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戰國 中華上下五千年 戰國

公元前475年,中國曆史由春秋進入戰國。“戰國”一詞最初起自當時人曰“凡天下之戰國七”,後西漢劉向編《戰國策》,始成為這段曆史的專稱。

經過春秋時期的連年兼並,到戰國時期,一百多個諸侯國隻剩下了二十多個,在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出現了秦、齊、楚、燕、韓、魏、趙七個大國並立的局麵,史稱“戰國七雄”。

為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七國都先後在一批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政治家或軍事家的推動下實行變法,其中尤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使落後的秦國走上了日益強大的道路,並最終於公元前221年由秦始皇統一全國。

戰國是社會經濟發生巨大變革的時代。鐵器已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中出現並被廣泛使用。奴隸製土地製度——井田製已經瓦解,農業和手工業個體經營者數量迅速增加,促使社會生產力迅速提高和經濟的繁榮。水利工程都江堰、鄭國渠等的興建,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產量。新興的冶鐵業發展迅速。冶鐵技術進步之快在世界冶金史上少有,居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

社會經濟的巨大變革使戰國時的社會結構出現重大變化,宗法貴族日益沒落,士、農、工商成為社會的活躍力量,其中尤以農民人數為最多。社會結構的變化加速了貧富分化,使社會矛盾愈加複雜尖銳,但同時又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時期出現了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等大批著名思想家,產生了墨家、法家、陰陽家、名家、農家、縱橫家、兵家、雜家等學派,形成了《墨子》、《孟子》、《荀子》、《韓非子》、《商君書》、《孫臏兵法》、《楚辭》等著名作品,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輝煌時代。

戰國時期,在各國和各國的周邊居住著許多少數民族,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各民族進一步趨向融合,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韓、趙、魏三家分晉

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吞並了。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裏。這些大夫原來也是奴隸主貴族,後來他們采用了封建的剝削方式,轉變為地主階級。有的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還用減輕賦稅的辦法來籠絡人心。這樣,他們的勢力就越來越大了。

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那個時候,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又以智伯瑤的勢力最大。連國君晉哀公也成了他的傀儡。

智伯瑤野心勃勃,一心想廢國君而立,他的謀臣知過說:“不可。趙、魏、韓三家實力不弱,必然反對主公,不如先削弱這三家的實力,再圖君位。”智伯瑤接受了此建議,便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裏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瑤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義來壓他們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智家;魏桓子不願得罪智伯瑤,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瑤又向趙襄子要土地,趙襄子可不答應,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說什麼也不送人。”智伯瑤氣得火冒三丈,馬上命令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自己率領中軍,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

沒有多少日子,智伯瑤率領的三家人馬已經把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交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城頭上箭好像飛蝗似的落下來,使三家人馬沒法前進一步。晉陽城憑著弓箭死守了兩年多。三家兵馬始終沒有能把它攻下來。

有一天,智伯瑤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有了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流去,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又在上遊築起壩,攔住上遊的水。

這時候正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滿了。智伯瑤命令兵士在水壩上開了個豁口。這樣,大水就直衝晉陽,灌到城裏去了。城裏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裏,人們不得不把鍋子掛起來做飯。可是,晉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瑤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指著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兩人說:“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牆一樣能攔住敵人,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麵上順從地答應,心裏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韓家的封邑平陽(今山西臨汾縣西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晉陽被大水淹了之後,城裏的情況越來越困難了。趙襄子非常著急,對他的門客張孟談說:“民心固然沒變,可是要是水勢再漲起來,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張孟談說:“我看韓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讓給智伯瑤,是不會心甘情願的,我想辦法找他們兩家說說去。”

當天晚上,趙襄子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韓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約他們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瑤。韓、魏兩家正在猶豫,經張孟談一說,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裏,過了三更,智伯瑤正在自己的營裏睡著,猛然間聽見一片喊殺的聲音。他連忙從臥榻上爬起來,發現衣裳和被子全濕了,再定睛一看,兵營裏全是水。他開始還以為大概是堤壩決口,大水灌到自己營裏來了,趕緊叫兵士們去搶修。但是不一會,水勢越來越大,把兵營全淹了。

智伯瑤正在驚慌不定,一霎時,四麵八方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的士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衝殺過來。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裏的不計其數。

趙、韓、魏三家滅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瑤侵占兩家的土地收了回來,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

公元前438年,晉哀公去世,其子幽公即位。韓、趙、魏三家乘機商定了瓜分晉國的方案。魏控製了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東部;趙占去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的中部、西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的一部;韓擁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東南部。而國君晉幽公被分到了絳州和曲沃兩座小城,完全淪為了韓、趙、魏這“三晉”的附庸。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別派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

自那以後,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曆史上稱為“戰國七雄”。魏文侯選賢用能

戰國初期,魏國是最強的國家。這同魏文侯(魏斯)的賢明是分不開的。他最大的長處是禮賢下士,知人善任,器重品德高尚而又具有才幹的人,他廣泛搜羅人才,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善於發揮他們的作用。因此,許多賢士能人都到魏國來了。

魏國有一個叫段幹木的人,德才兼備,名望很高,隱居在一條僻靜的小巷裏,不肯出來做官。魏文侯想同他見麵,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有一天,他坐著車子親自到段幹木家去拜訪。段幹木聽到文侯車馬響動,趕忙翻牆頭跑了。魏文侯吃了閉門羹隻得怏怏而回。接連幾次去拜望,段幹木都不肯相見。但是,魏文侯對段幹木始終非常仰慕,每次乘車路過他家門口,都要從座位上起來,扶著馬車上的攔杆,佇立仰望,表示敬意。車夫問:“您看什麼呐?”魏文侯說:“我看段幹木先生在不在家。”車夫不以為然地說:“段幹木也太不識抬舉了,你幾次訪問他,他都不見,還理他幹什麼!”魏文侯搖了搖頭說:“段幹木先生可是個了不起的人啊,不趨炎附勢,不貪圖富貴,品德高尚,學識淵博。這樣的人,我怎麼能不尊敬呢?”後來,魏文侯幹脆放下國君的架子,不乘車馬,不帶隨從,徒步跑到段幹木家裏,這回好歹見了麵。魏文侯恭恭敬敬地向段幹木求教,段幹木被他的誠意所感動,給他提了不少好建議。魏文侯請段幹木做相國,段幹木怎麼也不肯。魏文侯就拜他為老師,經常去拜望他,聽取他對一些重大問題的意見。這件事很快傳開了。人們都知道魏文侯“禮賢下士”,器重人才。一些博學多能的人,如政治家翟璜、李悝,軍事家吳起、樂羊等都先後來投奔魏文侯,幫助他治理國家。

當時,魏國已經建立了封建政權,新興地主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可是,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意識方麵都還存在不少奴隸製的殘餘。這些東西嚴重阻礙著魏國的發展。魏文侯決心加以改革,他任李悝為相國,經常同他商討國家大事。李悝也積極地提出許多建議。

有一天,魏文侯問李悝,怎樣才能招募更多有才能的人到魏國來,李悝沒有回答,反問道:“主公,您看過去傳下來的世卿世祿製怎麼樣?”魏文侯說:“看來弊病甚多,需要改革。”李悝點點頭說:“這個製度不改,就不可能起用真正有才能的人,國家就治理不好。”原來,按照“世卿世祿”製,奴隸主貴族的封爵和優越俸祿是代代相傳的,父傳子、子傳孫,即使兒子沒什麼本領,沒立什麼功勞,照樣繼承父親的封爵和俸祿,享受貴族的種種特權,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一些真正有才能的人,隻因為不是貴族,就被這種製度卡住了,很難得到應有的地位。

李悝把這個問題分析給魏文侯聽,魏文侯十分同意他的看法。又問:“那麼如何改革呢?”李悝早就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說:“我們必須廢除世卿世祿製。不管什麼人,是貴族還是平民,誰有本事有功勞,就給誰官做,給誰俸祿;按本事和功勞大小分派職位;有功的一定獎賞,有罪的適當處罰。對那些既無才能又無功勞而又作威作福的貴族,采取斷然措施,取消他們的俸祿,用這些俸祿來招聘人才。這樣,四麵八方的能人賢士就會到魏國來了。”魏文侯聽了,非常高興,叫李悝起草改革的法令,不久就在全國執行了。這項改革,剝奪了腐朽沒落的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增加了新興地主階級參預政治的機會,為鞏固魏國的封建政權創造了條件。

接著,魏文侯又采納了李悝的建議,在經濟上進行了改革。李悝算了一筆細賬:一個五口之家的農民,種一百畝地,每年收獲的糧食,除去交租納稅和自己的口糧以外,就剩不下什麼了,如果遇到生病辦喪事,或者國家增加苛捐雜稅,日子就更難過了。為了改善農民的生活,就必須增加糧食產量。當時魏國大約有幾百萬畝土地,除去山、河、城、邑,可耕地隻有六百萬畝。如果農民精耕細作,每畝可增產三鬥糧食;相反,就要減產三鬥糧食。這樣一增一減,全國就相差一百八十萬石糧食。所以,他建議實行“盡地力”的政策,就是積極興建水利,改進耕作方法,以充分發揮土地的潛力。同時,李悝還創立了“平糴”法(糴音dí):豐收年景,市麵上糧價便宜,為了不使農民吃虧,國家把糧食照平價買進;遇到荒年,市麵上糧價昂貴,國家仍照平價把糧食賣出。這樣,不管年成好壞,糧價一直是平穩的,人民生活比過去安定,國家的賦稅收入也得到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