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漢朝 中華上下五千年 漢朝

漢朝(公元前202~公元220年)是繼秦朝而出現的強大的封建中央集權王朝。由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劉邦建立。包括前漢和後漢,公元前202~公元8年為前漢,因建都長安通稱西漢;公元25~220年為後漢,因移都洛陽又稱東漢。西漢最強盛時其疆域東、南到大海,西抵巴爾喀什湖、蔥嶺,西南至雲南、廣西、壯達大漠。

漢王朝建立後,全麵繼承了秦朝的政治製度,但在施政方麵則以秦朝滅亡為鑒,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形成了“文景之治”的穩定局麵。第五代皇帝漢武帝統治時,國力空前強大,達到西漢鼎盛時期。漢武帝在各方麵均有所建樹,張騫出使西域,開通了馳名中外的絲綢之道,促進了漢族與周邊民族的融合和漢朝與中亞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聯係。

漢王朝統治時期是中國統一後的第一個鼎盛時期,當時的社會環境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西漢和東漢分別出現了兩位偉大的曆史學家司馬遷和班固,他們所著的《史記》和《漢書》成為二十四史的開端。漢代的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同樣取得重要進展,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製造地動儀,對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作了重要貢獻。

西漢後期,統治階級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加深,外戚王莽趁機奪取政權,建立新朝,實行托古改製,然而卻給社會經濟帶來極大破壞,加重了人民痛苦,引發了赤眉綠林農民大起義,推翻了王莽政權。曾參加農民起義的漢室宗親劉秀利用農民起義力量重建漢政權,定都洛陽,又使得社會經濟在戰爭的廢墟上重新得到恢複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東漢中期以後,豪強地主經濟發展,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以及連年對外用兵,國勢日益衰弱。東漢末期經曆了兩次“黨錮之禍”,使統治階級和社會矛盾更趨激化。公元184年,爆發全國性黃巾大起義,東漢王朝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及隨之而來的軍閥混戰中名存實亡。最終於公元220年被魏文帝曹丕滅亡。霸王烏江自刎

“楚漢邊界”劃分後,漢王見霸王退兵,也想往西回到關中去養傷。張良、陳平建議說:“如今漢王已占了大半個天下,諸侯都已歸附咱們。霸王兵疲糧盡,是天要滅他,若不乘此機會把他消滅,等於放虎歸山,留下後患。”漢王采納了建議,撕毀和約,派兵追趕楚霸王,並且通知韓信、英布、彭越,叫他們配合作戰,答應勝利之後,把臨淄、淮南、大梁等幾大塊地盤分封給他們。

公元前202年歲末,漢王劉邦和韓信、英布、彭越等會師追擊項羽,韓信布置十麵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ɡāi)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項羽的人馬少,糧食也快完了。他想帶領一支人馬衝殺出去。但是漢軍和諸侯的人馬把楚軍包圍得重重疊疊。

項羽沒法突圍,隻好仍回到垓下大營,吩咐將士小心防守,準備瞅個機會再出戰。

這天夜裏,項羽進了營帳,愁眉不展。他身邊有個寵愛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見他悶悶不樂,陪伴他喝酒解悶。到了定更的時候,隻聽得一陣陣西風吹得呼呼直響,風聲裏還夾著唱歌的聲音。項羽仔細一聽,歌聲是由漢營裏傳出來的,唱的都是楚人的歌子,唱的人很多。

項羽聽到四麵到處是楚歌聲,不覺愣住了。他失神似地說:“完了!難道劉邦已經打下西楚了嗎?怎麼漢營裏有這麼多的楚人呢。”項羽再也忍不住了,隨口唱起一曲悲涼的歌來: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音zhuī)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一連唱了幾遍,虞姬也跟著唱起來。霸王唱著唱著,禁不住流下了眼淚。旁邊的侍從也都傷心得抬不起頭。為了讓霸王率眾順利突圍,虞姬趁霸王一轉身之際,突然拔劍自刎,香消魂散。成語“四麵楚歌”、“霸王別姬”之詞,就來自這段故事。

當夜,項羽跨上烏騅馬,帶了八百個子弟兵衝過漢營,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蒙蒙亮,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連忙派了五千騎兵緊緊追趕。項羽一路奔跑,趕到他渡過淮河,跟著他的隻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兒。

項羽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瞧見一個莊稼人,就問他哪條道兒可以到彭城。那個莊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願給他指路,哄騙他說:“往左邊走。”

項羽和一百多個人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對頭,跑到後來,隻見前麵是一片沼澤地帶,連道兒都沒有了。項羽這才知道是受了騙,趕快拉轉馬頭,再繞出這個沼澤地,漢兵已經追上了。

項羽又往東南跑,一路上,隨從的兵士死的死,傷的傷。到了東城(今安徽定遠縣東南),再點了點人數,隻有二十八個騎兵。但是漢軍的幾千名追兵卻密密麻麻地圍了上來。

項羽料想沒法脫身,但是他仍舊不肯服輸,對跟隨他的兵士們說:“我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經曆過七十多次戰鬥,從來沒打過一次敗仗,才當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這裏被圍,這是天叫我滅亡,並不是我打不過他們啊!”

他把僅有的二十八人分為四隊,對他們說:“看我先斬他們一員大將,你們可以分四路跑開去,大家在東山下集合。”說著,他猛喝一聲,向漢軍衝過去。漢兵抵擋不住,紛紛散開,當場被項羽殺死了一名漢將。

項羽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人馬也到齊了。項羽又把他們分成三隊,分三處把守。漢軍也分兵三路,把楚軍圍住。項羽來往衝殺,又殺了漢軍一名都尉和幾百名兵士。最後,他又把三處人馬會合在一起,點了一下人數,28名騎兵隻損失了兩名。

項羽帶著26個人殺出漢兵的包圍,一直往南跑去,到了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恰巧烏江的亭長有一條小船停在岸邊。

亭長勸項羽馬上渡江,說:“江東雖然小,可還有一千多裏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過了江,還可以在那邊稱王。”

項羽苦笑了一下說:“我在會稽郡起兵後,帶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回去,隻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即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再見他們呢。”

他把烏騅馬送給了亭長,也叫兵士們都跳下馬。他和26個兵士都拿著短刀,跟追上來的漢兵肉搏起來。他們殺了幾百名漢兵,楚兵也一個個倒下。

楚霸王一人殺死了漢軍幾百人後,自己也受傷十多處。霸王抹去糊住雙眼的血液,突然看見漢軍中的司馬將軍呂馬童。他喊道:“這不是我的老鄉呂馬童嗎?”呂馬童不敢正視項羽,隻用手指著項羽對漢將王翳說:“這位就是霸王。”項羽見狀仰天長笑,說:“我知道漢王用千金和萬戶侯的封賞來購我的頭,今天我就送個人情給我的故人吧!”說完將寶劍往頸中一揮,一代雄主就此消亡。項羽死時年僅31歲。

楚霸王項羽一死,劉邦得了天下,正式稱帝,建立漢朝,史稱漢高祖。漢高祖殺馬立誓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由楚王韓信牽頭,群臣共同上書,推尊劉邦稱帝。劉邦看了諸侯王的上書,心裏美滋滋的,表麵上卻故意推辭,內外臣僚再三懇請,他才答應。劉邦於二月正式做了皇帝,後世稱他為漢高祖。起初在洛陽建都,後來又遷都長安,這就是曆史上的漢朝。

楚漢戰爭初期,一些諸侯王被劉邦所滅,但由於楚強漢弱,形勢於劉邦不利。劉邦為爭取諸侯的支持,先後封了張耳為趙王、英布為淮南王、吳芮為長沙王、臧荼為燕王。與此同時,對部下直接帶兵的大將,也采用封王的辦法,加以拉攏。先封韓信為齊王,後又改封為楚王,封彭越為梁王,封韓國貴族信為韓王。這樣,在楚漢戰爭過程中,劉邦先後封了7個異姓王。在當時,這一措施確實起到了籠絡部下,爭取支持,分化敵方,孤立項羽,最後打敗項羽的積極作用。

漢高祖封這些異姓功臣為王,原是一種不得已的辦法。他深知這些異姓王能征慣戰,有才幹,有實力,他稱帝後,生怕他們的勢力強大起來,會奪取他劉氏的江山。所以便尋找各種借口,一個一個地來消滅這些異姓王。

首先,他借口燕王臧荼謀反,親自帶兵征討,俘虜了臧荼,改封與自己同一年出生的同鄉、同學又是好友的盧綰做燕王。

第二年,漢高祖聽說楚王韓信收留了項羽的大將鍾離昧,懷疑韓信有意謀反。有心去征討韓信,又怕自己不是韓信的對手。於是便采用了陳平的計謀,假裝要去遊玩楚國的名勝雲夢澤,帶著自己親信的部隊來到韓信的封地,準備伺機行事。

韓信覺察到劉邦這次來者不善。起兵反叛吧,覺得自己有功無罪,劉邦不會那麼不講情義;真的去拜謁劉邦,又怕掉進圈套,被他暗算。正當韓信猶豫不決的時候,有人為他出謀劃策說:“漢高祖是為鍾離昧而來,你殺掉鍾離昧,提著他的腦袋去朝見高祖,高祖必定喜歡,你就會平安無事了。”

韓信找鍾離昧商量此事,鍾離昧大罵韓信道:“你這人太不夠朋友了。劉邦不敢派兵進攻你,就是因為有我在這裏。如果我今天死了,明天你必定滅亡。”說完,他就拔劍自殺了。韓信真的拿了鍾離昧的頭去拜見漢高祖。漢高祖當場叫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裝進囚車帶回洛陽。後來漢高祖考慮到韓信功勞很大,威望很高,謀反的事又沒有確鑿的證據,殺了他會有人不服,就釋放了他,把他降為淮陰侯。

後來,呂後采用了蕭何的計謀,把韓信騙到未央宮殺害了,並誅滅了韓信的三族。所以,後人這樣評價“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在韓信被殺後,劉邦以彭越謀反為借口,把他逮捕,廢為庶人,流放蜀地。彭越在半路上遇到呂後,哭訴無罪。呂後答應為彭越說情,便把他帶回洛陽。見了劉邦,呂後卻說,放了彭越是放虎歸山,不如殺了他,以絕後患。劉邦聽了呂後的話,殺了彭越,並把他剁成肉醬遍賜諸王侯。

淮南王英布,得知韓信被殺,就驚恐不安,又見到彭越的肉醬,更覺得大禍就要臨頭,便於公元前195年,聚集了兵馬,發動了武裝反叛。劉邦率兵征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了叛亂,殺了英布。在戰爭中漢高祖被飛箭射傷,從此一病不起。