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秦昭襄王接見了那個假“使臣”後,覺得那個“使臣”的態度舉止,既大方,又威嚴,不像個普通人,心裏有點犯疑。過了幾天,秦照襄王又派人去請他,發現那個“使臣”已經不告而別了。客館裏留著一個趙國來的手下人。秦昭襄王把他找來一問,才知道他接見的原來就是有名的趙主父。秦昭襄王大吃一驚,立刻叫大將白起帶領精兵,連夜追趕。追兵到函穀關,趙主父已經出關三天了。
趙武靈王這一趟秦國行,徹底摸清了秦昭襄王的底細,為趙國今後的發展製定了切合實際的部署。過了幾年,趙國就成功地崛起了,成為原來“三晉”中最有實力的大國。將相和
秦昭襄王聽說趙惠文王得了無價之寶“和氏璧”,又從一位玉工的口中了解到,和氏璧不但隱藏了一段卞和哭玉的故事,而且此玉顏色光潤,純潔無瑕,夜間生光,冬季溫暖,近旁可以不生火爐,夏季涼爽,百步之內不近蚊蠅。他就很想將和氏璧占為己有,其中自然含有他的政治目的。
公元前283年,秦王派使者帶國書去趙國。國書大意是秦國以15城池換取和氏璧,希望趙王答應。
趙王召眾臣商議。大家普遍認為:送去和氏璧,恐怕不會得到15座城池;不送和氏璧怕秦王怪罪,惹他不起。隻能派一個智勇雙全的人,帶上和氏璧去秦國,等得到城池後再交出玉璧。一個叫繆賢的大臣向趙王推薦他的門客藺相如。
趙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說:“秦國以15座城池換一塊玉璧,出價夠高了。如果趙國不答應,趙國理虧。大王若把玉璧送去,秦國不交城池,秦國理虧。我們寧可讓秦國占理虧的一麵。”趙王點點頭說:“如果秦王不講信用,我們怎麼辦?”藺相如堅定地說:“秦國交出城池,我就留下和氏璧;如果秦國失信,我會將和氏璧完好無損地護送回國。”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來到鹹陽。他呈上和氏璧。秦王接過璧玉,愛不釋手,自己看了半天又交給近侍傳看。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很久,見秦王隻字不提交出城池之事,知道秦王並無誠意。可是璧已在對方手中,又不能硬搶,怎麼辦呢?藺相如急中生智,對秦王說,“此璧有個微小的斑點,讓我指給大王看。”
秦王並未發現斑點,很想知道在哪兒,便將璧玉交給藺相如。藺相如將和氏璧拿在手中,往後退了幾步,靠在一根柱子上,怒氣衝衝地說:“趙王誠意派我將璧送來,大王卻沒有交換的誠意。如今璧在我手中,大王若再相逼,我的頭和璧玉將一起撞碎在石柱上!”說著,便將和氏璧舉起來。
秦王慌忙解釋說:“先生誤會了,我怎麼沒有誠意呢?”接著命人拿過地圖,將準備給趙國的城池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說:“趙王送玉之前,齋戒5天,舉行了隆重的儀式。大王若誠意換玉,也應齋戒5天,再舉行接玉儀式。”秦王滿口答應。
藺相如回到館舍,將和氏璧包好交給隨從,化妝後偷偷跑回趙國。5天後,秦王在鹹陽召集有關大臣舉行接璧儀式。藺相如上前施禮道:“秦國自穆公以來,先後20幾個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就在前不久,張儀又騙了楚國。我也怕受到欺騙,所以把璧玉送回趙國了。”
秦王一聽勃然大怒:“你讓我齋戒五天,舉行接璧儀式,我一切聽你的,你卻把璧送回趙國,這分明是戲弄於我!”
藺相如從容地回答:“眾所周知,秦強趙弱。隻有秦國欺負趙國,而趙國絕不敢欺負秦國。倘若秦國真的誠意以城換玉,那麼請先交出15座城池。我立即回國取回和氏璧,決不敢背信棄義!”
秦王見藺相如又正辭嚴,悻悻地說:“無非是一塊璧,不要傷了兩家的和氣。”
秦王放回藺相如。他並不真心想以城換璧,隻不過想借此試探一下趙國的態度和力量。藺相如完璧歸趙,趙惠文王很高興,拜他為上卿,處理國事。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趙國屈服,接連侵入趙國邊境,占了一些地方。在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送信給趙惠文王,約請他到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境)會麵,簽署修好條約。
趙王有些猶豫,就召集眾臣商議,有人說秦國向來不講信用,此行恐有詐,不去為好。
藺相如、廉頗主張去,不然會叫秦國看不起,還給他找到進攻的理由。趙王隻好硬著頭皮去冒險。為防萬一,廉頗輔助太子留守本國,大將李牧率5000人馬與趙王同行,平原君帶5000精兵在澠池30裏外接應,藺相如隨駕前往赴會。
會上,秦王一副盛氣淩人的樣子,他命人取來一張瑟遞到趙王麵前,說:“聽說趙王通曉音律,請彈奏一曲為大會助興。”趙王感到很難堪,但懾於秦王的威嚴,隻得勉強彈奏一曲。曲罷,秦王命禦史記錄:“秦昭襄王二十八年,趙王為秦王鼓瑟。”趙王麵紅耳赤,大臣們麵麵相覷。
藺相如不慌不忙站起來,將一個瓦盆遞給秦王說:“秦王擅長秦國的樂器,請大王擊缶與大家同樂。”秦王麵露慍色,不去理他。藺相如很氣憤,他大義凜然地說:“秦國未免太欺負人了,你們國家雖然強大,但在五步之內,我可以把自己的血濺到大王身上。”秦王見藺相如怒發衝冠,咄咄逼人,隻好隨便地敲了一下瓦盆。藺相如命趙國禦史記錄:“趙惠文王二十年,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國的大臣見沒有占到什麼便宜,高聲說:“請趙國割15座城池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不甘示弱,朗聲道:“請秦國把鹹陽獻給趙王祝壽!”
秦王早就領教過藺相如的厲害,知道再下去也不會有什麼結果,想翻臉,趙國又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百般無奈,隻好與趙國簽訂了友好協定。
趙王見藺相如為他爭足了麵子,認為他是難得的人才,便拜他為相國。
廉頗見藺相如僅憑一張嘴,眨眼間職位就爬到他的頭上,而自己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卻位居他下,心裏很不服氣,決定找機會羞辱他一番。藺相如知道後,處處躲著廉頗,有時還稱病不肯上朝。
有一天,藺相如帶門客出去,看見廉頗的車迎麵而來,忙將自己的車退進小巷裏,讓廉頗的車過去。藺相如的門客覺得憋氣,埋怨藺相如不該膽小怕事。
藺相如笑笑說:“你們說廉將軍跟秦王比,誰的勢力大?”門客答:“當然秦王勢力大。”
藺相如接著說:“天下諸侯都懼怕秦王,而我卻敢當麵責備他,秦國之所以不侵犯趙國,就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在,倘若我與廉將軍不和,秦國定會趁機來犯,所以我情願忍讓廉將軍。”
後來,藺相如的話傳到廉頗的耳朵裏,廉頗感到無地自容。
一天,藺相如正在書房讀書,一門客急匆匆地跑來說:“廉將軍找上門來了。”藺相如愣住了,不知廉將軍此來何意,忙出門迎接。
廉頗裸著上身,背上綁了一根荊條,見到藺相如便雙膝跪倒,說道:“我心胸狹窄,請相國責罰我吧。”藺相如慌忙扶起他,二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藺相如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涼我,我已經萬分感激了,怎麼還來給我賠禮呢?”
兩人都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從此,二人齊心協力,共同保衛國家,秦國十幾年不敢侵犯趙國。範雎的遠交近攻策略
藺相如和廉頗同心協力保衛趙國,秦國不敢輕易去侵犯。可是秦國從楚國和魏國卻得到了不少土地。那時候,秦國的實權操在秦國的太後和她的兄弟穰(音rán)侯魏冉手裏。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齊國。
正在這時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名叫張祿,說有重要的事求見。
張祿原是魏國人,原名叫範雎。本來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有一回,須賈帶著範雎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範雎挺有才幹,背地裏派人去見範雎,送給他一份厚禮,範雎堅決推辭了。這件事讓須賈知道了,須賈懷疑他私通齊國。回到魏國以後,向相國魏齊告發。魏齊將範雎嚴刑拷問,打得他幾乎斷了氣,肋骨被打折,門牙也打掉了兩顆。最後,魏齊叫人用破席把他裹起來,扔在廁所裏。天黑下來,範雎才從昏迷中醒過來,隻見一個兵士守著他,範雎懇求他幫助。那個守兵偷偷地放走了他,卻向魏齊回報,說範雎已經死了。
為了怕魏齊追捕,範雎更名換姓,自稱張祿。那時候,正好秦國有個使者到魏國去,範雎偷偷地去見使者。使者就把他帶到秦國。
範雎到了秦國,給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昭襄王約定日子,在離宮接見他。到那天,範雎上離宮去,在宮內的半道上,碰見秦昭襄王坐著車子來了。範雎故意裝作不知道是秦王,也不躲避。
秦王的侍從大聲吆喝:“大王來了。”
範雎冷淡地說:“什麼,秦國還有大王嗎?”
正在爭吵的時候,秦昭襄王到了,隻聽見範雎還在那兒嘟囔:“隻聽說秦國有太後、穰侯,哪兒有什麼大王?”
這句話正說到秦王的心坎上。他急忙把範雎請到離宮,命令左右退出,單獨接見範雎。秦昭襄王說:“我誠懇地請先生指教。不管牽涉到誰,上到太後,下至朝廷百官,先生隻管直說。”
範雎就議論開了。他說:“秦國土地廣大,士卒勇猛,要統治諸侯,本來是很容易辦到的事,可是十五年來沒有什麼成就。這不能不說相國(指穰侯)對秦國沒有忠心辦事,大王也有失策的地方。”
秦昭襄王說:“你說我失策在什麼地方?”
範雎說:“齊國離秦國很遠,中間還隔著韓國和魏國。大王要出兵打齊國,就算一帆風順把齊國打敗了,大王也沒法把齊國和秦國連接起來。我替大王著想,最好的辦法就是遠交近攻。對離我們遠的齊國要暫時穩住,先把一些臨近的國家攻下來。這樣就能夠擴大秦國的地盤。打下一寸就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韓、魏兩國先兼並了,齊國也就保不住了。”
秦昭襄王點頭稱是,說:“秦國要真能打下六國,統一中原,全靠先生遠交近攻的計策了。”
秦昭襄王就拜範雎為客卿,並且按照他的計策,把韓國、魏國作為主要的進攻目標。過了幾年,秦昭襄王把相國穰侯撤了職,又不讓太後參預朝政,正式拜範雎為丞相。
魏王受到秦國的威脅,十分驚慌。相國魏齊聽說秦國的丞相是魏國人,就派須賈到秦國去求和。
範雎聽到須賈到了秦國,換了一身破舊衣服,到客館裏去見他。須賈一見範雎還活著,驚訝地問:“你現在在幹什麼?”範雎說:“我就在這兒給人家當個使喚人。”
須賈見他身上穿得單薄,凍得打哆嗦,就拿出一件繭綢大褂來,送給範雎,並且留住他一起吃飯。
須賈說:“聽說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張祿。我很想見見他,不知有沒有人能夠給我引見?”
範雎說:“我的主人倒跟丞相相識。大夫要見丞相,我就伺候你去見他吧。”
範雎陪須賈到了相府門口,對須賈說:“大夫等一會兒,我去通報一下。”範雎進去不久,裏麵傳出命令:丞相升堂,叫須賈進去。須賈問守門的侍者說:“剛才同我一塊兒來的範叔,怎麼還不出來?”守門的說:“哪兒來的範叔,剛才進去的不就是咱們的丞相嗎?”
須賈這才知道丞相張祿就是範雎,嚇得一身冷汗。他進去後,跪在地上爬到範雎麵前,連連磕頭,說:“我須賈瞎了眼睛,得罪了丞相,請丞相把我治罪吧。”
範雎把須賈狠狠地數落了一頓,接著說:“你今天見了我,給我這件綢袍子,總算還有點人味兒。看在這個份上,我饒了你的命。”接著,他又叫須賈捎信給魏王,要魏王殺了魏齊,才允許魏國割地求和。
須賈回到魏國,把範雎的話回報了魏王,魏王情願割地求和。魏齊走投無路,隻好自殺。魏國求和,秦國就按照範雎遠交近攻的計策,先向韓國進攻。燕昭王求賢
孟嚐君被撤了相位以後,齊湣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麵的燕國,受到齊國的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燕王噲手裏,竟學起傳說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機打進燕國,燕國險些亡國。後來燕國軍民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誌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你能不能推薦賢人來助我雪恥呢?”
郭隗沉思了一下說:“要推薦現在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裏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一匹名貴的千裏馬,就跟國君說,隻要給他一千兩金子,準能把千裏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一千兩金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裏,千裏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馬骨買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