情,這酒就算表示我對您的感謝。來,讓我們開懷暢飲吧!”重耳轉怒為喜,一杯接一杯地喝起來,加上齊薑不斷勸酒,不一會兒就醉得不省人事了。齊薑急忙派人去叫狐偃。
狐偃等人七手八腳地把重耳抬上車,連夜出城。他們一氣跑了五六十裏,才放慢了腳步。這時候正值雄雞啼曉,東方發白。重耳翻了翻身,感到搖晃得厲害,睜開眼一看,才知道自己是睡在車上,又不知到了哪兒,頓時大怒,罵道:“你們想造反嗎?為什麼不和我商量就把我弄出了城?”說罷,從魏仇手裏奪過戈就向狐偃刺去。狐偃急忙跳下車,重耳又下車追趕。大家趕忙婉言相勸。趙衰勸道:“我們之所以忍受骨肉離散的痛苦追隨主公,是因為主公是有大誌的人,如今齊國內亂不止,我們不適合在此立足,這是我們大家意思,你不要隻怪狐偃。”
事到如今,重耳也無可奈何,隻好和大家一起上路。重耳一行人到了曹國,曹君得知他們從齊國逃出本不想接待他們,但因大夫僖負羈請求才不情願地打開城門,而且對他們非常無禮,還不安排飯食。僖負羈感到過意不去,再加上夫人勸說,就在晚間給重耳等人送去豐盛的飯菜及禮物。重耳等人非常感激,他們將飯菜吃掉,卻退回了禮物。
第二天,重耳等人離開曹國,僖負羈望著他們的背影,暗想:這些人困難時期卻不貪圖錢財,將來定能成大事。
重耳等人一路顛簸到了宋國,宋襄公此時正重病在床,隻好派公孫固出城迎接。狐偃本打算留在宋國,但公孫固向他如實介紹了宋國目前的情況,狐偃打消了這個念頭。幾天後,重耳決定繼續前行。宋襄公送來許多必備的馬匹、衣物等。
重耳及隨從們踏上了去楚國的路途。不久,就到楚國。對重耳很尊敬。楚成王用招待國君的禮節招待他。重耳跟住在齊國時大不一樣,他現在經常想要回晉國這件大事。
一天,楚成王問重耳:“公子如果回到晉國,怎樣報答我呢?”重耳想了想,說:“如果我能回晉國,一定和楚國和睦相處,將來萬一兩國打起仗來,我一定命令晉軍退避三舍,來報答您的恩情。”古時候行軍,三十裏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後退九十裏。楚成王隻當重耳是說笑話,對他依然敬重。
當年晉惠公背信棄義攻打秦國,被秦穆公俘虜,因姐姐求請才被放回晉國。為了向秦穆公表示誠意,將公子圉送到秦國作人質。公元前637年,晉惠公病死。公子圉背著秦穆公偷偷回晉國作了國君,而且與秦國繼絕了關係,他就是晉懷公。
秦穆公得知此事,既氣憤又傷心。想想自己對他們父子倆真是以誠相待真心相助,而這二人一個忘恩負義一個過河拆橋。秦穆公越想越後悔,假如當時護送重耳回國,一定不會是現在的局麵。秦穆公打定主意,決定迎接重耳回晉國稱君。
一天,秦國使臣求見楚成王,向他說明秦穆公希望重耳能到秦國去。楚成王征求重耳的意見,重耳決定接受秦國的邀請。
重耳到了秦國,秦穆公和夫人都很高興,決定將女兒懷嬴嫁給他。這個主意令重耳、懷嬴均感到難為情。原來懷嬴曾是公子圉的妻子,也就是重耳的侄媳婦。懷嬴本不想答應這門婚事,一來輩份有差別,二來重耳的年齡已是61歲了。但是這個婚姻含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她隻有默認了。重耳也覺得不合適,便讓趙衰幫忙回絕。趙衰卻勸說道:“主公千萬不要拒絕,曆來兩國修好,都是靠聯姻維係,這門婚事已經和我們能否回晉國聯係起來了,所以主公應該答應。”於是,重耳成了秦穆公的女婿。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親率大軍護送重耳等人回國。到了黃河,秦穆公派兩員大將率一部分軍隊送重耳過河,自己率部分軍隊在河邊駐紮,以便接應。重耳與秦穆公灑淚而別。
重耳上船後,發現船上堆滿了過去用過的舊物品和穿過的舊衣物,有的已經破得不成樣子,感到很滑稽。就說:“我們這次回晉國,吃穿用度會應有盡有,還留這些破東西幹什麼?”說完便命人將破爛兒扔掉。這些東西都是壺叔弄到船上的,他從重耳逃離翟國時就跟隨他,替大家管理物品,如今回國,想想從前所受的磨難,看看這個,摸摸那個,什麼也舍不得扔。聽了重耳的話他不禁呆住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這一切均被狐偃看在眼裏,他的心裏也有些酸溜溜的。他覺得是該向重耳表明心跡的時候了。於是跪在重耳麵前說:“主公就要成功了,我繼續留下來也沒有什麼用了,隻能像那堆破爛兒一樣。我這兒有一塊秦穆公送的白玉,轉送給您作個紀念……”重耳聽了狐偃的話,頓時醒悟過來,慌忙扶起狐偃,流著淚說:“如果沒有你們陪我受盡千辛萬苦,哪有我重耳的今天。我知道錯了,隻是請你不要再有這種想法……”說罷便令人將丟掉的東西撿回,又向壺叔賠了不是。
重耳過了黃河,秦軍一鼓作氣接連攻下幾座城池。晉軍守將本不願為晉懷公拚命,所以逃的逃,降的降。晉懷公早已眾叛親離,他見大勢已去,就在勃鞮的保護下逃走了。呂飴甥、郤芮曾與晉惠公夷吾同謀刺殺重耳,見晉懷公已私自逃走,隻好向重耳叩頭請罪,重耳卻沒有責怪他們的意思。
重耳從逃到翟國時算起,在外飄蕩了整整19年,終於在62歲做了國君,他就是晉文公。晉文公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派人殺了懷公。懷公的被殺,深深觸動了呂飴甥、郤芮。他們越想越害怕,認為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他們定下一條毒計,讓前後兩次追殺文公的勃鞮去實行。
勃鞮並沒有聽從他們的安排。勃鞮是個非常忠君的人,當年晉獻公經不住驪姬的挑唆,派勃鞮追殺重耳,勃鞮斬斷了重耳的一截袍袖;後來又受晉惠公之命到翟國刺殺重耳,勃鞮領命而去,結果重耳逃走,這次呂、郤二人讓他殺重耳,他猶豫了,國君讓他殺任何人,他都會服從命令,而今要殺重耳是殺國君啊,是與前兩次意義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半夜時分他請求狐偃帶他見晉文公。晉文公不願見他,他苦求三次,終於見到晉文公。呂、郤芮二人為此丟了性命。
這件事使晉文公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同時晉文公還任用了一個人,這就是當年拐走重耳出逃時全部財物的頭須。他現在的任務,仍然是管理財物,而且經常同文公坐在一輛車上,說說笑笑,十分融洽。
跟隨重耳一起逃亡的有位賢人叫介子推,他是對國家有功之人。當晉文公獎勵有功之臣的時候,他卻躲在鄉村裏,不肯受封賞,後來幹脆和母親躲進深山老林。從此以後,人們再也沒有看到他了。晉文公知道這件事後,心裏非常難受,就派人去山中請他,但是找不到他的下落。有人說介子推躲進了綿山,但是這兒仍不見他的蹤跡。於是晉文公就把綿山封給介子推,將綿山改名為介山,他說:“這介山的名字記載了我的過失,也記載了人間的一個善人。”晉文公退避三舍
晉文公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晉國漸漸強盛起來。他也想能像齊桓公那樣,做個中原的霸主。
這時候,齊國已經衰落,南邊的楚國卻強大起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都成為楚國的勢力範圍,楚成王還不斷把自己的勢力向北滲透。這樣以來,晉楚兩國的矛盾和衝突就變得越來越尖銳。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4年),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來討救兵。周襄王有個異母兄弟叫太叔帶,聯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國借兵,奪了王位。周襄王帶著幾十個隨從逃到鄭國。他發出命令,要求各國諸侯護送他回洛邑去。列國諸侯有派人去慰問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沒有人願意發兵打狄人。
有人對周襄王說:“現在諸侯當中,隻有秦、晉兩國有力量打退狄人,別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發使者去請晉文公護送他回朝。
晉文公馬上發兵往東打過去,把狄人打敗,又殺了太叔帶和他的隨從,護送天子回到京城。
過了兩年,又有宋襄公的兒子宋成公來討救兵,說楚國派大將成得臣率領楚、陳、蔡、鄭、許五國兵馬攻打宋國。大臣們都說:“楚國總是欺負中原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難的國家,建立霸業,這可是時候啦。”
晉文公早就看出,要當上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於是他就擴充隊伍,建立了三個軍,浩浩蕩蕩去救宋國。
公元前632年,晉軍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把兩國國君都俘虜了。這時晉軍的力量稍弱於楚軍,且又遠離本國作戰,但已占領曹、衛兩國作為前進的基地,況且齊、秦已與他結成聯盟,從而很有實力。
楚成王本來並不想同晉文公交戰,聽到晉國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為宋國遲早可以拿下來,不肯半途而廢。他派部將去對楚成王說:“我雖然不敢說一定打勝仗,也要拚一個死活。”
楚成王很不痛快,隻派了少量兵力歸成得臣指揮。
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晉軍,要他們釋放衛、曹兩國國君。晉文公卻暗地通知這兩國國君,答應恢複他們的君位,但是要他們先跟楚國斷交。曹、衛兩國真的按晉文公的意思辦了。
成得臣本想救這兩個國家,不料他們倒先來跟楚國絕交。這一來,真氣得他雙腳直跳。他嚷著說:“這分明是重耳這個老賊逼他們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動全軍趕到晉軍駐紮的地方去。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往後撤。晉軍中有些將士可想不開啦,說:“我們的統帥是國君,對方帶兵的是臣子,哪有國君讓臣子的理兒?”
狐偃解釋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楚王曾經幫助過主公,主公在楚王麵前答應過:要是兩國交戰,晉國情願退避三舍。今天後撤,就是為了實現這個諾言啊。要是我們對楚國失了信,那麼我們就理虧了。我們退了兵,如果他們還不罷休,步步進逼,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跟他們交手還不遲。”
晉軍一口氣後撤了九十裏,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才停下來,布置好了陣勢。
楚國有些將軍見晉軍後撤,想停止進攻。可是成得臣卻不答應,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晉軍遙遙相對。
成得臣還派人向晉文公下戰書,措詞十分傲慢。晉文公也派人回答說:“貴國的恩惠,我們從來都不敢忘記,所以退讓到這兒。現在既然你們不肯諒解,那麼隻好在戰場上比個高低啦。”
大戰展開了。才一交手,晉國的將軍用兩麵大旗,指揮軍隊向後撤退。他們還在戰車後麵拖著伐下的樹枝,戰車後退時,地下揚起一陣陣的塵土,顯出十分慌亂的模樣。
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把晉人放在眼裏。他不顧前後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晉軍的埋伏。晉軍的中軍精銳,猛衝過來,把成得臣的軍隊攔腰切斷。原來假裝敗退的晉軍又回過頭來,前後夾擊,把楚軍殺得七零八落。
晉文公連忙下令,吩咐將士們隻要把楚軍趕跑就是了,不再追殺。成得臣帶了殘兵敗將回到半路上,自己覺得沒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殺了。其實,楚成王並沒有懲辦他的意思,但是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